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13歲的齊敏在瀋陽市瀋北新區一所初中念初一。之前,齊敏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在班級裡還擔任班長,是老師同學都喜歡的好孩子。就在大家都斷定齊敏未來一定前途無量的時候,齊敏的父母卻在這個時候離異了。而且,父母離異後各自成家,齊敏被留下,獨自一人與奶奶生活,剛上初中,學習壓力大,齊敏逃學去網吧認識了新朋友,學會濃妝豔抹和大把花錢,成績一落千丈。
父親知道了之後,打了齊敏幾巴掌,之後,齊敏選擇加入「自殺者聯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吞下一瓶安眠藥,索性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逃學、交友不慎、不聽話、自殺,齊敏成為了一個大家眼裡的「壞孩子」。父母也覺得齊敏就是學壞了。
齊敏之所以會這樣的確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這裡也有著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那就是齊敏也進入了青春期。
一般來講,青春叛逆期發生在14歲左右,也就是進入初中後,這些少年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個小孩子了,但是,在父母的眼裡卻不是這樣,所以他們通過反抗父母的管教,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可是,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卻沒有看到叛逆背後的痛苦。
一、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其實也很痛苦
就像是齊敏,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雖然渴望著自己像大人一樣被對待,但是她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尊重,缺少了父母的呵護,青春期的痛苦就被無限放大。
印度曾經有一部教育電影《嗝嗝老師》,講述的是患有妥瑞氏綜合症的奈娜老師與F9班一群頑皮叛逆孩子之間的故事。
這些孩子來自貧民窟,由於學校土地被佔用,作為抵押和交換,一群本應該去公立學校的學生被留在了貴族私立學校。雖然留在這裡,但是這些孩子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其他班的學生和學校老師對他們只有鄙視和冷漠。
奈娜老師在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別人就提醒她這個班很難教,她說:「他們就是一群孩子,還能有多糟糕。」
但是,這些孩子的「糟糕」真的超出了奈娜老師的預料,這些學生把奈娜老師當成了敵對的一部分。他們學老鼠唱歌嘲笑老師,拆了老師的座椅,把老師的電話做成小廣告到處張貼,甚至把硫磺塞進粉筆裡,抽掉老師摩託車的汽油。
但是,奈娜老師不僅沒有因此感到氣憤,她卻看到了叛逆背後的痛,那是來自底層孩子對尊嚴、貧窮、歧視的絕望。她讓孩子們寫下恐懼,然後指導他們放飛恐懼。她說:「你們的人生故事目前為止都卡在這頁紙上,你們的恐懼都在這張紙上,如果你們面對恐懼,這個真相就能託著你們飛翔。」
成人以為叛逆就是孩子不懂事,其實那是孩子痛苦的吶喊與宣洩。
就像洪晃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到叛逆:「任何叛逆的人,他不是去反抗他父母的意識,是他自己尋找自己的一個過程,任何叛逆的人在叛逆的過程當中都是極端痛苦的。因為他在踩踏,他從小到大所相信的所有的東西。」
二、進入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叛逆呢?
「不聽話」「反抗權威」「油鹽不進」「自以為是」「翅膀硬了」,這是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種種評價。實際上並不是。孩子們通過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來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他們不想再做大人喜歡的樣子,是因為他們開始尋找自己。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如果能夠更多地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就會對孩子少一些抱怨與責備,對孩子多一些理解與尊重。
青春親叛逆原因之一:生理原因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中,會出現三次叛逆期,第一次是在2.5-3歲,第二次是在7-9歲,第三次則是12-15歲。
而每一次的叛逆,都伴隨著孩子身體與意識的成長。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接近成人。
男生長鬍子、喉結,女生乳房發育、來例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性別特徵逐漸變得明顯起來,更加接近成年人。而此刻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希望以成人自居,伴隨著身體發育帶來了獨立意識,個人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過對世界的反叛,對父母的反叛,來確立我與世界的平等獨立地位。
其次,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尚不成熟。
大腦中前額葉皮質是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這部分的發育程度會在17歲左右達到一個高峰,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在12歲左右達到發育的峰值,到18歲才成熟。
而青春期大腦的發育不完善導致了自控力不足,對事物認識不全面。但是,他們的大腦卻更加樂於接受刺激。英國育兒專家安妮塔·克利爾通過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比成年人「更能幹」。
當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大腦分泌的快樂物質「多巴胺」會比成年人更多,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更願意去反覆嘗試一些帶給他們快樂的事物,比如酗酒抽菸沉迷網絡。
青春期叛逆原因之二:心理原因
第一點, 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青春期少年出現叛逆
英國作家,政治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裡說過:「叛逆開始總是先在心裡盤算,然後才公開行動。」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源於內心的力量。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裡,哪吒腳踩風火輪,頂著一雙傲嬌的熊貓眼,到處惹是生非。
哪吒倔強地跟世界對抗著: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
「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青春期叛逆的特點是特別強調「我」的重要性,我說了算,我能為自己做主。
第二點, 周遭的壓力導致青春期少年出現叛逆
中國女子羽毛球隊女單選手謝杏芳說過:「人生就像高壓鍋。壓力太大的時候自己就熟了。」
小孩與成人一樣面臨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於自身,也有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就像是學習,誰都不希望成為差生,在學習的道路上遇到問題,沒有得到家長的幫助和及時解決,很多孩子這時候就會破罐子破摔了,「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那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作為習得性無助,即在失敗的體驗反覆刺激下,人們就會放棄努力,哪怕只要稍稍努力就能成功,我們卻從心理上認為不可能成功。據統計叛逆期裡,學習不好的孩子比學習好的孩子厭學逃學的情況更嚴重。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父母的給孩子的壓力越大,孩子反抗叛逆越強烈。
「你看你,誰誰誰不比你強,做啥啥不行。」父母的嘮叨和比較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都望子成龍,愛之深,恨之切,往往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而這壓力可能也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點, 情感的飢餓也容易導致孩子叛逆
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所以,在離異或者留守家庭,孩子身上的叛逆就會更加明顯。
有些父母離婚了,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有些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管教;有些父母寧可自己去玩兒,也不管孩子。等到發現孩子管不了的時候,才來後悔,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父母子女之間缺乏正常的溝通,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空白的。這就像是飢餓的孩子,面對食物會飢不擇食。缺少了父母的情感填補,孩子就會從父母以外的人那裡去尋求感情。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就會看到有些孩子早早開始戀愛,但是確實「所託非人」,因為他們被這份突如其來的情感蒙蔽了雙眼,根本無法看到這段感情中的「不合理」。
三、父母該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呢?
俞灝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我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多約束,屏蔽了不良習慣和事情發生,我沒有青春叛逆期,我特別感謝父母早就我樂觀的個性。」
其實,每個人都有叛逆期,只是有些人很幸運,父母幫他們平穩度過。
那麼,當孩子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呢?
首先,父母要引導孩子學習接觸健康事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從大腦神經連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青春期,他認為,「如果青少年經常做一些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的事情,這方面的神經連接就會持續地生長;但是如果他們在吸毒、打電子遊戲、暴力等方面接觸的比較多,與其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保留下來。」
所以,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清理掉負面的事物,遠離遊戲、暴力等不良刺激,把孩子的時間花在學習特長和體育、美術等愛好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能保持孩子積極向上的腦神經連接,孩子就不容易做出格的事情。
其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
託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歐美,有人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問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誰?結果顯示,父母排進了前三位。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這麼好的親子關係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於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
電影《奇蹟男孩》就講的是「尊重」的力量。主人公奧吉因為各種手術而滿臉傷痕,他因此很自卑,但是父母與家人卻給予了他足夠的關愛與尊重。父母鼓勵奧吉去過正常生活,詢問他的想法,就像電影介紹的那樣:「命運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但愛讓生命化為不可思議的奇蹟。」
最終,奧吉打敗了內心的恐懼,獲得了生活的勇氣。把孩子看成平等關係的人,凡事用商量的口氣而不是命令的口氣。尊重孩子的青春期的心理波動,不要指責和埋怨。
第三,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
歌德說過:「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種不便公開的成分,假如公之於眾,必將冒犯別人。」
成長的過程和體驗,是需要孩子自主完成的。所以,不要翻看孩子的日記,不要打聽孩子的秘密,除非孩子自己願意說出來。用聊天的方式去了解孩子,而不是用窺探,給予他足夠的信任,相信孩子處理情緒和事情的能力。這樣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用共情的能力,在孩子訴苦的時候,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多多理解和幫助,孩子才願意與家長敞開心扉。
第四、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著名戲劇演員憨豆先生,小時候憨頭憨腦,經常被同學嘲笑,連老師都說憨豆是個笨學生,可是媽媽從未因此指責過憨豆,她相信:「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季節,只是早晚的問題。」
作家三毛,小時候數學不好,被數學老師羞辱,她從此逃學,每天背著書包出門,沒有去學校,而是去墳場看書一天,父母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責備三毛,而是順其自然,三毛成長為一名著名的作家。
中國的家長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有些孩子在別的方面就非常有天分,父母不要因為只看到學習成績這樣一件事情,而是應該看到孩子的優勢與天分,適當地進行引導,讓孩子自己也看到成長的可能性。
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老師;同樣,世界上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父母看到孩子的叛逆,更要看到叛逆背後的含義,與孩子一起面對,一起成長,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這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庭,都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