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溝通工具還是魔力附身。
平遠縣一所中學教師被學生用水果刀刺傷。未成年人汪某因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青春少年動了殺人之心呢?
穆老師發現汪同學邊上課邊玩手機,曾兩次要求汪同學將手機交出來。汪同學拒絕交出手機。隨後穆老師打電話讓汪同學的媽媽來勸說,結果依然不交。
有人說衝動是魔鬼,結果真應驗了。汪同學對老師心生恨意,於是買了兩把水果刀,刺向穆老師脖子。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啊!
不管手機是什麼,手機裡面有什麼,與生命相比什麼都不算。孩子你瘋魔的背後是什麼。
02 糾結中的父母
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這個話題估計是個世紀難題。這件事算是燒透了父母的腦袋。眾說紛紜,至今還沒個最終結論。你會發現,孩子沒手機的家長,一直抵抗著孩子的糾纏,考慮要不要買的問題;孩子有手機的家長,卻又絞盡腦汁地想法辦限制使用。
前段時間有家長反饋,自家孩子初中玩遊戲上癮,經常不想上學。從小,孩子一直都喜歡玩遊戲,家長沒覺得有什麼,便讓孩子自己學會自我管理,剛開始孩子很自覺,時間一到就停止遊戲。家長也很放心、自豪,覺得自家孩子自律性強。
但是,今年初中,孩子慢慢開始上癮了,經常半夜偷偷躲在被窩裡面玩。現在經常作業不交,成績也掉下來了,為了玩遊戲也變得愛撒謊了。
其實,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家長們最擔心是孩子沉迷網絡與遊戲,影響學習成績,以及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而家長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元氏縣,10歲男孩子透支媽媽的信用卡購買四萬多遊戲產品。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03 過猶而不及
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的問題,無論是禁止還是縱容都不是可取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有一顆完整健全的心,來抵抗時代附屬品的誘惑。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自己家庭教育的一個細節:
「我孩子這一代,我父親對她也是說話特別重,有一次我在家,他突然大吼,我說她那麼小,你把她嚇著。我父親當時就說,她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今後走上社會,就沒有人能嚇著她。」
是的,李教授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適度的外來刺激,讓孩子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的孩子,才會有承擔的能力。
適度的刺激即:在孩子使用手機的過程,家長需要學會有原則性地管理。不能讓孩子盡情使用,也不能絕對杜絕。其實這也是過猶而不及的道理。
04 被壓抑的情緒需要被釋放
遊戲不是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真正需要表達內在壓抑情緒。
汪同學手機不離手,青春期叛逆階段,情緒不穩定,這與家庭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元氏縣10歲孩子,母親長期工作忙碌,孩子打遊戲家長沒時間管理。一個孩子幾個月買遊戲幣四萬,說明家長極度放養,孩子使用手機基本沒有任何管控。
就像之前那位家長說,自己孩子晚上偷著晚上玩手機。其實,孩子懂得這種行為是不對,家長是不同意的,所以才會偷偷地幹什麼。我們不管孩子偷偷玩手還是做別的事,只要孩子有玩手機的動機,就說明他有這樣的內心需求,孩子有自己壓抑的情緒需要被釋放。
只要有問題,就是有需求,需求被滿足,問題就解決。
不同家庭問題也是不同的,無論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本質,即他們最初始的天性。
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寫道:
如果我們的孩子做出了一個行為,而我們認為這個行為是「壞」的,是不容妥協的,那麼恰當的反應是堅持原則。但如果這種「壞」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痛苦情緒而引發的,那我們就應該給予理解。如果他們依戀我們、粘著我們,那我們也許應該殷勤地撫慰他們一番。如果我們呵護過度,沒有充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那我們也許應該引導他們如何安詳舒適地獨處。如果他們希望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享受個人的空間,那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場所並予以尊重。如果他們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吵鬧瘋玩,那我們就不要去幹涉,任他們盡情享受。如果他們該做功課卻還在吵鬧,我們就需要約束他們,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
所以,更多的尊重孩子的同時,又需要家長適當的約束孩子行使管理職責。
05
遊戲也罷,網絡也罷,都是資訊時代賦予我們的。手機,對孩子來說無論有利弊,家長自守家園,自不會被外來紛擾。
家長與孩子建立契約,規定如何使用手機、約束哪些行為。同時,也需要規定獎懲措施。比如,手機使用時間,違規的處理方式等。
注重原則意識,父母與孩子需要有邊界感,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行為邊界在哪裡,底線是什麼。所有的需求必須保持原則性、統一性。
薩巴瑞博士的教育理念,給予我們更多的啟發,我們需要學會接納孩子,不斷地修煉自己,讓接納的維度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