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他走了30多年「長徵路」 自費編纂《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大辭典》

2020-12-14 騰訊網

1972年去世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不會知道,在8年後的重慶師範學院圖書館裡,他所寫的《西行漫記》會讓一個叫做朱發平的政史系大學生對長徵「著迷」。這種「著迷」不僅是當時的他會擠出有限的生活費去買一本《西行漫記》,而是他以幾乎窮其一生的精力和金錢去研究「長徵」。

2016年10月進京,無疑是朱發平人生的高光時刻。作為一名基層九三學社社員,他受邀參加了九三學社中央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座談會。在會上,他講述了自己歷時30餘年,自費30餘萬元編纂《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大辭典》書稿的心路歷程。

「斯諾當時在序言裡寫道: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徵的全部史詩。我當時就想去做一個這樣的人,但30多年斷斷續續地堅持下來,我發現這條路太難了。」今年58歲的朱發平說,這輩子他為了完成自己的「長徵」路可以說是傾其所有,如今自己已是肝硬化中晚期,家中尚有年幼的兒子和沒有工作的妻子。

朱發平向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

為何會去關注「長徵」?

從小聽紅軍故事長大,大學畢業後想寫一部關於長徵的書

執著,在字典裡有三個釋義:一指固執或拘泥;二指堅持不懈;三指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如今回頭看自己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大辭典》手稿,朱發平可以用執著來形容自己,從最初的堅持不懈,到後來堅持不放。

朱發平的家鄉在瀘州市納溪區來鳳街村,這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所建川南遊擊縱隊的活動地。兒時的朱發平常常聽生產隊隊長講當年紅軍的故事,紅軍是什麼?什麼是長徵?他們為什麼要長徵?這些疑問伴隨著朱發平長大,讓年幼的他對長徵充滿了一種特殊的情結。

1979年,朱發平考上重慶師範學院政史系。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書中關於紅軍長徵的故事吸引了朱發平。

「圖書館的那本書快被我翻爛了,我就想自己買一本,可那時家裡窮,我吃了好長時間辣椒麵加鹽拌飯,才省下了生活費買了一本《西行漫記》。」朱發平回憶,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西行漫記》後,裡面關於長徵的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了,他開始有目的地看各種書,尋找有關長徵的每一點蛛絲馬跡。

1982年大學畢業後,朱發平萌發了寫一部章節體的長徵史。但在四處看書的過程中,朱發平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後,關於長徵的內容有不少,但沒有一本關於長徵的辭典,這對研究長徵查閱史料極為不便。

幾年的功夫下來,朱發平放棄了寫一部章節體長徵史的想法,堅定了要寫一部關於長徵的辭典,而這個轉變徹底改變了朱發平此後的人生。

堅持這條「長徵」路有多難?

母子發生矛盾、家庭破裂,如今身患絕症

朱發平出生在普通的農戶家庭,父母沒有文化,作為家中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他曾經是父母的驕傲。因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朱發平的身體一直比較乾瘦,甚至在上大學時被推薦去參與電影中饑民逃難場景的拍攝。

朱發平編著的《紅軍長徵在四川辭典》

大學畢業後,朱發平被分配到納溪江寧中學擔任政治和歷史教師,這對朱發平的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由於朱發平仍在研究長徵,每月的工資除了給父母弟妹外,還要用於買書、郵寄、製作摘要卡片及查閱資料的路費等。

「周末或者放假,我就要坐車去成都或重慶,到書店、圖書館去查資料。車費住宿要花錢,查資料抄資料也要花錢。」朱發平說,隨著自己的小家庭組建後,花錢的地方就更多了。

朱發平回憶,1987年5月大兒子出生後,他和母親因為錢發生了一次很大的衝突。「當時母親又來討要生活費,而我愛人還在坐月子,我真的沒有錢給她。她拉著我找到校長『裁決』,引來全校師生圍觀,我真的是流著淚,轉身過來又給學生上課。」

如果只是寫一部書,幾年的付出之後,一旦書出版,也能給家裡的經濟帶來改善。可朱發平放棄了寫一部書的想法,而是要寫一部關於長徵的辭典,這就讓付出一時半會兒看不到結果,更無法談經濟上的收穫。

1988年,朱發平調至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完成教育科研的同時,他全面開展辭書研究。可日復一日的埋首熬夜,不僅沒時間陪妻子孩子,更是把大量的金錢投入到研究中,這一切引發了妻子的不滿……他的家庭在2002年走向破裂。

因為長期的超負荷工作,朱發平頸椎增生、腰椎外凸、四肢肌肉萎縮,2016年進京參加研討會回到瀘州後,被確診為肝硬化中期。今年來,朱發平已經4次入院治療,肝硬化已發展為中晚期,不久前他又摔斷了左胳膊。

為何非要一個人去堅持?

也想尋求合作,但因為短時間出不了效益無人響應

「中途很多次想放棄,甚至很多次中斷,最長的時候中斷了幾年。」朱發平說,編辭典不像寫紀實、論文或調查報告,不是三五月就能出成果見成效的。詞條需要一條條考辨去偽,體系需要不斷地修改完善。

朱發平出版的部分書籍

慢慢的,有人說朱發平「腦殼進水了」,朱發平也經常問自己,這樣堅持還有意義嗎?在痛苦矛盾的動搖中,朱發平也寫過其他書,比如《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今天》《中國國情小百科》《新型百科辭典》等,這些工具書涉及諸多學科的知識。這些書在朱發平看來,就是為了練筆,同時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但朱發平終究放不下對紅軍長徵辭典的情結。「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起那句『苦不苦,想想長徵二萬五』。我再苦再累,都沒有當年紅軍長徵辛苦。」朱發平說,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再次投入到編寫長徵辭典的繁重研究中。

在感覺自己一人有可能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朱發平也曾有意邀一些朋友加入。受邀的朋友希望能在短期之內見到效益,但朱發平無法許諾,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將辭典全部編纂完成後再付諸出版,但到底什麼時候能編完,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自然也沒有人願意加入進來。

就是在這樣沒有經費來源、完全憑藉一己之力的情況下,朱發平終於在2012年完成了1萬餘條、600餘萬字的初稿,後又經過五次大改、刪減,無數次小改,在2015年完成了首稿,書稿分為長徵人物卷、長徵事件、社會、行政區劃、文化五大類,190餘小類,詞條1萬餘條。

病中的朱發平在11月12日通過水滴籌為自己下一步的醫療費用募捐,如今他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到水滴籌平臺看看捐款人的留言。他說,看著這些留言,讓他覺得還有人記得他,還有人認可這些年他的努力。

川江都市報記者 彭方均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在龍山縣茨巖塘揭牌
    紅網時刻湘西12月8日訊(通訊員 張軍 梁亞 羅佳清)12月8日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紅十八師從龍山茨巖塘出髮長徵85周年。當天,「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儀式在龍山茨巖塘紅軍廣場舉行。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克興、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共同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
  • 中國郎永遠跟黨走 郎酒集團黨委七一再走長徵路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黨性教育,提高黨性修養,7月4日-5日,郎酒集團黨委組織公司優秀黨員、新發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沿著四渡赤水主線路,再走長徵路,弘揚革命精神,傳承郎酒紅色基因,講好郎酒品質故事。
  • 記者再走長徵路:跟著走,紅旗飄展在前頭
    記者再走長徵路:跟著走,紅旗飄展在前頭 原標題: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  當人類社會邁進21世紀時,《人類1000年》一書歸納了1000年來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100件事,其中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在湖南龍山茨巖塘揭牌
    12月8日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紅十八師從湖南省龍山縣茨巖塘出髮長徵85周年。當天,「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儀式在龍山茨巖塘紅軍廣場舉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克興,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共同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
  • 《長徵組歌》飄過55周年,首演藝術家多次重走長徵路
    紅船編輯部了解到,合唱團中,有十幾位老人親歷過《長徵組歌》的首演或是1976年電影版《長徵組歌》的拍攝,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有87歲高齡,而年齡最小的老人也已72歲。據悉,這些參與過首演的藝術家們還曾多次重走長徵路。舞臺上,老藝術家動情的說道:「當我們的腳印與先輩們的腳印重疊在一起時,已然還能感受到它的溫度」。
  • 讓長徵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武漢8月5日電 題:讓長徵精神薪火相傳——「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於6月11日正式啟動。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媒體記者們沿著紅軍長徵經過的13個省區市路線開展採訪,推出了大量精品報導,引發了社會輿論的熱烈反響。  廣大幹部群眾和參與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表示,「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活動以一篇篇長徵故事讓自己重溫了紅軍歷經千辛萬苦完成兩萬五千裡長徵壯舉的傳奇,對弘揚長徵精神、激揚奮鬥熱情有著重要的意義。
  • 「划船重走長徵路」:四川省水上運動隊頑強拼搏火力全開
    8月8日,「划船重走長徵路」這場一場隔空的「雲比賽」全國體能大比武迎來第六個比賽日,四川省水上運動隊的5支隊伍,56名參賽隊員在漢源縣水上運動訓練基地進行競速比賽,展現他們堅定信念、勇爭第一的精神風貌。
  • 「划船重走長徵路」:四川省水上運動隊頑強拼搏火力全開
    8月8日,「划船重走長徵路」這場一場隔空的「雲比賽」全國體能大比武迎來第六個比賽日,四川省水上運動隊的5支隊伍,56名參賽隊員在漢源縣水上運動訓練基地進行競速比賽,展現他們堅定信念、勇爭第一的精神風貌。
  • 漲姿勢 長徵到底有沒有二萬五千裡?
    2003年,兩位英國年輕人——李愛德和馬普安在重走長徵路後聲稱:「長徵其實不到官方長期宣傳裡程的三分之二,大約只有3700英裡(約6000公裡)。」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輿論風暴,別有用心者還借題發揮,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宣傳紅軍長徵的地位和作用而虛構的,實際上並沒有走那麼遠。
  • 省水上中心「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大比武開啟
    8月3日,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省水上中心「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大比武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活動在響應國家體育總局「狠抓體能、惡補短板」的備戰要求的同時,以「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形式強化運動員思想政治和革命歷史教育,旨在塑造「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水上項目基因。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紅二十六軍:陝甘邊第...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陝西臺記者 高維佳 劉濤瑞 韓城臺 崔喆雄 商州臺 張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採訪團,來到了位於旬邑縣馬欄鎮轉角村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軍部舊址,在這裡重溫革命故事,領會革命精神。在紅二十六軍軍部舊址,由原紅二十六軍張邦英的後人張亞東創作的一副油畫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
  • 2020中國長徵拉力賽系列活動 千車萬人重走長徵路
    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兩個一百年歷史使命努力奮鬥,中國長徵·汽車(新能源)拉力賽組委會聯合廣東省韶關南雄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江西省于都縣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廣東省愛國擁軍促進會、廣東省養老服務業商會、廣西玉林女企業家商會等13個單位舉辦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千車萬人······重走長徵路」黨建實踐活動正式啟動。
  • 來英山這個紅色旅遊點重走長徵路,共圓復興夢!
    來英山這個紅色旅遊點重走長徵路,共圓復興夢!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成立紀念日。說到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便不得不提。它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建軍93周年!93年浴血榮光,93年紅旗漫捲,這93年也是我們祖國一步步走向輝煌的見證。讓我們一起走進英山長徵精神體驗園,重走長徵路,共圓復興夢!
  • 山東省水上中心開展「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大比武活動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根據體育總局黨組「狠抓體能、惡補短板」的要求,8月3日,山東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大比武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重走長徵路,歷史不容忘卻。八十餘載時光荏苒,當年的戰火硝煙早已散去,但紅軍留下的印跡卻鐫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不曾磨滅,通過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勉勵運動員發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精神,迎難而上,在今後訓練中堅定信念、頑強拼搏,為建設體育強國、體育強省奮鬥終生。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裡,提到了一位名叫向季伯的紅小鬼,有些人總拿向季伯的名字打趣,向季伯一般都不會理會,但是如果叫他同志,或者是職務,他便會以禮相待,客氣地幫忙。由此可見,生活中,大家平等慣了,才能隨著性子行事。這多虧了劉伯承結合我軍作風改的軍事名詞。
  • 年輕人,去遵義重走一段長徵路吧
    從2001年起,李光先後被確診患直腸癌、重症胰腺炎、皮膚癌,但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奔忙,到學校、部隊、工廠裡講課,並陸續資助了遵義1000多名學生,捐款總額達30萬元。李光曾告訴記者,他覺得當下的年輕人未必能明白,紅軍當年為何能受得住那樣的苦,信念和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因此,他覺得「教育很重要」。 老人家的心願,有很多人幫著繼續實現。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為了直接領導與組織反日的民族革命戰爭,於1934年10月開始了北上的遠徵,「經過二萬五千餘裡的長徵,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後來,美國記者斯諾把紅一方面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寫入《紅星照耀中國》(即中譯本《西行漫記》),在海內外廣為傳播。
  • 央視主持人重走長徵路來到土城
    央視播音員主持人與遵義市委宣傳部、習水縣領導合影10月28日至29日,中央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20人「重走長徵路」來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在四渡赤水戰役發軔地土城開展了為期兩天的「 重走長徵路」活動。遵義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餘婭,習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副縣長苟明利,縣政協副主席、四渡赤水紀念館館羅永賦等陪同。
  •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徵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工農紅軍戰湘江、過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用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二萬五千裡的艱辛徵途。兩年中,這支紅色隊伍翻越30餘座大山、渡過20餘條河流、轉戰14個省份,寫下了一部盪氣迴腸的革命史詩,完成了一個舉世無雙的人類壯舉,鑄造了一座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是中國革命的百科全書。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改編後長徵北上的主力軍團——中央紅軍第七軍團(1)
    長徵,作為一次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長徵精神,成為人類最為勵志的建國精神。在新時代的中國,長徵精神成為應付複雜局面,打開發展新局面的一種精神啟示。隨著長徵精神的發掘和發揚,越來越多的長徵事跡被挖掘出來,成為人民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