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診不好,北京也就診不好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史館裡,毛澤東主席1952年親筆家書中的這句話,從某個方面反映了這家醫院曾經的輝煌。時隔60多年,湘雅醫院在不斷發展中迎來了自己的新氣象。8月21日,2019年度中國醫院/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發布會傳來喜訊:湘雅醫院在全國醫院綜合排行榜單中名列第十,中南地區位居第一。在學科前10位排行榜中,湘雅醫院7個學科擠進全國前十。
對於這樣的成績,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有著清醒的認識。「由於地處中部欠發達地區,湘雅醫院這些年雖然也在發展,但總體上沒有北京、上海等地的同級醫院進步快。因此,要創建世界一流,我們一定要開啟加速度。」他說,醫院建設發展的總基調就是加速度、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新時代,湘雅人的願景是,建設人民滿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醫院。然而,面對地理位置「不東不西」、經濟發展「不上不下」的客觀環境,要想躋身世界一流,還要付出更多努力。
學科建設是龍頭
評判一家公立醫院好不好,要看短板補得怎樣。木桶定律同樣適用於醫院評價。
兒科,尤其新生兒科是眾多綜合醫院的短板,然而,湘雅醫院新生兒科不僅具備國際標準的10萬級層流專科病房和國際最強配置的新生兒搶救中心,還有多達60張床位,每年出院患兒2000餘名,其中2/3是危重病、疑難病兒童和早產兒。
「兒科往往是要貼本的,屬於『扶貧』科室,但兒科強弱又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湘雅醫院新生兒科原主任嶽少傑說。1906年,該院在建院之初即成立了兒科,歷經100多年,無論醫院如何發展、遇到怎樣的難題,兒科始終日益壯大。
兒科的發展,離不開醫院整體能力的支撐。嶽少傑坦言,新生兒病房成立之初就與產科無縫銜接,實行分娩現場監產,確保每個寶寶在出生「黃金1分鐘」內得到新生兒科醫師的處理……
不只是新生兒科受重視,湘雅醫院對其他學科也都厚愛,根據不同學科的特質因勢利導,分層建設、分級支持、連續考核、動態管理。雷光華說,學科是承載醫院使命的根本,醫院要完成「為醫學立言、為健康立功、為生命立德」的使命,就必須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統籌推進人才培養、醫療創新、科技攻關等各項中心工作再上新臺階。
湘雅醫院目前正在推動學科群建設,致力於將多個學科整合在一起,攥成拳頭髮力,比如危急重症醫學群。
「重症醫學中心又稱ICU中心,相對比較獨立。但不少學科也有很多重症患者,如呼吸科、神經內科等。因此,醫院從組織架構上進行了改革,如呼吸科ICU主任兼任ICU中心的副主任,通過人員協調和機構交叉,實現融合。」湘雅醫院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劉龍飛說,學科群建設還進一步促進了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除了在強學科上不斷探索,湘雅醫院也堅定地走內涵發展道路。不再增加床位規模,門診「限量提質」,門診疑難病會診常態化,新建教學科研大樓……雷光華說,醫院深入轉變發展方式,摒棄低水平重複的發展模式,集中精力開展疑難危重患者救治,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開展科技研發創新,開展現代管理改革。
改革帶來的效果喜人:門診量保持穩定,門診疑難病會診量增長65%,急診、住院和手術量實現兩位數增長,大中型手術增長8%,CD型病例佔比73%,平均住院日降至7.87天,臨床路逕入徑率和完成率分別為66%和95%……
服務規範,遵守醫療發展規律,是湘雅醫院的底線。該院黨委書記張欣介紹,醫院推動的合理安全輸液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推介。嚴格處方權管理,抗菌藥物使用相關指標都優於國家標準,門診次均費用增長勢頭得到控制,住院次均費用、次均藥費、輔助用藥及耗材佔比、患者投訴均持續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級醫院是場大考,湘雅醫院診療量4月上旬才基本恢復到去年平均水平。在考驗面前,雷光華對職工說,醫療質量不能降低,醫院發展不能放慢。要在不影響疑難重症收治和四級、微創手術開展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用好「預住院」政策,術前檢查全部在院前完成;落實手術管理辦法,更新高精尖設備配置,提高複合手術室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手術量;做好日間放化療、日間手術等服務。
湘雅的規矩刻在每個湘雅人的腦子裡,即便換了地方,大家也嚴格遵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陌生的城市,面對臨時的場地、新發的疾病,我們的醫療行為都嚴格按照日常制度在進行,病房實行主任負責制、三級查房,每周都要帶領大家一起大查房,還有不定時的大會診。」湘雅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領隊錢招昕說,大家把湘雅精神、湘雅傳統帶到了抗疫前線。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讓人民好看病、看好病是湘雅不斷探索的動力。採訪中,雷光華特別提到了因為疫情而加速發展的「智慧湘雅」。
他介紹,醫院的雲端服務已經全面升級,上線網際網路醫院,推出電子健康卡、「刷臉就醫」「刷臉考勤」,實現了移動醫療全院覆蓋,參與制定了醫院5G技術網絡國家標準,「遠程網絡覆蓋了27個省(區、市)的1150家醫院,遠程病理會診6027人次」。
需要更多一流人才
一切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競爭。對於頂尖醫院而言,吸引人才不成問題。但是吸引高精尖人才,對地處中部欠發達地區的湘雅醫院而言,難度不小。張欣說,在114年的發展歷程中,湘雅醫院湧現出顏福慶、張孝騫、湯飛凡、李振翩等一大批引領祖國醫學發展的領軍人才。新時代,作為 「國家隊」,湘雅醫院的人力資源戰略不是「人力資源大院」,而是「人才資源強院」。
2019年年底,湘雅醫院在全院範圍內開展了一次學科發展專題調研。其中,有47.1%的員工認為「高層次人才欠缺」,33.2%的員工認為「優秀青年人才缺乏」,32.6%的員工認為「缺乏優秀學科帶頭人」。
如何讓孔雀「中南」飛?張欣認為,人力資源部要像獵頭公司一樣,走出去招最好的人才。醫院明文規定,外校畢業或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新進醫師佔比要超過50%。為此,醫院領導班子還主動出擊,親自「登門」請人。
既要外引,也要內培。張欣說,醫院堅持立德樹人、教學相長、教學並重、強教促學,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建設卓越人才隊伍。同時,建設人才資料庫,分析團隊短板,大力引進麻醉、重症醫學等專業緊缺人才,定點、定向、定位培養「四青」人才,全面開展中青年骨幹雙導師培養,推動專職科研人員與臨床學科深度融合。培養過程也很嚴格,比如新進醫師輪轉不少於5年,並與晉升晉級掛鈎。
在湘雅醫院,醫生的流出率很低。張欣說,青年人達到一定學術積分後,會進入人才系統,享受年薪制。同時相應平臺會給予團隊經費,目的就是讓內部形成創先爭優、你追我趕的氛圍,「當前,醫院進入過緊日子的時候了,但是醫療運營再困難、再怎麼壓縮開支,學科建設經費和人才建設經費一分都不能少」。
提升幸福感,讓醫院更聚人氣。雷光華提出,要讓職工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可能有人認為有點高調,但是我覺得就要大張旗鼓地喊出來,就是要提高員工的幸福感。」雷光華自豪地說,醫院年初確定的民生實事已全部兌現,職工福利待遇穩步改善,其中人員經費增長了17%。
對於未來發展,湘雅醫院有一個「12368」計劃。雷光華說,要確保醫院始終走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必須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優化學科建設、質量安全、人才培養、醫學創新、運營管理、運行保障、考核評價和黨建文化等「八大體系」,科學建設卓越、智慧、美麗、平安、人文和幸福「六大湘雅」,始終追求學科、品質和品牌「三大一流」,努力完成讓患者好看病、看好病和讓職工快樂築夢、努力追夢、幸福圓夢「兩大任務」,最終實現人民滿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醫院「一大願景」。
記者手記
「公」字當頭從學科到人才,從管理到文化,從科研到運營……百年湘雅不滿足於現有的成績,正對標世界一流開啟加速度。不過,無論怎樣高速發展,醫院始終牢牢守著公益性。
「公勇勤慎」是湘雅醫院院訓的前半句,也是這家醫院最顯著的氣質。尤其是「公」字,在當下有諸多詮釋,既有公益性的彰顯,也有守住公立醫院初心的堅持與革新。每次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百年湘雅都衝在最前面。民國時期,湘雅醫院就為兒童免費接種疫苗、遏制鼠疫等。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1月21日,心臟裝著3個支架的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任委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吳安華前往湖北武漢。緊接著,該院派出由130人組成的醫療隊支援武漢,其中醫生中高級職稱佔60%。在湘雅人看來,這些都是公立醫院的本職。
因為時刻守著國家對公立醫院的定位,醫院發展的眼界高了,著力點更準了,辦法更多了,動力更足了。例如,為做好醫防融合,湘雅醫院早就專門設立了傳染病管理辦公室和衛生應急辦公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重點布局了包括危急重症醫學中心在內的首批5個優勢學科集群,提高危急重症和疑難雜症的診療救治能力。
濟世之道莫大於醫,這是湘雅一以貫之的初衷,也是創新發展的遵循。恪守「公勇勤慎、誠愛謙廉」的院訓,發揚「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院風,湘雅在傳承與創新中做著更好的自己。
來源:健康報新聞頻道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特約記者 嚴麗
原標題:《百年湘雅:以加速度奔向世界一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