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頭牛低於市場價1000元,共向村民出售基礎母牛40多頭;流轉土地3000多畝,年固定用工30多人。」1月13日,西吉縣偏城鄉花兒岔村致富帶頭人趙志紅算了一筆帳,「每年支付租地費和人工工資超過150萬元。」
39歲的趙志紅是土生土長的花兒岔人,他在5年前返鄉創業,在大山深處建起基礎母牛良種繁育場。
趙志紅回憶說,多年前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耕種的30多畝旱坡地勉強維持,遇到乾旱年份,莊稼減產或絕產,辛辛苦苦一年,還不夠一家人吃穿用住。
為了幫助父母減輕生活負擔,趙志紅高中畢業後,選擇外出務工。「那一年,我剛剛18歲。」趙志紅第一次打工,是給餐館洗碗、端盤子。
2001年,趙志紅離開餐館,到工資相對高些的建築工地打工。拉沙子、攪拌混凝土,什麼活兒工資高,就幹什麼活兒。
「常年幹苦力活,沒啥前途呀。」趙志紅邊幹活邊盤算著。經過一段時間留心觀察,趙志紅髮現幹裝修工程,活兒輕鬆不說,掙得錢還多。於是,趙志紅找到裝修工程隊負責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當時,裝修工程負責人是一名福建人,得知我要幹玻璃幕牆、幹掛大理石的活兒後,二話沒說就答應了。」趙志紅的這次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隨著工作能力不斷提升,加之吃苦耐勞、認真細心,趙志紅在工程隊脫穎而出,得到了公司重用,從小工逐步升為項目經理。2008年,趙志紅離開裝修公司,開始自主創業。
「當自己過上安穩生活後,就開始想念家鄉,想起家人生活的場景,想著村裡人在忙啥幹啥。」每當夜深人靜,思鄉的念頭如同藤蔓一樣爬上心頭,趙志紅回家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恰在當年,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並出臺返鄉創業相關優惠政策。「自己還年輕,何不回老家闖一闖,幹一番事業。」2016年,趙志紅告別家人,帶著一瓶礦泉水,隻身回到花兒岔村。
「當時花兒岔村正值脫貧攻堅期,人們貸款養牛養羊,村裡修路引水,處處瀰漫著脫貧奔小康的氣息。」在這樣的氛圍中,趙志紅返鄉創業的信心愈加堅定。趙志紅立即返回銀川,變賣家產,籌資500多萬元回到村裡,在自家院子舊址上建設養殖場。
一年後,一個集智能監控、自動拌料、自動飲水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場在深山裡建成。緊接著,趙志紅購進40頭優質基礎母牛,開啟了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創業之路。
「防疫、繁育、配料、護理技術和知識我逐步掌握了,牛得了一般病我就能治。」趙志紅說,經過5年持續繁育,基礎母牛數量增加到160頭,出欄育肥牛120多頭。
2019年,趙志紅看到村民自發移民後留下大量的土地,他以租賃的方式流轉3000多畝,種植紫花苜蓿和青貯玉米,形成種植和養殖一體化發展,草畜配套的綜合性養殖。
趙志紅為村民提供優質基礎母牛的同時,還與偏城鄉10個村建立「基地+集體+農戶」合作模式,幫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今年計劃進一步擴建繁育基地,為村民供應更多優質基礎母牛,帶動更多人增收。」趙志紅說。(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文/圖)
趙志紅查看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