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的藝術最早是起源於祖先對生活的解讀,以美的符號形式來表達他們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些花紋主要承載於各種生活用具及裝飾中,是人們抒發對自然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們高度提煉和概括藝術的表現,反映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寄託。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
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龍是黃帝部落發展起來的,原先是蛇,後來不停地徵戰,吞併周圍部落,把他們的圖騰紋樣中美的元素與特徵融入到自己的圖騰中,慢慢地就演化成龍的形象。可見在這個過程中先人們對美學的不斷升華,由最初的蛇,演變成後來由蛇身,鹿角,鷹爪,魚鱗,馬臉組合而成的龍,傳承至今。
傳統圖騰的美還反映了古人心態,濃縮了古人強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希望。比如說歐洲國家喜歡用盾牌的圖文,代表著一種高尚的品格和受人尊敬的聲譽,而獅子則是象徵一種勇敢與拼搏的精神。狼圖騰是突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族的一種圖騰信仰,他們自古對狼既崇拜又害怕,把狼看成是最勇敢、最有力量和最吉祥的象徵,因而把狼敬若神靈。狼圖騰思想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反映,而且在民間故事中也有反映,並流傳著人與狼姑成親、繁衍後代的傳說。而中國最為代表的龍,也是祖先將各種動物的優勢所結合,傳達出祖先在徵戰過程中渴望強大的強烈願望,反映了當時他們心中所想。圖騰最早的功能演變是文字。作為漢民族語言的記錄符號——以象形始創的漢字, 毫無疑問也滲透著圖騰文化,深入挖掘漢字的構成,可以窺見圖騰到漢字的演變過程。原始時代,中國還是有眾多氏族部落組成,不同的部落有著自己所崇拜的圖騰,他們會在自己的地界和所有物上標記上自己的圖騰,以此來區分不同的氏族,這便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傳統圖騰還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隨著文明的進化,人與人之間開始出現物物交換的現象,商品隨之出現,為了區別於其他同類商品,人們創造出代表自己具有獨特特徵、審美的商標,這就是圖騰後來的功能演變。
圖騰發展到這個時期,都還只是代表事物本身或是一種符號。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經考古發現在後來的一些服飾上,出現了一些單純只為美而存在的圖案,這與現代的圖形設計差別不大,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圖騰文化是研究一段歷史的重要考證,是了解一種藝術文化起源和審美的明鏡,它代表著祖先對自然與生命的解讀與敬畏。一個圖騰,一段歷史,唱出的是一段無人問津的村志野史。
作者:陳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