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應該沒有煩惱,因為自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一切,讓他們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而對孩子來說,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學習就行。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煩惱,而且絕大多數的來源都是因為孩子感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
他們想和父母溝通,可是每次一開口,就發現簡直雞同鴨講,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於是溝通必然以失敗告終。
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麼他們的溝通總是無效呢?
01因為父母沒有真正尊重孩子
1、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那麼小,他會懂得什麼是尊重嗎?也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經尊重了孩子,為什麼孩子還不滿足呢?
歸根到底也許是因為父母給予的尊重,並不是孩子最在意的事情,所以會嚴重影響孩子的體驗感。
比如孩子喜歡吃糖,父母就給他們買了很多的糖;孩子喜歡玩玩具,父母就給他們買了很多公主、汽車。
這也許就是父母認為對孩子的尊重,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
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喜歡畫畫的心,而不是強迫自己必須學舞蹈;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隱私,而不是隨意翻看他們的抽屜、日記本……
2、尊重要有邊界性
正如我的地盤我做主一樣,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就必須為他們負責,換句話來說就必須要嚴格的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有一點違背他們的意思,那麼在父母看來就是反叛,必須更加嚴格的對待,否則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而孩子在人格上和父母完全是平等的,雖然父母給了他們生命的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父母沒有權利去掌控孩子的一切。
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這樣雙方之間的關係你才不會越界,否則所謂的尊重只是紙上談兵。
3、尊重的關鍵詞是同理心
同理心其實就是讓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心裡在想什麼。
如果我們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溝通問題,那麼就很容易導致溝通無效,只有真正看到對方的需求感受,能夠走出"我"的執念。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都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卻看不到他們努力的心,眼裡都是孩子的缺點。
這自然會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法走近自己,所以久而久之他們便會放棄和父母溝通,成為父母眼裡叛逆的人。
02因為父母有自我辯護的心理
什麼是自我辯護?
"自我辯護"心理是指人們將自己的行為和決定(尤其是對那些錯誤的行為和決定)進行合理化的維護和辯解。
它的本質有三個方面:
1、認知失調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著不同的想法,哪怕是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就像很多父母不贊同棍棒教育,認為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一樣,這是存在他們大腦裡的一種想法。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又經常用言語或者肢體暴力傷害著孩子,刻意迴避著素質教育,只關注孩子的成績,這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就是認知失調的表現。
2、主觀歪曲
我們一直強調看待問題要客觀要理性,但是很多時候家長擁有更多的卻是主觀意識。
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對待孩子,不管這件事情是否有客觀性,是否具有科學性,甚至他們的想法是荒謬的,但是他們也會用各種理由去說服孩子。
在刻意歪曲主觀意識的前提下,父母自然不會覺得自己存在問題,所以也談不上改正。
3、自我蒙蔽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尋找各種理由蒙蔽自己的思維,家長對待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會刻意迴避進行自我反省,會刻意迴避孩子出現的負面情緒。
這很顯然會導致孩子的需求無法被發現,所以在家長的自我蒙蔽之下,孩子自然會覺得無法和家長溝通,所以溝通無效也就不足為奇。
03如何擺脫自我辯護,實現有效溝通?
1、接受現實
很多時候家長其實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誤,但是家長的權威性讓他們不願意放下身段向孩子低頭。
但是坦然承認錯誤並不是丟人的事情,反而能夠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誠意,使孩子更願意和父母溝通。
這時家長不妨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當自己的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隨意翻看自己的日記時,自己當時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樣家長就能容易和孩子產生共鳴,也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心情,所以接受現實,才是親子溝通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
2、自我袒露
家長要找到自己錯誤行為背後真實的原因,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採取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去對待孩子,是他們真正的為了孩子好,還只是想窺探孩子的隱私,又或者是擔心孩子在生活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不和自己說。
但是在此背後,其實更多的還是家長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注。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不了解孩子,才會想從偷聽孩子電話,翻看孩子日記的方法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說到底這是家長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因為偷窺孩子隱私是最簡單的了解孩子的方法,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3、彌補損失
只有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夠真正和孩子進行溝通。
他們可以在孩子面前敞開心扉,向孩子清楚的表達他們此刻的心情,直接而又堅定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讓孩子心中的疙瘩解開,自然也就為雙方有效的溝通打下了基礎。
及時止損,表達自己想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願,通過溝通的方式和孩子達成共識。
這樣不僅親子關係能夠緩和,更能夠讓孩子看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愛,從而更加努力的學習,積極的面對生活,讓自己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