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導演安東尼奧尼在紀錄片《中國》中這樣解釋太極拳:這是鍛鍊,也是舞蹈和儀式, 訓練四肢,提高精神, 他們有節奏的運動似乎遵循著無聲的音樂,關於太極拳,他說只有一部分是對的, 1954年初,澳門發生了太極派和白鶴派的實戰,僅3分鐘就被宣布為「擅自、不和、不負責任」,但成為人們的飯後閒談,在中國引起了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武俠熱潮, 其中,有觀眾靈感寫了第一本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這個人被稱為梁羽生, 另一個吃瓜的人也放出靈光,寫了《本劍恩仇錄》, 這個人的筆叫金庸。
武俠熱從港澳傳入內地,真正的太極發源地是河南省溫縣境內的陳家溝, 陳家溝,因明朝洪武年間陳家祖陳卜定居而得名,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 陳卜第九代孫陳王廷根據祖傳拳術,根據博採眾家之長,創造太極拳,傳承於溝中,至今400年有餘,現在的陳家溝,拳館林立,祖祠高聳,可以說村裡三歲以上的人練習太極拳, 教拳的老師和家庭武校比都是慕名來學拳的人數不勝數, 其中有些外國人是金髮碧眼。
為了弘揚太極文化,明確太極名士,陳家溝在陳氏子孫建設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的基礎上,建設了太極拳祖祠, 祖祠佔地200多畝,主體蓋青磚紅門,古樸大方,分為三個院子,包括拳譜堂、祖師堂、揚德殿、耀武殿、祖林、太極陰陽石等,歷代宗師的傳說在遊客遊走期間可以俯瞰眼底,走進第一個花園,第一個映入眼帘的是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的銅像, 銅像是2000公裡的照片? ? 中鑄造的,高6米, 陳王廷長發飄揚,仙風道骨,衣領看起來被風吹走了,很有名家的風格。
正殿拳譜堂陳列著陳式太極拳理論精要碑, 這幅壁畫是太極演武圖, 即使是靜態的畫面,也明確了太極拳的一手一手柔軟,像雲的流動一樣,連綿不斷,沿著筆直的石板路往裡走,路兩邊草木叢生,綠樹被遮住的是第二院子正殿的始祖堂, 祖師堂是太極拳祖祠的主要建築,殿內供奉著太極拳始祖陳王廷和歷代太極拳大師的牌位,中間供奉著陳家溝陳某祖先陳卜的金像, 兩邊的「重德」、「尚武」的額頭也顯示了太極拳的理念。
通過朱紅色的木門進入祖祠的第三住院, 這個花園比前面兩個大,不遠的仿造建築是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博物館2009年對外開放,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坐南北,呈八角形,意味著太極衍生八卦,去博物館的甬道上建有三個石坊,叫拳段坊, 三個石坊分別寫著「招熟」「智力」「神明」,代表著學習太極拳技能的不二法門, 第一階段是「招熟」,象徵著門剛打開,剛入門, 第二階段的「通俗易懂」是門全開,已經是專家了, 第三階段的「神明」,門洞打開,形狀與靦腆結合,逐漸練習到奧妙之處,太極拳博物館位於八角高地上,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主題博物館,上下分五層,全面展示了太極拳拳史、拳理、拳法, 博物館前的陳王廷像和練習劍的紅衣女性很有趣,似乎是百年前的古人指導今天的人修身的練習。
400年來,陳家溝陳氏族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不斷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已發展成陳、楊、吳、孫、和等多種流派,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練習者達3億人,目前人們最喜歡的健身運動項目2006年,陳氏太極拳被列入第一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2007年,溫縣正式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
對陳家溝來說,能發揚太極拳,傳達給海外,一定是非常榮幸的, 晚年閒居的陳王廷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空閒時創造的拳法,現在有這麼大的魔力,學會了讓世界各地的人修身養性。
看了小編的這篇文章,是不是心動了呢?你對此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