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如何才能真正松下來

2020-10-03 古法練功

放鬆,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它是太極拳修煉過程的首關,即所謂紮根功夫.評論一個人太極拳功夫如何,首先要看他放鬆的功夫如何.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味道,不論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極拳.

根據觀察,當今練楊式、吳式大極拳者,對這個放鬆問題比較重視,解決得也比較好,而某些練陳氏太極拳的人,則往往由於重視了發勁的鍛鍊,而忽略了對放鬆功夫的修煉;其實,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放鬆才是發放剛柔相濟、松活彈抖勁力的前提.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加重筆墨,對這個問題再作詳論。

(一)放鬆的意義及其內涵

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奎先生特別重視放鬆功夫的修煉.1973年夏天先師陳照奎在他家中給我講拳時曾說:「太極拳全過程都要松下來,要沉下來,要百分之百地放鬆.同時,周身節節都要松下來,要松到手指肚.只有在放鬆的情況下,以掤勁為綱,為統帥,發勁才能淋漓瀟灑,不發則已,一發則迅雷不及掩耳.」一語道透了放鬆與發勁的關係.

太極拳,是一種順其人體的自然狀態、其自然規律,而引發其自然之力的一項體育運動.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整體修煉過程,去調整和強化人體本能、開拓人體潛能,而使人的身心兩個方面,都達到高層次的平衡和自由.因此,太極拳的整個運動過程,必然是在大腦(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肌肉、韌帶、骨酪以及各個臟器,都能隨從意念的需要,而達到既協調又有序,既迅速又靈活,既鬆柔,又有彈力地「屈伸開合任自由」的一種理想境界.也就是說,通過太極拳的鍛鍊,使整個人體在意念導引下,做到「一聲令下,百體皆依」,隨心所欲地發放人體的能量.一句話,也就是使大腦信號與肌體動作同步化.

從技擊角度講,即通過鍛鍊,在應敵時能隨從意念的需要,以丹田為核心,迅速調動全身內力,集中到一個施力點上.為此,必須使全身隨時都處於一種處處鬆開,節節鬆開,像嬰兒一樣,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如此才便於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發放.象那鬆軟的鞭子一樣,在未抽打之前,它是那樣的柔軟,一旦抽打出去,那種挨到何處何處擊的強而有力的剛柔勁,是很難想像的.

放鬆的一個標準,叫做松透.何謂松透,我認為它的內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一曰松靜.即鍛鍊一种放松的心態.這也是放鬆的入手點.所以武禹襄講:「先在心,後在身.」陳鑫公也說過;「心要虛,心虛則百體皆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一動一靜,首先是指大腦的統一指揮功能.所以,打拳必須先使大腦松靜下來.即所謂「洗心滌慮」,排除雜念,使思想純靜地、專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來.只有如此入靜,才可以考慮「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高度靈敏功能的境界.太極拳強調用意,強調意念力的鍛鍊,首先必須使大腦總是處於松靜狀態,然後才可以言集中和調動意念力的運用.

二曰松展.在大腦入靜、意念導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個臟器、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松展、拉長。拳論中講的「皮毛要攻,骨節要松」「對拉拔長」、「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陳照奎),「左發右塌,右發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後撐」等等要領,都是這種對稱張開的要求.特別是初練太極拳者,更要力求開展,力求舒展,進而要求「開展之中有團聚之意」,開中有合,開合相寓.

三日松沉。包括內氣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關節的松沉.打拳時,除了頂勁上領以外,其他部位都處於松沉的狀態.如上肢的松肩、墜肘、坐腕(塌腕):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盤的含胸塌腰,都是為了這種周身松沉的要求.這種形體上的松沉,有利於真氣下沉、重心下移,從而穩固下盤.下盤沉穩,又有利於中盤、上盤的輕靈,從而達到輕沉兼備.形體和內氣的下沉,還可以避免中氣上湧,避免動作上的飄浮之病.

四曰松活。松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個關節軸的曠量松活,一是以丹田為核心帶動肢節順逆纏繞之柔韌性的活.關鍵在於通過打拳,特別是通過纏絲勁的鍛鍊,不斷增強關節的松活、韌帶的柔韌和肌肉的彈性.從而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使周身各個環節都能隨心所欲地達到園活、靈敏、滑潤,變化輕快,使各個有軸的關節,曠量不斷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轉動,以保證發勁時節節暢通,極快地把周身之力調整集中到施力點上去.

放鬆的關鍵環節

據云,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伯先先生曾請教陳照旭先生(陳小旺之父):「這拳咋練?」陳照旭簡潔地回答:「四塊放鬆」。四個字道出了放鬆的關鍵部位,。在於所「四大塊」(兩肩、兩胯).我的老師陳照奎先生講放鬆的關鍵環節時,講得更具體、更生動.他說:「要特別注意胸部的放鬆,只有胸部能放鬆,才有胸中運化.胸部太僵,就會氣貫滿胸,胸貫滿,就不能調整上下關係;胸部不能運化,就要挨打。」

又說:「打拳緊要處全在胸腰運化,胸部任何時候都不能領勁,胸部開合都要放鬆.胸部放鬆的關鍵又在於兩肩的放鬆.所以拳論中說,轉關在肩,運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關鍵又在兩胯,胯不松.腰也不會活.」他還講:「我們和別人推手,首先要制對方的肩,使對方的肩關節失靈,產生對抗勁,而被我所制.對方制我,亦然.但是,如果我在走架子時,解決了肩的轉關問題,肩部能放鬆,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轉動,那麼,當對方用手拿我的胳膊,企圖控制我肩時,我可以立即隨對方的拿勁進行轉關,使肩沉下來,對方拿勁可立即解脫,我可以馬上反攻.」同時,他又講,「肩的轉關並不能單獨進行,它必須與胸腰摺疊運化結合進行才好.它們是一而二,二而的關係.解決了肩的轉關,並且解決了胸腰運化,才算真正解決丁松的問題.」他在教推手時又說:「最怕的是,當對方一推你,你肩先扛起來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塊,這就一切全完了.」「所謂練拳要練到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

從以上兩位陳氏太極拳傳人的講述中,我們可以領悟出放鬆的主要環節所在.所以,我們要解決放鬆的問題,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鍛鍊胸腰運化上下功夫.而胸部開合靈活的關鍵又在於松肩:腰部摺疊運化的關鍵又在於松胯.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鍛鍊放鬆的途徑

初學太極拳的人,開始一般都有一個僵硬的過程,這是應該允許的正常現象。因為當你剛剛接觸,還沒有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緊張、動作生疏.往往是顧此失彼.此時要求你「一動無有不動」,動作諧調而鬆柔,那是難以做到的.精神緊張必然帶來動作上的僵硬.因此,應該允許初學者有一個生疏而僵硬的初學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記住動作順序、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

當學員基本上學會了拳架套路之後,教練就應該及時地提出放鬆的要求.並且要強調太極拳的這—特殊要領.同時要求從以下幾個環節上鍛鍊,逐步做到周身放鬆的要求,

一是從正中求松.放鬆,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礎上尋求.否則容易出現鬆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從慢中求松.陳氏大極拳要求快慢相間, 對初練者來說,特別是在未能放鬆之前;要強調練慢.從慢中才能逐節檢查全身各個部位放鬆的程度,細細品嘗放鬆的味道。

三是從纏繞中求松.動作必須注意走順逆纏絲的螺旋勁,從纏繞之中求放鬆,因為太極拳的鬆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須從園活旋轉中求放鬆.時刻注意四肢的順逆纏絲.直來直去的動作則很難育松.

四是從關鍵部位入手,尋求節節放鬆.比如把松肩與墜肘、塌腕結合起來,做到節節松沉,節節貫串.從蠶蛹、毛毛蟲的蛹動狀態中去悟節節鬆動的規律.

五是從緊中求松.太極拳要求全身各個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盤的支撐負擔.因此,上盤中盤的松沉必須是建立在下盤穩固的基礎上.尤其是在鍛鍊低勢拳架時,下盤就更加吃力.實踐證明,拳走低架最有利於增強下盤的穩固,也只有下盤紮實,才更有利於腰以上各個部位的放鬆,同時也有利於虛腿的靈活性.從此處可以理解松與緊的辨證關係。為此,平時就要注意鍛鍊低架,鍛鍊下盤,特別是獨立步的支撐力,而為周身放鬆創造條件.

六是從推手中練「吃虧」入手,借對方之力來鍛鍊放鬆.推手,主要練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從人.順遂對方來力.推手時,往往是越怕輸的人,精神越緊張,也最容易犯僵硬,丟頂,拱架之病.所以,我們主張開始練習推手時,要從練「吃虧」入手.要敢於讓對方進來,練習能吞、能容的本領,練放長、練大幅度的引進,不怕吃虧,不怕輸,而是有意識地借對方的來力鍛鍊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領.

此外,陳照丕先生還主張從發勁鍛鍊中求松,他提倡在練拳的第一個階段,要練習猛打、猛甩,猛蹋、猛跌,猛躥、猛落,從中求松。也可以參考.

(三)下面我再講一下放鬆與功力訓練的關係.

放鬆與功力訓練

松與緊,柔與剛,鬆柔與擁勁,放鬆與功力訓練的關係,往往是容易引起人們爭論的問題.太極拳,是根據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陰陽學說來指導其拳理、拳法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陰陽相濟』,只強謂鬆柔、只要大松大軟,不要剛柔相濟,則不是太極拳.所以我在前邊講了,放鬆,是太極拳的一項基本功,但它不是全部功夫:放鬆,是大極拳鍛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基本功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目的,不是功夫的全部.最終目的是通過放鬆及其他多方面的訓練,而鍛鍊出一種剛柔相濟的、輕沉兼備的、松活彈抖的螺旋式的整體勁.這種太極勁的形成,決不是僅僅依*放鬆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須是通過拳架鍛鍊、推手鍛鍊、器械鍛鍊、單式鍛鍊,以及功力訓練等多種鍛鍊方式、經過長期的、艱苦的磨鍊和體悟而形成的.但是,各種訓練方式與放鬆的要求,不僅沒有任何矛盾,而且均系相輔相成的.有人反對練太極拳的人去搞強力訓練,他們的理由是會影響放鬆,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大家知道,楊式太極拳是極其重視放鬆的.而楊式太極拳著名傳人之一的董英傑先生(楊澄甫的高足)曾對放鬆與功力訓練的關係講過下邊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思考.

「或雲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大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身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若人謂笨力稱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幹腰形幹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再大,事業無成也,故得大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玟,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董英傑,《太極拳釋義》

董英傑先生把功力訓練與放鬆的關係比喻於搞事業的本錢與經營技巧之間的關係,可謂妙極.這裡我再舉個例子說說放鬆與力量的關係.例如兒童們喜歡玩的蹦蹦床.孩子們跳上跳下,跳勁越大騰空越高,這主要是*那彈簧床的彈力.如果此種床只有鬆柔而沒有強大的彈力,孩子們跣下去則起不來.而且這種彈力小了也起不來,床太硬了更起不來.太極勁,就是這種鬆柔與彈性力的統一,即所謂剛柔相濟.也就是拳論講的「引進落空合即出」,「引進落空」即*鬆柔纏繞之勁,「合即出」,即*這種在鬆柔基礎上發放出來的彈性力.這種反彈力,沒有柔韌不行,沒有功力基礎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主張要鍛鍊出既有肌體的彈性和內氣充沛的功力,又要有放鬆的功夫,把兩者統一起來,而創造出一種剛柔相濟的強大的螺旋式的棚勁,才是大極拳的真功夫.

因此,我認為按陳氏大極拳的一些特殊的功力訓練方法,諸如抖大杆子,擰太板尺、旋太極球、練太極纏絲槓,以及在放鬆的條件下,以螺旋彈抖勁,去打沙袋等方式,都是應該允許的.肯定地說放鬆與功力訓練不僅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為補益.關鍵在於首先要強調放鬆訓練,在周身松活的基礎上,去進行功力訓練.由此可見,那些擔心進行功力訓練會影響放鬆訓練的人,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相關焦點

  • 練太極如何才能真正松下來?
    陳氏大極拳要求快慢相間, 對初練者來說,特別是在未能放鬆之前;要強調練慢,從慢中才能逐節檢查全身各個部位放鬆的程度,細細品嘗放鬆的味道。三是從纏繞中求松。太極拳技擊的特點,概括起來不外乎「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小力勝大力」等,而這一切皆是在鬆柔、松沉、松隨的主導下進行的,這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動」思想的具體應用。因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著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的規律,太極拳把這一辯證真理應用於技擊實踐的戰略之中,是對武術理論的一大貢獻。
  • 練太極拳一個小竅門, 教你輕鬆掌握「松透」的境界!
    化拙勁就是指習練太極拳者,必須從「松」入手,用「松」來化掉本身的拙勁。只有在習練過程中不斷提高「松」的層次,拙勁才能被逐漸化掉,柔勁,剛勁才能逐漸而生。太極拳的「松」達到什麼狀態?是什麼標準?怎樣才能做到「松」?這是困擾習練者的關鍵問題。在這裡,小漾跟大家分享一篇對「松的體悟」很透徹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交流。
  • 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01先解決如何練的問題先看看多數人是怎麼開始的。你可以從網上找到很多種說法。這裡就不囉嗦了。練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啥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規律是啥?每天練那麼多,練出太極的功夫了嗎?能回答明白的,就是真的太極拳。要是說不清楚,答不明白,那就是沒入門,那就是湊熱鬧的外行人。3. 有人建議:先站無極樁。4.
  • 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
    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認為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是自己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有練拳的時間;五,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苦;六,要有恆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平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強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要求。(按現在情況,應加本人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經濟收入,能安定心情。)
  • 為什麼練太極拳動作精準很重要?又應該如何練呢?
    但如何練太極才能達到很好的養生作用呢?洪爐點雪循經太極拳創始人李兆生先生在《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中,提到了&34;的概念。只有動作精準,才能真正利於氣血的暢通,經絡暢通,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發揮各種組織、器官的最佳功能。
  • 練太極拳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有何區別?
    練太極拳的人與不練太極拳的人,人生到底差在哪兒?從一天來看,兩者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從一月來看,差異也是微乎其微;從一年來看,差距雖然明顯,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三年五年之後,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差距就很大了;等到十年之後再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即使再忙,也要練套太極!
  • 李術然講太極 | 一開始練拳最重要的就是——松
    李術然老師講太極(九)練拳首先就是要松!太極功架拳總共分為四個階段,伸拔擰旋(抻筋拔骨)為第一階段。開始練習伸拔擰旋階段,就要讓身體松下來。即使刻意讓你松下來,你還不一定能松呢。必須把握住松,等練到第二階段(抽筋鎖骨)的階段,才是緊的階段。假如不按照這個順序來練習,那是不可能練出第二階段(抽筋縮骨)的。那麼剛開始學拳的松是懈嗎?剛開始學拳的松談不上是懈,因為肉都是緊的,說不上是懈,也做不到懈。所以一開始練拳絕對不能蠻用勁兒,初學者身上各關節的筋本來都是緊的,懈不了。
  • 我們該怎樣去練太極拳?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太極拳什麼人都能練,但不是什麼人都能練好至少有四種人不宜練:一是好動不好靜的人,二是爭強好勝的人,三是私慾心強的人,四是善於巧取方便的人。這四種人有一共同點,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練太極拳的致命弱點,即使練,也不會出什麼大的效果。當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變的,如果通過練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變,那就再好不過了。 練太極拳還要明白太極拳在強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道,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活動活動筋骨,有益於身體健康。
  • 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34;。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這個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一)用意指導動作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姿勢,呼吸自然
  • 練太極拳如何保養膝蓋
    初學者練太極拳,因為方法不當、不懂保養而容易傷到膝蓋,要領一:慢拳高練,快拳低練。因此膝關節的受力負荷是很大的,故慢拳應高練,快拳應低練。慢拳如太極十三勢,動作緩慢,練習一遍的時間較長,故重心應放高;快拳如武當玄武拳,動作迅疾,練習一遍的時間較短,而且由於快拳本身的動作要求,重心應放低。初學者不區別拳法的快慢,將重心一直壓得很低,這樣容易受傷,應知慢拳高練,快拳低練。
  • 練太極拳​腰如何才能起到帶領四肢的作用
    二.練拳向什麼方向努力我們常是學會一套拳,每天照樣練,對提高的方向不明確,不知如何努力。拳譜講的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太極拳提練體、練氣、練神三個階段。著熟與練體對應,懂勁與練氣對應,神明與練神對應。一般練拳處於練體練氣之間。練體是練身體的柔軟,使身體達到鬆柔;練氣是使內氣充盈。我們不以技擊為目的,僅為健身。
  • 練太極拳半途而廢的原因在哪裡?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要害是習練者心不沉,意不靜。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曰「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 練太極拳的三個訣竅,拳友們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
    ,才能把太極拳真正練好,這是擺在每個太極拳愛好者身上的永恆命題和永恆使命。為了讓太極拳發揮儘可能大的效益,學練太極拳者必須先明確自身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扎紮實實地錘鍊好自身的太極功夫。總結先賢練出太極功夫的規律,除了拳架套路、內功心法、太極思維含三為一不可偏廢的總原則外,還必須明白何為太極拳。以下三種學練太極拳的關竅至關重要。
  • 混元太極傳人馮彥博:初練混元太極,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初期練習混元太極拳如何才能避免走彎路?這是很多拳友關心的問題,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前段時間,馮彥博老師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直播。初期練習混元太極,如何才能不走彎路在練習混元太極中,有拳友提問「在有限的時間裡,每天必須要練什麼呢?」由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平時工作比較忙,練習時間少。因此建議大家,用時間碎片化的方式進行練習。
  • 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
    作者馬權友拳照練太極拳以養氣為主在我的指導下,他練拳逐漸找到了感覺,拳架穩固了,拳越練越漂亮,從此練拳的興趣又來了,能坦實地苦練了。中氣足,才能讓上下勁貫通。我舉了例子,比如一個蓄水池連接上下渠,上渠灌溉田地,下渠供水,只有蓄水池水充足了,下渠水才能通過蓄水池入上渠,再澆地。如果把丹田之氣比作蓄水池的水,下渠是我們行拳下盤之勁,上渠是我們發放到末梢之勁。
  • 李經梧:練太極拳講悟性
    太極拳以陰陽、五行、八卦、導引、吐納的哲理為拳理的基礎。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陰陽、五行、八卦的哲理弄明白並使其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就是悟對了拳理。怎樣才能儘快地將拳理悟出來呢?我認為,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運用我國的傳統思維方法去悟太極拳的拳理,即象數思維方法。
  • 太極纏絲勁如何在拳架中練
    我這裡想說的是怎麼樣才能從太極套路裡練出功夫!我認真地開始了在日本的教學生涯,更主要的是我練套路的生涯也從此開始。再比如,我怎麼才能在套路練習中練出從腳跟發出的力量。他告訴我:「你站在八仙桌子下面打完一路,你就找出這股從腳跟發出的力量了。」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真正體會,所以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具體效果。現在,我按照他老人家的要求打套路,幾天下來就發現效果不一樣了。於是,看出點東西的小林,要求和我一起練套路。我答應了。小林的套路打得還真不錯,基本上全是馮志強師叔的模子。
  • 淺談太極拳如何健身養生?
    那麼太極拳是如何做到健身養生呢?養生功效在哪裡?有的太極愛好者甚至教拳師傅都不明白太極如何健身養生,只知道出汗了,鍛鍊了就達到養生目的了,錯!錯!錯!今天來分享一下我對太極健身養生的研究和理解。 太極拳的健身養生,以我的理解要從健身和養生兩個方面來練。 健身是練外,養生是練裡。什麼是練外呢?我們身體是內在骨節支撐,外在肌肉經絡包裹。
  • 習練太極,如何才能使心靜下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練太極拳想得松、靜,練拳時就不能有別想法,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向松、靜的極致去想,去練,太極拳每一個動作剛完成的時候,無論是呼吸或是動作都不可能做到極致,這時候如果馬上就接下面動作(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練的),就不可能把呼吸練得細、深、勻、慢、長、以至無息,也不可能找到呼與吸之間的停頓,更談不上延長,而身體也不可能放鬆到極致,思想也不能澄清下來,也不可能感受到念與念之間的無念,因此練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
  • 如何才能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
    如何才能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要想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亦即弄明白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想要闡述的觀點,必須先撿著明白話去讀,把不明白的話先放在一邊。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最明白的話有:「捨己從人」,「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走)」,「我順人背(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些話都有相同的含義:不要頂抗,要順勢而為。所謂「雙重」,就是因為用力頂抗沒有順勢而為而不能運化對方進攻所出現的頂牛僵持粘滯不動的沉重費勁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