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用過現金了?
我自己錢包裡有一張毛爺爺,從2020年用到了2021年,他依舊靜靜地躺在我的錢包裡。
原來在出門之前,總是會記得一句口訣:「伸手要錢」,意思是提醒自己記得帶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
隨著線上支付、掃碼支付的普及,七十多歲賣菜的老奶奶,攤位旁邊都有一個外孫女的收款碼。
現在出門什麼都可以不帶,只需要帶手機就行了,手機可以收款付款,手機上有證件信息,手機沒電了可以掃碼租用充電寶,甚至手機上可以給家裡開門。
沒錯,科技的進步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改變了我們原來的生活方式。
既然掃碼支付已經無處不在,人民幣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為何我們國家還要拼命印刷貨幣,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M2的概念。
M2又名廣義貨幣,經濟學中的一個常用統計數據,指的是社會上現金+居民存款+企業存款+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的總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M1反映的是現實購買力,M2反映的則是現實+潛在購買力。
由於M2是有央行和商業銀行共同創造,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商業銀行派生更多的貨幣。
從2014年至2020年,M2存量一路走高,2020年已經突破了210萬億元,2020年10月末,M2餘額2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印鈔速度可見一斑。
因此雖然掃碼支付越來越普及,但印鈔速度不減反增,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人民幣是掃碼支付的載體。
人民幣是中國的法定貨幣,即使行動支付漸漸成為了國民的主要支付手段,但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地位永遠不會變。
掃碼支付雖然不是現金之間的流通,但本質上還是貨幣的流動,需要人民幣這個載體,如果停止印鈔,就會出現通貨緊縮,關係著國家的財政,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舉個例子,這就好比我們的電話費一樣,只有充值了,電話才能使用。
尤其是現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掃碼支付開通了貨幣流動的加速度,經濟快速運轉,印鈔票的速度自然也得加快。
要不然市面上沒有與之匹配的貨幣,需要現金的難以變現,我們手機裡帳戶上的餘額真的就只變成了數字了,這才會出大問題的。
二、每年有大部分的現金損耗。
雖然現在現金不常用,但是仍有很多居民有備一些現金的習慣,整個國家這麼多人口,因此流通中的人民幣有很大一部分被居民存儲在各種地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金流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就是鈔票的丟失和破損,有的甚至封存遺忘了。
之前不是經常有在地裡或者床底下發現老一輩存的幾十萬現金什麼的新聞嘛。如果不印製新的人民幣,那麼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只會越來越少。
而且現金印刷成本比較低,一張百元大鈔的成本可能就是一元左右,雖然不會超量發行,但是對於國家而言,適應市場需求的印鈔幾乎就是零成本的買賣。
三、仍有一大部分人使用現金。
我能不能否認行動支付確實已經遍布各地了,但我們國家仍然有幾億人口沒有智慧型手機或者手機,他們是嬰幼兒、學生、老人等。
沒有智慧型手機,就無法掃碼支付,因此他們的消費還是只能用現金進行。
這類人群需要的現金流也不低,因此國家還得繼續印刷人民幣滿足需求。
這類人群防詐騙意識也比較低,用現金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安全和穩妥的方式,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他們也習慣了現金支付帶來的踏實。
說實話,行動支付雖然快捷便利,但是真沒有現金握在手上的那種感覺。
比如每年過年得到一個壓歲錢紅包,雖然只有兩百塊也覺得鼓鼓的。現在微信紅包兩百塊,再也找不到原來那種驚喜。
原來一百大洋捨不得用,感覺破開了一下子就用完了,現在掃碼支付一秒鐘幾千塊沒了也不眨眨眼。
凡事都有利有弊,行動支付確實不利於養成年輕人的節約意識,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費欲望。
因此,不管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國內生產生活的需要,紙幣依舊在短時間內不會退出我們的視線。行動支付和現金支付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並存。
你還有在錢包裡留存現金的習慣嗎?期待您的留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