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藍字關注 本公眾號!
1997年,我去北京的時候,我的陳式太極拳老師馬國相先生讓我代他去拜訪馮志強老先生,順便請他指點拳藝。老先生人非常的好,下樓接,下樓送。期間言辭和藹,樸實近人,沒有一點大師的架子。
他高貴的武術家品質和深厚的太極功夫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每每回憶起來,音容笑貌猶如就在眼前。我的太極成長之路和傳播情懷也不乏受著他的這種人格魅力的影響。
他所創編的「混元太極」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但混元太極是老先生晚年的大成之作,是他在前半生通過和陳發科與胡耀真兩位老先生的學習,體悟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所以他前期的功夫並不是練「混元太極」練出來的,那個時候也沒有形成「混元太極」。
因此,學「混元太極」若直接上手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是很多習練者深有感觸的。而對如何練好「混元太極」,老先生也在他的《陳式太極拳入門》一書中的「入門勁法」裡有過交代。
太極拳的練習包括拳架練習、功法練習和推手練習,三者結合起來練習才是太極拳。決不是會練幾趟拳和會練器械就算會太極拳了。
練功可以培養和增長內氣,使拳架練習和推手練習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所以說功為本;
練拳是練知己的功夫,以意行氣,氣通全身,培養太極內勁,培養閃戰騰挪的技巧。
練功和練拳的結合,而形成混元一氣,在技擊時即能力發一點、點點透骨,所以說拳為母;
推手則是練習知己知彼的功夫,即檢查和調整拳架動作的正確與否,從而真正達到知己。
又可以在推手的實踐中,貫徹太極十三勢的法則,巧妙運用拳術的分解動作招式,從而達到引進落空合即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因此,以功為本、以拳為母、以推手為用三者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
太極拳架和太極推手都離不開十三種方法,也就是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前八個字是八種手法或八種勁法,後五個字是五種步法。這十三勢貫穿於全部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當中。可以說,在太極陰陽之理的指導下,能掌握和運用這十三勢,就是掌握了太極拳的靈魂和核心了。
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太極十三勢。練太極拳者不可不明太極十三勢,不明此,即不明太極拳。
從太極陰陽生生不息之理來看,太極十三勢即八卦加五行,也稱八門五步或八法五行。
太極八法為四正四隅,坎離震兌為北、南、東、西方位;乾坤艮巽為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方位;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八卦五行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並各有竅位。
為了便於掌握和練習太極十三勢,下面就其微妙關係分而述之。註:為了便於把老先生所說能幫助大家更加具體的了解,附上十三勢的對應圖片。
掤屬坎,正北方,為水,人身竅位在會陰,屬腎經。習拳練功時,用意引氣,由下丹田(會陰穴內)起,隨手臂上棚而行至上丹田(祖竅穴內)。此為「抽坎填離」,可使心腎二經之氣相通,水火既濟。
八門之掤字勁☝
捋屬離,正南方,為火,人體竅位在祖竅,屬心經。兩手臂由前伸回收或由左右向後收為捋,意由祖竅而回收,手自然相隨捋回。能調整心經所屬的臟腑功能。
八門之捋字勁☝
擠屬震,正東方,為木,人身竅位在夾脊,屬肝經。以兩手指尖(或掌或拳)或右手心向裡、左手掌附於右腕裡側向外推為擠,意由夾脊引氣向前出。可調理肝臟的功能。
八門之擠字勁☝
按屬兌,正西方,屬金,人身竅位在羶中,屬肺經。兩手心下按,意由羶中引氣向下丹田(會陰穴)沉降,以肺經之氣補腎經之氣,此為金生水。
八門之按字勁☝
採屬乾,西北方,屬金,人身竅位在性宮(囪門)和肺俞兩處,屬大腸經。以手回抓的突然頓挫為採,用意由性宮引氣到肺俞穴直下湧泉。可調整大腸經而補腎,以金生水。
八門之採字勁☝
挒屬坤,西南方,屬土,人身竅位在中丹田(神闕穴內)屬脾經。抓截對方反關節用彈抖力施之為挒,用意由中丹田引氣,經兩肋上達性宮,可補肺經之氣,此為土生金。
八門之挒字勁☝
肘屬艮,東北方,屬土,人身竅位在肩井,屬胃經。用肘向外靠擊,經意引氣由湧泉穴上升,經尾閭分由兩肋至肩井,可調胃部機能,降心中之火。
八門之肘字勁☝
靠屬巽,東南方,屬木,人身竅位在玉枕,屬膽經。靠擊對方時,經意引氣由湧泉上至尾閭、玉枕,可調理肝膽功能。
八門之靠字勁☝
進則以氣摧身向前進步,其竅位在會陰,屬腎經,屬水。進步時,意想會陰以氣摧身前進。
五步之進字功☝
退則以氣催身向後退步,其竅位在祖竅,屬心經,屬火。退步時,意由祖竅引氣催身後退,神氣要攝取對方。
五步之退字功☝
顧是左顧,其竅在羶中,左顧時,以意引氣於羶中催身向左閃轉。
盼是右盼,其竅在夾脊,右盼時,以意引氣貫注於夾脊催身向右閃轉。
五步之顧盼功☝
定是中定,其竅在中丹田(神闕穴內)屬脾經,屬土。要求氣沉丹田,動中能定,動中有靜,中定在虛實之中。
五步之定字功☝
老先生在書中接下來又說:以上就是太極十三勢與八卦五行、人體經穴竅位的相互關係,以及修煉時的內在要求。
太極十三勢的練習分單式練習、組合練習和套路練習。單式練習就是一勢一式一法地單操單練;組合練習就是四正法或四隅法組合起來練習;套路練習就是在拳架動作中的練習。
每一個動作或每一式中都有太極十三勢,或隱或顯,或明手或暗手,或以某式某法為主。
……太極十三勢的方法就是培養太極十三勁的方法,就是以意運氣、以氣摧身、意氣神形合一地向不同方位發動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見,太極八法五步十三勢是太極拳行氣走架和推手運用的總的要領和法則,是意氣神形運動的八個方位和五個方向。
註:以上就是老先生對太極十三勢到底是什麼,以及它的重要性的說明。可見練習混元太極拳也好,還是任何太極拳都應重視對太極十三勢的了解和習練。
對於只有通過太極十三勢的習練才能進入更深的層次,對此老先生在書中接著上文又說:
從有方位到無方位、從角到圓、從圓到點、從全身十八個關節小球的旋轉到周身一家的太極球的螺旋纏繞、從大圈到小圈、從有圈到無圈(外形無圈而內氣有圈),而形成一粒混元氣,隨意所行,隨心所發,隨時所用,混元一體而又力發一點,點點透骨,無堅不摧。
十三勢不是拳法,而是功法。所以是通用於各種太極拳法習練者的。通過這部功法可以解決無法松沉,松活,輕靈,圓活;沒有內氣,內勁,內功等諸多問題的。而這些和任何門派的太極拳是沒有任何衝突的。
所以,這就是無論練「混元太極」還是其他門派的太極拳都可以從中打破瓶頸,提升自己的道理所在。所以,老先生在其書中特意用了一章專門講述了太極十三勢。
每每回想陳師所言,我都感激不已。高樓萬丈平地起,沒有根基怎能行!今天偶然在我徒弟家看到老先生的這本書,翻到此頁睹文思人,也感嘆歷代先人前輩們的一片苦心,故有感而做此文。暫就述之於此。若有想進一步了解太極十三勢或相關事宜者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