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長徵,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二萬五千裡」,「二萬五千裡」長徵路不單單是老紅軍刻骨銘心的記憶,也被深深打上了歷史烙印。
關於「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各種書籍史料
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的輝煌畫卷和不朽豐碑,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然而,近年來有關「二萬五千裡長徵」卻遭遇非議。
2003年,兩位英國年輕人——李愛德和馬普安在重走長徵路後聲稱:「長徵其實不到官方長期宣傳裡程的三分之二,大約只有3700英裡(約6000公裡)。」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輿論風暴,別有用心者還借題發揮,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宣傳紅軍長徵的地位和作用而虛構的,實際上並沒有走那麼遠。
馬普安(左) 和李愛德(右)圖片來自:新華網
理由一:當年紅軍走的大多是小路、山路甚至是人跡罕至之處,還因缺乏地圖、道路崎嶇走了不少冤枉路;而兩位英國人拿著GPS定位系統,走的基本是大路、直路。
對比:1934年紅軍從江西唐村到雙芫,必須繞道新謝,要用兩天走130裡路。而兩位人生地不熟的外國青年只用一天,30裡路就可以到達。
理由二:紅軍是在頻繁的戰鬥中行軍,不斷迂迴和奔襲,為了調動敵人,他們不得不採取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大踏步進退的戰略戰術,還要追擊敵人,來回折返;而兩個英國人則是在和平的環境下單向行進,沒有走回頭路。
對比:有學者研究,紅軍四渡赤水,從1935年1月中旬到4月初南渡烏江,在貴州、四川、雲南的邊界轉了三個月,走了110個地方,而李愛德、馬普安只走了44個地方。
紅軍三、五軍團四渡赤水的渡口——太平渡(圖片來自: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理由三:李愛德、馬普安走的並不是真正的長徵路線。有學者曾將他們與主力紅軍走的路線加以核對,發現有相當大的出入,他倆起碼少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
對比:紅軍過了大渡河,在泡通崗(抱桐崗)穿越原始森林,沒有路,不見天日,又遇大雨,十八裡高的山頂競走了兩天,夜晚連坐的地方都沒有,當時任副主席的周恩來只能站著倚著樹睡覺。泡通崗給紅軍長徵的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黃鎮特別作畫,起名為《老林之夜》。而李愛德、馬普安根本沒有到滎經縣的泡通崗(抱桐崗),而是走的二郎山。
這是報導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戰士》報(資料照片)。新華社 發
★ 「二萬五千裡長徵」的由來
1935年10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當天,毛澤東在對蕭鋒的講話中指出:「根據紅1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在這裡,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的概念。
長徵到達陝北的紅軍一方面軍一部(資料照片 來自新華社)
此後,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餘裡的長徵,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11月28日,毛澤東、朱德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中再次提出,紅軍主力「經過二萬五千裡的長徵,歷盡艱難困苦北上抗日」。
這說明關於「二萬五千裡」問題,中共中央是經過嚴肅認真地計算而且在確有把握的情況下,予以肯定的,並鄭重地、負責地向國內外宣布,絕不是虛構。
★ 「二萬五千裡長徵」 與 紅軍「長徵」 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先後舉行長徵的紅軍部隊主要有: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紅25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但是,這些紅軍部隊由於都處在敵軍的分割、包圍之中,在舉行戰略轉移時,出發的時間、地點都不同,行程也各異。
「長徵」一詞的外沿較大,它包括各支紅軍的戰略轉移行動,而「二萬五千裡長徵」一詞的外沿較小,只表明是中央紅軍長徵的行程,而不是所有紅軍長徵行程的總和,也不是所有紅軍長徵的總稱。
★ 毛澤東說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1935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嗎?12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裡,縱橫十一個省。」
老紅軍李中權將軍回憶,1937年他在抗大學習時,親自聽毛澤東在大會上講的。毛澤東的算法是從1934年10月出發到1935年10月結束,以每天走70裡,共25550裡,略為二萬五千裡。
圖片來自:教育檔案網
當時擔任紅1軍團第2師第4團政治委員的楊成武在他所著的《憶長徵》一書中也證實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說法,是有確鑿的事實根據和充分的理論根據的。
書中說,1935年11月9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同紅15軍團會合後,毛澤東在兩軍會師慶祝大會上說:「紅一方面軍長徵從瑞金算起,共367天,走過了贛、閩、粵、湘、桂、黔、滇、川、康、甘、陝,共11個省,根據紅1軍團的統計,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裡」。
這是紅軍長徵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資料照片 來自:解放軍報)
1936年,紅軍總政治部在廣泛徵集材料的基礎上編輯整理了《二萬五千裡》一書,這是關於長徵最早、最可靠的回憶。
該書其中有一份附錄《紅軍第一軍團長徵中經過地點及裡程一覽表》,是以紅一軍團直屬隊為標準,依據命令、報告、各種日記、報紙匯集而成。根據這個一覽表的記載,紅一軍團直屬隊1934年10月16日從江西於都出發到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除休息外,行軍作戰時間,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
如果以每天紅軍行軍70裡,271天應走18900裡。而這只是很少打仗的直屬隊走的路程,擔負作戰任務的部隊走的無疑更長。因為作戰部隊除行軍外還要打仗,打仗要佔領有利的地形,更多地消滅敵人,就要不斷奔襲、迂迴。作戰部隊走的路常常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
資料圖片:紅軍爬雪山(油畫)。(圖片由陸軍第16集團軍某紅軍團提供 來源:新華網)
最早進入陝北的斯諾,於1936年秋採訪了許多長徵幹部,看到《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裡程一覽表》。他說:「紅軍自己普遍總說是『二萬五千裡長徵』,其實連所有的轉折和走回頭路都算起來,從福建最遠的一點到陝西的西北隅,長徵軍中的某一些部隊所走的路程無疑地要超過上述的數字。照第一軍團所記的一個準確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計,顯示了全部路程兩倍於美國大陸的寬度,而且這還是主力行軍中的最小的裡程。我們必須記著,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們這樣地跨過了世界最難走的通道,爬越了幾個最高的山嶺,橫渡了亞洲最大的河流,而且從頭到底就是一個長久的戰爭。」
毛澤東書《七律·長徵》 圖片來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計算紅軍長徵行程時,幾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第一,長徵途中,紅軍打的是運動戰,頻繁迂迴穿插、重複走路。
事例:紅5軍團第37團為保衛黨中央、掩護方面軍休整,翻過夾金山後,又奉命回翻夾金山,返至鹽井坪一帶堅守陣地,繼續阻擊尾隨的敵人。
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館內陳列有大量的史料,進門就可看見兩塊當年紅軍路過夾金山時有宣傳標語的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清晰地刻有「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救窮人」。圖片來自:貝博納的博客
在浮雕牆上展示了當年紅軍翻越夾金山的感人情景。圖片來自:貝博納的博客
第二,紅軍在行軍作戰中,還要籌款、做群眾工作等,這些都需要走路。
事例:蕭鋒在1934年11月11日寫道:「師政譚主任布置在白石渡鎮休整幾天,要求擴紅300名。我擔負擴紅和籌款工作,到各連去了解情況,走了65裡。」籌款、做群眾工作是紅軍的經常性工作,蕭鋒僅此一次就走了32.5公裡,可想而知,這樣的行程在整個長徵中有多少呢?
第三,在長徵中,特別是長徵初期,紅軍由於缺少地圖,走錯路的事經常發生。
事例:陳伯鈞在1934年12月8日寫道:「第38團『行軍方向搞錯,以致迷失路途』。」
以上諸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紅軍長徵的行程。
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走過長徵的萬水千山。(油畫)圖片來自:解放軍報
「二萬五千裡長徵」不是在地圖上測量出來的,更不是憑空編造的數據,而是有著充分的事實依據,是不容置疑的。
紅軍長徵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可複製性,長徵路上的每一步是艱辛與堅實的,帶著先輩的血與淚,永遠在歷史的漫漫長路中留下永不磨滅的足跡。
爽不爽?爽!——航天員艙內私房話聊了啥? 神舟十一號到底「神」在哪?
生死關頭丨大江嶺六壯士:紅軍突圍最慘烈一戰是誰負責殿後?
難忘 | TA們說,記憶裡的自行車是一臺時光機...
編輯:韓健
圖片製作:張喬雪
來源:綜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華社、新華網、解放日報、解放軍報、人民網、《百年潮》2005年第12期,作者:李海文,原題:《紅一方面軍長徵到底走了多少裡》、山西工人報、徐佔權編著《解讀長徵》,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