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香港金像獎揭曉,去年大熱的《少年的你》獲得了多項獎項。其中,女主陳念的飾演者周冬雨獲得最佳女主角,男主小北的飾演者易烊千璽獲得最佳新人獎。從去年至今,這部反映校園欺凌的作品,獲得過包括李銀河等社會學家在內的社會大眾的一致好評。
不過我這篇文章我倒不準備來談一談陳念和小北這兩個男女主角,也不想談校園欺凌這個大熱議題,我很想談談電影中的大反派、那個欺負陳念的魏萊,以及她背後的問題家庭,因為這樣的家庭其實很常見,但是因為不典型,所以容易被忽略,實屬遺憾。
當然,如果僅僅從校園欺凌的角度,我個人認為,校園欺凌問題如果要獲得根本的解決,可能也需要從破解這樣不典型問題家庭的入手。
一、魏萊的不典型「問題少女」和背後的不典型問題家庭
許多人印象中的「問題少年少女」,大多是那種出生於家庭有嚴重缺陷,要麼父母缺其一,要麼甚至就沒有父母,或者父母本來就是跑江湖的。
如果從這些「典型」視角出發,那麼陳念、小北可能更容易成為「問題少年少女」: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就不用說了,他自幼就被母親所拋棄,也確實成了「小混混」,但是他依然有著一顆愛人的心,「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陳念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媽媽忙於生計,也顧不得她,可是她依然能夠關心同學,並且成績優異。
網上有不少關於《少年的你》主要角色的家庭問題的分析,集中在談陳念和小北的家庭,我個人倒是覺得,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兩個都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不變成壞孩子了。雖然他們的家庭都是典型的問題家庭,但顯然他們沒有按照「套路」成為那樣的「問題少年少女」。
但是,如果去審視魏萊,你大概一開始會覺得非常詫異,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成為問題少女?
魏萊可以說是影視劇作品中很少見的不典型「問題少女」。
首先,魏萊長相好看,遠勝過陳念這樣的長相普通的女孩,在青春期的年紀,有著足以自豪的資本。
其次,她的學習成績也比較不錯,老師說她的成績「很穩定」,家裡的鏡頭也掃過一排的獲獎獎牌。
當然,如果說父母也是優勢的話,魏萊父母雙全,有比較好的家庭經濟條件。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這樣「背景」的人大概是模範學生的樣子。事實上,在她欺壓他人的面貌沒有被揭露之前,她在父母和別人心中的形象還真就是「模範學生」,要樣貌有樣貌,要禮貌有禮貌。可是,戲劇性的地方就在於,就是這樣的「模範學生」成為了欺壓他人的罪魁禍首。
她的「成績」包括:剪頭髮、拍女同學的私照、毒打同學……,以至於逼死了一個同學……
像魏萊這樣有先天不錯的條件,也有後天很高的智商,同時家庭也相當不錯的孩子,怎麼就成為了欺凌弱小的問題少女?
電影裡魏萊的父母出鏡不多,但是都令人「印象深刻」。
鄭警官到魏萊家,把魏萊做的事情和盤託出後,魏萊的母親便表示「我很了解我家的小孩,她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別的孩子不考慮,她不會不考慮」,然後開始指責別人「別的父母是什麼身份」、「他們孩子的心理素質怎麼這麼差」、「你們學校要負責」,最後還威脅警察「這件事要真追究起來,誰臉上都不好看」。
可以想像,魏萊的身上不僅肩負著家庭的希望(魏萊正諧音「未來」),而且還會承受母親的強烈批評和挑剔。母親如此輕易脫口而出的批評,不正是魏萊在家中的真實寫照?
魏萊的父親則只有一個鏡頭,是去停屍間認領魏萊屍體的時候。魏父只看了一眼,便轉身離去。而之後我們知道,魏萊的父親因為魏萊上了復讀學校(希望獲得更好成績,考上北大而復讀),已經一年沒有跟魏萊說話了。
可以想像,父親對女兒的期許更高,當然對其施加的壓力也更大,父親冷暴力式的批評,在魏萊的生前身後,都令人淋漓盡致地得以呈現。
可是他們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因為自己對女兒的高期許和高要求,以及出自這種期許的「過度批評」,讓女兒變成了一個以欺凌別人為樂的人,最終走向了不歸之路。
二、「過度批評」帶來的危害
去年有一部熱播的國產劇《小歡喜》,劇中的母親宋倩對孩子喬英子的,也是一種批評高壓式教育,女兒很少能從母親那裡得到一點點的肯定。
其實這些嚴格的父母並不是真的想要虐待孩子。
相反,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他們認為,設定嚴格的標準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他們現在和將來更好的發展。他們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批評是有教育意義的,與其說批評,更像是教導孩子,以免孩子犯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亦或者父母認為通過批評孩子,能讓孩子接受、執行父母的價值觀。
然而,這種想法不僅是錯的,甚至還會妨礙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無意識地對孩子過於嚴厲、挑剔了。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批評多麼讓人灰心,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在批評孩子時卻沒有考慮到這點。
父母望子成龍的執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有問題,覺得自己永遠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
當魏萊嘲笑陳念的時候說的那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時候,她有沒有也曾羨慕過陳念可以不用如此艱辛地去迎合父母的高標準呢
所有孩子都渴望父母無條件的愛,但如果父母只在孩子表現好時表揚孩子,這種有條件的愛讓他們受傷、失望、灰心,孩子在家庭裡會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太爛了」。
這種沮喪,催生出一種被拒絕和被拋棄的絕望,進而引發慢性、輕度抑鬱症,也可能會激發孩子的「報復性憤怒」。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兄弟姐妹或同齡人排斥,還會憤怒還擊。這種還擊其實不是攻擊性的,而是他們絕望的自我防禦。
三、父母的「過度批評」如何讓孩子成為「逆反」者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會陷入一個死循環。
父母批評和懲罰孩子,反過來,孩子變得易怒、愛頂嘴和畏縮。這種不健康的模式重複的越多,對關係的損害就越大,父母對孩子發展產生的有益影響就越小。孩子的叛逆,其實是對父母過度批評的不滿。
研究表明,嚴格、專制的教育會使孩子自卑,導致他們表現得比其他小孩差,使他們受到更多懲罰。這種教育方式剝奪了兒童學習自律和責任的機會,間接地教他們去欺負弱小,因為在專制的教育灌輸下,孩子容易產生「強權即公理」的想法。
父母的過度批評不僅削弱了親子之間至關重要的依戀關係,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會產生其他負面影響,他們會變得沒有安全感,也不相信別人會愛他。
出於困惑和自我保護,他們可能會沉溺、迷失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中,因為早前他們在家庭中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在他們內心深處,由於自我感覺不佳,會惹上壞習,如酗酒、濫用藥物、進食障礙、購物狂、賭博等,藉此改變自己的情緒和意識。
更有甚者,叛逆會促使孩子違背自身利益,討厭以前讓他們感覺良好的活動和關係,甚至做出自毀、自殘或自傷行為。
除此以外,逆反心理讓他們渴望打破規矩和教條,罔顧自身安全,不顧一切地參與高危活動。他們被任性的衝動所控制,對關心他的人、他身邊的人都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因此,當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與父母的教導背道而馳的話,父母就要及時敲醒警鐘,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改變可能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很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成長在一個專制的家庭,這種專制的教育方式也延續下來,形成這種習慣,一時難以改變。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衝動的叛逆行為遲早會影響他們的健康發展,導致他們做出自毀行為,如逃學、拒絕做作業、拉幫結派、受社會青年的不良影響、亂用非法藥物、吸菸、吸毒、破壞公物、盜竊、濫交等。
這些行為既傷害了父母,也傷害了自己,但這可能是孩子們唯一能反抗父母專制獨裁、濫加批評,宣告自己獨立的方式,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抗爭才能挽回被踐踏的尊嚴。
總的來說,當父母習慣性地批評孩子,孩子會將叛逆作為他們最有力的還擊方式,以此來表現心裡的怨恨和所受的傷害。出於逆反心理,孩子會認為:你們老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批評我,太不公平了,我一定要做一些真正值得批評的大事,而你們休想管我!
魏萊,最終把同學逼死,當然就是做了一件「真正值得批評」的大事。
當然,反抗不見得一定是傷害別人,也可能是傷害自己。
在《小歡喜》中,由於母親嚴格專制的教育,一直都是優等生的女兒喬英子最終也選擇了極端的反抗方式——自殺,以此來向父母發起抗爭。
四、魏萊們如果「安全」長大了,會怎樣?
電影中的魏萊,凋零在了花季,然而更多像她這樣的孩子「安全」長大成人。然而,父母的「過度批評」在經過了青春期的叛逆之後,依然還發揮著作用。
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過激,正如父母對他們的過度批評一樣,所以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更深層次的傷害,而這些更深層次的傷害使他們表現得咄咄逼人。可悲的是,這些未癒合的傷口會在他們的餘生裡化膿。
無論一個孩子多麼叛逆,都無法消除父母負面評價導致的自卑。當父母的言行,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讓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時,孩子對負面評價的牴觸反應會很激烈,這樣他們的內心就不會感到羞辱了。但是,儘管如此,他們的牴觸是徒勞的。因為他們需要依靠父母來照顧他們,所以他們覺得父母有權利批評自己。
儘管孩子下意識的抗拒來自父母的負面評價,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是接受了這些負面評價。這些評價像刀子一樣刺在心裡。得不到父母肯定和安慰的孩子,內心都會存在缺陷。
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嘴上說著「我不在乎爸媽對我的看法,因為我根本不尊重他們」、「誰需要爸媽啊?我自己就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他們極度缺愛,又覺得自己太糟糕了不配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一直蟄伏在孩子內心。
我有很多來訪者都是這樣,以為小時候父母對他們的負面評價沒有在心裡留下創傷。其實不是的,那個傷口一直都在,一直隱隱作痛,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
他們找不到人聊天、談心,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手足無措。無論多成功、多有錢,他們一直陷在自我懷疑的沼澤中。
他們的脾氣暴躁,這也和過去受到的傷害有關。他們在內心建立起了一座堡壘,但當你窺察堡壘內部,會發現那些傷口久未癒合。
這座堡壘密不透風、暗無天日,因為他們不想再經歷小時候的傷痛,不想再觸碰那個傷口,不想再回顧痛苦的過去,也無法填補內心的悽慘和空虛,無法甩掉這個沉重的包袱,最終也不會成為他們渴望擁有的溫和而充滿愛意的父母。
五、重新看待孩子對批評的反駁
青春期是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逆反心理通常出現在孩子的青春期。在這個時期,孩子通過逐漸脫離父母對自身的控制來維護自主權,此時出現叛逆行為也是很正常的。《與青春期和解》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認為,一定程度上的叛逆是健康的,在孩子逐漸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心智也跟著不斷發展。
但是,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如故意違背父母制定的規則,做出一系列出格、令人頭疼的行為,則會極大的破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如魏萊這種便是超過限度的逆反。
魏萊在電影中,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正面對抗過父母,但是她對其他人的凌辱,其實是一遍又一遍地在鞭撻父母了。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孩子可能是先從對父母批評的反駁開始,只有反駁無效才會逐漸走向極端。
那麼,如何掌握好批評的尺度呢?
當父母的批評遭到孩子反駁時,孩子通常會因為頂嘴而再度挨罵。但我們要知道,這種反駁只是因為孩子想要維護自己脆弱的自身形象。父母持續的吹毛求疵,嚴重威脅到孩子的自我意識,批評像刀子一樣擲向孩子,他們即使再堅強也會感到痛,所以才會奮起反抗。
我們認為,父母要為孩子故意做出的叛逆行為負責,因為他們沒有及時、很好地察覺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相反,當孩子受到了嚴厲批評,而這些批評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不切實際,孩子會覺得在這個時候耍耍脾氣,才是合乎情理的。
這並不是說父母要毫無原則地屈從於孩子的欲望,完全忽視他們的不當行為,只是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行為保持耐心,因為他們正處在這個年齡,這種叛逆行為是正常的。
接下來,父母和子女應該坐下來,好好溝通,父母應該覺察是否自己「過度批評」了。
當然,如果魏萊能夠反駁一下媽媽和爸爸,或許她和許多人的命運也會發生改變吧。
作者 | Seven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兜兜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