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瘋魔背後的原因什麼?糾結中的父母需教育智慧,過猶而不及

2020-12-22 見曦月修心

01 溝通工具還是魔力附身。

平遠縣一所中學教師被學生用水果刀刺傷。未成年人汪某因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青春少年動了殺人之心呢?

穆老師發現汪同學邊上課邊玩手機,曾兩次要求汪同學將手機交出來。汪同學拒絕交出手機。隨後穆老師打電話讓汪同學的媽媽來勸說,結果依然不交。

有人說衝動是魔鬼,結果真應驗了。汪同學對老師心生恨意,於是買了兩把水果刀,刺向穆老師脖子。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啊!

不管手機是什麼,手機裡面有什麼,與生命相比什麼都不算。孩子你瘋魔的背後是什麼。

02 糾結中的父母

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這個話題估計是個世紀難題。這件事算是燒透了父母的腦袋。眾說紛紜,至今還沒個最終結論。你會發現,孩子沒手機的家長,一直抵抗著孩子的糾纏,考慮要不要買的問題;孩子有手機的家長,卻又絞盡腦汁地想法辦限制使用。

前段時間有家長反饋,自家孩子初中玩遊戲上癮,經常不想上學。從小,孩子一直都喜歡玩遊戲,家長沒覺得有什麼,便讓孩子自己學會自我管理,剛開始孩子很自覺,時間一到就停止遊戲。家長也很放心、自豪,覺得自家孩子自律性強。

但是,今年初中,孩子慢慢開始上癮了,經常半夜偷偷躲在被窩裡面玩。現在經常作業不交,成績也掉下來了,為了玩遊戲也變得愛撒謊了。

其實,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家長們最擔心是孩子沉迷網絡與遊戲,影響學習成績,以及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而家長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元氏縣,10歲男孩子透支媽媽的信用卡購買四萬多遊戲產品。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的,生命原本就不同

03 過猶而不及

孩子能不能使用手機的問題,無論是禁止還是縱容都不是可取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有一顆完整健全的心,來抵抗時代附屬品的誘惑。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自己家庭教育的一個細節:

「我孩子這一代,我父親對她也是說話特別重,有一次我在家,他突然大吼,我說她那麼小,你把她嚇著。我父親當時就說,她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今後走上社會,就沒有人能嚇著她。」

是的,李教授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適度的外來刺激,讓孩子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的孩子,才會有承擔的能力。

適度的刺激即:在孩子使用手機的過程,家長需要學會有原則性地管理。不能讓孩子盡情使用,也不能絕對杜絕。其實這也是過猶而不及的道理。

04 被壓抑的情緒需要被釋放

遊戲不是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真正需要表達內在壓抑情緒。

汪同學手機不離手,青春期叛逆階段,情緒不穩定,這與家庭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元氏縣10歲孩子,母親長期工作忙碌,孩子打遊戲家長沒時間管理。一個孩子幾個月買遊戲幣四萬,說明家長極度放養,孩子使用手機基本沒有任何管控。

就像之前那位家長說,自己孩子晚上偷著晚上玩手機。其實,孩子懂得這種行為是不對,家長是不同意的,所以才會偷偷地幹什麼。我們不管孩子偷偷玩手還是做別的事,只要孩子有玩手機的動機,就說明他有這樣的內心需求,孩子有自己壓抑的情緒需要被釋放。

只要有問題,就是有需求,需求被滿足,問題就解決。

不同家庭問題也是不同的,無論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我們需要接納孩子的本質,即他們最初始的天性。

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寫道:

如果我們的孩子做出了一個行為,而我們認為這個行為是「壞」的,是不容妥協的,那麼恰當的反應是堅持原則。但如果這種「壞」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痛苦情緒而引發的,那我們就應該給予理解。如果他們依戀我們、粘著我們,那我們也許應該殷勤地撫慰他們一番。如果我們呵護過度,沒有充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那我們也許應該引導他們如何安詳舒適地獨處。如果他們希望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享受個人的空間,那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場所並予以尊重。如果他們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吵鬧瘋玩,那我們就不要去幹涉,任他們盡情享受。如果他們該做功課卻還在吵鬧,我們就需要約束他們,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

所以,更多的尊重孩子的同時,又需要家長適當的約束孩子行使管理職責。

生命本來的樣子

05

遊戲也罷,網絡也罷,都是資訊時代賦予我們的。手機,對孩子來說無論有利弊,家長自守家園,自不會被外來紛擾。

家長與孩子建立契約,規定如何使用手機、約束哪些行為。同時,也需要規定獎懲措施。比如,手機使用時間,違規的處理方式等。

注重原則意識,父母與孩子需要有邊界感,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行為邊界在哪裡底線是什麼。所有的需求必須保持原則性、統一性。

薩巴瑞博士的教育理念,給予我們更多的啟發,我們需要學會接納孩子,不斷地修煉自己,讓接納的維度更寬。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家庭教育?拒絕思考只想結果的父母,都會陷入糾結這個怪圈
    文/爸媽快來看對於那些初人為母的媽媽們來說,一開始都是沉溺捧在手心裡的呵護中,當孩子一日大一日、慢慢開始暴露頑劣的天性後,溫柔細膩的媽媽也變得時而咆哮動不動就發脾氣,潛意識裡的情緒就會變得很難控制還隱藏在身邊的雞毛蒜皮小事裡,有個朋友教育孩子的時候每次都是孩子哭、她也跟著哭,把孩子揍一頓之後就會後悔出手的力氣太重了。
  • 孩子叛逆,總是說謊,父母很焦慮!孩子變化背後父母要反思什麼?
    父母成長營紀實「孩子什麼時候變的狡猾,喜歡說謊,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鬥智鬥勇,這樣的局面該怎麼打破呢?我們幾乎一點辦法都沒有,總是被孩子弄得暈頭轉向。」這是在父母成長營一位家長的真實的留言。這位家長也是一個有心人,他注意到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他們是天生的樂觀派,面對一切的困難,他們都能夠「一笑了之」。你的批評,他們只會「東耳朵進,西耳朵出」,什麼都不會放在心上。但事實真的會是這樣嗎?
  • 分享教育智慧經驗 取長補短 共同成長
    大家暢所欲言,從不同的角度分享班級管理智慧的經驗。有的從家長學校的角度分享:智慧父母相信身教重於言傳。在影響一個生命的時候,語言是最無力的。改變孩子之前,先以身作則改變自己,把自己作為榜樣,然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背後的需求才是問題。家長要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求的看見者和滿足者。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智慧父母不吼不叫,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
    所以針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這件事上,智慧父母往往不吼不叫,用3招就讓孩子安靜下來,父母需要了解。 孩子在媽媽溫柔的提醒之下,煩躁的情緒也會趨於平和穩定,而且,父母還可以選擇共情的方式,幫助孩子描述他現在的感覺,並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父母也有機會去了解孩子哭鬧不止的原因,並給予孩子合適的幫助,通常來說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長時間的哭鬧,多半是有其他的原因。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說到教育孩子,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是付出良多,金錢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投資孩子,什麼名師輔導班、課外特長班,還有學區房等等。思想教育也是非常重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親子閱讀,儘量抽時間陪伴孩子,有些還專門陪讀。
  • 低聲教育是種智慧,教育孩子時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2317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孩子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很多時候就是在搞破壞,父母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叫他別做某事總是越制止越做
  • 9張圖告訴你: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孩子……
    教育家約翰·格雷說過:我們不必去想該做什麼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美好的了。父母眼中的缺點,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顯現出來的特質,它的存在,也是成長的問候。一旦孩子有反對的意見,一句「你還小,我這是為你好」就能堵住孩子還想要再辯駁的嘴。被父母的想法控制的孩子,就像籠子裡的鳥,雖然籠子會移動,但也只是換了個地方被關。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會花時間與孩子溝通,接納孩子的想法,在家庭教育中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 孩子敢跟父母發脾氣該慶幸,隱忍的孩子很可憐,原因值得父母思考
    文/東動育兒日記孩子發脾氣是一種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內心想法的表現,明智的父母該為孩子敢向自己發脾氣而高興,相反不會發脾氣的孩子卻很可憐,背後的原因很值得父母深思。其實,只有老鄭知道,孩子已經變得很膽小,很害怕老鄭,自己在學校的事情,跟誰是好朋友,喜歡什麼從來不和老鄭說,孩子回家就到自己屋,把門關上寫作業。有次,孩子發高燒,硬是忍著不告訴老鄭,自己去上學。等老師給老鄭打來電話後,老鄭不禁潸然淚下,感覺很對不起孩子。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父母教育方式是原因之一
    卻不能發現原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些孩子可能是學校壓力緊張造成的軀體化症狀。需要找尋孩子的壓力源,幫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在學校中普及心理知識,讓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是讓孩子幸福成長的重要環節。
  • 零零後是「垮掉」的一代,難道是孩子的問題?背後父母更重要
    那麼現在的零零後,難道他們「垮掉」也都是孩子的問題?然而他們背後的父母才更加重要。零零後的父母一般八零、九零後的。他們剛好趕上了獨生子女的時代,所以家裡也只有一個孩子,當這些人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經受千錘百鍊?什麼教育經不起風雨?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窮家富路」,你給孩子帶些什麼呢?校園跳樓、傷人事件頻出,孩子還未教育成才,還沒有機會回報社會,就已經折了,這是教育的最大的悲劇!教育到底是在追求什麼?什麼才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老師追求是學生的成績,家長應該追求什麼呢?
  •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背後的心理需求,父母該了解並加以引導
    他再次嚴厲地質問jasper剛剛去哪裡,做了什麼,jasper還是回答去拿早餐,陳小春特別生氣地說:「你五歲的時候就撒謊,十歲的時候怎麼辦,我問了你那麼多遍,還是一直說拿早餐拿早餐。」 最後在陳小春的堅持之下,jasper終於說出了實話,父子倆也化冰,相擁在一起,給彼此一個溫暖的懷抱。
  • 教育孩子,實質是一場父母的修行,最後成才與否與父母息息相關
    孩子從小時候,1-36個月時什麼都不懂,而偏偏這個時期是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大,最潛移默化的時候。而之後孩子的行為習慣,也都是經過了家長的耳濡目染。大部分的原因其實都在父母。有家長說:「難道孩子自己決定交什麼朋友,在社會上遭受到什麼事情,也都要怪父母嗎?」沒錯,大部分都是因為父母。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孩子理所應當聽她的。整個過程中,她母親都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作者說,親子衝突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控制與管教。親子教育關鍵不在管教,而在於理解孩子的需求。在管教背後,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了獎懲體系。
  • 孩子特別愛哭,是什麼原因?其實與父母有關
    但也有不少的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但還是非常愛哭,一點很小的事情都會哭上半天,為此也感到非常頭疼,為什麼孩子已經這麼大了還這麼喜歡哭呢?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跟著專為孩子成長而生的喜孩子嬰兒車一起來深入了解吧。
  • 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陳錢林校長在《教育的本質》中指出:孩子的成長,遺傳是基礎,教育起決定作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父母的責任在於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什麼是信念,強大的精神,就是堅定信念的一種體現。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首先需要引導自己和孩子同時進行精神成長。 一個人只有精神強大,信念堅定,才能不被輕易打倒。 要想有強大的精神,必然離不開挫折教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智商、情商之外的逆商。常言說,苦難是財富。
  • 成績好的孩子,背後站著怎樣的父母?看看考上北京大學孩子的爸媽
    身邊有兩個同事孩子一個走了香港中文大學,一個走了北大,在山東高考這麼難的情況下,上了這兩所學校,真的挺不容易。說說兩個同事的例子吧,成績靠前的孩子背後到底有怎樣的父母。也是大姐5年來的堅持,讓孩子學會了自律,真正懂得了什麼是堅持。孩子小學畢業時,鋼琴考出10級。小學、初中、高中成績一直很好,高考時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教練:【那看來是你的情緒與念頭讓自己困在裡面了,你是否可以放下這些,不去管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嗎?】媽媽:【我懂你的意思,我壓根做不到完全放下啊!哪有父母不去為孩子的成長操心的,對孩子不管不問能是個負責任的父母嗎?】教練:【那在你的認知中,母親這個角色的功能又是什麼?
  • 智慧父母課堂 | 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當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意味著咱們應該給孩子做生命教育了。對於生命教育,爸爸媽媽們有的說是「熱愛生命」,有的說是「珍惜時間」,還有的說是「學會保護自己」、「認識到生命無常」……那麼,到底什麼是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