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222:人頭形器陶蓋鈕
不論是逛博物館,還是翻閱各類資料,經常看到一些人頭陶器。它們都是非常難得的先民遺存。它們的發現,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先民形象,也使得我們能進而解讀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追求。
以前,說過多件這樣的人頭型陶器。今天,我們來說說,甘肅鎮原出土的一件人頭形器陶蓋鈕。
這是1987年的一次發現。那年,甘肅鎮原縣的文博人員,在進行田野文物普查時,從一個叫高莊的地方,發現了一件很奇特的彩陶殘器。這件器物為,人頭形狀,高15釐米,頸徑9.8釐米,紅陶製成。整個器物,中空,外形為人頭狀。製作雖然簡單,圓形的臉,下凹,僅僅用幾個大小不等的窟窿,來表現眼睛和嘴巴!儘管簡單,但也有形狀的區分,兩個扁圓孔表示眼睛,三角形隆起象徵鼻子。圓形腦殼外面,鑲嵌了兩個耳朵,下端各穿一個小圓孔,用來垂耳飾之用。
為了表達人們的審美觀念,四千年前的工匠,用稍微上揚的面部,表達了他們的憨態可掬,稚拙無邪。
在普查採集現場,人們還發現了單耳紅陶罐、折肩高領甕、敞口盆等器物。這些器物帶著典型的齊家文化特徵。也由此證明,這是一個距今四千年的齊家文化遺址。這件人頭形器陶蓋鈕,是有四千年歷史的器物了。1996年9月,國家文物局鑑定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鎮原縣博物館。
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3600年到4300年之間),為銅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類型,也是我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存之一。齊家文化遺址以出土玉石而聞名,齊家古玉為我國三大古玉。齊家文化分布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大體範圍在:東至涇渭水流域,南到白龍江,西至河西走廊東部至青海,北至內蒙古西南部以及寧夏南部。如此大的範圍內留下了眾多考古發掘遺址,其中廣河齊家坪、西坪、永靖大何莊、武威皇娘娘臺、蘭州市青岡岔、秦安寺嘴坪、寧夏固原縣海家灣、青海省貴南尕馬臺、大通上孫家、樂都柳灣、臨潭磨溝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
在西北發現的史前彩陶中,人頭器不少。這些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尤其是,在距今五千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有相對多的發現。它們有的是人頭型蓋子,有的則在彩陶罐子瓶子的口沿附近塑上人頭。
就製作方法而言,西北出土的彩陶人頭型器物,已經使用雕鏤、捏塑、刻畫等方法,所製作出的人頭型器物,既有寫實的一面,也有誇張特徵。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能夠,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礎,能夠表達他們心中的願望。
令人值得思考的是,不少的人頭型器物,多是某個罐子或瓶子的蓋子,或在人頭塑在罐子口沿附近。
那麼,問題來了,史前先民們,為什麼要製作人頭型罐或瓶呢?首先,要說的是,這些人頭型陶器,在先民生活中,處於比較重要的位置。因為,在河西走廊的一個處古遺址中,所發現的人頭型彩頭器物,被多次修補過,最後竟然還被隨葬了。這說明,墓主生前極其重視這件陶器。
人們研究認為,這是遠古時期的巫術文化和生殖文化的結合。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對抗大自然的能力很弱,部落的繁衍和生息,為頭等大事。或許,先民用這種帶著人頭型蓋子的罐子,裝著祭品,供奉在巫術活動中,用來供奉給上蒼,表達人們的願望,對繁衍生息的渴望。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