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我,你就開心了?」青春期父母:叛逆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2020-12-23 陸北老師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13歲的齊敏在瀋陽市瀋北新區一所初中念初一。之前,齊敏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在班級裡還擔任班長,是老師同學都喜歡的好孩子。就在大家都斷定齊敏未來一定前途無量的時候,齊敏的父母卻在這個時候離異了。而且,父母離異後各自成家,齊敏被留下,獨自一人與奶奶生活,剛上初中,學習壓力大,齊敏逃學去網吧認識了新朋友,學會濃妝豔抹和大把花錢,成績一落千丈。

父親知道了之後,打了齊敏幾巴掌,之後,齊敏選擇加入「自殺者聯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吞下一瓶安眠藥,索性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逃學、交友不慎、不聽話、自殺,齊敏成為了一個大家眼裡的「壞孩子」。父母也覺得齊敏就是學壞了。

齊敏之所以會這樣的確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這裡也有著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那就是齊敏也進入了青春期。

一般來講,青春叛逆期發生在14歲左右,也就是進入初中後,這些少年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個小孩子了,但是,在父母的眼裡卻不是這樣,所以他們通過反抗父母的管教,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可是,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卻沒有看到叛逆背後的痛苦。

一、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其實也很痛苦

就像是齊敏,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雖然渴望著自己像大人一樣被對待,但是她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尊重,缺少了父母的呵護,青春期的痛苦就被無限放大。

印度曾經有一部教育電影《嗝嗝老師》,講述的是患有妥瑞氏綜合症的奈娜老師與F9班一群頑皮叛逆孩子之間的故事。

這些孩子來自貧民窟,由於學校土地被佔用,作為抵押和交換,一群本應該去公立學校的學生被留在了貴族私立學校。雖然留在這裡,但是這些孩子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其他班的學生和學校老師對他們只有鄙視和冷漠。

奈娜老師在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別人就提醒她這個班很難教,她說:「他們就是一群孩子,還能有多糟糕。」

但是,這些孩子的「糟糕」真的超出了奈娜老師的預料,這些學生把奈娜老師當成了敵對的一部分。他們學老鼠唱歌嘲笑老師,拆了老師的座椅,把老師的電話做成小廣告到處張貼,甚至把硫磺塞進粉筆裡,抽掉老師摩託車的汽油。

但是,奈娜老師不僅沒有因此感到氣憤,她卻看到了叛逆背後的痛,那是來自底層孩子對尊嚴、貧窮、歧視的絕望。她讓孩子們寫下恐懼,然後指導他們放飛恐懼。她說:「你們的人生故事目前為止都卡在這頁紙上,你們的恐懼都在這張紙上,如果你們面對恐懼,這個真相就能託著你們飛翔。」

成人以為叛逆就是孩子不懂事,其實那是孩子痛苦的吶喊與宣洩。

就像洪晃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到叛逆:「任何叛逆的人,他不是去反抗他父母的意識,是他自己尋找自己的一個過程,任何叛逆的人在叛逆的過程當中都是極端痛苦的。因為他在踩踏,他從小到大所相信的所有的東西。」

二、進入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叛逆呢?

「不聽話」「反抗權威」「油鹽不進」「自以為是」「翅膀硬了」,這是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種種評價。實際上並不是。孩子們通過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來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他們不想再做大人喜歡的樣子,是因為他們開始尋找自己。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如果能夠更多地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就會對孩子少一些抱怨與責備,對孩子多一些理解與尊重。

青春親叛逆原因之一:生理原因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中,會出現三次叛逆期,第一次是在2.5-3歲,第二次是在7-9歲,第三次則是12-15歲。

而每一次的叛逆,都伴隨著孩子身體與意識的成長。

首先,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接近成人。

男生長鬍子、喉結,女生乳房發育、來例假,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性別特徵逐漸變得明顯起來,更加接近成年人。而此刻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希望以成人自居,伴隨著身體發育帶來了獨立意識,個人意識和成人意識,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過對世界的反叛,對父母的反叛,來確立我與世界的平等獨立地位。

其次,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尚不成熟。

大腦中前額葉皮質是負責理性思考的部分,這部分的發育程度會在17歲左右達到一個高峰,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分在12歲左右達到發育的峰值,到18歲才成熟。

而青春期大腦的發育不完善導致了自控力不足,對事物認識不全面。但是,他們的大腦卻更加樂於接受刺激。英國育兒專家安妮塔·克利爾通過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比成年人「更能幹」。

當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大腦分泌的快樂物質「多巴胺」會比成年人更多,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更願意去反覆嘗試一些帶給他們快樂的事物,比如酗酒抽菸沉迷網絡。

青春期叛逆原因之二:心理原因

第一點, 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青春期少年出現叛逆

英國作家,政治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遊記》裡說過:「叛逆開始總是先在心裡盤算,然後才公開行動。」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源於內心的力量。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裡,哪吒腳踩風火輪,頂著一雙傲嬌的熊貓眼,到處惹是生非。

哪吒倔強地跟世界對抗著: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

「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青春期叛逆的特點是特別強調「我」的重要性,我說了算,我能為自己做主。

第二點, 周遭的壓力導致青春期少年出現叛逆

中國女子羽毛球隊女單選手謝杏芳說過:「人生就像高壓鍋。壓力太大的時候自己就熟了。」

小孩與成人一樣面臨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於自身,也有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就像是學習,誰都不希望成為差生,在學習的道路上遇到問題,沒有得到家長的幫助和及時解決,很多孩子這時候就會破罐子破摔了,「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那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在心理學上,這種狀態被稱作為習得性無助,即在失敗的體驗反覆刺激下,人們就會放棄努力,哪怕只要稍稍努力就能成功,我們卻從心理上認為不可能成功。據統計叛逆期裡,學習不好的孩子比學習好的孩子厭學逃學的情況更嚴重。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父母的給孩子的壓力越大,孩子反抗叛逆越強烈。

「你看你,誰誰誰不比你強,做啥啥不行。」父母的嘮叨和比較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都望子成龍,愛之深,恨之切,往往會給孩子無形的壓力,而這壓力可能也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點, 情感的飢餓也容易導致孩子叛逆

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所以,在離異或者留守家庭,孩子身上的叛逆就會更加明顯。

有些父母離婚了,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有些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管教;有些父母寧可自己去玩兒,也不管孩子。等到發現孩子管不了的時候,才來後悔,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父母子女之間缺乏正常的溝通,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空白的。這就像是飢餓的孩子,面對食物會飢不擇食。缺少了父母的情感填補,孩子就會從父母以外的人那裡去尋求感情。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就會看到有些孩子早早開始戀愛,但是確實「所託非人」,因為他們被這份突如其來的情感蒙蔽了雙眼,根本無法看到這段感情中的「不合理」。

三、父母該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呢?

俞灝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我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多約束,屏蔽了不良習慣和事情發生,我沒有青春叛逆期,我特別感謝父母早就我樂觀的個性。」

其實,每個人都有叛逆期,只是有些人很幸運,父母幫他們平穩度過。

那麼,當孩子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呢?

首先,父母要引導孩子學習接觸健康事物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青少年發展專家德瓦旭希·杜塔從大腦神經連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青春期,他認為,「如果青少年經常做一些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的事情,這方面的神經連接就會持續地生長;但是如果他們在吸毒、打電子遊戲、暴力等方面接觸的比較多,與其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保留下來。」

所以,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清理掉負面的事物,遠離遊戲、暴力等不良刺激,把孩子的時間花在學習特長和體育、美術等愛好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能保持孩子積極向上的腦神經連接,孩子就不容易做出格的事情。

其次,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

託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歐美,有人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問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誰?結果顯示,父母排進了前三位。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這麼好的親子關係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於父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

電影《奇蹟男孩》就講的是「尊重」的力量。主人公奧吉因為各種手術而滿臉傷痕,他因此很自卑,但是父母與家人卻給予了他足夠的關愛與尊重。父母鼓勵奧吉去過正常生活,詢問他的想法,就像電影介紹的那樣:「命運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但愛讓生命化為不可思議的奇蹟。」

最終,奧吉打敗了內心的恐懼,獲得了生活的勇氣。把孩子看成平等關係的人,凡事用商量的口氣而不是命令的口氣。尊重孩子的青春期的心理波動,不要指責和埋怨。

第三,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

歌德說過:「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種不便公開的成分,假如公之於眾,必將冒犯別人。」

成長的過程和體驗,是需要孩子自主完成的。所以,不要翻看孩子的日記,不要打聽孩子的秘密,除非孩子自己願意說出來。用聊天的方式去了解孩子,而不是用窺探,給予他足夠的信任,相信孩子處理情緒和事情的能力。這樣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用共情的能力,在孩子訴苦的時候,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多多理解和幫助,孩子才願意與家長敞開心扉。

第四、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著名戲劇演員憨豆先生,小時候憨頭憨腦,經常被同學嘲笑,連老師都說憨豆是個笨學生,可是媽媽從未因此指責過憨豆,她相信:「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季節,只是早晚的問題。」

作家三毛,小時候數學不好,被數學老師羞辱,她從此逃學,每天背著書包出門,沒有去學校,而是去墳場看書一天,父母沒有惱羞成怒,也沒有責備三毛,而是順其自然,三毛成長為一名著名的作家。

中國的家長最在乎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有些孩子在別的方面就非常有天分,父母不要因為只看到學習成績這樣一件事情,而是應該看到孩子的優勢與天分,適當地進行引導,讓孩子自己也看到成長的可能性。

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老師;同樣,世界上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父母看到孩子的叛逆,更要看到叛逆背後的含義,與孩子一起面對,一起成長,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這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庭,都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青春期是成長特殊期,叛逆有利孩子發展
    因為,青春期處於一個不斷「喪失」的階段。青春期必然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鬱症,心理學家胡慎之建議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幾點: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就會減輕。
  • 3個叛逆少年的青春期,父母伴子如伴虎: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中國的知名作家麥家曾說:「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這個時候,你只能忍耐。」青春期是父母繞不過去的坎。即便你有很高的聲望,事業無比成功,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突變,一樣束手無策。
  • 原來男孩突然「暴躁」、「叛逆」,不是變壞了,而是進入了青春期
    前些天在表姐家住了幾天,表姐知道我做育兒行業好幾年了,便和我聊起來她家孩子,據我了解,表姐家孩子小時候非常懂事,特別招人喜歡,但是最近卻突然變得脾氣暴躁、反抗父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表姐不知所措,表姐甚至懷疑孩子是在學校跟其他壞孩子學壞了。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 「解碼青春期」煙臺北大青鳥教質部夏怡寧老師青春期父母情商課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有同樣的感受: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非常聽話,歲月靜好,但如果孩子走進了青春期,相信你一定體會到了「叛逆」的厲害,那個原本讓你省心的孩子開始有意疏遠你,嫌你嘮叨,嫌你愛管閒事,動不動就和你爭吵,甚至故意和你「對著幹」。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是門技術活,我們在家裡家用電器都有說明書,那我們的孩子其實也是有說明書的,接下來夏老師就帶領家長們去學習怎麼去用我們的智慧和孩子相處。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13歲女孩李玩,因為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從最初的叛逆執拗,到失望妥協,直至最後麻木地成長為大人眼裡的好學生,看似懂事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青春期叛逆的隱痛和折磨。而這樣一個掙紮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在意李玩的痛苦,甚至沒有一個大人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沒有人陪她走過那片荊棘叢。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這些應該都是成年人對青少年最多的評價,就連新出的一則電視廣告都把青少年刻畫成了一種性格怪你、鬱鬱寡歡的生物。一、父母突然變得不重要了朋友A的女兒最近剛過完12歲生日,她和我說,去年女兒過生日時,還許願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可是,就在剛剛過去的12歲生日,卻讓A夫妻開始五味雜陳起來。
  • 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果媽閱讀的朋友,你好,我是果媽閱讀的創始人果媽李璇,很開心能夠與你在這裡相遇。每天準時為你講述果媽閱讀【家庭教育100講】,希望這美麗的相遇能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教育帶來的美好生活。所以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我們父母應該隨時接納孩子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孩子會緊張、焦慮、自卑,有的孩子會叛逆、抵抗也會迴避,其實這些也都是成長過程當中非常正常的現象。聽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一些擔憂,到了這個時候,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跟孩子去相處?
  • 男孩進入青春期,身心都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視
    但是青春期可就不一樣了,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是特別強烈的,而且生理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正是叛逆不聽話的時候,一句話說不到一起了,孩子的脾氣就突然上來了。特別是對於男孩子來說,男孩子到了青春期會比女孩子更加叛逆,很多時候連父母們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去對孩子進行教育。
  • 《少年的你》背後的不典型問題家庭:叛逆是為對抗父母的過度批評
    因此,當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與父母的教導背道而馳的話,父母就要及時敲醒警鐘,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改變可能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很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成長在一個專制的家庭,這種專制的教育方式也延續下來,形成這種習慣,一時難以改變。
  • 老對青春期孩子發火,沒耐心?是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你都算好的了,至少人家還跟你說,我們家那個神獸,回家房門一關,除了吃飯、上廁所其他時間根本不出來。你跟他說話,他都裝作沒聽到。現在的孩子真是難管!」「我跟你們說我們家那個才讓我傷心呢!我帶他去買衣服,結果人家距離我十多米,我跟他稍微走近一點就嫌棄我,說跟我一起走丟人!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相信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越管越叛逆」的情況,比如要孩子不要看電視了,在父母說第一遍的時候,他們就像沒有聽見一樣,第二遍就會很不開心地把嘴巴嘟起來,而第三遍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那裡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長的耐心耗盡,挨頓罵和懲罰之後,才會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而且還表現得非常不情願。
  • 總為孩子叛逆而發愁?德國心理學家表明:越叛逆,越獨立
    而最難搞定的第三個叛逆期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因為生理的二次發育,讓他們意識到他們正漸漸成為一個「大人」,但同時他們心理還不是很成熟。身體上的成熟與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一種反差,讓孩子不知所措。這時孩子很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臆斷,形成與父母意志的強烈反差,所謂的叛逆就形成了。
  • 中年爸爸的「叛逆決定」,引起無數家長深思,網友:有錢任性
    1、青春期的反抗,從內心的「無名火」開始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第一個標誌,是脾氣大了。他們會摔東西、罵人、大吼,好似一隻躁動的小獸,完全不復往日溫順的模樣。這究竟是怎麼了?其實孩子走入青春期,往往要經歷兩個變化,一方面來自於生理、另一方面來自心理。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叛逆?
    家家都有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每個家庭的中年老母親經常會感覺到《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呢?下面先來講幾個小故事。鄰居家孩子大三了,和媽媽商量,"我想考研到其他學校",他在太原的一所大學上學,媽媽就說,"你哪能考上?你就考你們學校的研究生就行",孩子聽後很喪氣。
  • 人生是個單程旅行,沒有回頭路可走:請抓住孩子青春期最後的機會
    我經歷過上千個關於孩子「叛逆」的個案,有自己的心得和總結。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山東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孔屏,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程小菁做客演播室,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