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喪葬文化

2021-02-08 慶陽人在他鄉

         

鎮原喪葬文化

                          

李永明


鎮原被譽為「文化大縣」,文化底韻厚重,民間禮儀豐富,和其他縣市相比有著獨特的風格,尤其是民間喪事別俱特色,時間跨度長,禮儀層次高,程序複雜,操作繁瑣。


一般的民間過喪事都要邀請3至6人的禮儀先生,專門從事策劃整個喪事禮儀的操作指導。祭奠儀式與其他縣市有著明顯的區別,濃厚的文化禮儀貫穿於喪事的全過程。


從老人去世之日起直至殯葬,孝子早晚焚香,慟哭致哀。燒完紙將紙盆碗由孝子泣送至大門外由近及遠潑掉。


擇期(定發引日期):死者歿後次日,即請陰陽選擇塋地,根據死者生辰八字和壽終時辰,確定葬埋日期和落葬時辰。並寫出七單,貼於喪茨牆壁。根據地形,確定墓穴風水方位,山甲字間。墓地劃定後,即請效勞人修墓,即打墓坑。葬期定,即向己親(女婿外甥)報喪,並派族人請「大客」(男舅家、女娘家)前來弔喪。一般死後第三天即開弔,弔喪儀式在解放前頗盛行,靈堂撰書輓聯,門外懸掛紙幡,吊者多為己親、近鄰,儀式大體有瞻容尚饗,沉哀告別等。弔喪時只用湯飯招待,點紙後即辭去。


出門告(訃告):陰陽風水先生將死者生卒年月日時、落葬時辰及五服以內之兄弟、子、侄、孫、曾孫等按服規開列詳明,張於門前,以告親朋。同時,須在入殮後第三日在門外懸掛筒紙,俗稱「出紙」。


入殮:即將死者屍體入棺盛殮。一般由長者擔當此任,將屍體抬入棺材放端放正,然後用土包或鋸沫包、衛生紙將前後左右虛空處塞實(以防出殯時晃動),蓋上苫單,方可蓋棺封閉。


變服:凡死者九族之中五服之內的有服規者在喪期須穿戴白色喪服,也稱孝服。穿喪服即變服。變服後,均須披麻戴孝,頭上長孝遮面容,身穿縗服不飾身,手持喪杖,俗稱「喪棍」,喪杖材質為父竹母桐,即取竹或桐枝二尺許,外用白紙剪牙纏繞。古人稱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服孝者須坐草守靈,寢苫枕塊,通宵達旦,不離喪茨。五服以內其他服規者均須頭戴孝帽,鞋鞔素布,鞔鞋深淺,按服規之輕重而定。孝服一般分五等,謂之「五服」。即:(一)斬衰服。是用最粗的麻布製成的行李服裝,服期三年,是五服中最重的服。是兒子為父母、承重孫(子已死、長子的長子承接斬衰服)為祖父母、妻為夫的服規。舊時門告只許兒子上門告,父亡母在,兒子自稱孤子,母亡父在,兒子自稱哀子,父母亡故,兒子自稱孤哀子。故一等服在門告上一般不書斬衰服以孤哀子代替。今時男女平等,女兒也可上門告。(二)齊衰服,服期一年,一年期服也稱期服。是孫為祖父母、夫為妻的服規。(三)大功服。加過工的比齊衰服細的孝服為功服。分大功與小功,大功服比小功服略粗。服期九個月。凡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已嫁女為伯父、叔父、兄弟等的喪服。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姊妹、兄弟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之喪服。(四)小功服。服期五個月,凡本族的曾玄孫、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妻姊妹、兄弟妻等人的服規。(五)緦麻服、服期三個月。是用細麻布製成的孝服,是五服中最輕的服,凡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的喪服。



裹事:事主須於葬期前二日請總管一至二人,召請家們(本家族的人們)、鄰居聚集在一起坐勷事席,籌劃喪事儀程,把這個商議幫助事主辦理好喪事的小會議稱作「襄事」,襄事即成事之舉。襄事時須選定喪主、助喪各一人。喪主專管喪事過程之禮儀,助喪則主管靈前來客、祭奠事宜,請鄰居義務幫忙的人稱效勞人,分別操辦內務、修造墓穴、陳設喪棚、布置靈堂,搭蓋賓棚,並擬定執事榜,明確分工,以應待客之事。並請樂手獻祭迎賓。親朋獻祭之禮品,以牌、幛、軸、屏、匾較多見。文辭多為死者歌功頌德。也有以紙活為主祭獻品,即筒紙、靈亭、美男美女、鹿鶴、車馬等。


宴賓:酬謝親朋,此俗鎮原各地基本相同,一般均為二天事,即第一天請客,第二天謝客。請客日,祭奠後素菜饅頭,隨到隨吃,俗稱便飯。貴客(指大客)則設偏席(全桌碟子,四道小菜,四個碗子)待之。便飯後開席宴賓。開席前,對貴客和來賓中的長者,一般都有安坐之禮節,過去叫說唱安坐,還有一套說唱詞,明時較盛行,但此禮套路繁複,近年多以遞「官杯」代之。入席、安坐,都以「大客」為主席。席類名目繁多,常見者有「八跨五」、「十全」、「十二樓」、「十三花」。富裕之家還上名貴菜餚和帶四餅(餅過去由事主專制,近年多用糕點代之),藉以稱名誇富。酒筵程序均是先酒後餐,酒過三巡,即上菜飯,席間共上四回饅頭,在上第一回菜時,孝子則到席前跪菜叩頭,以示勸酒致敬。喪事宴席不允許猜拳行令。


迎執事榜:執事榜一般用黃紙黑字,將治喪人員的分工情況用毛筆書寫,公布於眾。分為二十四項:即大總管、鴻題、祀典、禮賓、伺賓、喪主、助喪、陳設、書禮、修塋、理廚、幫廚、迎送賓客、炊酒(茶)、提壺、拾碟、端盤、周席、洗刷、管便飯、管湯鍋、保管、管柴水、管車輛、管住宿。上榜人員本族的直接寫在榜上,外姓人員寫在紅紙條上,然後貼在榜上。要求輩份清晰,稱謂分明。有些地則用蘭紙白字書寫,款項一樣。



端獻飯:端獻飯是進入上事的首要環節。在請客未到之前將廚子做好的供果端至靈前,擺在靈桌上。鎮原擺獻飯有講究,名曰:金雞玉兔銀項圈,三件擺在桌面前,左方右肘陳兩旁,鴨子浮水在中間,左肋右綹,尾巴在後,燕窩尤魚,魚肚海參(多用面做,象徵性的),丁角在後。五碟五色撒子:東方甲乙木(綠色),南方丙丁火(紅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央戊已土(黃色)。四碟菜、四碗湯,兩碟饅頭擺兩邊,全桌碟子在前面。酒肉飯菜俱全,以供死者尚饗。」


祭大木:有襯棺底的木板叫大木,在家祭之日,祭官率祭主行大木禮,禱告木德星君,保護屍靈,蟻鼠莫侵。


祭二大將軍(墓誌磚):即將死者生平事跡及直系血親之配偶所生子女等,由賓所撰寫成文,名曰行狀,用硃筆書之於磚或刻之於石,置於門前大木(棺槨之墊底木)之上,行禮,名曰「二大將軍」,即紂朝武將「方弼、方桐」,死後,姜子牙封方弼為顯道將軍,封方相為開道將軍。因墓誌磚形體方正,故依磚取祭,祈禱神靈護佑,降妖除魔,掃除路障,順達墓地。


祭「風伯雨師":此禮不是普遍,個別鄉鎮、個別地方流行。在請客之日,害怕天氣突變,吹風下雨,將紙活吹爛、淋溼,故伸文上蒼,收風斂雨,還一個風平浪靜的氣侯條件。在王寨除上述之外,還有祭門告、祭供等。


行家祭。其內容為:奠酒、供飯、申文。葬期前一日,即請客之日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內之親屬,逐層向死者靈堂行禮祭奠,故稱行家祭禮。祭禮以孝子為主,須行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其名有家祭十拜、三跪九叩首等禮儀。與此同時,每個層次的人身背有書寫表明身份及祭奠語言的紙牌,謂之「背服」或「背牌」。正祭之後,其他親屬則依次分別獻禮,均為一獻。每行一禮,必有祭文,文辭按祭者與死者的關係,頌揚死者對祭者的養育之恩及其生前的嘉言懿行,以示孝意。在鎮原祭文書寫之多,空前絕後。並伴奏不同風格的哀樂,以示渲染氣氛。舊時,長子、長孫還要另行,以示居長之尊貴,現在已不多見。

  

點主:亦稱鴻題。即將死者諱字以神牌形式書於「影圖」、」家譜」或木主上,擇宗族及親朋中有學位或有官銜者請「主官」,由禮賓行點主禮,主官用硃筆點之。其義有二,一是表示死者己歸宗譜,神歸廟堂,按倫正位,永享蒸嘗;二是借硃筆鴻題,取文光射鬥,後輩則有文人蔚起之兆。點主,即在「家譜」、「影圖」或木製靈牌的「主」字上用銖砂猩紅紅筆重複一點,在「神」字上,重複一豎,叫「點主通神」,在「顯」字上用紅筆一點,叫「點顯」,在死者生卒年月日時上一點,叫「點生卒」,在書寫死者墳塋的方位上一點,叫「點山甲」,在叩祀的「祀」上用紅筆一划,叫「勾祀」。點主前,有秉筆、食紅、凝神、想像、受生氣等程序,以示亡者,神主安位。在新城一帶,還有「通王」,即將主字下面王字中間一豎用硃筆重描。點主時間過去在埋人後進行,叫背靈點主。如今都在家祭後進行,稱作對靈點主。


領羊:領羊選的是羯羊,領的時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會圍攏在靈堂前的羯羊周圍,由選定的人主持「領羊」儀式。孝子賢孫跪地回吩,用自己話說出逝者的未盡之言。執事人用水壺將水從羊的脊梁緩緩澆下,如果羊毛蓬鬆,開始抖動,證明羊已經領了。如果不這樣,執事者把羊抓起來,在耳朵裡灌些涼水,在朝羊的背上灑上冷水,一放開,那羊如果就地打一個大大的毛顫,就被叫做開毛大領,這時執事人將羊耳咬破,將血塗在紙上燒掉,在孝子哭泣中將羊拉出宰殺並煮熟,祭獻亡靈並招待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



出殯:俗稱埋人。一般老喪歸窀時間均在家祭之次日早晨寅卯時,太陽未出之前,凡參加葬儀者,不能空腹去,須食攪團飯後起柩,將棺木抬至大門外,停放片刻,舉行起柩禮儀,申文以告死者喪禮已成,毋須盤桓,早歸樂土之意。孝子哭送,然後由多人抬起靈柩前往陵墓。王寨鄉等地曾有「扯靈」之俗規,牽紼杖而前引,即用白布數丈,一端系靈柩之首,孝子執一端拉扯前行,其俗今已不多見。靈柩行進中,須有一人執引路幡等物走在柩前,親朋掇送各種祭品,樂手奏「祭靈」等哀樂,以示引路。靈柩進入塋地,左右各轉三圈,落放正中,下葬時辰一到,即行安葬。墓穴分明坑,深七尺,前寬三尺五寸,後寬三尺;穿堂深九尺,高四尺,寬三尺五寸。下柩後,由陰陽先生拿出刻有八卦和天幹地支方位的指南針羅盤,俗稱羅經,搭針定位正字,核准墳墓山甲風水方位。靈柩安妥後,墓堂內置油燈碗一盞,有墓誌者即立於柩側;用新苕帚掃淨腳印,撒五穀糧食少許,然後用土坯或草把封固放置棺樞的窯口,再用土掩埋起冢。


祀后土:墓冢埋好後,由禮生喝禮,祭官率祭主行禮,申文以祈禱土德星君,澤惠亡靈,福佑子孫,為趨吉避兇之意。


「全三」:又稱服三。葬後三日孝子備紙錢香燭及泮湯等祭品,到墳塋燒紙,潑灑泮湯一一「撒福」,將墳冢添上三鍁土,名為「全三」又稱「服三」。「全三」女兒即可返家。「三七」後有服人員方可去人家。


全縣喪葬民俗大同小異,我以打油詩的形式將不同之處作以描述:

鎮原禮儀多且繁,前原後山非一般。

北鄉打醮最常見,南鎮動賓已不鮮。

馬渠發喪食饅頭,太平出殯吃攪團。

新城門告賓所出,孝子侑食王寨塬。

屯字書的蘭紙榜,殷城寫的白對聯。

郭塬桶紙燒門間,開邊義子要上磚。

湫池紙活店鋪買,三岔白事過三天。

廟渠領羊不害命,銘旌拜幛平泉塬。

彭陽埋人不拌碗,上肖起靈不倒杆。

各地自有成規在,反正都為揭老天。



相關焦點

  • 朱恆:論陝北的喪葬禮儀與陝北文化丨今日頭條
    人們採取喪葬禮俗,最終目的是既要讓死者安息滿意,又要讓活著的人活得安寧。中國的喪葬禮俗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如同中國燦爛的文化一樣生生不息。喪葬禮俗中包含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是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中華民族「孝」文化的深切體現,是中華兒女優秀美好的品德與精神。
  • 彝良喪葬文化中的「孝歌」和「散花」
    比如,婚禮或喬遷要說「四言八句」,在筆者看來,最具地方特色的,莫過於喪葬文化中的「孝歌」和「散花」了。孝歌是一種集民間傳說和古今歷史於一身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說到「孝歌」,其實就是白事中烘託氣氛的一種民歌。這種民歌有固定的曲調,有傳統的曲目,也有現編現唱,借題發揮的東西。
  • 鎮原挖掘特色鄉土文化「催熱」農村遊富民增收
    在甘肅省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風情水街,來自陝西的周惠一邊品嘗著當地特色美食一邊說。「這是我們一家七口第一次組織的家庭遊,景區表演精彩紛呈、遊戲挑戰項目花樣眾多,老少皆宜。」來自慶陽市的李忠祥說,他還會推薦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前來觀光。景區的繁榮還帶動了周邊農民有了額外收入,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農村旅遊帶來的經濟收入已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 「慶陽人說慶陽」鎮原嗩吶匠
    【慶陽人說慶陽】鎮原嗩吶匠鎮原嗩吶是隴東人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民俗文化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慶陽民俗中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鄉村廟會等場合。鎮原嗩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歷幾代藝人們不斷傳承加工,相衍成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銅質嗩吶音樂。鎮原的嗩吶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鐵桿、木桿、竹竿、大杆嗩吶,它是以純黃銅為質地做成的銅杆嗩吶,特點為音色高昂洪亮、清晰悠揚,遠聽嘹亮、近聽不噪,深受人們的喜愛。2020年7月的一天,筆者一行來到了屯字鎮雙合村尋訪了鎮原縣有名的銅嗩吶製作匠——85歲的張大昌。
  •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每日甘肅網12月29日訊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田永昭) 近年來,鎮原縣依託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民在農家樂、採摘園、綠色種植養殖上做文章、謀出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鎮原首屆象棋大賽報名開始,是時候展現你的棋藝了
    象棋比賽2019年「潛夫杯」象棋大賽的通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由鎮原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鎮原縣潛夫緣棋院承辦「潛夫杯」象棋大賽,具體安排如下:參賽對象廣大象棋愛好者(65歲以下,男女不限)比賽時間
  • 消失的禮儀--喪葬篇
    每次提到喪葬時,都感覺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也是很晦氣的詞句。其實喪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
  • 安徽池州喪葬文化受佛教影響深遠,墓碑中蘊含許多佛教元素
    自古以來,中國人十分重視死生之事,對於喪葬禮儀十分講究。安徽省池州市的傳統民間喪葬習俗便體現了這一點。當地人將喪事視為除生賀壽慶之外的大事,必須隆重舉辦。其中繁瑣程序,不一而足,不僅是當地喪葬文化的體現,也充滿了許多宗教色彩。宗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意識形態和心靈追求的一文化表現。在中國喪葬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佛家等宗教文化對其有著不小的影響。安徽省池州市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當地佛教文化發達,在喪葬習俗中充滿了許多佛教色彩。
  • 鎮原一個被中國譽為「書法之鄉」的魅力縣城!請為家鄉代言
    行政區類別:縣 性格:文藝、堅毅 面積:3500平方公裡 車牌代碼:甘M 一個歷史悠久的縣城 有著它自己的民俗文化 更有自己知名的旅遊景區 鎮原
  • 走進鎮原:尉遲恭在鎮原的傳說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西朔縣)人,曾任涇州道行軍總官,兵駐鎮原縣。民間傳說,他的青年時代是在鎮原度過的。開邊和鞭山鎮原縣有個開邊公社。開邊的東北面有座小山,叫做鞭山,說起「開邊」和「鞭山」這兩個地名來,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哩。
  • 天津天士力多措力助甘肅鎮原「脫貧最後一公裡」
    鎮原縣是甘肅8個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為攻克最後「貧困堡壘」,該縣通過引進大型龍頭企業助力,走特色產業多產業脫貧之路。這其中,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多舉措力助幫扶鎮原。2020年初,經甘肅鎮原縣委統戰部牽線搭橋,天士力集團今年在該縣投資3000萬元建設華夏未來天人智慧幼兒園,計劃2021年竣工並投入教學運營。
  • 在中國喪葬文化裡,棺材的選擇有講究,5種不同顏色對應不同人
    前言:穿過歷史文化的長廊就會看到華章美服的服飾,會看到悠悠古韻的戲曲,會看到彰顯智慧的建築。可文化走到如今,有些成為了避諱,不再談論。對於殉葬則是個避諱的話題,也是個謎題。01 喪葬文化中國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禮儀,而眾多禮儀當中,喪葬是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一環。
  • 人頭形器陶蓋鈕,甘肅鎮原出土的神秘雕塑
    今天,我們來說說,甘肅鎮原出土的一件人頭形器陶蓋鈕。這是1987年的一次發現。那年,甘肅鎮原縣的文博人員,在進行田野文物普查時,從一個叫高莊的地方,發現了一件很奇特的彩陶殘器。這件器物為,人頭形狀,高15釐米,頸徑9.8釐米,紅陶製成。整個器物,中空,外形為人頭狀。製作雖然簡單,圓形的臉,下凹,僅僅用幾個大小不等的窟窿,來表現眼睛和嘴巴!
  • 鎮原藥葫蘆古城,在哪裡?誰見過?
    鎮原出土的西夏黑釉梅點紋碟  鎮原出土的宋代武士圖雕磚  北宋時期,鎮原地處宋夏邊界地帶的戰略要地,為了抵禦西夏入侵,北宋王朝特別是範仲淹知慶州時,在鎮原境內修築了許多城堡要塞,這些城寨在抵禦西夏入侵和保境安民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 盛行一時的「二次葬」,為什麼古人這麼注重喪葬文化?
    在周朝之前的古人,其實就非常注重喪葬文化,也就說是風水這回事其實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了,甚至古人比今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個傳說中的「二次葬」。因為是民俗文化篇,所以可能有些直白,如果引起您的不適,我深表歉意。
  • 傳統文化視野中的喪葬禮制
    喪禮是形成穩定共同體的文化結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喪禮是家族內部的「頭等大事」,當一個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整個家族的社會生活乃至生產生活都將暫時中止,所有族人都把給這位長者送終作為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喪葬並不是喪禮的終結,祭祖儀式(事鬼神)則是喪禮的延續,一年兩祭(春、秋)的祭祖活動也是整個家族的「頭等大事」。
  • 鎮原縣與天士力集團合力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項目側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2018年以前,閆溝村還是鎮原縣屯字鎮的深度貧困村,因為交通不便,發展受阻,群眾分散居住,以傳統農耕和外出務工為主,收入不穩定。為了改變窮面貌,鎮原縣與天士力集團通力合作,以閆溝村閆溝組為中心,聯手打造集生態居住、特色產業、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美麗鄉村示範工程——聚德小鎮。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及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調研組赴鎮原縣...
    &nbsp&nbsp&nbsp&nbsp記者 黃飛&nbsp&nbsp&nbsp&nbsp10月19日至21日,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穎,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一行12人,深入鎮原縣調研扶貧工作,並為郭原初中
  • 「五一」小長假鎮原北石窟驛景區接待遊客6萬多人次
    中國甘肅網5月3日訊(通訊員 劉耀)「五一」小長假期間,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迎來又一波旅遊高峰,遊人數量持續攀升,異常火爆,開啟了「人海」模式。前往景區賞民俗,品美食,感受農耕文化、絲路文明的遊客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場面壯觀,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