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化雕塑,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出了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而與牛有關的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人類與牛的交情之深,牛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之大在各個時期,各種文學作品,圖文影視等資料中都可見一斑。

牛銅雕,牛拉車雕像,大型景觀雕塑

彩繪牛雕像,玻璃鋼雕塑,步行街雕塑

牛打鬥銅雕,動物雕像,公園雕塑

牛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的牲畜,被稱為「六畜之首」。根據史料記載,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把牛馴化進行役用。黃牛和水牛力氣大,經常被用來進行農業生產,是勤勞的代表。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犁鏵翻整土地的記載,人們發現由於牛比其他動物的身形大,力氣大,所以用牛拉鐵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古往今來,辛勤的勞動人民,博學的專家學者,才華橫溢的文人詩者都無一例外地歌頌讚美牛的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使得中國牛文化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綿延不斷,熠熠生輝。

牛拉車銅雕,人物雕像,廣場景觀雕塑

黃牛銅雕,民間生活雕像,城市雕塑

牛車雕像,老人雕像,鑄銅雕塑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社會,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牛文化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被創造與書寫。牛身形龐大有力氣,溫順乖巧易馴服,從古代就是人類的好朋友。每年春天,萬物復甦時,人們都是牽著牛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耕地播種,載拉運送,都是默默無聞的牛兒們的任務與使命。牛幫勞動人民分擔了大量的繁重的生產活動,所以人們對牛十分的尊敬和感激。

牛石雕,大型景觀雕像,戶外景觀雕塑

古人物石雕,雕刻工藝,老子騎牛雕塑

抽象牛石雕,傳統工藝雕像,戶外大型雕塑

牛與鐵器的結合是農業社會的一次偉大的技術變革,自此之後,人類的農業生產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進入了精耕細作的時代,生存空間得到擴展,人口得以繁衍,為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牛在勞動人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十分值得尊敬的,古代文人贊牛詠牛的詩歌也比比皆是。「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等都表達了牛辛勤勞作,不求回報,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也傳達了勞動人民對牛的尊敬愛護之情。

小孩雕像,小孩騎牛雕像,戶外城市雕塑

群牛銅雕,鑄銅雕塑,雕塑定製廠家

騎牛雕像,人物主題石雕,園林景觀雕塑

在交通方面,《宋代畜牧業研究》認為:「牧牛業為交通運輸業提供了以力。」在宋代,如遇到戰爭或者社會工程建設時,交通資源往往緊張,政府就會從民間調用牛車。此外,也有記載牛在軍事上的作用。如戰國時代的齊國使用火牛進攻敵國、三國時期蜀伐魏就使用牛來進行棧道運輸,都是牛在軍事上的運用的典型例子。

相關焦點

  • 沒有耕壞的地,只有累死的牛
    農村有兩句俗語:「沒有耕壞的地,只有累死的牛」「牛越耕越瘦,得越耕越肥。」雖然有句名言說:「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但是,它們更需要我們好好照顧,畢竟牛老了,牙口不好,只喜歡吃嫩草。若體力不支時,就不要讓它們耕田了。聽五舅說,他年輕沒入社時,家裡有一頭耕牛,一頭耱牛。
  •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20首很「牛」的古詩詞,為遴選助力加分!!
    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勞的象徵,魯迅曾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牛年即代表著豐收,牛年即代表著希望,新的一年,願擁有一個更加燦爛更加輝煌的牛年!20首寫牛的古詩詞,願你牛年牛氣沖天、牛運當頭!也為遴選寫作加分助力!唐-李白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數千秋。
  • 古詩歌中的「牛」
    張籍的「牛」——「遠牧牛,繞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隴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牧童詞》)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陂,(bēi)塘岸或河岸)中。牧童「遠牧牛」,本想讓牛自行食草,他們同伴之間則可盡興嬉戲一番,「飢烏啄牛背」,使之不敢丟下己牛去玩耍。
  • 文化詩教課之1——牛的意義
    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它來源於動物崇拜,歷代留下了大量的生肖形象和富有象徵意義 詩詞、書畫
  • 詩畫尋芳丨牛年說牛
    牛被稱為「醜牛」,是因幹支記時中醜是半夜一到三點,此時牛反芻明顯,因而得名,絕非貌醜之故。相反,唐末京師人劉訓把牛比為「黑牡丹」。蘇軾詩云:「獨有狂居士,求為黑牡丹。」  人類對牛的馴養大約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遺址」已經發現了馴養的豬狗牛羊,主要用於食用。相傳黃帝時代就開始用牛駕車,商周時期牛主要用作祭品。
  • 「雷公山牛王」為主人贏13萬獎金,死後500人送葬,最高規格下葬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對於老牛的形象,人們普遍地浮現出笨拙,勤勞的字眼。的確,一牛可代七人力,天生大力的牛是農村人的好夥伴,不需要多麼費盡心思,只需要每日的雜草和一個安身之所,它們就會奉獻自己的一生,勤懇勞作。在那個落後的農耕時代,家中的一頭牛便是寶貝,不僅帶來了財富,還帶來了安穩與踏實。在貴州雷山縣,一頭「雷公山牛王」為主人贏13萬獎金,死後500人送葬,還以最高規格下葬。
  • 賀成:勤而不怨,勇而不畏——詠一曲牛的讚歌
    全國中國畫學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江蘇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人物畫創研所原所長,江蘇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美協理事、人物畫藝委會主任,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江蘇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蘇省華僑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南京大千畫院院長。2019年被中華文化促進會評為「中華文化傑出人物」,2002年被全國政協選為「江蘇十大優秀畫家」。
  • 趕牛,一定要用鞭子嗎?
    @無言的結局馭牛記作者,張喻翔,轉自保定日報每每說到牛,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溫順善良、任勞任怨。古聖先賢有不少讚頌牛的詩文,如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說得最為深刻具體的,是宋代民族英雄李綱寫的《病牛》詩:「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 鬥牛、聖牛與中國牛
    牛是一種常見的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牛文化」:西班牙熱情似火的鬥牛藝術、印度的神聖尊貴的聖牛信仰、中國牛應時而常新的文化內涵……體現著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詮釋著各個國家不同的民族風貌和精神底蘊。
  • 牛年講牛系列故事 | 牛年說牛
    牛是與咱人類非常密切的動物,幾乎有了人類就有牛的出現。人們開始用牛犁耕作並逐漸推廣,大約是春秋戰國時期。牛可以用來耕作,後來人知道牛的力氣很大,包括交通運輸以及軍事都廣泛運用。我國封建社會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而且是落後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主要靠氣力,因此牛很早以前就是人類的好幫手。
  • 做頭盡力牛 ​▌黃熊飛
    且不說牛郎織女那動人的故事,現代名人都有不少是牛的粉絲。魯迅先生曾自喻為牛,手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詩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齊白石自稱「耕硯牛」,到老還提醒自己:「不愁忘歸路,且有牛蹄跡」;李可染的畫室叫「師牛堂」,他以生動傳神的「牛畫」蜚聲海內外。      記得我小時候放牛,大約從7歲放到不到12歲。
  • 農夫發現牛舌頭被割,包大人判案:你去把牛殺了,小偷自會投案
    溪清喜不汙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舍東土瘦多瓦礫,父子勤勞藝黍稷。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人生得飽萬事足,拾牛相齊何足言!病牛宋李綱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從宋朝的朝廷,到底層的百姓們,都十分重視耕牛的保護,也是為了保護農業的根本。
  • 牛年說牛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歷經幾千年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漫長曆程,「力氣大,供役使」的牛主要用作耕牛。簡單來說,耕犁來源於耒耜(耒是耒耜的上端部分,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犁耕起源於耦耕。所謂耦耕,是一人手扶、腳踏耒耜入土,一人牽引於前的耕作方式。文獻記述和考古發現證實,大約在西周晚期出現鐵犁,人們開始用牛拉犁耕田。清人段玉裁說:「蓋其始人耕者謂之耕,牛耕者謂之犁。」按段玉裁所說,正因為出現了牛耕,也才有了漢字的「犁」字。又據《論語》記述,孔子有兩個弟子:一個叫冉耕,字伯牛;一個叫司馬耕,字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