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一塌糊塗?家長跟孩子無效溝通,多數是「自我辯護」的心理

2020-12-26 寶寶好萌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應該沒有煩惱,因為自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一切,讓他們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而對孩子來說,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學習就行。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煩惱,而且絕大多數的來源都是因為孩子感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

他們想和父母溝通,可是每次一開口,就發現簡直雞同鴨講,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於是溝通必然以失敗告終。

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麼他們的溝通總是無效呢?

01因為父母沒有真正尊重孩子

1、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那麼小,他會懂得什麼是尊重嗎?也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經尊重了孩子,為什麼孩子還不滿足呢?

歸根到底也許是因為父母給予的尊重,並不是孩子最在意的事情,所以會嚴重影響孩子的體驗感。

比如孩子喜歡吃糖,父母就給他們買了很多的糖;孩子喜歡玩玩具,父母就給他們買了很多公主、汽車。

這也許就是父母認為對孩子的尊重,但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

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喜歡畫畫的心,而不是強迫自己必須學舞蹈;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隱私,而不是隨意翻看他們的抽屜、日記本……

2、尊重要有邊界性

正如我的地盤我做主一樣,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就必須為他們負責,換句話來說就必須要嚴格的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有一點違背他們的意思,那麼在父母看來就是反叛,必須更加嚴格的對待,否則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而孩子在人格上和父母完全是平等的,雖然父母給了他們生命的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父母沒有權利去掌控孩子的一切。

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這樣雙方之間的關係你才不會越界,否則所謂的尊重只是紙上談兵。

3、尊重的關鍵詞是同理心

同理心其實就是讓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心裡在想什麼。

如果我們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溝通問題,那麼就很容易導致溝通無效,只有真正看到對方的需求感受,能夠走出"我"的執念。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都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卻看不到他們努力的心,眼裡都是孩子的缺點。

這自然會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法走近自己,所以久而久之他們便會放棄和父母溝通,成為父母眼裡叛逆的人。

02因為父母有自我辯護的心理

什麼是自我辯護?

"自我辯護"心理是指人們將自己的行為和決定(尤其是對那些錯誤的行為和決定)進行合理化的維護和辯解。

它的本質有三個方面:

1、認知失調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著不同的想法,哪怕是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就像很多父母不贊同棍棒教育,認為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一樣,這是存在他們大腦裡的一種想法。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又經常用言語或者肢體暴力傷害著孩子刻意迴避著素質教育,只關注孩子的成績,這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就是認知失調的表現。

2、主觀歪曲

我們一直強調看待問題要客觀要理性,但是很多時候家長擁有更多的卻是主觀意識

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對待孩子,不管這件事情是否有客觀性,是否具有科學性,甚至他們的想法是荒謬的,但是他們也會用各種理由去說服孩子。

在刻意歪曲主觀意識的前提下,父母自然不會覺得自己存在問題,所以也談不上改正。

3、自我蒙蔽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尋找各種理由蒙蔽自己的思維,家長對待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會刻意迴避進行自我反省,會刻意迴避孩子出現的負面情緒。

這很顯然會導致孩子的需求無法被發現,所以在家長的自我蒙蔽之下,孩子自然會覺得無法和家長溝通,所以溝通無效也就不足為奇。

03如何擺脫自我辯護,實現有效溝通?

1、接受現實

很多時候家長其實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誤,但是家長的權威性讓他們不願意放下身段向孩子低頭。

但是坦然承認錯誤並不是丟人的事情,反而能夠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誠意,使孩子更願意和父母溝通。

這時家長不妨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當自己的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隨意翻看自己的日記時,自己當時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樣家長就能容易和孩子產生共鳴,也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心情,所以接受現實,才是親子溝通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

2、自我袒露

家長要找到自己錯誤行為背後真實的原因,要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採取一些不正確的做法去對待孩子,是他們真正的為了孩子好,還只是想窺探孩子的隱私,又或者是擔心孩子在生活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不和自己說。

但是在此背後,其實更多的還是家長缺乏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注。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不了解孩子,才會想從偷聽孩子電話,翻看孩子日記的方法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說到底這是家長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因為偷窺孩子隱私是最簡單的了解孩子的方法,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3、彌補損失

只有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夠真正和孩子進行溝通。

他們可以在孩子面前敞開心扉,向孩子清楚的表達他們此刻的心情,直接而又堅定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讓孩子心中的疙瘩解開,自然也就為雙方有效的溝通打下了基礎。

及時止損,表達自己想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意願,通過溝通的方式和孩子達成共識。

這樣不僅親子關係能夠緩和,更能夠讓孩子看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愛,從而更加努力的學習,積極的面對生活,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相關焦點

  • 經常與孩子吵架?其實是缺少溝通,與孩子溝通的好處家長不得不知
    並且,小王與孩子約定好,只要孩子每天乖乖的上幼兒園,不哭不鬧,孩子就會得到一根棒棒糖作為獎勵。從此以後,小王的孩子便再也不在幼兒園哭鬧了。小王的孩子為什麼不哭了?難道真的是因為那一根棒棒糖嗎?其實不是。是媽媽的話,讓她感受到了幼兒園的樂趣,她覺得上幼兒園很快樂,所以便不哭鬧了。因為小王及時跟孩子溝通,所以解決了問題。
  • 孩子被批評後是尋死覓活,還是愈髮長進?取決於家長的溝通方式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完全禁不起批評,父母若是說話聲音太大、語調尖銳、措辭犀利的話都要注意,生怕孩子承受不了,而多數家庭教育也從權威型教育變成民主型,孩子難道真的承受不住批評麼?
  • 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要從良好的家庭溝通氛圍開始,家長要牢記
    聰明的父母會與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強制性要求,可以和孩子商量再玩一會兒就吃飯好不好,這樣孩子也會心情愉悅,玩完就可以聽話的吃飯。還有一種家庭氛圍是指長輩之間的溝通,畢竟我們都知道長輩是孩子的榜樣、模仿對象,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家長要給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溝通氛圍。
  • 6-18歲孩子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有效溝通方式,強烈建議老師、家長收藏!
    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6-18歲)的認知心理特徵及溝通重點都在這裡啦!強烈建議家長、老師收藏,供大家參考哈。 這12年中,孩子會從懵懂的小屁孩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有思維能力的青少年,作為老師和父母的我們,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至關重要的12年,首先得了解孩子這段時期獨特的認知和心理特徵,還得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 是什麼導致孩子不再願意跟家長溝通?究其根源三個字:不尊重
    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那麼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呢?希望以下個人經歷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和父母。小時候家裡沒有太陽能,洗澡前需要媽媽燒好熱水在大盆裡洗澡。可能是擔心我受涼感冒,媽媽每次只放很少的涼水,用手試過水溫後再把我放到澡盆裡。
  • 跟孩子溝通有障礙,父母懂得「同等交流」,孩子才願意吐露心聲
    這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並且以以往的經驗去批判孩子膽小的行為,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在批判孩子時,從沒有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被迫接手家長的說教,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了牴觸的心理。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本報記者 趙越 「我也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可他總是不理我,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前不久,西寧市民黃女士向記者訴苦:自己15歲的兒子特別不聽話,黃女士想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或者談談心,可他就是不願意。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呢?
  • 古邑講堂心理篇活動方案—《親子溝通技巧》
    為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掌握親子溝通技巧,2020年10月17日下午,由河源市圖書館主辦,河源市心理諮詢師承辦,邀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餘智紅老師為家長開展《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餘智紅老師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從父母與孩子日常溝通的幾種誤區展開論述,使家長認識到親子溝通的重要性,體驗溝通不到位而錯誤處理孩子問題時孩子的內心感受,使家長在教與學中進行自我反思。在課堂中老師還以提問互動和情景設計相結合的方式讓家長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通過積極傾聽、平等協商、換位思考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正向有效的溝通,化解矛盾,解決衝突問題。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所以不是壓制兒童不讓他成長,而是家長自己要成長,把自己高度拔高,那兒童就會跟家長一起升高,這樣才可以達到效果。對於怎麼去拔高,實際上不同年齡家長有不同的角色。這些建議一定要看,建議老師轉給家長!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該怎麼辦?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逐漸形成的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身體迅速發育,但心理還不很成熟,情緒上敏感、不穩定,很多成長的問題由此而生。 在孩子這個時期,對於父母來說,普遍存在著一種困惑,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 家庭中如何有效溝通?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一遍遍地給孩子講道理,可他還是聽不進去,甚至還埋怨自己,作為家長覺得無力極了。不忍看見孩子有煩惱,認真給他建議,他/她卻回答:「每次跟你說一件事情,你就講一大串。」自認為自己是在與孩子做親子溝通,他/她卻只感受到你的緊張與擔憂甚至少許的焦慮,以及「又來了」的說服、命令和大道理。家庭有效的溝通,讓家裡處處流淌著溫清,流動著愛,無效的溝通,讓人與人之間豎起高牆。那麼,家庭中如何有效溝通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
  • 孩子犯錯家長的訓斥並不管用,建立有效地溝通,效果事半功倍
    ▲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 孩子被家長訓斥後,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所以才會被家長訓斥。這甚至會讓孩子受到打擊,認為自己和家長進行溝通,只會獲得不好的效果。 時間久了,不僅會讓孩子做事發生改變,甚至會讓他們不願意與家長溝通,認為自己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可能都是錯的。
  • 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 奇點大學—家長錦囊|孩子青春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何打開心扉?
    有的時候我特別想跟他聊聊,聽聽他的想法,就叫他和我面對面坐下談一談,他雖然也配合但是能看出態度上還是抗拒的,特別敷衍,回答我的話就一個字、兩個字,最多三個字解決。我發覺我越來越不了解他了,就好比養了個陌生人一樣,還是挺心寒的,請問怎樣才能讓孩子像小的時候一樣願意和我溝通呢?1.
  • 家長如何與老師溝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一轉眼一學期就要過去啦,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什麼樣的? 家長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除了跟孩子了解之外,跟老師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現實中,有的家長從來不和孩子老師溝通,孩子在學校幹了什麼都不知道。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做事懶散,十分依賴家長孩子所做的事情,小到刷牙洗臉穿衣服,大到寫作業上學參加比賽,日常到向人問好、對人道謝都是家長幫忙去做、提醒去做,而家長不以為然,一直寵溺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一切理所應當。當家長覺得孩子該獨立時,已經來不及了,孩子將會全盤拒絕。2.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 家長總對孩子吹鬍子瞪眼,這樣的聊天只會不歡而散,溝通需要技巧
    有些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簡直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有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基本零溝通,沒有什麼交流,要麼就是家長和孩子好不容易坐下來溝通一次,可是說不了三句話準談崩,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其實有些時候真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存在問題。
  • 三年級滑坡不怕,家長換種溝通方式,保證孩子順利度過三年級
    導語: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正確的溝通方式會正向引導孩子。家長也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學會表達愛,我覺得真的好。」琪琪媽回覆:「從疫情期間第一次聽到這歌開始,現在每聽一次哭一次…」靜靜媽回覆:「流淚了……想起女兒小時候!最想說孩子我愛你愛你深深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