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2020-12-23 貴州教育發布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晚,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青春期的衝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杜俊鵬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衝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意識到衝突不可避免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由於觀點的差異,出現爭論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意識」,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大概是3歲左右。假設一個孩子的小名叫強強,學會說話後,他會這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強強要喝水」。當他開始說「我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也就是和父母的衝突就開始了。孩子開始努力地發表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孩子終於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徵。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做自己,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訊息表明孩子已經開始越來越成長了。

其次,父母要看到並讀懂孩子

在一個諮詢案例中,有一個輟學在家的初二學生,當問其為何輟學時,他說「我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控制我,我每天的一舉一動媽媽都會知道,很壓抑。」通過給他媽媽諮詢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和媽媽在同一所中學,媽媽是特級教師,媽媽備課的地方是學校的監控室,而教室中的攝像頭正對著孩子。孩子上課和誰說話,扭頭幾次,睡覺幾次,媽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回家媽媽就會和孩子說他今天的表現,孩子很痛苦,又沒法辯解。孩子和父母衝突的背後可能就是要自由。

還有一個女孩子同樣輟學在家。了解情況後知道,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父母每次都責怨孩子說「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你要反思啊!」孩子開始不再和父母說話,最後發展到輟學在家。

對父母而言,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就夠了。孩子不願意回擊,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性格不喜歡爭鬥,有的是怕受到傷害等,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看到,孩子輟學背後的訴求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受。所以,學會讀懂孩子內心的需要非常重要。只要父母做到了,孩子的問題可能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另外,父母要鍛鍊自己看到並讀懂自己的聲音。如果有機會反思的話,父母可以時常提醒自己看看,驅動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比如「被老師叫去我感覺好沒面子,都是因為你。」又或者「我辛辛苦苦工作都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或者「你爸讓我難受,你也讓我難受!」「你這樣天天打撲克怎麼能考上大學呢?」等。

有一個成語叫百感交集。我們要在衝突中鍛鍊自己看到百感交集中的每一種感覺。看到了,父母就會改變溝通的方式。就像上面的例子,看到了自己的聲音就會自嘲:「原來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啊!」「其實我工作不都是為了孩子啊!」「哎呀,你爸讓我難受是我的事兒,和孩子你沒有關係啊!」等。經過自嘲,父母就會放鬆下來,不再指責。

這裡所描述的心理過程其實是在瞬間完成的。父母就是要鍛鍊自己把瞬間變成慢動作回放,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瞬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最後分享一句話「把孩子當人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你能寬容孩子,他就學會了寬容自己和他人。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是在感受中生存的。他的感受是自己獨有的,是需要被理解的。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不努力,其實他已經感覺很努力了。有一句話講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喝一杯水,父母覺得燙,可能孩子覺得已經涼了。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溝通就會有效。孩子是人,人是會變的。變化的動力來源於父母的眼睛,如果你認為孩子會越來越好,他就會越來越好;反之亦然。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衝突是孩子為了讓你更懂他。懂了,衝突也就消失了,溝通也就通暢了。

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 蔡蓉

為什麼會有「青春期」?曾有人傾訴:「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和父母什麼話都沒法說到一塊去,問他什麼都不說,你說多了,他反過來吼你一句。想約孩子一起下樓散步或周末逛公園,孩子一句『不去』讓人心塞......孩子的一言一行,總是看起來那麼不順眼,回家總是先玩遊戲,學習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非得拖到最後一刻才草草完成。孩子有時還愛慕虛榮,服飾鞋子總是需要買品牌,要跟別人攀比,不順著他,就發脾氣。看著孩子各種各樣的毛病,心裡又著急又挫敗。」

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描述一樣,青春期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情緒反應強烈且不穩定,想遠離父母尋求同伴群體認可,想要嘗試新鮮事物,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不足等。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與大家熟知的身體心理巨變、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也與腦功能發展的一些特點相關。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關於腦發展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時期,大腦成熟度只有80%,尤其是杏仁核、前額葉的功能尚不完善,而這兩個腦區正好與情緒調節和自控力息息相關。基於此,家長們也許能釋然一些,孩子某些言行不是故意來氣家長的,好多時候是他「身不由己」。

青春期曾被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視為「急風暴雨」的時期,這意味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可能充滿矛盾和衝突。當然衝突並非都是不利的,有很多實證研究表明低水平的親子衝突有利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因為在低水平的衝突中,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家長如何來應對和處理與正處青春期的孩子的衝突呢?

不被激惹,穩住情緒

很多時候,家長會被孩子特異的言行所激惹而暴跳如雷。而當每個人自身處於暴怒的狀態下,是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比如,在上例中提及的「孩子不理人、吼家長」這樣的情形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家長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孩子拒絕,萬一家長碰巧在自身成長經歷中有較多被拒絕的經歷,這時家長的情緒反應可能還會更加強烈;又或者家長在自己的青春期與自己的父母本身存在很多衝突,而這些衝突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時候,家長青春期的創傷會被觸發,於是情緒將變得失控。

所以家長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自己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當然,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絕不意味著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比如,上例中當孩子要求購買品牌服飾,如果家長認真考慮之後覺得無法滿足或者不想滿足這一要求,可以溫和而堅定地跟孩子說:「我特別理解你想要買這個牌子的衣服,這是在你們同伴中流行的時尚,同學有,你也渴望擁有,可以理解。不過因為×××的原因,我現在不能給你買。」這樣的溝通,家長雖不能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要求,但是滿足了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溝通雷區,理智避開

上例中,家長觀察到孩子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遊戲,總是到了很晚才開始急匆匆地應付家庭作業,家長可能的反應有如下幾種:

命令、指揮、控制型:你!現在立刻馬上給我起來,馬上給我寫作業去!

◆警告、訓誡、威脅型:你要是再這樣,不給你任何零花錢和生活費了,看你還怎麼上網,看你怎麼養活自己。

◆規勸和說教型:孩子,你這樣是不行的,你現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寶貴的,你的同學都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呢。

◆直接給建議型:我建議你跟你們班學習好的同學聊聊,看看人家回家之後都是怎麼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的。然後你把每天回家後要做的事情,列個清單,等所有學習任務完成了,你再玩。

◆批評、責備型:你天天就知道上網,玩遊戲,作業根本就一點都沒動,你怎麼就這麼懶?這麼不自覺!你都網絡成癮了吧!

◆嘲笑、諷刺型:就你這樣的還有資格玩遊戲?你要是你們班排名列前茅,我也就不說什麼了。可是你看看你在班裡成績倒數,還玩什麼玩,我真為你感到丟臉!

當家長正在氣頭上的時候,以上這些表達方式可能就脫口而出了。家長不會去管孩子怎麼想,他心裡是什麼感受。但是,此時此刻,當家長處於理智平靜的狀態下,再來看這些話,會覺得很刺耳,很不舒服。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就這樣越來越遠了。

當孩子在不良情緒狀態下時,情緒性的腦區被激活,大腦皮層被抑制,他們不會去理性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這些表達絕大多數時候是家長宣洩情緒,卻無法帶來孩子的改變。雖然勸說和建議的方式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是當孩子的內在感受不被看見、不被接納的時候,直接的勸說和建議也往往無效。

重新聯結,開啟溝通

很多家長開始尋求幫助的時候,往往是孩子已經放棄跟父母交流了。家長常常熱切又焦急地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開心不開心?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跟我們說說唄……」可是孩子完全不予理會。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會更加著急,更加逼問孩子,孩子更不理睬父母,於是,形成一個不良循環。

事實上,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平靜放鬆下來,不要因為氣急敗壞而說一些過激的話。此時應不動聲色地,繼續默默地關照孩子,看到孩子不願意說,就真誠地說:「嗯,我看到你現在並不想說,沒有關係的,任何時候你想說的時候,我都願意聽。」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曾經傷透了孩子的心,所以家長需要回顧一下,自己曾經的做法是否有不合適的地方,然後誠懇地跟孩子說:「我以前做了什麼事,回想起來很不對,我向你道歉,請你原諒。你現在長大了,我也在學習用新的方式與你溝通,我相信我們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好的。」

少講道理,促進表達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懂得很多道理,很多時候說的話比較偏頗,只是在表達和宣洩情緒。如果父母一聽孩子某個偏頗的言論,就開始板著臉,跟他爭論或者直接教育他,這樣很快就「把天兒聊死了」。家長可以嘗試帶著不評判的態度去溝通,可能效果會很不一樣。

共同協商,達成共贏

當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要求面臨衝突時,雙方都想贏,這是常見的親子之間的權利爭奪。如果父母總是贏,孩子會怨恨或者是將來在社會競爭中他不敢贏;如果孩子總是贏,孩子就學會了利用發脾氣或威脅來控制父母,發展出諸多不良行為。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採用協商共贏的方法。例如前文孩子一回家就玩遊戲,作業拖到最後草草完成。家長不妨這樣去和孩子協商——

家長:孩子,我注意到你每天都完成作業了,這一點很好,但我覺得你回來玩遊戲的時間很長,開始寫作業的時候,精力已經不足,寫作業的速度和準確性都下降了。我建議你先寫作業,再玩遊戲。

孩子:我之前每次玩遊戲,你臉色都特別不好,而且還總在旁邊嘮叨,其實我也很煩這樣。是不是我先寫作業,再玩遊戲,你就不這樣啦?

家長:嗯!

孩子:假如我作業都完成後,你是否可以允許我暢快地玩一小時,不幹涉我?

家長:很高興你願意先寫作業,我覺得你玩遊戲1小時還是太多了,你需要早點休息。玩半個小時吧,並且要在11點鐘睡覺。

孩子:那如果我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並且保證在11點鐘睡覺,我可不可以玩45分鐘?

家長:我同意,那我們可以執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再做調整。

在這樣的協商溝通中,因為孩子參與了決策過程,所以他會更願意去執行。當然執行的過程中肯定也會有問題,家長和孩子還可以繼續協商改進,不斷達成共贏。

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創建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倡導從互動關係的視角看待個體所呈現的問題。薩提亞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外一致」。

薩提亞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基本理念: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所以,青春期的親子衝突也不是問題,將親子衝突解決好,對家長對孩子而言都是蛻變和成長。

(來 源 | 中國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民小編說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青春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這段特殊的成長之路雖然對每個人來說長短不一,但卻都同樣迷霧罩罩,荊棘叢生。由此可見,李玩對青春期叛逆的自己也是充滿質疑和否定的。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經常做出這些「不懂事兒」的舉動的時候,其實他們對自己是非常不滿甚至是厭惡的,來自家人的批評和來自外界的否定,讓他們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不好。但是,面對這樣的不好卻無力改變,這種無力感讓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深陷於自我否定和質疑的痛苦中。
  • 青春期孩子不好管?超實用的溝通技巧來了!
    從這位孩子的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青春期,不是很叛逆;父親一直長篇大論;孩子講不過父親;父親沒有直接侮辱,但孩子卻感受不到溫暖。從這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角度中,我們值得思考一件事:父母應該怎麼樣跟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深入溝通?目的性太強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後往往變成說教。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家長薦讀】孩子青春期叛逆怎麼辦?這20條建議送給家長!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展現出各種叛逆情緒,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厭學,輟學,早戀,離家出走,親情淡漠等等。很多父母會直接責怪孩子,但其實,家長只找孩子的問題的同時,也應該反省、檢討自己。 那麼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叛逆呢?
  • 14歲孩子叛逆不上學,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諮詢說:「自己的孩子14歲了,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和我對著幹,現在孩子不想上學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14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我們有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叛逆,不好管。
  •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妨試試「五指大法」,親子溝通的藝術
    當孩子7-9歲的時候,孩子開始出現第二次叛逆,這一階段被稱為"兒童叛逆期",民間有句俗話叫"七歲八歲惹人厭。"這是孩子人格進一步獨立的標誌,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這種自己的想法和家長的意願又一次出現衝突就就有了孩子的第二次叛逆階段。
  • 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溝通?對常見問題給出三個小秘方
    我們會發現,單親家庭中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較多。尤其是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 阿麗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和丈夫離婚後她沒有再婚,因為她擔心再婚後孩子接受不了新父親,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因為新組成家庭的各類問題影響學習。
  • 3個叛逆少年的青春期,父母伴子如伴虎: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那三年,兒子不允許他們進入他的房間,否則就離家出走,親子互動和交流幾乎為零。叛逆的孩子,無助的父母曾看過一部央視的紀錄片《鏡子》,裡面跟蹤拍攝了一些問題孩子,這些孩子多是在進入青春期的前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成了讓父母頭痛的不良少年。
  • 媽媽打孩子反被孩子掐住脖子?美國親子溝通專家:替代懲罰六步走
    二、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實際上,這也正是青春期孩子的特點:青春期的孩子逐漸有主見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身體精神的發育,已經能夠掌控周圍的一切。四、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親子溝通?那麼,如何用更科學的懲罰方式或者說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簡單只是打罵行為?
  • 天津好的【青春期叛逆教育學校】有用嗎_長沙市望城區南華青少年...
    天津好的【青春期叛逆教育學校】有用嗎,長沙市望城區南華青少年素質教育學校,該模式打破以往同類學校的訓練大綱及教育模式,取消長期訓練,採用24小時家長遠程監控,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勵志教育、法制道德教育、親子教育等相結合融為一體,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合理的、實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孩子們逐步成為孝順、善良、快樂、健康向上的陽光少年。
  • 青春期父母:叛逆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而每一次的叛逆,都伴隨著孩子身體與意識的成長。首先,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接近成人。男生長鬍子、喉結,女生乳房發育、來例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性別特徵逐漸變得明顯起來,更加接近成年人。而青春期大腦的發育不完善導致了自控力不足,對事物認識不全面。但是,他們的大腦卻更加樂於接受刺激。英國育兒專家安妮塔·克利爾通過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比成年人「更能幹」。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這是對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們已經出落得婷婷玉立或高大威猛,卻遠未達到成熟的要求,廣義地說,是心理年齡幼稚,狹義地講,是除身體外其它一切條件均不具備。所以他們無權,也無法承擔生活。 那麼為什麼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但並不是說這個階段就該無所作為,事實上,青春期之重要,甚至要超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
  • 總為孩子叛逆而發愁?德國心理學家表明:越叛逆,越獨立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生理的二次發育,讓他們意識到他們正漸漸成為一個「大人」,但同時他們心理還不是很成熟。身體上的成熟與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一種反差,讓孩子不知所措。這時孩子很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臆斷,形成與父母意志的強烈反差,所謂的叛逆就形成了。
  • 孩子青春期的「14歲」現象,家長要重視,在這3方面需「使勁管」
    很多家長對正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著一種恐懼感,害怕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以及出現不理智的行為。面對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曾強調過:「14歲是危險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他認為,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期,下足功夫,給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尤其在這3個方面一定要「使勁管」孩子,將來才會更優秀。
  • 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看看心理學專家如何支招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叛逆呢?只是因為激素變化引起的嗎?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青春期的大腦雖然在飛速發育,可以擁有思考抽象概念和複雜邏輯等成人擁有的能力,但在人際交往方面,還遠遠沒有成熟。在醫學影象研究中,人們發現青春期的大腦與成人大腦有兩個重要區別。
  • 新蕊雲課堂|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
    孩子渴望有溫暖的家不等於現實生活中他們就有溫暖的家。如報告中顯示,在親子溝通方面,許多學生認為家長與他們溝通及交流不夠。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表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22.5%的四年級學生和21.2%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問我學校或班級發生的事情」。父母與孩子如何有效溝通,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擺在許多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難題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同一堂課》家長網上課堂節目第六期已經播出啦,通過本期的課堂學習,很多家長都感受到在家庭教育中還有很多需要值得學習的地方,那本期課堂筆記沒做好的家長們,小編精心整理的這篇課堂筆記,可要好好收藏咯~ 青春期對於孩子非常重要,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這些建議一定要看,建議老師轉給家長!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