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形器陶蓋鈕,甘肅鎮原出土的神秘雕塑

2020-12-10 隴史薈

專欄222:人頭形器陶蓋鈕

不論是逛博物館,還是翻閱各類資料,經常看到一些人頭陶器。它們都是非常難得的先民遺存。它們的發現,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先民形象,也使得我們能進而解讀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追求。

以前,說過多件這樣的人頭型陶器。今天,我們來說說,甘肅鎮原出土的一件人頭形器陶蓋鈕。

這是1987年的一次發現。那年,甘肅鎮原縣的文博人員,在進行田野文物普查時,從一個叫高莊的地方,發現了一件很奇特的彩陶殘器。這件器物為,人頭形狀,高15釐米,頸徑9.8釐米,紅陶製成。整個器物,中空,外形為人頭狀。製作雖然簡單,圓形的臉,下凹,僅僅用幾個大小不等的窟窿,來表現眼睛和嘴巴!儘管簡單,但也有形狀的區分,兩個扁圓孔表示眼睛,三角形隆起象徵鼻子。圓形腦殼外面,鑲嵌了兩個耳朵,下端各穿一個小圓孔,用來垂耳飾之用。

為了表達人們的審美觀念,四千年前的工匠,用稍微上揚的面部,表達了他們的憨態可掬,稚拙無邪。

在普查採集現場,人們還發現了單耳紅陶罐、折肩高領甕、敞口盆等器物。這些器物帶著典型的齊家文化特徵。也由此證明,這是一個距今四千年的齊家文化遺址。這件人頭形器陶蓋鈕,是有四千年歷史的器物了。1996年9月,國家文物局鑑定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鎮原縣博物館。

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3600年到4300年之間),為銅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類型,也是我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存之一。齊家文化遺址以出土玉石而聞名,齊家古玉為我國三大古玉。齊家文化分布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大體範圍在:東至涇渭水流域,南到白龍江,西至河西走廊東部至青海,北至內蒙古西南部以及寧夏南部。如此大的範圍內留下了眾多考古發掘遺址,其中廣河齊家坪、西坪、永靖大何莊、武威皇娘娘臺、蘭州市青岡岔、秦安寺嘴坪、寧夏固原縣海家灣、青海省貴南尕馬臺、大通上孫家、樂都柳灣、臨潭磨溝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

在西北發現的史前彩陶中,人頭器不少。這些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尤其是,在距今五千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有相對多的發現。它們有的是人頭型蓋子,有的則在彩陶罐子瓶子的口沿附近塑上人頭。

就製作方法而言,西北出土的彩陶人頭型器物,已經使用雕鏤、捏塑、刻畫等方法,所製作出的人頭型器物,既有寫實的一面,也有誇張特徵。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能夠,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礎,能夠表達他們心中的願望。

令人值得思考的是,不少的人頭型器物,多是某個罐子或瓶子的蓋子,或在人頭塑在罐子口沿附近。

那麼,問題來了,史前先民們,為什麼要製作人頭型罐或瓶呢?首先,要說的是,這些人頭型陶器,在先民生活中,處於比較重要的位置。因為,在河西走廊的一個處古遺址中,所發現的人頭型彩頭器物,被多次修補過,最後竟然還被隨葬了。這說明,墓主生前極其重視這件陶器。

人們研究認為,這是遠古時期的巫術文化和生殖文化的結合。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對抗大自然的能力很弱,部落的繁衍和生息,為頭等大事。或許,先民用這種帶著人頭型蓋子的罐子,裝著祭品,供奉在巫術活動中,用來供奉給上蒼,表達人們的願望,對繁衍生息的渴望。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士力多措力助甘肅鎮原「脫貧最後一公裡」
    2019年,天士力控股集團投資6000多萬元在鎮原縣屯字鎮閆溝村開發建設了生態農業示範園項目「聚德小鎮」。圖為通過異地搬遷32戶村民住上白牆灰瓦、簡歐式的樓房。 侯志雄 攝中新網蘭州7月6日電 (侯志雄 高展)夏日的甘肅慶陽市鎮原縣的黃土塬上,綠意滿眼,田間連片種植的黨參散發出淡淡藥香,一排排二層小樓矗立在田邊。
  • 甘肅鎮原:「稅務藍」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在漫天瑞雪中,記者來到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殷家城鄉和三岔鎮。這裡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曾經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中最貧困的隴東農村。11月20日記者抵達時,整座山村洋溢在即將「脫貧摘帽」的自豪與喜悅中。11月21日,消息終於傳來——經甘肅省政府批准,包括鎮原縣在內的甘肅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 甘肅鎮原玉山寺石窟病害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
    2020.12.4甘肅鎮原玉山寺石窟病害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玉山寺石窟位於甘肅省鎮原縣城東40公裡處的茹河北岸砂巖上,隸屬太平鎮彭陽行政村。石窟坐北面南,在距河床高12米的崖體上開鑿洞窟,現存洞窟5個,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藻井20平方米,壁畫15平方米,酥鹼脫落嚴重。
  • 鎮原:過年是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這裡是掌上鎮原,感謝你的閱讀,愛你鎮原
  • 微周刊 | 秦漢時期甘肅的雕塑和工藝美術
    甘肅秦安縣上袁家村秦墓出土的秦兩詔銅權,高7釐米,底徑5.2釐米,重250餘克,為秦一斤。權體為鐘形,中空。頂部呈微弧形,有穿孔鼻鈕。器表鑄成多道觚稜,詔紋陰刻在觚稜之間,為小篆,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和秦二世元年詔書。此權保存完好,能較準確地反映秦斤的標準重量,是研究秦代衡制及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20世紀90年代甘肅靈臺縣出土了一組西漢銅質博戲俑。
  • 「五一」小長假鎮原北石窟驛景區接待遊客6萬多人次
    中國甘肅網5月3日訊(通訊員 劉耀)「五一」小長假期間,鎮原縣北石窟驛景區迎來又一波旅遊高峰,遊人數量持續攀升,異常火爆,開啟了「人海」模式。前往景區賞民俗,品美食,感受農耕文化、絲路文明的遊客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場面壯觀,秩序井然。
  • 甘肅慶陽,鎮原平泉,寺府南李過年祭拜祖先的習俗
    小編帶你來了解甘肅慶陽,鎮原平泉過年祭拜祖先的習俗!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鎮原平泉大年30是把老祖先的神靈立起,擺好酒席貢品,上香燒紙,初一全民拜祖先,正月十五把祖先神靈收起,也藉此保存了。
  •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每日甘肅網12月29日訊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田永昭) 近年來,鎮原縣依託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民在農家樂、採摘園、綠色種植養殖上做文章、謀出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鎮原藥葫蘆古城,在哪裡?誰見過?
    鎮原出土的西夏黑釉梅點紋碟  鎮原出土的宋代武士圖雕磚  北宋時期,鎮原地處宋夏邊界地帶的戰略要地,為了抵禦西夏入侵,北宋王朝特別是範仲淹知慶州時,在鎮原境內修築了許多城堡要塞,這些城寨在抵禦西夏入侵和保境安民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 甘肅出土漢簡完成出版發布 新技術促簡牘「活化」
    【解說】「簡述中國故事——《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成果發布會暨甘肅簡牘博物館未來發展思享會」日前在蘭州舉行。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將為「一帶一路」的歷史研究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
  • 中國「漢簡之鄉」甘肅出土漢簡成果完成出版發布
    中新社發 丁思 攝中新社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兩本著作出版發行,有中國「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伴隨了整個20世紀出土漢簡的成果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將成為古絲綢之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考古專家悔恨交加:我們犯了大錯
    屏風的材質各有不同,有金、玉、木、石、絹、琉璃、不鏽鋼等等,而今天要說到的這件寶物,則是1982年甘肅出土的17塊石板屏風。01這個故事的起源還要從隋朝的粟特人說起。▲粟特人雕塑後來到了漢朝時期,或許是這些粟特人實在是受不了周圍國家的欺壓,他們便舉家遷移。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隻約七千年前的小豬,四肢很短,身子肥壯,腹部鼓出,嘴伸出,似乎要拱著什麼,很是生動。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及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調研組赴鎮原縣...
    &nbsp&nbsp&nbsp&nbsp記者 黃飛&nbsp&nbsp&nbsp&nbsp10月19日至21日,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穎,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一行12人,深入鎮原縣調研扶貧工作,並為郭原初中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國古代雕塑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國古代雕塑 2020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安排表已發布,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筆試時間為10月31日,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備考資料
  • 鎮原縣與天士力集團合力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項目側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2018年以前,閆溝村還是鎮原縣屯字鎮的深度貧困村,因為交通不便,發展受阻,群眾分散居住,以傳統農耕和外出務工為主,收入不穩定。為了改變窮面貌,鎮原縣與天士力集團通力合作,以閆溝村閆溝組為中心,聯手打造集生態居住、特色產業、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美麗鄉村示範工程——聚德小鎮。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 原來痴情地MAN哥哥義渠王領地在咱甘肅,豪華座駕曝光!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義渠這個民族,當時曾經在甘肅慶陽一帶活動,義渠王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西北漢子。大原這個地區,就包括了現在甘肅的鎮原、慶陽、寧縣等地。這一片土地肥沃,水草豐富,作為遊牧民族的畜牧業得到空前發展,義渠人口也大量增加,由遊牧開始定居。  隨後,義渠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經濟、農耕文化發展很快。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脫貧摘帽非終點 靜海鎮原再出發
    11月21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慶陽市鎮原縣等8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甘肅全省7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清零」,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這是千萬人的圓夢時刻,凝聚著東西部人民奮鬥的成果,也蘊含著靜海與鎮原的協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