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雕塑所創造的形象是在人的視覺感知下產生的。形象的感知經歷三個不同階段:首先是客觀的物到視網膜的映象,稱之物理過程,同時傳遞到大腦,稱之為生理過程,最後由大腦對形象做出判斷,稱之心理過程,由上述的三個科學程序決定一種視覺藝術創作的最根本規律,即藝術作品誕生之時在每一程序上的規範性,超此規範則導自心理的平衡性被破壞,在藝術信息傳遞中受阻。所以作為視覺藝術第一條件是物理及心理力學的平衡。以雕塑構成特點而論,它的物理屬性最初是由自身的容重和承重面(即地面或任何臺面)關係中產生的。
一件唯塑的確立井得到視覺最初的判斷首先是力學關係的平衡性,這種平衡性的要求即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由於歷史的局限對這種平衡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本世紀以前的理論把這種平衡稱之「穩定的格式」似乎有千古不變的宗法,因為它的確立經受了二十個世紀的考驗,這種「穩定的格式"是埃及和希臘創造的,它們的穩定無非在表現人的結構中產生的固定的方式。例如在人體構成時靠雙腳自然承重,或者人體產生肩帶寬窄的變化導致以一腳為重心的方式,再或者是重心的一腿加以輔助的支撐等。
現代雕塑對這類傳統的穩定模式從來是不放在眼裡的,這主要是來自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現代雕塑的題材擴大,不僅表現人也表現其他形象;另一方面是材料和手段不同,傳統的材料無非是青銅和大理石,而現代材料有不鏽鋼和合金,由此產生下列不同的穩定處理。一般性穩定度和它的極限在現代雕塑中某些具象的題材中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穩定模式,採用支撐穩定方式,不過是為了構圖的需要,並不是完全出自結構的必要條件。現代雕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表現大多都叛逆了傳統的穩定觀而求新的穩定度一即達 到極限的穩定度。可以看出是兩個三角錐體的構成,其作品的意義是表現一種速度,用一種線條打破垂直和水平線條的建築。
無論如何它的視覺感受是處在穩定與不穩定之間的感覺,這首先是現代雕塑的新奇感。如果冷靜地分析一下它的構成又完全符合物理學和心理學的,這一雕塑與地面成45角。保持最高穩定的垂直角度是90度,雕塑家恰好取其一半角度, 至少是處於半穩的狀態,這正是給予感覺新奇的狀態的最好角度。進一步設想如果在與地面水平角度採用30度那就不成為穩定,感覺上完全失敗。這一秘密武器就是45角用長扁方體構成的雕塑,它在穩定的處理上採用自身的結構的轉折而求穩定度,實際上也處在半穩狀態下,上一段體積向相反方向轉折造成重心的分散,以身的思轉折角度和地面相接角度的和諧保持了雕塑的整體穩定度。分解體積的平衡現代雕塑中常採用分解體積的方法,於此產生自體分解後的平衡以及各種體積組合平衡的問題。
亨利摩爾的「側臥的女人「是自身斷裂構成,本來是一個整體的人體結構而在軀體中產生斷裂,這是在雕塑家構思中的一種表現,從斷裂體中可以看出裂出的軀體斷面,同時產生的斷裂肌理與雕塑表面產生對比。斷裂的地位是雕塑家設計的,所以斷裂後自然能維持其兩段軀體的平衡,所表現的也是體積的分裂而創造的新的平衡。分裂體積的另一平衡方式是積木式物理的平衡,看起來尤如小孩擺的積木,在驚險中傳遞它的自身藝術信息。在更複雜一些構成中表現其平衡因素有下列兩種:1.以體積的大和小的對照關係產生平衡。2、以體積的動態和方位與相應物對照產生平衡。
槓桿平衡原理當一個重的物體和一個輕的物體,在一個軸上平衡時其支點就要移近重的物體。這在造型的表現上是輕的物體在力臂較遠的地方,現代雕塑中的動感雕塑就是以此原理創作。其結構中心是作為重力的支撐點,然後在力臂上進行造型選擇。如卡爾德的動感雕塑,它以一個垂直地面的重力點支撐力臂,兩端各懸三角形面,以三角形面的大小重量之間產生平衡關係,同時獲得整體的機械感和新奇感。
以槓桿平衡原理的創作不僅局限於動感雕塑的構成,它的奧妙原理以及數學的邏輯概念可以展開許多種類的構成,特別是以鋼鐵為材料的雕塑,以鐵軌為材料的構成。其主要支點是傾斜15角的鐵軌和另一扶助鐵軌的 30度交接,上面用鋼絲懸掛兩個方位的鐵軌,完全是槓桿原理的發展。這類的創作,一邊是短的力臂,通過長一邊力臂的伸延達到相對的平衡。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