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2020-12-14 屌人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在先祖們留下的雕塑中,表現得最多的就是動物。這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和動物是分不開的。無名的藝術家把一種類似於鼎的飲食容器兩,用泥土塑成狗、龜、豬的形狀,再燒成陶器,既實用,又有美感,別具匠心。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隻約七千年前的小豬,四肢很短,身子肥壯,腹部鼓出,嘴伸出,似乎要拱著什麼,很是生動。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湖北天門市鄧家灣出土的陶塑雞,是一隻養肥了的雞,昂著頭,尖嘴短尾巴,很是逼真。

河姆渡小豬

捕魚是古人重要的食物來源。原始人類對這水中的生靈是心懷感激的,也在仔細觀察、塑造它們。在約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泥塑的小魚,魚頭,它們的身子和尾巴都被塑了出來,有展開的魚鰭,還戳有一個個圓圈表示魚鱗,很有裝飾性。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個木柄,上邊也刻著魚形,把魚頭和魚身等表現了出來。約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也出土了玉雕魚,身圓尾短,魚鰓歷歷在目,顯得圓滑可愛。小編感覺直到今天,這些小動物陶塑還能吸引我們。因為它們被先祖們仔細觀察、精心塑造、注入了自己的愛心。

泥塑的小魚

我們的先祖除了親近身邊的雞羊,也眺望那些兇猛的充滿力量的鳥獸。魚在水中遊,虎在林中躍,鳥兒凌空翱翔等等,那麼多的猛獸在活動、在奔跳、在搏擊。古人對於它們是十分敬畏的。像蛇、蜥蜴、鷹、梟(貓頭鷹)、虎、熊、龜等等,都具備著古人無法達到的一些神奇能力,人們膜拜它們,更希望能夠具備和它們一樣的本領,和嚴酷的大自然搏鬥。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後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係。」(《美術史論叢刊》第二輯,陳少豐、楊庚新文)它們是動物崇拜的開端。

雕塑

首先是蛇。人們對它是又敬又畏的。它能夠在洪水到來時在水中遊弋,其生殖能力很強,又具備毒性,很是兇猛。所以人們崇拜蛇,希望它帶來雨水,帶來穀物豐收和人口繁衍,還希望藉助它的內猛來驅除不祥之物。蛇逐漸就演變為龍,威力無比,能夠呼風喚雨,興風作浪,能使人間五穀豐登,驅除邪惡,帶來幸福和吉祥。龍的形象是蛇身,馬頭、魚鱗、鹿角、鷹爪,還融合鼉(鱷魚)等水族的特點,甚至還有龍捲風的飛旋。但龍最重要的特徵還是蛇身。從七八千年前的龍直到今天,龍為蛇身的特徵始終保持著。在西安半坡的一件陶盆上,有兩條蟠卷的蛇,按照浮雕的形式來做,都把頭伸向器口,互為相對,頗有意趣。古代雕塑還有把蛇裝飾在身體、頭部的。如甘肅臨洮早年曾發現彩繪的陶製人頭型(現藏瑞典),頭後繞以蛇。這都是蛇崇拜的反映。

蛇雕塑

濮陽老城遺址佔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條飛龍。 用一個個蚌殼塑造的遨遊於天宇的飛龍。這是中華第一龍,兩條腿上有銳利的爪,頭上有角,睜開巨口,吐出長舌,甩動著尾巴,可謂栩栩如生。它是蛇的身軀,又融合了馬頭和鹿角、鷹爪、魚的尾巴,是各種圖騰的組合。此外遺址中還有一淺穴,裡邊有蚌塑的虎、鹿。又有第三組蚌塑,為一人騎在龍身上,龍昂著頭,伸長頸,蜷身飛騰,正是人王兼神乘龍馭虎飛翔於太空的意思。

紅山文化中也出土不少玉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c形,身軀細瘦如鉤,另一種則身體較肥厚,頭較大,吻部有皺紋,似熊一般。如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c形碧玉龍,身軀蜷曲如圓弧,像一彎新月,腦後髭毛飛揚,腦袋向前伸,刻出長吻和眼。王朝聞先生指出,它的姿態暗示著強烈的運動感,充滿活力。各地還有許多的獸頭龍出土,它們是把各種野獸的頭部和龍身結合在一起。雕塑的龍從此不斷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隋代趙州橋石欄杆上的蛟龍,明清時故宮、山東孔廟以及各地寺廟石柱上的巨龍,三龍壁、五龍壁、九龍壁上的五色斑斕的飛龍,南方客家人村落中的石龍等等殿閣屋脊和鴟吻上的雙龍戲珠、盤龍。北京觀象臺天文儀器上的重重疊疊的銅等等它們和繪畫、文學、舞蹈中的龍一起,使中國成為龍的國度。

玉龍

西安半坡也有陶製小鳥出土,只抓住鳥的頭部的大形。還出現了把獸和鳥結合在一起的造型。有一件狗頭鳥尾的陶塑小品,上邊是一隻狗的身子和頭,身子彎折,下部卻是鳥的尾巴,可能蘊含著某種宗教性的含義。山東西城鎮出土陶製小鳥,大眼睛尖嘴巴,塑著頭冠和尾部,很是生動。湖北天門市石家河也出土有小陶燕,燕子昂起頭,有分叉的尾巴。雖只是大形,卻抓住了飛鳥的運動感。良渚文化之中也出土有玉雕燕子等。陝西華縣柳子鎮出土的一件陶鶚頭,就像是-件前衛的藝術品,只有一個圓形的頭部,兩隻大眼空洞洞地,很是突出,眼周圍有細睫毛,頭上也有一-支支細羽,都是用細竹片刻畫出來的,活生生地表現了貓頭鷹頭這個主題。

遠古的鳳或者就是一種駕風而翔的猛禽。最早的鳳字和風字是一致的。大鵬鳥的神話也許就是由此而來。鳳凰隨後又集中了最美麗的一些鳥類的特徵。孔雀、雄雞、紅腹錦雞,毛羽斑斕,這些中原曾經有過的鳥兒的美麗特徵都出現在鳳凰身上。甚至遠古曾有過的鴕鳥,也可能就是鳳凰的原型之一(學者何新先生對此作過考證)。鷹隼、梟或者說猛禽的特點也加在它的身上,使其成為一個新的綜合體。於是絢麗的、強勁有力的鳳凰飛舞起來。

陶製小鳥

與濮陽的「中華第一龍」 相伴的是「中華第一虎」。 它是一隻蚌塑的虎,腦袋很大,四肢作奔走狀,頭上有雙角,尾巴甩動,顯出一頭猛虎的糾糾雄風。至今,虎仍是因為它的兇猛受到人們的喜愛。龍虎既是天象的代表,也是陰陽的象徵,和後世道家的哲學、養生等不無關係。濮陽還出土有蚌塑鹿等。熊是大獸,在遠古遺址中出土的一些玉龍,往往是熊和龍的合體,可見熊也很受人崇拜。北京平谷上宅遺址曾出土一件猴形飾品,用黑色滑石雕制,圓眼睛、尖頷、翹耳朵,甚是可愛,猴身上穿有小孔,可以懸掛身上。

這些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圖騰崇拜,可以說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的舞龍、舞鳳、划龍舟、鳳舟等都是其體現形式。「龍飛鳳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充滿力量的象徵。還有熊、虎、鹿、龜等,也都成為吉祥符號,在民族藝術中反覆出現。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前面所講中,可以看出雕塑藝術的語言,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雕塑藝術雖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其作者當時是在什麼目的下,什麼審美觀念中創作出這一原始藝術精品的:但我們可以看出這件被現代雕塑家們稱道的原始雕塑,已經運用了基本的雕塑語言,那就是靠形體來表達人的意象
  • 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雕塑
    農耕雕塑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農經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封閉性、狹隘性、保守性、自給自足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海外貿易,但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在以形式上的政治服從為前提的朝貢貿易體制之下。
  • 韋冬 |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雕塑藝術的交融
    「韋冬」職業藝術家中國雕塑學會會員畢業於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文化>對我創作方向的影響文/韋冬「我一直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雕塑創作中,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出發,在塑造中國風骨的同時,也把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真誠融入到了作品中去。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材質肌理效果
    陶瓷雕塑可以看到,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展示了中國傳統肌理觀。人們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在器物表面創造豐富的肌理(如繩紋、劃紋、席紋、紋釘紋、點戳紋等),而不抹去粗糙的痕跡。一些作品甚至根據主題創作的需要而採取了一些傳統上有違工藝技術規範的特殊效果,如釉泡、針孔、缺釉、縮釉、裂釉、斑點、落渣、器物變形、釉色不正、釉焦等。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五百羅漢和馬雕塑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筇竹寺的清代500羅漢塑像卻釋放了耀眼的光彩,其藝術水平令人刮目相看。萬物盛久則衰,佛教雕塑這門孕育了無數曠世傑作的藝術走向衰微之途,也是時代的必然。筇竹寺的500羅漢像卻在佛教雕塑沉寂衰微之時大放異彩,的確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它不獨是佛教雕塑史上最後一抹晚霞,也為整個中國古代雕塑史奏出了一串強有力的尾音。古戰場上的戰馬已成過去,而古代戰馬雕塑藝術的生命長存。馬在古代戰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動物雕塑和象生類造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接著講陶瓷雕塑造型設計,創作動物雕塑其實跟創作人物雕塑造型一樣,通常要抓住三點:第一是外形把握精準;第二是對表現造型特點特徵的重點部位進行檢查
  • 人物雕塑,豐富著文化的內涵
    人物雕塑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雕塑藝術,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人物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現代的著述中,由胡志德、胡彬編著,中國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陶瓷美術》具有重要價值。餘祖球、梁愛蓮編著的《景德鎮傳統陶瓷雕塑》,從藝術特徵、工藝特徵、分類、記憶方法和傳統文化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的傳統陶瓷雕塑,偏重於陶瓷雕塑審美、成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陶瓷雕塑的彩繪方面針對彩繪的具體種類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介紹和論述,但只是作為裝飾手法的一小部分出現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物理及心理力學元素構成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雕塑所創造的形象是在人的視覺感知下產生的。力學關係的平衡性現代雕塑對這類傳統的穩定模式從來是不放在眼裡的,這主要是來自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現代雕塑的題材擴大,不僅表現人也表現其他形象;另一方面是材料和手段不同,傳統的材料無非是青銅和大理石
  • 中國傳統雕塑「三奇葩」
    世界古代史中只有古希臘文化產生了高度寫實,高度人性化,也是近乎完美的人體造型雕塑藝術,而龍興寺北齊佛造像是中國傳統藝術史中離古希臘文化距離最近的一次,所以愛屋及烏。7,  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北齊所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的時期,北方、甚至中亞的各遊牧民族大量湧入中原,長期陷入混戰。戰爭雖然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不聊生,但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融合。
  • 農耕文化主題雕塑 勞動人物的底蘊——製作農耕雕塑就找大美藝匠
    吹古皮雕塑,打穀機雕塑,農耕文化雕塑,勞動人物雕像農耕人物雕像,耕種人民擺件,農耕雕塑,農耕民俗雕塑古代生活場景擺件,民俗小品雕塑,推石墨雕塑,壓糧雕塑傳統農耕場景雕塑,耕種雕塑,民俗文化雕塑,推磨壓糧雕塑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它的特點細談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語言能傳達情感,雕塑的語言是從生活中升華出來的,它使雕塑家和觀眾的思想溝通了。做雕塑而不理解雕塑語言特點的話,即使他有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產經驗,也不能把一件雕塑做好。有一位同志就是這樣,在農村裡生活了幾年,雕塑的基本工夫也很好,和農民也能打成一片,就是搞不出好作品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他搜集了很多對文學家很有用的素材,卻對雕塑家用處不大。不注意雕塑的語言特點,就不能鮮明地體現作品的思想。
  • 《雕塑》雜誌【封面藝術家】雕塑怪才——談羅澤仁的雕塑藝術
    正好相反,我們在羅澤仁作品中看到了小篆、甲骨文、中國巖畫的基因,感受到了一種撲面而來的原始力量。而正是這樣的原始力量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現當代性。原始性與現當代性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有趣的,而且需要釐清的話題。原始主義在百年現代主義進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畢卡索和布朗庫西的原始主義特性作品在現代主義雕塑史上發揮了開啟性作用。
  • 牛文化雕塑,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出了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而與牛有關的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人類與牛的交情之深,牛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之大在各個時期,各種文學作品,圖文影視等資料中都可見一斑。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2018級中國傳統雕塑課程展
    中國傳統雕塑課授課內容涉及中國佛學、禪宗和傳統雕塑文化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雕塑系,中國傳統造像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由雕塑系系主任王林老師帶頭發展的中國傳統雕塑和民間傳統雕塑使同學們極大的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 首屆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舉行
    2020年5月24日,以「傳承圖騰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助力姓氏申遺」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中華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福建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廈門佰翔海絲盛業國際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和重慶百家姓文化交流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雕塑藝術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活動。中華姓氏文化學者袁義達、聶振強,臺灣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專家學者高度肯定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代雕塑的創作是每一個雕塑家站在不同方位上,以不同層次的手段表達的空間方式,所以很難歸納出什麼固定的模式。現代雕塑從平面的觀點看,圓是最原始的符號,它的優越性表現在處於任何造型中最能引起視覺的關注,圓的立體造型就是球體,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第一個雕塑,它的出現從天空到地面幾乎到處可以見到
  • 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 杜絕濫建巨型雕塑等「文化地標」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題: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 杜絕濫建巨型雕塑等「文化地標」新華社記者王優玲高達57.3米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99.9米的水司樓……近年來,一些城市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破壞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風貌,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昊族(太昊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浮雕作品中,女媧和伏羲是人面蛇身。說明蛇崇拜產生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我國家喻戶曉的女媧與伏羲的神話故事,漢代文獻中,記載女媧與伏羲是兄妹。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閩,東南越,蛇種。」這是說福建的閩越族是當時的東南越,他們的圖騰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