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榮
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眼中,焦作溫縣陳家溝,這個豫北普通鄉村充滿了魅力。作為黃河文化符號之一,太極拳將其對中國傳統哲學樸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蘊含了中華民族對搏擊之道的獨特表達,成為中國武術亮眼獨特的存在。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中原「太極第一村」
陳家溝距鄭州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驅車來到這裡時,已是中午時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寒意逼人,空氣清冽。走進村內,一條由青石板鋪就的主路筆直寬闊,兩側綿延著仿傳統建築,房舍高低錯落,在薄薄雪霧中帶著幾分朦朧。
陳家溝人稱「太極第一村」。漫步村裡,隨處可見太極文化的影子。碑樓牌匾、門頭巷道、牆邊簷角,處處有太極的印跡。路邊商鋪,擺放著各式太極服飾和練功器械,餐館的名字含有太極,菜品名也透著太極的遐思。
村落中不時看到一間間武校,高大的門樓精氣十足。還有些低調的家庭武館,通常只在門前掛一塊匾額,深沉內斂。近年來新修的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築,將太極符號與時尚現代的建築語言結合,與傳統民居融為一體,別有特色。
古村寧靜。此行嚮導陳亞軍,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世後裔,也是太極拳大師陳小旺的入室弟子。他介紹,陳家溝歷史可上溯至明初。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令山西洪洞縣民眾向懷慶府(今焦作一帶)移民。陳氏先祖陳卜扶妻攜子行走在移民隊伍裡,最後落腳在溫縣常陽村。常陽村位於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裡外的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靠太行,山水旖旎,那裡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常年水流不斷。陳卜性情忠厚,身懷家傳武功,與鄉鄰相處融洽,定居於此後,經多年勤懇勞作,家業興隆,人丁興旺。隨著陳氏家族不斷壯大,常陽村更名為陳家溝。此後數百年,雖歷經戰亂饑饉,村子還是靜靜庇護著鄉民,並孕育出太極拳這一精妙拳法。
來到陳家溝,要拜謁的地方是太極拳祖祠,它也是陳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陳氏族人尋根問祖、祭拜先祖的場所,也是太極拳習練者祭拜歷代太極宗師之地。
太極拳祖祠佔地200餘畝,是傳統中式建築,紅的門窗廊柱,灰的房簷院牆,門口兩尊石獅威儀十足。
庭院深深。祖祠是三進院落,拳譜堂、祖師堂、揚德殿、耀武殿等建築坐落其間。走進院落,入目即是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銅像,拈鬚而立,神情肅穆,目光溫和堅毅。
拳譜堂門前立有兩塊石碑,分刻「武」「德」二字。「拳以德立,德為藝先」,這是太極拳最基礎的武術倫理觀念。進入第二進院子,其主殿是祖師堂,供奉著歷代太極拳名師牌位,彰顯太極拳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傳承,歷代宗師的傳奇故事,感染著這裡的參觀者。推開第三進院子的朱紅木門,迎面是深且長的甬道,上建三座石坊拳階坊,分別寫著「招熟」「懂勁」和「神明」,代表太極拳三個階段:招熟氣順,可謂入門;勁收自入,可堪行家;神明自得,功法大成。
陳家溝拳師收徒,須在祖祠裡進行。在傳統武術界,師徒關係是僅次於父子的親密關係,武術界將拜師視作極重要儀式。
以前拜師要求先有「引師」即推薦人,送拜師帖,師傅允許後,再根據門派幫規舉辦嚴格拜師儀式,由此可對習武者道德水準有嚴格考量。這樣形成的師承關係,是延續門派發展的重要途徑。現在儀式簡化,修習拳法也不再需要他人舉薦,但拜師基本路數沒有改變。師父先向先祖上香敬酒,稟明原委,師父師母坐在堂前,弟子們跪拜、上香、敬茶、交換拜師帖收徒帖等。一應事項完了,師徒二人心中都沉甸甸的,從此師徒如父子,彼此肩頭都多了責任和擔當。
太極祖林佔地20餘畝,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這裡有陳氏先祖陳卜墓,還有太極歷代名師陳王廷、陳長興、陳有本、陳發科等人的墳墓和碑記。祖林裡四季香火繚繞,人們懷念太極先祖,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祝福,繼承他們的輝煌與榮光。
在陳家溝,上演過中國武術史上最有名的偷師故事——楊露禪偷師學拳。古村落至今保留著楊露禪學拳處。那裡原是清翰林待詔陳德瑚故居,為兩進院,前院大殿內有楊露禪學藝塑像。後院有西廂房三間和楊露禪住過的小瓦房兩間。院中間是開闊場院,院落內外有數株大樹。
楊露禪是清末直隸省廣平府(今河北邯鄲)人,十歲時來到陳德瑚家幫工。陳家院子依地勢而建,院牆建得高,能避開人們窺探,陳長興就借用陳德瑚家的院子教拳授藝。小幫工楊露禪伏在角落處偷師學藝,夜晚再找無人處練拳。陳長興發現後,認為他是可造之才,正式傳授他太極拳法。楊露禪藝成後,將太極拳從小山村帶到外面的大世界。
源遠流長內家拳
有人說,陳家溝的歷史,就是中國太極拳半部發展史。在陳家溝,太極拳的每一步發展都清晰可見。
陳家溝陳氏家族一世祖陳卜精通陳家祖傳的一百單八勢通臂長拳,通臂長拳傳至第九世陳王廷時發揚光大。陳王廷幼時極聰慧,深得家傳武功精髓,又熟讀詩書,「文事武略,皆卓越於時」。據說,他年輕時面如重棗,蓄有美髯,走鏢時騎紅馬用大刀,為人有俠義之風,江湖同道稱其「二關公」。清順治年間,陳王廷曾入鄉學為武庠生,但始終未謀到一官半職。最後選擇歸隱故裡編拳傳世。明代軍事家戚繼光曾編寫《拳經》,該書對陳王廷影響很大,他在編拳時吸取了拳經32勢中的29勢。並大膽創新,博採眾家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創造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術,成為風靡後世的太極拳法。
陳家十四世陳長興,在太極拳發展史也寫下了濃重一筆。他將陳氏太極拳提煉歸納,由博返約,創造性發展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稱之為太極拳老架(大架)。陳氏太極拳一路動作簡單,全身動分靜合,行氣運功柔纏為主;太極拳二路動作複雜,急速緊湊,運功時以剛為主,套路中多躥奔蹦跳、騰挪閃展。據說,陳長興站樁時如腳下生根,無論別人怎麼推擠,樁步紋絲不動,時人稱他「牌位大王」。陳長興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多部武學著作,將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陳王廷之後的百餘年間,太極拳始終是陳氏家拳,不傳外姓,即使本姓也是傳男不傳女,這樣的封閉傳承制度制約了太極拳的推廣與發展。而陳長興眼界開闊,不墨守成規,在「陳家拳不外傳」的大背景下,摒棄門戶之見,將拳術傳授給河北人楊露禪。楊露禪藝成後在北京授徒,弟子多出自高門望第,令太極拳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大增。楊露禪坦承自家功夫來自陳家溝,但此時的陳氏太極拳仍囿於家族內部傳承,於是出現了「豫北陳家拳,冀南楊家傳」的情形。
與陳長興同輩分的陳有本,在原有套路基礎上,捨棄高難度套路和發勁動作,注重實戰技擊,動作簡潔凝練,發力剛勁,逐漸發展成太極拳的小架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重要一支。陳有本一生習拳不輟,門下弟子眾多,相傳80歲時還能力鬥瘋牛。
陳家十六世子弟陳鑫是近代有名的太極拳理論家,他自幼隨父習武,學有所成。作為光緒年間貢生,陳鑫兼具武人和讀書人身份。他未走科舉入仕之路,選擇了回鄉教書,整理陳氏太極拳拳理,先後撰寫了多部武學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耗時十二載成書,在拳理闡釋上顯微闡幽,細膩透徹,以易理說拳理,取經絡而通變,理法體用兼備,成為闡釋陳氏太極拳拳理的經典之作。
太極風吹俠客夢
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夢。從《史記》中的秦漢遊俠到清末民初的諸多義士,再到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俠客夢持久浩大地存在於國人心中。千百年來民間好武之風不絕,眾多拳術技法不斷湧現,太極拳也在俠客夢中被不斷描摹。陳家溝,成為太極拳習練者心中的習武聖地。
因為太極拳的影響,早在1981年,陳家溝就接待了首批日本訪客,此後每年都有大量國內外太極拳習練者前來學訪。陳家溝村民都見過大世面,面對各種膚色的外來學拳者,他們都神情淡定,言談自如。
陳家溝有民謠:「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會撲騰。」說的是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人人多少都會比畫幾招。村民們說:「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村頭巷尾,到處可見習練者身影,連遊客也忍不住模仿個三招兩式。
目前,陳家溝武校拳館大小有30多家,人多時幾乎所有學校都能滿員,今年因疫情影響,情況特殊,學員少了很多,但拳師和學員們練拳勁頭不減,老拳師拳拳帶風,步步生威,再加上太極拳特有的輕盈飄逸,引來眾人喝彩。
來陳家溝習武者多是青少年,他們中很多人是看了武俠小說或電影,懷揣俠客夢而來,練著練著,俠客夢醒了,練武勁頭卻還足足的,年深日久,功夫上身,在國內甚至國外表演拳法或傳授拳藝,日子過得都不錯。
太極拳在修習中重視武術禮儀和武德培養,練拳先練心,要「信」且「執事敬」,要求的是將德儀融入到練拳腳和日常生活中,內化成個體精神的一部分,它要求人的修養先達到一定境界,才能「未打拳時,心平氣和,渾然一太極氣象;將打拳時,神恬氣靜至手足動時,方能躁釋矜平,還我太極拳中自然之天機,而從容中禮」,在太極拳上有所成就。在陳家溝行走,看到人群中有人神態疏朗大方,氣度平淡衝和,不用多問,必是太極拳練家子。
太極拳內蘊立身處世的哲學,強調處事外圓內方有寬容心,這是習練者對自己人格的自覺要求。在影視劇中,太極拳高手幾乎都是正面人物,或許與此有關。
小村走向大世界
民國時期,匪患猖獗,民眾為求自保,爭相學拳,陳氏太極拳逐漸走出陳家溝。陳照丕是這一時期對外傳播太極拳的重要拳師之一。民國初年,他在陝甘冀和直隸等地傳拳。1928年受邀去北京傳拳,他在北京宣武門立擂挑戰,17天未遇敵手,隨後被多家武術機構聘用教拳,成為最早在北京傳授陳氏太極拳的拳師之一。
1930年他受邀赴南京傳拳,臨行前邀堂叔陳發科到北京接替自己。陳發科在北京多年,廣收眾徒。同一時期,陳子明前往上海,也開始教拳之路。
經多位拳師努力,流傳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內的陳氏太極拳,在這一時期流布全國。
1978年,鄧小平為日本友人寫下「太極拳好」四個大字,將太極拳介紹給世界。20世紀80年代以後,陳家溝開始迎接來自海內外的參觀學習者。與此同時,太極拳師走出國門,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授業傳拳,僅陳家溝一地,就有拳師百餘人出國教拳。武俠小說、影視劇等掀起的一次次武術熱潮,更讓陳家溝名聲大噪。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行雲流水的太極拳表演更是驚豔世界。
改革開放40多年間,隨著太極拳的不斷發展,陳家溝也呈現出新樣貌。近年來,陳家溝先後入選國家首批特色小鎮、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最美文化傳承村等數十項榮譽。2007年,溫縣被中國武術協會認定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2020年,陳家溝入選「2020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中國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2020年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等。
陳家溝,這個在中原文化滋養下、在黃河文明潤澤中成長起來的古村落,正懷揣太極拳這個名片,不斷叩響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