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生:保持傳統 為人民造像——紀峰的雕塑藝術

2021-03-01 紀峰藝術工作室

保持傳統 為人民造像

——紀峰的雕塑藝術

文/曹春生(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曹春生,1937年3月出生,著名雕塑家。1957年保送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師從劉開渠教授、王臨乙教授。1964年自前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留學回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曾任雕塑系主任。現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名譽教授。獲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藝術稱號。

前些日子我看了紀峰做的東西,很驚訝他從進入雕塑角色,到做得像模像樣,再到現在做得非常好。他的作品做的比較多的是肖像,這些肖像都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先輩名人。比如《季羨林》《喬羽》《饒宗頤》《姜昆》等人,從樣貌到神態,他都做得很生動、有個性,符合每個人物的身份、氣質,甚至能讓觀眾體會出每個人物的精神內涵與人生狀況。他作為年輕人,能跟這些老先生們做朋友,甚至成為忘年交,是因為他有獨特的個人魅力。

為什麼馮其庸先生那麼喜歡他,陪他去看望季羨林先生?我想,馮老先生喜歡他是因為他很謙虛、好學,而且做出了成績,這是不一般的。他跟著韓美林先生做雕塑、畫國畫,學到了很多藝術方面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怎麼做人,這是很重要的。他人緣好,有伯樂支持、提攜他,在藝術之路上走得快,成就高。這次他懷著感恩之心,肩負民進人的使命擔當,歷時7個月,創作出民進先驅馬敘倫的雕塑形象,在民進畫院舉辦這麼一個高規格的展覽,這麼多的社會各界名人到場支持他,很不容易,很不簡單。我認為,這樣一位不懈追求、非常虛心、努力好學的年輕藝術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跟他的努力,跟他的虛心求教,跟他所處的這樣的一個大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饒宗頤像

我們美術學院裡每年也培養很多優秀的畢業生,但是真正在一個點上能不斷地探求,特別是肖像藝術方面,我覺得還很少。因為肖像藝術是非常難做的,不但需要很好的基本功,還要很好地理解所要塑造的人物,要熟悉、觀察他,要到他的身邊做小稿、畫速寫,要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揣摩。現在許多人沒有耐心踏踏實實做工作,都喜歡速成,要立竿見影,有的人甚至畢業沒幾年就搞了很多次展覽,有的人的作品我看不懂,老百姓們更看不懂,當然有一些人似乎看得懂,也不知道那是真懂還是假懂。總之,這就是在現在形勢下我們青年藝術家們所處的一個大環境。年輕人如何不斷探求新的語言、新的觀念、新的技術,運用新的材料,踏踏實實把過去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技藝、精神傳承下來,做出社會需要的東西,我覺得這要引起很多人包括美術學院裡老師們的思考。因為現在大家不太熱心做肖像,除非有人讓他做,有項目,有工程,否則要他自己去研究則很難。有的人也許有這個水平,但是他不熱衷這個。所以我覺得年輕人有義務、有責任去把我的先輩們、同輩們的傑出人物的風採、內心,通過藝術表現出來,讓人民大眾受感染、受薰陶、受教育。但現狀是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所以今天看到紀峰做這些老藝術家、文學家、學者們非常好,感覺每件作品活生生的,就像站在我們身邊一樣,這點很不容易。我本人做肖像也不少,得出的經驗是想做好要付出很多,要不斷磨練。紀峰這樣年輕,在困難的情況下走到了這一步,非常難能可貴,值得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做出思考。

他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可以安心地創作人物肖像作品。我們劉開渠先生當年回國時,趕上抗日戰爭年代,開始用藝術表現抗戰英雄。那時沒有機會為人民造像。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首開了為人民造像的先河。可以說,我和他都趕上了這個好時代。藝術家有責任來表現當代的文化名人、英雄勞模或者普通群眾。過去有段時間,我們其實還是做了不少,但是現在藝術家的創作重心在轉移。我覺得藝術家們的創作傳統不要丟掉,可以關注更寬的領域,在這方面可以量化,但是不要丟掉,因為丟掉是非常可惜的。

曹春生先生在紀峰雕塑展上親切致辭

我們年輕的藝術家也應該像老一輩藝術家一樣,關注名人,關注大眾,要做他們的肖像,用紀念碑式的作品鼓舞人民。紀峰現在做得非常好,他做的人物肖像形似、神似,非常成功,祝賀他並希望紀峰有更好的藝術成績。

紀峰陪同曹春生先生及夫人參觀展覽

著      者:紀   峰

出  版 人:陳濱濱

特約編輯:徐永濤

責任編輯:王   拓

書      號:9787513157629

出      版:開明出版社

售      價:118.60元

本書是當代著名雕塑家紀峰人物雕塑創作的隨筆性文集,記錄了他在名人雕塑創作方面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他對先賢名人的敬意。

作者在藝術大師韓美林與國學大師馮其庸二位恩師教誨下,致力於中國當代寫實主義雕塑的創作與研究。30年來,他為中外文化名人造像百餘尊。在為諸多名家塑像時,他堅持面對面的交流,現場完成速塑寫生,經過名家本人及其家屬確認後,再進一步調整,最終完成出創作定稿。這種創作方式,使他有機會面聆聽前輩們教誨,接受人生與藝術上的諸多教益。名家們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深邃淵博的思想以及璀璨奪目的成就,無不令他心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作者在創作之餘,以敏捷的藝術才思、紮實的文字功底,將其與名家的交往經歷、所受教益以及塑像的創作思路、造型分析等,陸陸續續形成創作隨筆,至今已有數十篇。本書精選了其中的17篇(涉及人物有古代文學家曹雪芹,國學家季羨林、饒宗頤、錢仲聯、馮其庸,政治家馬敘倫,詩詞家葉嘉瑩,鑑定家徐邦達、楊仁愷,書法家啟功、姚奠中,藝術家韓美林,詞曲家周巍峙、喬羽,音樂家王昆,考古學家張頷,翻譯家楊憲益,曲藝家姜昆、李文華),配發了作者與名家們創作交流時的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文並茂地呈現給廣大讀者,便於讀者深入了解作者對被塑名家們生平經歷及精神世界,重新演繹、探究他們不平凡的人生之路、輝煌卓越的學術之路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逸聞趣事……

紀峰,字雪崖,號冰庵,1973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委員會會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北京曹雪芹學會會員。自1990始,師從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學習。同時師從國學大師馮其庸先生學習文史,書法等國學經典。深得二位恩師的言傳身教。三十年來,主攻雕塑人物創作,先後為中外文化藝術界和社會各界英模人物創作雕像百餘尊,代表作品有《啟功銅像》《國學泰鬥季羨林銅像》《饒宗頤銅像》《馮其庸像》《徐邦達銅像》《學者詩人葉嘉瑩銅像》《國學大師姚奠中銅像》《藝術家韓美林銅像》等。出版有《紀峰雕塑札記》《紀峰雕塑集》等。

《紀峰雕塑札記》序言【一】韓美林先生

《紀峰雕塑札記》序言【二】馮其庸先生

《紀峰雕塑札記》序言【三】朱永新:為大師鑄魂

民進先驅馬敘倫先生像揭幕暨紀峰雕塑藝術展即將在民進中央開明畫院舉辦

【特別關注】民進先驅馬敘倫銅像揭幕儀式暨紀峰雕塑展在北京舉行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參觀紀峰雕塑藝術展

紀峰雕塑藝術展開幕第五天:引發廣泛關注

邵大箴:邁步在前進的道路上 ——紀峰的雕塑藝術

原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和夫人楊曉風參觀紀峰雕塑展

神奇見證:60分鐘速塑92歲老人——藝術家紀峰赴狼牙山拜訪著名作家林鵬並塑像

為「文化英雄」造像——紀峰的肖像雕塑藝術

吳志攀:紀峰與他的雕塑藝術

陳雲崗:揚長避短  日日精進——紀峰的雕塑藝術

卜鍵:刻鏤文心 ——看紀峰為國學大師塑像

姜昆:我為紀峰喝彩

翁劍青:氣質與性情的抒發——觀紀峰人物塑像藝術隨感

福運汗牛充棟 精神牛氣沖天 ——紀峰「生肖牛」雕塑獻禮2021新春

陳培一:2015年《紀峰雕塑藝術》前言

相關焦點

  • 【雕塑在線網】範海民丨傳統雕塑「抽象」為道
    圖   文/  範海民(《雕塑》雜誌執行主編)關於此話題,首先要界定一下「傳統雕塑」與「現當代雕塑」是比較而言的,具有明顯的時空線性關係,是對一種過去曾經發生過了的雕塑概念描述。傳統雕塑由於其具有祭祀、信仰、溝通天地的實用功能,因此追逐具象的目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這過程中,其思維方式是對現實物像的一種提煉一種抽離,再用類比的方式進行表現,此過程就是沿其「道」而表其「形」。比如傳統造像中的各種祥雲、水紋的塑造,對於天地間飄忽不定,瞬息萬變的雲彩,古人用抽象的線、抽象的幾何的面,在巖石木材雕鑿刻畫出一堆線面的組合,再為其起名謂「祥雲」「水紋」。
  • 2018級中國傳統雕塑課程展
    中國傳統雕塑課授課內容涉及中國佛學、禪宗和傳統雕塑文化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雕塑系,中國傳統造像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由雕塑系系主任王林老師帶頭發展的中國傳統雕塑和民間傳統雕塑使同學們極大的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 中國傳統雕塑「三奇葩」
    除了這些,我推薦中國傳統藝術造像的三處奇葩另類的作品,因為它們非常與眾不同。 第一處:山東青州北齊時期龍興寺佛教造像1996年山東青州一處學校的操場內無意中挖開發現了一批窖藏佛像,以北齊時期的最多,藝術價值也最好。其中一些作品簡直驚為神品,令人目瞪口呆。
  • 炳靈寺石窟雕塑藝術(高清圖附送)
    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169窟北壁 西秦—北魏造像我國傳統的雕塑藝術,特別注意作品的神採和意境的表現。炳靈寺169窟內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
  • 藝術市場的寵兒 - 密宗佛 造像
    也正是通過佛教的折射,人們才從靈相佛光中領略雪域高原獨特的風情習尚、瑰麗的藝術魅力以及藏族人民不凡的聰明才智。在藏傳佛教造像中金銅佛像最多,是西藏雕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部分。藏傳鎏金銅佛,其鑄造精良,紋理繁複,通常以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佛的神情和個性,無不生動傳神,各具異彩,深受藏家喜歡。
  • 100件雕塑來襲,美呆了!滴水湖中國名家主題雕塑園開園
    昨天,滴水湖中國名家主題雕塑園正式開園!100件形態各異的雕塑散布在滴水湖地鐵站以南兩公裡的範圍內,為湖邊美景又增添了一絲藝術氣息。這座反映時代特徵、展現人民風採的優秀雕塑作品的人民主題公園,也是臨港新片區成立以來首個大型公益性文化功能性項目。據介紹,經過項目藝術委員會遴選,在各位雕塑家、家屬和有關機構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捐贈性收藏,雕塑園陳列展示了100件優秀作品。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千百年來,它在繼承印度顯密宗藝術的基礎上,不斷融入西藏本土的傳統信仰和民族審美觀,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像種類繁多、形象複雜多變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按照藏傳佛教造像的傳統,一個雕塑家必須懂得和非常熟悉佛教經典,特別是《造像度量經》中有關造像的規則或法度。雖然這一造像法度對藝術家提出了許多的要求,但是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卻需要用自己的豐富體驗和對物質材料的熟練把握。
  • 為中國精神造像 ——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
    使 命為中國精神造像——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本報記者 李建永「今天,我很高興接受《中國社會報》的採訪。因為《中國社會報》有兩個很好的關鍵詞: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社會。我們藝術工作者為時代造像,為人民立碑,目的就是要讓社會的美育教化,成為蔚然成風的社會風尚和時代潮流。藝術創作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事情,也不能僅靠藝術家來傳播;崇尚藝術欣賞美,應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追求,所以要通過很好的媒體來做廣泛傳播。」
  • 傳統金剛力士造像
    阿育王信奉佛教,將佛教奉為國教,為了擴張佛教的影響範圍,他派遣了許多傳教師向世界各地傳播佛法。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一些佛教僧侶把佛教教義和東方文化帶到了印度半島西部希臘化的國家。這樣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印度的西北部及中亞一帶匯合碰撞,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
    來源:人民周刊網讓雕塑藝術走近人民群眾——江蘇「小康大象」雕塑展在連雲港市民主文化街舉辦12月2日上午,「小康大象」江蘇雕塑精品展開幕儀式在連雲港市民主路文化街舉行據悉,本次活動是2020江蘇雕塑月系列活動之一,旨在以雕塑藝術的形式謳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反映新時代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文明、人民幸福、生態良好的偉大成就。「本次展覽以『小康大象』為名,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這是在建成全面小康的歷史節點上的舉辦的雕塑展,二是展覽中的一些精品突出了全面小康的主題。」
  • 故國神遊 - 葉毓山雕塑藝術
    一葉毓山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紀念碑式的大型雕塑創作而著稱,這類紅色題材的作品遍布雲、貴、川等革命老區,是與當地的革命歷史事件和地域文化、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葉毓山的創作,有著鮮明的民族傳統特徵和時代氣息,也閃耀著巴蜀地區的文化色彩,有幾分三星堆青銅造像的影子,更有成渝地區石窟造像的痕跡。葉毓山創作的毛澤東主席的系列肖像,可以說是神形畢肖,栩栩如生,再現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毛澤東主席的風採。
  • 『雕塑頭條』賀「尋·跡」| 曹智勇雕塑藝術首展在京圓滿開幕
    跡——曹智勇雕塑藝術首展」在北京·宋莊·國防藝術區·國中美術館圓滿舉行開幕儀式。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城市雕塑文化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公共空間城市雕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
  • 這座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發出清代佛教民間雕刻藝術最強音
    海棠山摩崖造像造像的設計是以人體為藍本,經藝術造型設計出超凡神奇的形象。為造像所設計的臉譜、髮型、寶冠、身姿、服飾、手印、兵器、法器、配飾、坐檯、龕室以及陪襯景物等藝術構思,都具有特定意義,是為造像「功能」服務,通過各種藝術構思的設計加工表達出對造像的設計目的。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五百羅漢和馬雕塑
    雲南筇竹寺這500羅漢像一反清代塑像呆板僵化的作風,打破了一切造像儀軌的束縛,所塑的雖然是宗教題材,卻絲毫沒有冷漠的神情,而是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但唐代的500羅漢只見書上記載而無實物,宋代的500羅漢遺留也很少,現存的遺蹟以明清時期的為多,尤以筇竹寺的作品最為著名。
  • 炳靈寺石窟 & 華嚴寺遼代造像
    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169窟北壁 西秦—北魏造像我國傳統的雕塑藝術,特別注意作品的神採和意境的表現。炳靈寺169窟內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
  •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學科入圍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名單
    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築雕塑創作為中心的大型紀念性雕塑,成為這一時期新中國紀念性雕塑藝術的代表作。 經過正式建系四十多年的耕耘,雕塑系的留法、留蘇及本土培養的三代教師在歐洲寫實主義基礎上,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雕塑道路;同時,初步整理出一套能為寫實主義審美所容納的中國本土的傳統雕塑發展線索,真正實現了第一代教育家提出的「西體中用」的期盼。
  • 略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形成及其特點
    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通過文字系統、圖像系統(象徵符號系統和繪畫系統)、雕塑系統進行展示和宣傳。尤其是繪畫系統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所以使其得到了發展和普及。雖然目前尚未見到佛陀在世期間遺留的任何佛陀及佛教造像藝術實物,然而卻有傳說故事的文本記載。據佛典傳說:印度佛教造像起源於佛陀在世時代。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物理及心理力學元素構成
    力學關係的平衡性現代雕塑對這類傳統的穩定模式從來是不放在眼裡的,這主要是來自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現代雕塑的題材擴大,不僅表現人也表現其他形象;另一方面是材料和手段不同,傳統的材料無非是青銅和大理石一般性穩定度和它的極限在現代雕塑中某些具象的題材中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穩定模式,採用支撐穩定方式,不過是為了構圖的需要,並不是完全出自結構的必要條件。現代雕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表現大多都叛逆了傳統的穩定觀而求新的穩定度一即達 到極限的穩定度。可以看出是兩個三角錐體的構成,其作品的意義是表現一種速度,用一種線條打破垂直和水平線條的建築。
  • 林祐民新造像藝術國際百寺巡迴展在上海玉佛禪寺開幕
    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佛教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2019年初,林祐民造像藝術工作室正式成立,為答謝社會各界多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工作室特甄選出多件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原創作品,在國內、國際百座著名寺院道場進行巡迴展出。此次在上海玉佛禪寺的展覽是林祐民的作品在大陸地區的首發展,也是「林祐民新造像藝術國際百寺巡迴展」的第一站。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自那時起, 世界雕塑藝術史的序幕已經拉開。雕塑藝術隨著特有語言的確立,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而屹立於人類藝術之林,成為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媒介,並且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代替的一種媒介。雖然在世界雕塑史上,數萬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但是雕塑藝術真正得到空前的發展,是在兩幹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