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造型,動物雕塑和象生類造型

2020-12-15 屌人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接著講陶瓷雕塑造型設計,創作動物雕塑其實跟創作人物雕塑造型一樣,通常要抓住三點:第一是外形把握精準;第二是對表現造型特點特徵的重點部位進行檢查;第三就是大的塊面的布施經營。創作時我們要從各個角度去看,如正側面、上下面、前後面,要做到處處都有東西可以看,把各個部位的形體轉折、延伸等都用雕塑的語言徹底交代清楚。在表現形態的時候要把底座預留好,底座要高一點、厚一些,不能太低。塑造雕塑造型,首先要把自己塑造的作品放在遠處觀察,或者是自己退後一定距離進行觀察,要把作品跟對象的整體作比較,通過比較我們才能找到與原形不吻合的形體部位,以便及時地修改。

創作動物雕塑

這樣我們最後作修改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因為底座太薄而沒有伸縮的餘地等狼狽情況。同時也要考慮到表現出動物在某種環境中的情況,要給動物預設適當的背景空間,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構圖的美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雕塑作品在燒制的過程中更加堅固穩定。初學雕塑者可以先做較簡單的無背景的造型姿勢,塑造特別一點的姿態就要注意動物在哪些場合該是怎樣的動態。比如塑造群像造型,就要把所有的大象形體當作一個整體來開展;塑造其中一頭的造型,要看它有無與其他幾頭相互聯繫。大的總體,上確定了,不再有大的改變以後,才能分段地、局部地來刻畫,同時又要注意統一協調各個細節局部的關係。周國楨創作的《河馬》 、《尤豬》, 造型簡潔生動,作品用簡單的泥片黏接組合,把河馬的兇猛、疣豬的憨厚、自然界野生動物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河馬雕塑

再說說象生類造型形式,象生瓷系仿人物、動物、植物形象的立體造型的瓷器,興盛於乾隆時期。雕塑瓷的製作工藝包括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根據作品創作與表現主題的需要,幾技並用,即融捏、雕、刻於一體,是深受社會和百姓喜愛的一種雕塑造型工藝。清代是中國瓷器蓬勃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中國瓷器成就斐然、瓷器種類非常豐富、工藝精巧的時期,無論是在造瓷業的規模上,還是在工藝、造型和裝飾上都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特別是清代乾隆時期所產瓷器,更是以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繽紛的釉色、繁縟華麗的紋飾,堪稱一代奇觀。而特種工藝瓷的製作技巧,因乾隆皇帝個人對瓷器喜好的緣故,更具有鬼斧神工之妙,這就是象生瓷。

捏雕

象生瓷一名最早見於清代朱琰的《陶說》,象生瓷又稱仿生瓷,乾隆年間,景德鎮的制瓷工人開始用瓷土製造胡桃、蓮子、茨菰、石榴、風菱、雪藕、紅棗、螃蟹、海螺等。燒制以人物、動物、花卉、果品形象為造型的瓷器,仿照禽鳥、海螺、乾鮮果品等形象及色質。經捏塑或模印成型,掛釉、施彩後燒成。製品有鴨、鶴、海螺、螃蟹等,形態逼真,質感真切,色澤也極酷似真物。因象生瓷製作精細,形象生動,藝術價值很高,深受宮廷皇家的喜愛,所以這一時期的精品大都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仿人物、動物、植物的作品在我國歷史悠久,陶製、玉制、銅製、瓷製歷代都有流傳,而且製作也很生動、逼真,如秦始皇兵馬俑、唐三彩的馬和人物俑等。晉代、隋唐著名的雞頭壺、羊首壺、鷹首壺等都是成功的仿生造型。到明代,隨著制瓷業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仿生物形象的瓷塑,而最早燒制象生瓷的是江蘇宜興窯製作的象生器。

唐三彩的馬

清代康熙晚期出現了粉彩,發展到乾隆年間已是興盛時期,為象生瓷的創作提供了條件。象生瓷一般為粉彩,因為粉彩色調齊全,有利於模仿生物的各種顏色。乾隆粉彩瓷器在用材方面就是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而造出象生瓷。粉彩料有各種不同的色澤層次,能準確細緻地仿製出石、木等各種工藝品和各種動植物的自然色調和質感。乾隆粉彩中的仿生瓷形態、色澤與實物比較幾可亂真,在制瓷裝飾工藝上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在中國陶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清代中期,隨著象生瓷的大量興起,象生瓷由宮廷走入民間。此時的象生瓷雖不及乾隆時期的精細,但也屬瓷器中的精品,濟南市博物館藏有一組清鹹豐時期的粉彩象生瓷:佛手、桃、橘、南瓜。1994年10月由熊寥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景德鎮陶瓷藝術》中古代部分收錄了三件豐城博物館館藏的乾隆粉彩單果瓷塑一佛手、桃、南瓜。拍賣會上也有清乾隆粉彩佛手、南瓜、鮮桃、石榴四果合一的瓷塑果盒。

景德鎮陶瓷藝術

可見清代粉彩以佛手、南瓜、鮮桃、石榴或橘子這一組合為主題的象生瓷,是當時人們的祝福瓷,祝福擁有者福壽祥瑞、子孫繁盛、家庭興旺。三多九如,畫面或雕塑題材多蝙蝠(或者是佛手橘)、桃、石榴及九個如意。佛與福諧音,佛手橘是福的象徵。桃寓意長壽,石榴意多子多福。這些瓜果造型準確,簡潔生動,傳統文化蘊意豐富。清代象生瓷更多的是仿製銅器、玉器、漆器、織繡、竹編、牙雕及乾鮮果品、名珍海鮮等,形質感足以以假亂真。象生瓷作為清代瓷器的一種特殊的工藝瓷,無論在工藝技巧還是在裝飾藝術上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論及當時的瓷器時說:「精巧之至,及於鬼斧神工。」

象生瓷

此句用來形容象生瓷頗為恰當。在當今興起的瓷畫、瓷雕作品收藏熱衷,收藏愛好者們也日益重視收藏這一種類小巧、精緻又易保存的瓷器。

清光緒年間寂園叟在《陶雅》中提到象生瓷時說:「象生器皿, 色目非一,人物鳥獸,指不勝屈。」

象生式造型主要是瓜果、魚蟲、花鳥、蔬菜等。這類作品的創作講究對象的真實性和情趣,表現形式類似於中國傳統的花鳥、山水畫,其布局經營都講究疏密對比、調和對比以及節奏韻律,能很好地運用形式美法則。象生式造型的塑造,要把握整體意象的構圖以及空間的分布。更為重要的就是要把這些自然的物象組合運用,不僅要形似,更要反映一種生活情趣,抵達一種藝術境界。如藝術家卡亞克製作的作品《碩大》,在器皿中把各種水果精緻地塑造出來,通過對實物的真實模仿以及釉料的運用,達到了藝術外相所要表現的極致效果,實現了藝術信息的完整傳達。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

相關焦點

  • 中國陶瓷雕塑文化,造型設計的裝飾效果,及它的表現形式
    顏色釉對陶瓷雕塑的裝飾,在傳統中大多數採用通體的色釉裝飾,由於釉體本身存在厚薄之分和透明之別,因此所裝飾的陶瓷雕塑又各有不同。顏色釉在有凹凸紋面的雕塑上,藉助其高溫燒成後所產生的窯變、流變、裂變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如雙色釉有底釉和面釉之分,所以根據不同的釉色用釉繪製紋樣,經高溫燒成後所產生的色調和肌理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能更好地呈現出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藝術魅力。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陶瓷雕塑由鄧白和楊永善主編的《中國現代陶瓷藝術一陶瓷雕塑》卷,收錄了廣東石灣、江蘇宜興、河南洛陽、山東淄博、河北邯鄲、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楓溪等地的現代陶藝家創作的陶雕和瓷雕作品餘祖球、梁愛蓮編著的《景德鎮傳統陶瓷雕塑》,從藝術特徵、工藝特徵、分類、記憶方法和傳統文化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的傳統陶瓷雕塑,偏重於陶瓷雕塑審美、成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陶瓷雕塑的彩繪方面針對彩繪的具體種類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介紹和論述,但只是作為裝飾手法的一小部分出現的。
  • 中國傳統文化,陶瓷雕塑,材質肌理效果
    在陶瓷雕塑中,不是針對媒介的物質特性而加以開發利用,就是為了模仿一個有肌理的物體、形態和表面的真實幻覺而對媒介做巧妙的處理。肌理作為陶瓷藝術術語,一般是指陶瓷作品採用一定的物質材料、製作手法和控制好燒成階段所造成的表面紋理組織,它是材料、製作、火候等因素的綜合表現。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五百羅漢和馬雕塑
    萬物盛久則衰,佛教雕塑這門孕育了無數曠世傑作的藝術走向衰微之途,也是時代的必然。筇竹寺的500羅漢像卻在佛教雕塑沉寂衰微之時大放異彩,的確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它不獨是佛教雕塑史上最後一抹晚霞,也為整個中國古代雕塑史奏出了一串強有力的尾音。古戰場上的戰馬已成過去,而古代戰馬雕塑藝術的生命長存。馬在古代戰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藝術動物園」開張了——那些惟妙惟肖的動物雕塑
    他的作品中,對動物的精確觀察與對造型的概括相互配合,因此即使是小型雕塑也往往具有紀念碑式雕像的氣勢。他的雕塑《老虎吞噬鱷魚》於1831年沙龍展出獲得二等獎,他的其它代表作有《獅子踩蛇》、《美洲虎吞食兔子》(1850)(以上兩件作品均藏羅浮宮)等。
  • 韓美林:我不是雕塑家,下半生怎麼做了雕塑?
    韓美林在《我與雕塑》一文中曾寫道:「我不是雕塑家,下半生怎麼做了雕塑?
  • 「炁象·埴象——馬路&呂品昌的藝術」中央美院造型藝術2020年度...
    呂品昌教授多年來走的是一條不斷開闊的藝術大道,從學習研究陶瓷藝術入手,到從事雕塑和公共藝術創作,在不同的材質媒介中穿行,深入研究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更注重思考並實踐中國藝術發展的時代課題,由此形成具有開合張力的藝術觀念,達到得心應手的創作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它的特點細談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語言能傳達情感,雕塑的語言是從生活中升華出來的,它使雕塑家和觀眾的思想溝通了。那麼雕塑究竟有什麼樣的語言特點呢?一般地講,雕塑的語言就是形象的語言,也就是造型的語言。雕塑家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形象、感情,和精神面貌(當然動物也是可以的)。這是雕塑家觀察生活的特點。既然談到特點,就先說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說它的無能之處吧。
  • 藝術家用花卉製作動物肖像雕塑,造型逼真,每一個都獨一無二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動物雕塑也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一種雕塑形式,一般需要可以刻制的硬質材料製作而成,比如木材、石膏、石頭、金屬等等。但是在藝術創作上,總是會有人打破常規,比如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藝術家和攝影師Raku Inoue,就用植物來製作動物雕塑。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植物怎麼能作為雕塑材料?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代雕塑的創作是每一個雕塑家站在不同方位上,以不同層次的手段表達的空間方式,所以很難歸納出什麼固定的模式。球體除軟化產生的流動感,肉體感外也可硬化,把具有圓的飽滿球面壓縮和規整,當球面的基本形態產生稜角和某種強調面的表現時則出現一種硬性感覺。以球體為基礎的構成,它在保持了球體直徑的前提下,將直徑分成四個等分進行壓縮,其結果表現出樓的造型,以象徵花朵的造型,仿佛一朵含苞待放的睡蓮,雕塑造型既有硬的表現也有保持球體彈性的圓弧面。球體的自身分割構成是球構成中最富於變化和數學意味的表達。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在先祖們留下的雕塑中,表現得最多的就是動物。這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和動物是分不開的。像蛇、蜥蜴、鷹、梟(貓頭鷹)、虎、熊、龜等等,都具備著古人無法達到的一些神奇能力,人們膜拜它們,更希望能夠具備和它們一樣的本領,和嚴酷的大自然搏鬥。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後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係。」
  • 2018級中國傳統雕塑課程展
    中國傳統雕塑課授課內容涉及中國佛學、禪宗和傳統雕塑文化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雕塑系,中國傳統造像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由雕塑系系主任王林老師帶頭發展的中國傳統雕塑和民間傳統雕塑使同學們極大的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物理及心理力學元素構成
    力學關係的平衡性現代雕塑對這類傳統的穩定模式從來是不放在眼裡的,這主要是來自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現代雕塑的題材擴大,不僅表現人也表現其他形象;另一方面是材料和手段不同,傳統的材料無非是青銅和大理石一般性穩定度和它的極限在現代雕塑中某些具象的題材中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穩定模式,採用支撐穩定方式,不過是為了構圖的需要,並不是完全出自結構的必要條件。現代雕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表現大多都叛逆了傳統的穩定觀而求新的穩定度一即達 到極限的穩定度。可以看出是兩個三角錐體的構成,其作品的意義是表現一種速度,用一種線條打破垂直和水平線條的建築。
  • 中國傳統雕塑「三奇葩」
    世界古代史中只有古希臘文化產生了高度寫實,高度人性化,也是近乎完美的人體造型雕塑藝術,而龍興寺北齊佛造像是中國傳統藝術史中離古希臘文化距離最近的一次,所以愛屋及烏。7,  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北齊所在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的時期,北方、甚至中亞的各遊牧民族大量湧入中原,長期陷入混戰。戰爭雖然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不聊生,但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融合。
  • 中國傳統雕塑文化,商周時期的牛形尊,及商周時期的犀牛尊
    這是中國造型藝術中最早的鳥和虎的結合體,「如虎添翼」的成語似可以追溯到這裡,也可以說是後代墓葬用來闢邪的帶翼神獸的先祖。青銅器一鴨尊這類獸鳥結合的造型當然也可以追朔到原始時代的陶鶚,也就是驅邪的鳥崇拜、祈求多子的生殖崇拜。
  • 『雕塑頭條』李冰 | 龍九子之蚣蝮
    首先是其名號,是從兩種動物名中各自借用一字組成新名。從字面意義上看蜈蚣的蚣蟲從公,節肢動物,屬於蟲類。蝮蟲從復,復為原樣重複之意,常指蝮蛇,蝮蛇是蛇類裡最為特色的蛇之一,非卵生而是卵胎生,生下就是蛇與母蛇一樣。蜈蚣,蝮蛇多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樹叢、田邊和路旁等接近水源的地方。古人將此兩字拼合在一起從而創作出一種與水相關神物——蚣蝮。
  • 藝·人丨蟻潮:不斷打破邊界、致敬傳統的雕塑家
    因為雖是廣佛同城,但佛山的生活狀態相對廣州要稍微慢一點,它自身攜帶的傳統文化也是非常深厚,是明清四大文化古鎮之一。佛山對我的影響,首要的是佛山陶瓷文化,因為它是陶都。經過這幾年的了解,我覺得佛山的石灣公仔這個名詞背後確實是蘊藏著很多歷史故事,這幾年對比了國內其他幾個陶瓷產地,比如景德鎮、鈞瓷、汝瓷、定瓷等歷史名窯,個人覺得相較於其他瓷器品種的平面化器型,它們更注重畫面感和繪畫感。
  • Q版陶瓷 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本期執行 周湖健在多數人理解中,作為從遠古流傳至今的文化載體之一,陶瓷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語言。它沉澱著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地域文化,展現了東方獨特的美學神韻和人文精神。然而,在別具匠心的陶瓷雕塑家眼裡,它不僅富有傳統古典的雅韻和氣質,更反映了現代時尚生活,同時也對當下的藝術潮流,予以真實的記錄和表達。
  • 《雕塑華章》(第三輯):刀刻春秋 墨濡千古——李奇生雕塑作品
    為了謳歌老雕塑藝術家們默默無聞獻身雕塑藝術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和他們為我國雕塑藝術事業所做的卓越貢獻,《藝術觀潮》微信公眾平臺為老雕塑藝術家們推出個人專題介紹,以便讓更多的讀者欣賞到他們的精品力作。精彩不斷,敬請關注。李奇生|Li Qisheng 1939年出生於成都,是將西洋雕塑與中國傳統泥塑藝術手法相結合的第一人。
  • 【青蛙陶瓷小雕塑的別樣內涵】中國陶藝研究——劉鎮光
    劉鎮光個人簡介 劉鎮光,畢業於江西省陶瓷工藝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西省高級技師。第四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金獎 2012年 作品《絲絲如意》在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2「儒仕儒家•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 被評為「景德鎮青年崗位能手」 2010年 被評為「景德鎮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