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的視頻衝上熱搜。
視頻中,黃奕的女兒鐺鐺提出想要兩把瑞士軍刀,原因是其他小朋友都買了。
黃奕直接拒絕了女兒,面對一旁委屈的女兒,又說到:
「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再跟別人比,你什麼都不要了。」
雖然以黃奕的經濟條件,購買一把瑞士軍刀是完全不需要考慮的,但是她的話裡卻表明了一個態度:孩子因為「人有我無」的心態,想要得到一個東西,並不能直接去滿足她。黃奕的做法引來網友的一致稱讚!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消費觀,要讓小孩知道掙錢不容易:
不是說一句我想要,就可以得到那個東西。爸爸媽媽都是要努力掙錢,才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錢了也不是想買什麼買什麼,而是需要看這個東西合不合適、需不需要。
這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金錢教育。
教育家默克爾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明智的父母,都會向孩子傳達健康的金錢觀。
有必要和孩子談錢嗎?
在孩子們的眼裡,什麼都可以拿出來比較。
從文具、衣服到出門的交通工具,都會跟自己的對比。但是這些物質的背後體現的是父母甚至長輩們的經濟實力,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體現。
孩子不懂錢對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
9歲女孩刷爆媽媽的卡,只為打賞網絡主播,等到媽媽發現,卡裡只剩2毛錢。
家長苦苦維權。
從小跟著爺爺長大的12歲男孩,用不到1個月時間,把老人10萬元積蓄全花光,用來買遊戲裝備。
爺爺在講述的時候聲音止不住地顫抖,哭到聲音沙啞。
大人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孩子大手大腳、揮金如土,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
孩子的世界裡想要什麼,不過是說話的事情,他們怎麼會懂得父母掙錢有多不容易。
董卿說過一句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父母覺得孩子小,一切要以學習為主,和孩子談錢根本沒有必要;等孩子大了,父母掙錢的速度趕不上孩子敗家的速度,才後悔莫及。
所以,父母不僅要和孩子講錢,還要在孩子開始理解錢的時候就開始講。
讓孩子懂得錢的意義
金錢教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知道錢與勞動的因果關係:金錢來源於勞動,而不是父母的錢包。
絕對富二代霍啟剛也深刻實踐,周末帶著孩子洗車掙取零花錢的方式讓孩子懂得「金錢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每一分每一毫!
只有建立了勞動與掙錢的關係,孩子才能領會:花父母的錢並不是理所當然。
相信很多家長不是不會跟孩子說,錢是辛苦掙來的,但是千句萬句囑咐也遠比不上親身體驗來的實際,只有孩子真正體驗過,才可能正確認識金錢、理解賺錢辛苦。
有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經驗。
孩子6歲,因為是家中獨子,爺爺奶奶是寵得不行,可以說孩子要什麼,他們就二話不說給什麼。可是孩子對於輕易得到的東西,哪會珍惜?往往很多東西拿到的第二天就厭舊了。
眼看著這樣下去不行,就著我們做賣菜的機會,也讓孩子體驗了一把!
媽媽真的就是讓孩子完全跟著賣菜的時間點做事情:6點起床,洗漱吃早飯,接著就把菜整齊地擺好,還要幫忙理菜,菜乾了去灑水,菜蔫了要摘掉...
一天下來孩子,晚上吃飯,孩子直接吃了一大碗飯。
睡前趁熱打鐵,告訴孩子「賺錢真的很辛苦」,爸爸媽媽的錢都是通過勞動掙來的,不能夠隨便亂用和浪費。
幾句簡單的交流,卻能夠獲得孩子無限的認可,看著孩子點頭,就證實了親身經歷的觸動永遠比聽道理來得強烈。
父母讓孩子通過身體力行去體會掙錢的不易,與只是對著孩子訴說父母的不易,有著雲泥之別。
我們可以定期鼓勵孩子用勞動換取報酬,同時給出完成標準,適當也讓孩子知道社會上同類型工作的薪資水平。
一方面,孩子能體會到掙錢不易,父母工作不易;另一方面,孩子通過努力掙到了錢,更有成就感,也更能理解金錢的意義。
讓孩子學會理性花錢
掙錢是一種能力,花錢是一種技術。
現實社會的現狀是:很多人掙錢的能力有限,花錢的技術卻很高。
去年滙豐銀行發布了一組數據:90後一代人的債務收入與收入比高達1850%,人均債務達到12.79萬元。
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止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06.63億元。
觸目驚心。
更多人習慣了提前消費,導致負債纍纍。如果孩子從小花錢不知道控制,二十年後,很可能就會因為自己的無節制而陷入債務泥潭。
在這個消費變得觸手可及的時代,父母正確引導孩子學會理性花錢,迫在眉睫。
美國個人理財專家蕾切爾克魯茲,家庭內部市場討論錢的價值,她的父母也一直堅持讓孩子用他們的錢去犯錯誤,積累經驗。
蕾切爾小時候,一次全家去納什維爾的一座主題公園遊玩,公園裡有非常多孩子喜歡的遊樂項目。
爸媽定了一條簡單的規則:如果你想玩嘉年華遊戲,得花自己的錢。
拿到爸媽給的錢,馬不停蹄就去玩項目了,哪有時間去思考規則。
就這樣遊走在一個個項目,玩了一段時間後,蕾切爾將手再次伸向自己的口袋,這次只摸到了棉絮。
她發現了這個可怕的現實:她把錢都花光了。
蕾切爾回憶說:我們還得在主題公園玩一天呢,而我,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的錢揮霍光了!
當她還戀戀不捨,請求爸媽再給自己更多錢的時候,爸媽就告訴她:錢花沒了,就是沒了。
許多成年人會犯很多昂貴的錯誤,是因為在孩童時代,他們從沒有機會犯低級的錯誤。
而事實上,孩子時期因為犯錯掉下的眼淚,能節省將來大把的眼淚。
在教育孩子理性消費這件事上,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允許孩子把孩子自己的錢,花在一周後就會後悔的東西上面。允許孩子犯錯,然後,讓孩子自行承擔後果。
結語
作家連嶽曾經說過:財富教育是基礎教育中最缺失的一塊,多數人只能成年後進入社會自行學習,那時候,遲了一點,許多對財富的偏見過深,很難糾正,將極大的阻撓自己得到財富。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避諱談錢,主動和孩子談錢,並且教給孩子健康的金錢觀。孩子長大後,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啃老、月光,甚至陷入消費無度,無法自拔的可能性。
能正確對待金錢的孩子,擁有比一般孩子更強的自制力,對人生的掌控力也會更強。
正如教育家盧勤說的那樣:不要把財富留給孩子,要把孩子變成財富。
我們做父母的總是竭盡全力把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予自己的孩子。而比這更偉大的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個體,讓孩子成為財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