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娃的叛逆,父母需要謹慎「海格力斯」效應,容易讓叛逆加劇

2020-12-11 養娃bot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關於孩子的煩惱,有的孩子小時候很乖巧,可是長大後卻變得特別的叛逆,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閨蜜家的女兒妮妮已經是朋友圈中公認最乖巧的孩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仿佛變了一個人一樣。

不僅不聽父母的話,甚至連學都不想去上了,因為不寫作業經常被找家長,說她,她還不願意,經常與父母對著幹,朋友說這是孩子到叛逆期了,等過一段時間她自然就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記得有一次聽閨蜜說,由於學習跟妮妮沒少發火,前不久,因為她不好好寫作業,閨蜜說了她一次,但是沒想到竟然聽到女兒說「就知道催我寫作業,你除了會催寫作業你還會幹什麼?」

聽到女兒說這樣的話,閨蜜特別生氣,直接對她說「要不是為你了,你以為我願意管你呢?你怎麼就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可是,女兒卻直接回了她一句:我不用你們為我了,你們也別再管我了。

其實,像閨蜜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一般這樣的孩子大多數都是中了「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越說他越會跟你對著做。

什麼是海格力斯效應?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言行舉止其實是在反映父母的本身。

孩子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繪畫者,但是等孩子長大時,他們會就變成鏡子,把父母曾經畫的畫全部反映出來。由於父母教育的失職,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狀態。

海格力斯效應是指:父母越想讓孩子做什麼,孩子會越抗拒,這個效應有點像叛逆,但是如果孩子中了海格力斯效應,會讓叛逆加劇。

什麼情況下孩子才會有這種效應呢?

1. 父母不想因為孩子丟面子

父母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驕傲,因此也不希望自己因為孩子丟面子。

當他人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時,父母臉上會特別有光,但是當自己的孩子考試差時,父母會覺得孩子讓他丟臉了,會嚴厲地對孩子進行批評。

2. 把自己夢想強行放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經常會和孩子說這樣的話「家裡以後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有錢」。父母的這句話就已經把自己的夢想和願望強行放在孩子身上了。

這種強行放在孩子身上的夢想,不僅不會被實現,還會被孩子嫌棄和抗拒。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脫離「海格力斯」效應

1)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來到叛逆期時,父母往往會因為憤怒忘記了思考,甚至還會和孩子對著吵。但是父母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生氣解決的。

之所以父母會跟孩子進行爭吵,是因為並沒有進行換位思考,父母的觀念停留在自己說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導致父母和孩子的想法出現了偏差,因此才會出現爭吵的情況。

其實,父母在和孩子爭吵前,可以先思考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問題,相信正常的事情就不會再發生。

2)學會包容孩子

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波動的時候,不光是孩子,父母也是如此。

當孩子有不滿的情緒時,父母需要採取行為去包容孩子讓孩子改變他們現有的狀態。

只有父母學會了包容,才能讓孩子擺脫「海格力斯」效應,如果家長選擇和孩子爭吵,反而容易讓孩子的叛逆加劇。

結尾

當父母面對娃處於叛逆期時,家長一定要學會以上這兩點,而且父母也要謹慎「海克力斯」效應。

父母不要把教育孩子當作一件簡單的事情,培養孩子教育孩子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期父母難管教?懂得重新定義「叛逆」,才能和娃相處融洽
    孩子有些時候表現出來這種特殊個性,僅僅只是他們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父母應該慶幸而不是認為他們叛逆。04父母如何重新定義孩子的「叛逆」,讓娃更好成長呢?孩子的叛逆或許可以這樣理解:①有自我思想、自我意識有一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突破自己內心的桎梏,他們在面對很多事情時總是跟隨別人。因為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遭受到別人的不滿,只有選擇盲從才能讓他們心安。
  • 孩子叛逆時,和娃講大道理的,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才會打罵嘮叨,高層次父母這樣教娃「快起床去刷牙、洗臉!」「你就穿這樣的衣服出門嗎?像什麼樣子?」「別忘了下午去上課!」哈佛教授曾說過:「孩子叛逆時,和娃講大道理的,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不光是哈佛教授,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認為:「低層次父母才會打罵嘮叨,高層次的父母,從來不會和孩子嘮叨、講大道理。
  • 叛逆的孩子如何變成天才,嘗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小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大多時間都是在他的床上度過了,嬰兒時期的孩子非常的容易睡著,嗜睡的孩子也比較的生長發育快。一天24小時的嬰兒,基本上都是在睡眠中獲得了很多生長發育。這個時期,他們開始與父母反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個時間的父母也非常的疲憊,要想盡各種方法去應對這一些熊孩子。當孩子調皮起來的時候,父母看到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會感到非常的難受生氣,高血壓都快要被氣出來了,心臟也難以承受。一個父母,特別是剛剛成為一個新手父母的人,面對孩子的一些難以自控的行為的時候會更加的煩躁。
  • 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
    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對孩子硬碰硬。其實,家長選擇硬碰硬的方式,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方式並不實用,且並不適合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在小時候本來是比較安靜的,就是因為自己身邊環境以及來自父母的遺傳因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方面會有很大的改變。很多孩子在小時候一般都是逆來順受的性格,到了青春期時,孩子多半進入就會進入到一個性格的探索時期。
  • 14歲孩子叛逆不上學,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諮詢說:「自己的孩子14歲了,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和我對著幹,現在孩子不想上學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14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我們有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叛逆,不好管。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於是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嚴格管教,經常對孩子說一些大道理,起初的時候孩子還會最終複合,可是漸漸的,開始直接和父母爭吵。在學習上面也不用功,作業總是不好好完成,而且考試的時候經常作弊,被老師批評的時候,也總是喜歡和老師頂嘴,回到家更是直接看電視、玩手機。當他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家長的管教更是不起作用,孩子也變得非常叛逆。
  • 青春期父母:叛逆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可是,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卻沒有看到叛逆背後的痛苦。一、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其實也很痛苦就像是齊敏,只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雖然渴望著自己像大人一樣被對待,但是她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尊重,缺少了父母的呵護,青春期的痛苦就被無限放大。
  • 「壞孩子」是叛逆,還是自衛?
    任性、固執和叛逆的孩子,會挑戰我們,讓我們重新評估自己的信念。當然,給孩子貼上標籤,比懷疑我們的想法容易得多。當孩子讓我們面對自己時,我們總會懲罰孩子去面壁或靜坐思過。但諷刺的是,許多孩子事實上並沒有那麼任性或者叛逆,只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力量強大到與我們的個性發生了衝突。
  • 大喊大叫,消除叛逆還是引發叛逆
    父母大喊大叫起不起作用呢?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因為聽到父母的喊叫,孩子就乖乖地按照父母的指令來,父母就覺得起作用了。等孩子大一些時,父母需要用更大分貝的聲音,孩子才「聽見」,慢~慢~地執行父母指令。父母覺得孩子不合作,不聽話。 家裡經常一個場景,就是父母的大喊大叫,孩子的慢吞吞,拖延。
  • 3個叛逆少年的青春期,父母伴子如伴虎: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這些青春期變得特別叛逆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缺失,有的父母夫妻關係惡劣,家庭缺少溫暖,有的父母對孩子施加冷暴力,各種打壓,有的父母強勢控制,這些父母在孩子出現問題以後一直很困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身心的巨變和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 孩子成績下滑又叛逆,可怕的「三年級現象」,父母如何幫娃度過?
    相信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家娃,明明一二年級成績都挺好的,怎麼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就滑坡了呢? 而且閨蜜一直覺得自家娃還是很聰明的,以前只要教一遍,基本就會了,怎麼現在如此普通,連孩子也有些叛逆了。
  • 父母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怎樣停止對孩子的吼叫?
    對一個叛逆孩子大喊大叫,會導致他懷疑父母是否愛他。經常被大喊大叫的孩子會覺得遭到了拒絕,久而久之,他就會認為父母對他的愛取決於他的好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這一點在叛逆孩子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們非常沮喪和害怕,因此,你大吼大叫得越多,孩子就會越不聽你的。2、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會大吼大叫對待父母或別人。
  • 孩子越罵越叛逆?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文/羊駝媽媽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乖巧聽話的時候,仿佛是一個天使,讓人心甘情願的為他付出。然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化身為小惡魔,任憑你如何吼叫和批評他也沒用,越罵越叛逆,讓父母頭疼。殊不知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打罵方式在教育上並不可取。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 總為孩子叛逆而發愁?德國心理學家表明:越叛逆,越獨立
    這時孩子很容易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臆斷,形成與父母意志的強烈反差,所謂的叛逆就形成了。叛逆是孩子獨立人格發展的表現,是孩子對世界,對父母提出的質疑,也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表現。這個時候,或許我們應該慶幸,他們已經學會獨自思考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所以,當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懷著恐懼與焦慮的心態去面對,而應該用包容與愛去呵護這份獨立與自由。
  •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防止孩子叛逆?
    這三個例子都是真事,因為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引起我的思考,做父母的,真的責任很重大。父母如何引導一個青春期孩子積極向上?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和青春期孩子無障礙溝通,我想,真的是挺難的。一、困境來臨時,家長面對困境的態度,是教會孩子面對挫折的最好機會生活中,困境無處不在,家人生病、工作變動、朋友關係破裂、意外等等,都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事情。有些人在困境來臨時,不停地抱怨,聲稱「倒黴」「運氣不好」;有些人在困境中會迷失方向,進而一蹶不振;有些人積極應對,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遇到的挫折……這些面對困境的態度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何其相似。
  • 苦心爸爸靠「環遊中國」改變叛逆少年,網友發酸:我也想,但沒錢
    他的兒子14歲,因為叛逆不想學習,父親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帶娃去環遊中國,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帶孩子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學習的意義。許多網友說,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條件帶孩子環遊中國,我也想辭職帶娃出遊,但沒錢。但我卻認為,即使有條件,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像他這樣做。
  • 「精疲力盡操心父母」VS「精力旺盛叛逆孩子」
    0202 「精疲力盡操心父母」一直以來以寶貝兒子為傲的姐姐姐夫,從原本和藹可親的父母也變身成小外甥眼裡的小外甥說:「我期望的父母不是這個樣子的,他們總是把我保護同學的勇氣叫做叛逆,把我不甘示弱的據理力爭叫做頂嘴,把我的憤怒和不好意思的崩潰叫做矯情,而他們行為的懦弱就成了顧全大局」 。筆者當時也是好事者,為了改變姐姐兩口子和外甥之間的現狀。
  • 自私、叛逆、敏感,娃進入執拗期有多可怕?引導不好恐會影響一生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當了父母的肯定都會有這種經驗,孩子在兩歲左右會變得非常叛逆,比如非得玩手機、吃零食等等,家長一旦不滿足他就會嚎啕大哭。所以說,當孩子來到了這個特殊的時期,父母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和培養,這對其今後的性格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執拗期常見3大叛逆表現,你孩子中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