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2020-09-22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34;。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這個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一)用意指導動作

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姿勢,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臍下小腹部,屏除雜念,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狀態。自覺全身安排妥當,已經心靜氣和,然後開始動作。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地不斷用意來指導每一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務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想勁到,動必合法。

太極拳家把精神鍛鍊和肉體鍛鍊看作同樣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為重要,提出了&34;的最高原則,使所有動作在意識連續貫注下輕輕運動,不使拙力,從而提高鍛鍊的效果〔這個&34;的原則,太極拳家稱作&34;,結合&34;(腹式呼吸)、&34;(運動肢體內外),構成了太極拳鍛鍊方法上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的整體性和內外合一性,成為一種優越的拳術〕。

練太極拳所以能夠治療各種慢性病,能夠增強體質和使精神煥發,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長壽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於&34;的原則對人體所起的良好作用。

練拳時&34;,要像做氣功時&34;一樣,全部精神要用到動作上去,引導著動作,做到&34;。例如,手向前按時,先要有向前按的想像,動作即行跟著前去;意欲沉氣,就要有氣沉到腹腔深處的想像。意不中斷,動作也不中斷,這就是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法。這種練法會使練習者本人感到意趣環生,會使旁觀者看來,動作顯得柔和優美,好像行雲流水,風吹楊柳那樣自然、活潑。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初學太極拳時,由於邊想邊做,動作上往往顧此失彼,精神容易緊張,經過一段練習時間,等到動作熟練以後,思想就容易專一,心意自然會靜下來,並且越練越寧靜。太極拳功夫深,練得非常寧靜的,當表演時,純靜專一,氣勢騰挪(虛靈活潑預動之勢),精神靈動,一片神行,可以把觀眾的情緒安定下來,全場肅靜,專心欣賞。有些人在練拳時把&34;練成閉目養神的半睡眠狀態,動作鬆懈隨便,沒精打採,並且把練拳套的時間無限制地延長,也就是把靜坐功運用到太極拳行功內來了,這和練太極拳&34;、提起精神、一氣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練太極拳多年後的內體感覺

如果能夠認真做到心靜用意,長年堅持練太極拳,則會使有關部位的神經都處於一定程度的興奮狀態,導致氣血循環加速,經膜和毛細管擴張,開頭會出現發熱、發脹或出汗,手指肚平時比較飽滿。進一步會出現有如螞蟻爬行般的刺癢感覺;手足運動時有如以小棍撥水似地簌簌抖動的內體感覺;運動時手指肚似有無數針尖往外發射的感覺,會陰、湧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動和衝擊的感覺。另外,隨著動作的伸縮旋轉,腹腔內氣流咕咕作聲,旁觀者也可以聽到。這些暢通氣血的現象會逐漸消失。經歷這些暢通生理現象以後,逐漸會清除這種景象,但是其後練拳的興趣更濃,體內融融和和,體會到有空松圓活的意趣,時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練拳就欲罷不能了。上述種種反應不可追求,練到一定功夫自然會產生,而且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沒有反應;如果勉強追求,會有流弊的。

練太極拳如何由內及外:

太極拳以練內為主,向來有&34;的說法。但這是對功夫較深者專向靜處練習而說的。傳統的練法是&34;,是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最後做到內外合一,表裡一致,&34;。武禹襄拳論說&34;,&34;;李亦畲拳論說&34;;陳鑫拳論說&34;;陳發科說&34;。這些話都是說的&34;、&34;的鍛鍊方法。

內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臟、肌肉的動向安排,二是內氣的流轉貫注,都是用意來指揮的《十三勢行工歌》所謂&34;,武禹襄解釋為&34;。這都是內動支配外形的明確規定。中醫理論認為氣血兼顧,以氣為主,認為形體之能抗拒外力,百節之能屈伸活動,是&34;;認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養骨,也是依靠氣的動力。太極拳以調和氣血、暢通經絡為功能,以纏繞圓轉的螺旋纏絲勁、抽絲勁的技擊方法為應用,其由內及外的鍛鍊方法,各式太極拳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現代教授太極拳者大都只講外動,通常只籠統地說&34;,對於內動的方法,則略而不詳)。茲綜合陳、楊、武三家的內動導外形的方法,試舉例以明之。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

在&34;、&34;、&34;、&34;、&34;等原則下,動作欲向何處,內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頂勁領好,樁步穩當之際,如意欲左旋邁步,則眼神先去,直射平視,脊骨節節松沉,胸腹內部先微微右轉(眼隨意動,身隨眼動),同時緩緩吸氣,臍下小腹微內收,右側胸肌向下松沉,右側腰部倍覺充實,右腰隙(即內腎)下抽落實,似乎託起左側腰隙;胯根撐開,右胯根微向內抽,松胯屈膝,逐漸坐實右腿,成右實左虛之勢,是為吸、為合、為蓄。使腰部充實,而內勁由兩腹側向腹前匯集於一點。然後,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輕緩地向左前方邁出,步隨身轉,隨即緩緩呼氣,兩胯根更撐開,兩膝蓋向左右分向前挺(膝蓋不宜超過足尖)。隨著重心逐漸左移,左側胸肌向下松沉,左側腰部漸覺充實,而其中內勁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兩肩中間骨節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門穴則向後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後有對拉勻稱之意。

逐漸坐實左腿,呼氣時部分氣呼出,部分&34;,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為呼、為開、為發。這時,左右胸肌隨著松沉,牽動著內勁,隨著呼氣,有&34;之意。小腹部兩側的內勁弧形向腹前中線匯合於一點,與眼神和手的動向相一致。完成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發的動作,接著又緩緩吸氣,使氣聚於臍下,腹部內收;左胯根微向內抽,左腰隙下抽落實,似乎託起右側腰隙,隨著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緩緩呼氣,小腹逐漸外突,成左實右虛之勢。脊柱和左右胸肌隨著松沉,胸兩側肋骨仍是節節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氣沉小腹,其中內勁由小腹兩側向腹前正中線折射,焦點集中於一點。肛門微緊收,成&34;之勢,這是又一個吸呼、蓄髮的動作。這種內部的上下、左右虛實互換,也是陰陽相濟、陰陽互為其根的具體運用。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胸背部分始終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態。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部分呼出,部分氣下沉於小腹部。吸氣為四梢&34;,呼氣為&34;、&34;(四梢為兩手兩足尖端),通過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使丹田勁上行者由旋腕轉膀而達於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轉腿而達於足尖。在動作過程中,尾閭始終正中地託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對準胸腹部中央一條垂直線,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動作欲向何處,脊骨根立即對向何處,對動向起到舵手作用(應用在推手,開呼為發勁,打放;合吸為蓄勢,走化)。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內臟輕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動,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氣血沿著經絡、血管系統活潑流轉,外部的形態,手足的變換,隨著內動而運動。周身在運轉過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協調平衡,加強合力作用。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肩節始終對準胯節,兩乳對準兩肚角,齊進齊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隨。這種內勁率外形,&34;的練法,關鍵在於腰脊命門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腎的抽換來支配全身內外動作的協調,無止境地越練越細緻。

這無論在療效上、健身上或技擊上,效果都比單單注意外動的練法為好。這是前輩太極拳家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研究、闡發,並不斷充實其內容。

相關焦點

  • 李經梧:練太極拳講悟性
    太極拳以陰陽、五行、八卦、導引、吐納的哲理為拳理的基礎。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陰陽、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並使其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就是悟對了拳理。怎樣才能儘快地將拳理悟出來呢?我認為,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運用我國的傳統思維方法去悟太極拳的拳理,即象數思維方法。
  •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作者馬權友拳照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在我的指導下,他練拳逐漸找到了感覺,拳架穩固了,拳越練越漂亮,從此練拳的興趣又來了,能坦實地苦練了。 練拳就要以養氣為主,讓中氣十足,不要用力要用意,不要瞎用氣,要意念在先控制,以意行氣,不用意行氣則氣滯血凝而傷身。因此,練太極拳要心靜體松,切忌過份竄騰跳躍、僕地旋轉、大喘粗氣,否則易失內氣而傷至元氣。孟子就云:「我善養吾浩之氣。」
  • 我們該怎樣去練太極拳?
    至少有四種人不宜練:一是好動不好靜的人,二是爭強好勝的人,三是私慾心強的人,四是善於巧取方便的人。這四種人有一共同點,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練太極拳的致命弱點,即使練,也不會出什麼大的效果。當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變的,如果通過練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變,那就再好不過了。 練太極拳還要明白太極拳在強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道,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活動活動筋骨,有益於身體健康。
  • 文化太極 | 太極拳以拳悟道,悟了什麼?
    先賢有云:「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本有之靈而重修之,良有以也。」太極拳以文練通過導引太極拳訓練首先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講究用意識(想像力)引導動作,調節內在活動。
  • 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01先解決如何練的問題先看看多數人是怎麼開始的。你可以從網上找到很多種說法。這裡就不囉嗦了。練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啥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規律是啥?每天練那麼多,練出太極的功夫了嗎?能回答明白的,就是真的太極拳。要是說不清楚,答不明白,那就是沒入門,那就是湊熱鬧的外行人。3. 有人建議:先站無極樁。4.
  • 習練太極,如何才能使心靜下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練太極拳想得松、靜,練拳時就不能有別想法,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向松、靜的極致去想,去練,太極拳每一個動作剛完成的時候,無論是呼吸或是動作都不可能做到極致,這時候如果馬上就接下面動作(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練的),就不可能把呼吸練得細、深、勻、慢、長、以至無息,也不可能找到呼與吸之間的停頓,更談不上延長,而身體也不可能放鬆到極致,思想也不能澄清下來,也不可能感受到念與念之間的無念,因此練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
  • 練太極拳常見的主要錯誤,你還在犯嗎?
    任何人練太極拳開始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不斷地糾正錯誤,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糾正錯誤的過程也是個鍛鍊的過程,所以練太極拳不能怕出錯而縮手縮腳,要大膽動。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有幾點:太極拳是身心並練的運動,心靜則氣順,前人在說及修養時有句話叫「偷得浮生半日閒」,我們在練拳時要偷得半小時閒,拋開一切雜念,專心練拳。太極拳區別於其他運動的特點之一是對性情、心境的陶冶。
  • 練太極拳有哪些要領及注意事項
    更年期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選擇現在較為盛行的陳式太極拳(陳玉廷)、楊氏太極拳(楊露禪)、吳氏太極拳(吳鑑泉)等流派的某種太極拳鍛鍊。下面簡述一下練太極拳的要領及注意事項。  第一、心靜體松。
  • 太極拳——最適合伴隨終身的健身運動
    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套拳,更是熔鑄文練的智慧拳文化拳,思想拳,美學拳,醫療拳與一體,體現了核心思維方式的拳種。讓我們共享太極文化,共享太極給我們帶來的健康體魄。心靜,方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靜,才會遇見美麗的風景。太極拳之美,是連綿起伏中的入定心境;動靜相宜中的意脈暢通;金戈鐵馬中的燕柳迴風。太極拳,不僅是拳,它是藝術的創作,內外兼修,以太極之道,行天地之間。太極拳是一種拳,也是一道禪。拳是形,太極是質。
  • 練太極拳如何保養膝蓋
    初學者練太極拳,因為方法不當、不懂保養而容易傷到膝蓋,要領一:慢拳高練,快拳低練。因此膝關節的受力負荷是很大的,故慢拳應高練,快拳應低練。慢拳如太極十三勢,動作緩慢,練習一遍的時間較長,故重心應放高;快拳如武當玄武拳,動作迅疾,練習一遍的時間較短,而且由於快拳本身的動作要求,重心應放低。初學者不區別拳法的快慢,將重心一直壓得很低,這樣容易受傷,應知慢拳高練,快拳低練。
  • 練太極拳​腰如何才能起到帶領四肢的作用
    二.練拳向什麼方向努力我們常是學會一套拳,每天照樣練,對提高的方向不明確,不知如何努力。拳譜講的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太極拳提練體、練氣、練神三個階段。著熟與練體對應,懂勁與練氣對應,神明與練神對應。一般練拳處於練體練氣之間。練體是練身體的柔軟,使身體達到鬆柔;練氣是使內氣充盈。我們不以技擊為目的,僅為健身。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習練太極拳意義的再認識
    太極拳還能防病治病,許多藥物難以治癒的疑難病症,通過習練太極拳都有療效。太極拳勝過許多靈丹妙藥,真正能給人最寶貴的財富——健康。太極拳具有其他運動所沒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這是因為太極拳有一系列特殊的練拳要領。首先太極拳主張「在意不在力,在內不在外」,最注重的是「練內」。例如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排除一切雜念,精神高度集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以練身,靜以養心。
  • 為什麼練太極拳動作精準很重要?又應該如何練呢?
    但如何練太極才能達到很好的養生作用呢?洪爐點雪循經太極拳創始人李兆生先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提到了&34;的概念。如何能夠更加健康地練習太極,成為社會大眾的呼聲和需求。這個就是對練太極拳的先後順序的要求。先求開展就是動作要精準,動作非常的重要。一舉動一投足,皆影響身體內在的氣血循行。符合身體循經的動作,就會改善氣血,術語也叫做&34;,&34;。中醫認為&34;所以,只有精準的動作,才能真正起到很好的鍛鍊的目的,以宣和氣血、,疏通經絡,來達到百病不生,益壽延年的目的。
  • 練太極拳半途而廢的原因在哪裡?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要害是習練者心不沉,意不靜。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曰「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 珍藏的習練太極拳經驗要點
    一、先賢曾說,「打拳打個理」「學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應該練明白拳。二、太極拳是一種大腦意識支配下的整體運動,只是抬手、提足,肢體主動習練,而不用腦者很難成功。三、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陰陽相濟是太極拳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變化。
  • 練太極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來
    ,首先要看他放鬆的功夫如何.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味道,不論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極拳.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陳照奎),「左發右塌,右發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的要求.特別是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開合相寓.
  • 練太極拳不能洩氣
    作者馬權友練太極拳不能洩氣>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多年後,身上應該產生一定的功力,自然會有內勁,發勁時應該很猛,但是有時會覺得有勁卻使不上勁。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中不排除有&34;意志&34;方法&34;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會開悟,會領悟到太極的真諦,看到太極拳殿堂的輝煌。 練拳要走好自己的路,只要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拳後舒服就行。當你的拳練的不好時往往沒人注意你,當你把拳練的好時,就會引人注目,有水平的觀者會肯定你,鼓勵你,但也會讓練拳二把刀的人妄議,說你這不對,那不行,因為他嫉妒你。
  • 太極大師王戰軍:練太極不可心存雜念,要鬆柔靜心
    太極大師王戰軍:練太極不可心存雜念,要鬆柔靜心 11月14日,46歲的太極大師王戰軍分享了對太極拳的感悟
  • 練太極拳的心路歷程
    練太極拳也有十多年的時間了,這期間經歷的酸甜苦辣滋味,感慨頗多。可以說十多年的習練過程就是品味這酸甜苦辣的過程。十多年來,迷茫過,徘徊過,甚至也萌生過放棄的念頭,可以說是走了不少的彎路,但很慶幸,自己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現將自己練太極拳的心得體會告訴給正在練太極拳和想要步入到太極拳領域的朋友,希望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