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眼中,焦作溫縣陳家溝,這個豫北普通鄉村充滿了魅力。作為黃河文化符號之一,太極拳將其對中國傳統哲學樸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蘊含了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表達,成為中國武術亮眼獨特的存在。
-
河南將高標準打造太極拳文化全新IP,讓共享太極成為新時尚
記者從12月18日召開的河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太極拳申遺成功後,河南將著力在發展中高標準打造太極拳文化全新IP,通過發展「太極拳+」模式,傾力發展太極拳產業。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
-
漫談習練太極拳的標準要求
隨著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和深入,不同太極拳派別的學習.也受到了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的青睞,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參與學練太極拳的團隊,於是對於打好太極拳的標準要求,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自己的標準。筆者根據自己30餘年的習練太極拳的實踐,結合當前社會上習練太極拳的現狀,漫談一下打太極拳的標準要求,與拳友們分享,不妥之處望各位前輩、同仁海涵指正。
-
訪著名世界太極拳冠軍邱慧芳老師
我得放下世界太極拳冠軍的身段,重新去認識太極拳。問:你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作為世界太極拳冠軍和老師,曾經有很多人向我提過各種問題,我也給出過答案,但拍完這部片子之後,我希望統統收回。」 為什麼要收回?邱:我收回的原因是因為在那個當下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有,我收回是因為我覺得我之前的回答要麼是不全面,要麼是不到位。
-
陳氏太極拳文化挖掘與傳承
同時太極拳也有一定的歷史文化來源。太極拳的歷史的來源河洛文化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漢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
-
李經梧:練太極拳講悟性
;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去悟拳理,就不容易明白。所謂悟性就是悟拳理,拳理明白了,到自己身上了,就懂勁了。太極拳以陰陽、五行、八卦、導引、吐納的哲理為拳理的基礎。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陰陽、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並使其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就是悟對了拳理。怎樣才能儘快地將拳理悟出來呢?我認為,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運用我國的傳統思維方法去悟太極拳的拳理,即象數思維方法。
-
太極論道 拳理傳真——《李雅軒拳學心法精論》之十
乃為太極功夫之最忌者。練太極功夫者,一方面依老師教導去用功,一方面本三豐祖師以及王宗嶽先師太極拳論中去悟。練時不可參雜外功之思想,否則必流入歧途。練此功不可與外功拳兼行並練,否則徒勞而無功。蓋此是松靈勁,發出時無聲音,被打者雖外面無青紅傷,但勁已透入內部。彼是緊硬勁,發出時咚咚有聲,被打者雖外面現青紅傷,但內面未必透也。有謂太極拳功夫非參雜其他門功夫並練不能應用云云。
-
太極拳人物
出身武術世家,從小隨父陳華梅習練太極拳械。聰敏穎悟過人,號稱「一點通」。與其兄陳五常齊名。1866年,接掌村中西北拳社,除習武授徒外,又於沁陽西萬村、溫縣北張羌村等地設場授拳,促進了陳氏太極拳的交流、傳播、發展。 李景炎(1825~1893年) 幼名李盾,溫縣趙堡鎮陳辛莊村人。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師承陳清平。「太極拳忽雷架」創編人。
-
太極拳內功修煉綜述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內功訓練的。太極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藝,沒有肢體運動不成拳。但沒有內功的太極拳,亦不過肢體的運動而已。太極拳內功的表現是:「棉裡藏針,棉裡裹鐵,身如百鍊剛,發勁似放箭,無堅不摧。」有內功者,極柔軟然極堅剛。無內功的人,非軟即硬,失之於偏,而不能剛柔相濟。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馬保國又倒地,還要不要練太極拳?
這些年,從「雷公太極」創始人太極雷雷開始,「傳武大師」們紛紛進入各種打臉模式。隨著渾元形意太極拳馬保國前幾天的倒地,網上多了這樣一個經典段子:傳武大師就兩招,一招110,一招120。道教作為本土宗教,數千年裡與傳統文化相互糅雜相互促進,已經成為傳統文化領域的宗教代表,與太極拳淵源頗深。在目前世傳的太極拳拳種裡,無論是陳式、楊式或孫氏等太極拳傳人中,都尊道教張三丰祖師為太極創始人,例如大宗師楊露禪,所留拳譜中皆稱張三丰為祖師爺,且其後人也供奉三豐祖師牌位。
-
大話太極拳之——以拳入道
太極是生活的方式2在《太極拳論前人不希望把技擊看做是習練太極拳技藝的唯一追求。王宗嶽也寫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是前人改造太極拳的思想和追求。《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
練太極拳半途而廢的原因在哪裡?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要害是習練者心不沉,意不靜。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曰「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
練出太極拳內勁:需要有一點悟心
這說明傳統武術圈子裡「求勁」的、標準化的、程式化的訓練環節還沒有被拳界所清楚認識並掌握。人們傳授傳統武術靠的是經驗,這往往帶來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為此,這需要學習者和練習者要學會思考,不能沒頭腦地去盲目模仿傳授者的動作(其實人的個體筋骨條件千差萬別,根本就模仿不來;我對明師說,東西是你教的,但是我的拳和你的拳不一樣。明師回答說:你的拳跟我的拳不一樣這就對了。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太極拳詩詞集錦!
太極起止見金剛太極拳太極朝暮隨身練,天長日久功無量。周身渾然一太極,剛柔並濟二行易。百骨長短三節分,肩胯相應四貴記。內外走勢五行順,精氣神足六合意。轉關一動七星至,著熟懂勁八法奇。千變萬化九曲珠,身手自如十根基。朝暮修煉百病祛,拳法變幻千斤力。初學者,莫等閒,久練神明體康健。
-
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的好處是增強體質,但是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掌握太極內功心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內功心法。歡迎閱讀!太極拳內功心法太極拳內功是檢查一個拳手的考驗,是衡量太極技擊家功夫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要精通一門太極拳,並且要融合多家拳術精華。
-
弘揚太極拳文化,路子不能走偏
作者: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我國眾多武術項目中,能夠進入人類「非遺」名錄,太極拳迄今還是第一個。
-
太極修煉:愚者重拳 智者悟道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
習練太極拳的誤區
習練太極拳有人說好,身體越練越健康;也有人說不好,把膝蓋練壞了。習練太極拳到底好不好呢?我的親身體會是好,但是練太極一定要注意指導思想和練功方法。先從指導思想方面說:一種人是練了沒多長時間,就開始參加各種比賽,大強度的訓練,為了比賽拿高分,架勢打的很低,腿疼就吃止疼藥,急功近利,拿個小獎就沾沾自喜,沒有深刻領會太極的奧妙,沒有體會打拳時身體內外的變化,違背了習練太極拳的初衷,不是以健身為目的了。最終把半月板練壞了,膝蓋疼,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