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處是山,遠處是山,翻過這山,還有那山。在漫天瑞雪中,記者來到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殷家城鄉和三岔鎮。這裡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曾經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中最貧困的隴東農村。11月20日記者抵達時,整座山村洋溢在即將「脫貧摘帽」的自豪與喜悅中。
11月21日,消息終於傳來——經甘肅省政府批准,包括鎮原縣在內的甘肅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迎著一張張感慨萬千的笑臉,記者走進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定點幫扶的殷家城鄉的殷家城村、桑樹坬村、寺山村和三岔鎮的大塬村、董渠村,採訪仍堅守脫貧攻堅一線的稅務幹部和剛剛邁進小康生活的村民百姓,傾聽他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激情拼搏,尋訪他們走出的五色斑斕、映照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奮鬥之路。
紅
隴東,屬於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紅色基因在此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為充分發揮村級黨支部職能,促進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甘肅省稅務局投入50萬元,幫助10個村子建成了黨建活動中心。此外,省局5個處室黨支部,分別同5個幫扶村黨支部開展支部聯建,以黨建為引領,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內生動力。
今年9月,省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崔偉棟在殷家城村的萬壽菊田壟上,為鄉親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黨課,講述了省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與決心。那一天,田壟上坐滿了人……
紅色,也象徵越來越紅火的生活。
在桑樹坬村,記者認識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白三」。他原名白志劍,自去年起,在快手平臺上發布自編自演的短視頻,記錄一家老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目前,他的粉絲量已達48萬人,平均每條點擊量破百萬次。
扶貧工作也成為「白三」的拍攝素材。一條名為《「白三」領禮品》的短視頻,記錄了省局駐村工作隊向貧困戶贈送電飯煲的情形:收到禮物的「白三」向省局幹部、駐桑樹坬村第一書記邰友誼豎起了大拇指,回家後,他迫不及待地用電飯煲蒸了滿滿一鍋米飯,他的孩子們興奮地圍在旁邊。
小院裡,每家每戶串掛的紅辣椒分外奪目;天地間,每一名黨員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
黃
從縣城到殷家城村,要沿著柏油鋪就的盤山公路行駛一個半小時。冬天草木凋落,一片渾黃——這裡是世界黃土層最厚的地方。
「我第一次來時,還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從縣城開車就要四五個小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甘肅省稅務局幹部,駐殷家城村第一書記王梓丞仍對「灰頭土臉」上任的第一天記憶深刻。
黃土地長滿「金餑餑」——成堆晾曬的玉米、宜賞宜藥的萬壽菊、碎金一般的小米……還有殷家城村黃花菜加工車間。
殷家城村有種植黃花菜的傳統,但個體農戶生產總會面臨採摘難、加工難和銷售難的問題。駐村幹部把了解到的情況向上級匯報,受到重視和支持,省局投入44萬元幫扶資金,建成了黃花菜加工車間。
「我們的黃花菜經過冷藏、殺青、晾曬等程序,不僅品質有保證,色澤也更鮮亮。」王梓丞「自賣自誇」起來。
黃花菜又名「忘憂草」,有「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鬱」的藥效。「我堅信,一個加工廠的建成,能夠讓更多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黃花菜真正成為鄉親們的『忘憂草』。」 王梓丞說。
截至目前,黃花菜加工廠已收購鮮菜5萬斤,銷售成品菜7000斤,實現村集體分紅收入3.4萬元。「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吃下了一顆產業持續發展、不斷提質增效的『定心丸』,為全縣特色經濟產業發展開了個好頭。」鎮原縣稅務局局長武宏剛表示。
黃,也是質樸之色,是中國農民的本色。駐村幹部反映:雖然條件艱苦,但感動常在。「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是鄉親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行走在鄉間小道,迎面走來一位樂呵呵的村民,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客。
他叫白天東,現居住在殷家城村異地搬遷的新房裡,帶水澆地的院子,兩間磚瓦房,收拾得整潔敞亮。他報喜說,王書記送來的5隻羊,剛下了1隻羊羔,還有幾隻母羊懷著孕。
「過去我們住過的窯洞,如今成了羊的窩。」白天東笑皺了臉。
白
「白」對殷家城鄉有特別的意義,當地七成的人都姓白。白,是姓氏根脈,也是清白傳家,自強不息。
記者抵達桑樹坬村時,天空開始飄起零星的雪花。進入白興虎家的窯洞時,他70多歲的母親正在熱水盆裡拔雞毛。
白興虎的故事很勵志。他鰥居,一個人既要拉扯自家及去世弟弟家的8個孩子,還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曾幾何時,他對生活喪失信心,只能借酒消愁。
2017年,駐村幹部送來的20隻羊,讓白興虎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大男人也幹起「接生婆」。去年賣出的一百多隻羊羔,都是由白興虎接生。從沒養過羊的他,一個人將家中50畝地,一半翻種上飼草,一半翻種上玉米。「餵草和糧食的羊,肉質更好。」白興虎談起了「致富經」。
快到寺山村時,又一陣「咩咩」聲吸引人的注意,2018年以來,甘肅省稅務局投入資金92.5萬元,建起鎮原縣眾鑫晟農業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是全村致富帶頭人米攀鋒。
致富路不平坦。第一年,合作社引進的湖羊因水土不服死了幾十隻,米攀鋒來不及心疼,就匆匆趕去外地苦學技術。如今合作社已有600餘只羊,許多村民因為信賴他的技術,爭先把羊牽進合作社……
涵養鄉風文明,也是脫貧攻堅面臨的重大課題,是能致富、不返貧的基礎所在。為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的道德文明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省局在10個幫扶村,兩年投入30萬元,開辦愛心積分超市,「村民搞好自家衛生,參加村裡勞動,都能獲得積分,攢夠一定積分,就能免費兌換生產、生活用品。」省局機關黨委幹部王亮介紹說。
「面子」靚「裡子」美。駐村幹部們反映,自從有了愛心積分超市,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精神面貌也更加積極向上充滿陽光。
離開寺山村時,已是白茫茫一片,是雪?是羊?路過一片蓋著雪白「厚被」的麥田——陪同記者採訪的楊冬喃喃:「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藍
10村481戶貧困戶,有一個共同的「藍親戚」——甘肅「稅務藍」,他們用情用心用力,把扶貧工作落實落細落到位。
多用情,做農村工作最看重的內心那抹溫情。桑樹坬村山大溝深,平地難尋,異地集中搬遷缺乏條件。邰友誼只能每天上下幾十裡山路,挨家挨戶實地走訪、核對信息和了解情況。無論距離或近或遠,他始終情系每一戶每一人。
多用心,功夫從不負有心人。甘肅省稅務局幹部、駐寺山村第一書記楊冬是蘭州人,在這個山路七拐八彎、左轉右轉不見人的小山村,硬是用雙腳「繪製」出寺山村貧困戶地圖,兩戶相距的公裡數用他的步數代替,700步、1000步……
多用力,省局機關上下擰成「一股繩」。扶貧工作不只落在10個駐村工作隊、15名駐村幹部身上,更牽動著省局每一名幹部的心。每周,都有30多名幹部去貧困戶家中開展結對幫扶,今年已累計進村入戶500餘人次。白天東的小兒子患有癲癇病,一次去蘭州治療,他的幫扶責任人郝學文聽說後,自掏腰包1000元,並協調單位和駐村工作隊湊齊了孩子的醫藥費。每當提起此事,白天東都激動到不能自已:「他們一路上對孩子特別照顧,多虧了他們,我們一家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甘肅稅務系統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億元,協調幫扶資金1.5億元,組織實施了2600多個幫扶項目,其中,省局機關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幫扶資金,為33個貧困村實施了200多個幫扶項目。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省稅務系統『1號政治工程』,省局被確定為幫扶鎮原縣的組長單位後,圍繞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強化黨建引領,落實責任擔當,積極發揮稅收職能,堅持造血和輸血、扶貧和扶智相結合,重點推進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多舉措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甘肅省稅務局副局長李興國告訴記者。
一組稅收數據顯示:近一年,最後脫貧的甘肅8縣所採購的貨物、勞務、服務增幅遠超全省平均水平,說明投入力度大於全省其他地區;農林牧漁業、建築業增速較快,反映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巨大。
11月4日,甘肅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蔣學武調研殷家城鄉、三岔鎮扶貧工作時表示,黨的好政策給貧困群眾注入脫貧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也充分印證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脫貧摘帽並不等於脫貧攻堅畫上句號,省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新要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綠
邰友誼的一句話令人動容:「鄉村也有城市比不上的風景,夏天是滿眼的綠色,野花滿山遍野地開著。」
綠色象徵生長與希望。採訪期間,記者留意到,這片黃土地,並不是想像般那樣荒蕪,雖然已近凜冬,依然可以看到塬梁峁上處處栽種了樹木。當地人介紹,鎮原縣不僅一直堅持特色產業脫貧,還十分重視生態補償脫貧。
綠色發展理念也深植幫扶單位和駐村幹部心間。甘肅省稅務局投入15萬元為董渠村修建了排汙防洪渠,10個幫扶村的道路硬化、綠化工程、太陽能路燈均由省局投資和捐贈。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採訪的這天,正巧趕上「白三」去學校開家長會,「白三」父親翻出一張張被熱炕燻得皺巴的獎狀,自豪地說:「娃娃們成績好(hào)得很。」在大塬村,這兩年先後走出12名大學生,國家稅務總局慶陽市稅務局為每名大學生捐贈1個拉杆箱和1000元獎學金,讓他們帶著溫暖和祝福走出大山、奔向遠方。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自然記得住鄉愁。在寺山村村部外牆,噴繪有155幅村裡小學生心目中的「美麗鄉村」。其中一幅畫,藍色的線條勾勒出遠方的山,一排排綠色的果樹上掛著紅彤彤的果實,「小畫家」用稚嫩的字體寫道:「誰不喜歡風景美如畫的鄉村?誰不喜歡空氣新鮮的文明鄉村?誰不喜歡和諧溫馨的幸福鄉村?」
誰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