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2021-01-08 騰訊網

孩子的成長,是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對於絕大多數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而言,自身努力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素,社會層面的影響,是大部分個人和家庭所難以幹預的,因此,起決定作用的,多半是學校、家庭、父母給到的教育。

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陳錢林校長在《教育的本質》中指出:孩子的成長,遺傳是基礎,教育起決定作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父母的責任在於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同樣較深,除體制內的學校之外,不少父母會悉心選擇,將孩子送往各種課外培優班及興趣班,這類補習或培優機構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不小的影響。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了。

說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包括了除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和親戚對孩子的影響,有的親戚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有可能超過親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不誇張地說,有些孩子的命運,甚至有一半是由家族裡的這些親戚如叔叔、姑姑、姨父、舅母等人所影響著。只不過有些是好的影響,有些則是不好的影響。

若是好的影響,則是在精神上給到了孩子理解和支持,讓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沒有繼續滑落下去,這樣的親人,其實部分地盡到了親生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在精神上導向正途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教育的本質》裡有這麼一段話:「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人特別容易被自己所打敗,只有精神強大,才可能克服困難達到成功的彼岸。人的幸福,則完全取決於精神,因為幸福是內心體驗,精神強大者更能體味幸福。」

人活於世,很需要一份堅定的信念,信念能讓人堅守做好一件事或一項事業。但信念並非人人都有。攀登科學高峰的居裡夫人正是依靠著信念,才發現了鐳。什麼是信念,強大的精神,就是堅定信念的一種體現。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首先需要引導自己和孩子同時進行精神成長。

一個人只有精神強大,信念堅定,才能不被輕易打倒。

要想有強大的精神,必然離不開挫折教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智商、情商之外的逆商。常言說,苦難是財富。對於很多人而言,經歷了苦難,但一路走來,也磨礪了自己。在苦難中成長而沒有被打敗,反而還成就了自己,練就了強大的內心。所以,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顯得尤為重要。

一、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承擔

有很多父母不肯或不願在孩子面前透露自己的困難,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生活上或工作上的困難。他們也許覺得這樣會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軟弱,也許覺得這樣無法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也許不忍讓孩子覺得自己原來沒那麼強大。

但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孩子從未成年到成年,都有責任承擔家裡的事務,只是依能力大小和每個家庭情況的不同,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當父母願意告訴孩子家裡的困難,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來啟發引導孩子來思考,孩子的自主性也能慢慢出來,在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討論中,孩子就能漸漸學會或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挫折的能力。

陳錢林校長表示,父母應該將家庭生活的困難告訴孩子,如自己為了生計而飽嘗辛苦,這樣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懂得為父母分擔,還能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勇於克服困難的父母,本身就為孩子樹立了戰勝挫折的好榜樣,這樣也有助於父母引導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二、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呢?

很多父母在年輕時吃過很多苦,尤其是不少父母是從農村走出來,一步一步走到大城市。他們吃過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但正因如此,他們反而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不忍孩子吃苦也不讓孩子吃苦,於是像一隻老母雞保護小雞一樣,拼命為孩子遮風擋雨。

這種「老母雞式」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少了挫折教育,孩子就如同溫室中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雨。一旦將來在學業、感情、工作、人際上遇到挫折或者不順,就極有可能會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

其實細心想想,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不應僅僅只是生命的延續。父母可以遺傳給子女的有容貌、身材,父母可以留給子女的有房子、票子,父母應該送給子女的,讓子女延續下去的,最為寶貴的財產,為何不能是優秀的品質呢,包括父母人生裡吃苦的經驗和面對挫折時的寶貴經歷。這些更應該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啊,而且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這就是逆商教育

任何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遇不到風雨。無論是誰,又能真的保護到子女一輩子嗎?既然不能,與其讓孩子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享福,到了中老年時期受苦,倒不如提前吃苦,後面享福。

要想培養孩子的逆商,就一定要有目標地訓練孩子。在讓孩子懂得承擔、能夠承擔之後,將自己的人生經驗悉數傳授給孩子,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許,有的父母無法準確地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因為很多人的人生就也是試錯走過來的,這無可厚非,但他們至少能以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不能怎麼做。

三、 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情商

陳校長指出:情商的缺陷導致孩子在未來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心理、改善自己與他人的人際互動。

人活於世,一生中要面對的事情和處理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人和事的問題。處理的事情,大體包括學業、事業以及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務。而面對的人的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人與人的關係,貫穿每個人一生中不同年齡階段的方方面面,比如要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打交道,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人建立並維護關係,這些關係有穩固的,有不穩固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親戚,有的是工作夥伴,還有的是老闆或客戶等。處理事情,大部分要靠智商,處理關係,大部分則靠情商。

當一個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不會因怒火的蔓延而傷及旁人;當一個人能調節自己的心理,就容易知足,更能保持心平氣和。有了這兩點,要想改善他與人交往中的互動,也就不太難了。

在陳校長看來,當孩子能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情商就會得到提升。而修養背後深層次的價值觀就是對他人的尊重。

陳校長對子女這方面的教育,從一個簡單的選擇是往外推門還是往裡拉門的動作培養孩子的尊重意識,即使只能選擇推門,也要輕輕地推,防止門碰到了外面的小朋友。

綜上,對於每位家長而言,家庭教育都會面臨一段艱難而又值得付出的路,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辛苦活兒,但絕對是最有意義最有成就感的事業。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我們付出了很多,卻往往忽略了,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更是自己一生的事業。談到教育,很多人就會想到學校教育,但實際上我們最缺失的是家庭教育。對家庭教育這一塊,資深的家庭教育踐行者陳錢林老師,給了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發。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這位家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家長共鳴,也引發了大家對老師這一職業的聲討,認為現在老師讓家長改作業是失職的表現……其實,在教育追求「高素質、高成績」的今天,無論是家長和老師,壓力都很大,都有這樣崩潰的時刻。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好教育?怎樣才能做好教學?
  • 家庭教育新趨勢 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郝孟佳)「面對當前環境的變與不變,如何讓雲端的孩子擁有美好童年?」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7日在北京舉行,旨在幫助家長開啟家庭教育大門,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 如何成為孩子起跑的助推器?試著理解一下《教育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起作用的話語,從來都不是那些充滿著戾氣的負面批評,而是抓住適當的時機、引用實際案例分享給孩子的正向引導。這種現象令我思索:究竟是什麼在家庭教育中起著作用?1.教育的本質陳錢林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在陳錢林的理論體系中,教育的本質首先在於對孩子進行人格的培養。《管子·權修》中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家庭教育一場「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7日電題:家庭教育一場「愛的合謀」 專家:家長成長孩子才能成長  作者 高志苗  19:30的鬧鐘響起,楊麗拿好筆記本,準時進入劉鎖志家庭教育直播間「聽課」。疫情期間和孩子相處時間變多的楊麗總覺得和孩子溝通不順,於是進入「家庭教育課堂」成了她每天的「功課」。  「直播是免費的,還讓我學到了和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很感謝劉老師。」 楊麗告訴中新網記者。  疫情期間,「宅」成為生活常態,「停課不停學」的「神獸們」與父母朝夕相處,家庭「矛盾」隨之產生。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九商三能」教育理論創始人劉鎖志給出了答案。
  • 家庭教育指導專家、教育學博士洪明主講《做好父母是門課》
    是的,我們大部分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並沒有接受過科學的訓練,缺乏必備的育兒知識,在家教的道路上,或是極不重視,把教育當作學校和社會的事,只管讓孩子吃飽穿暖,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失責;或是高度重視,但觀念偏頗,只重智力投入,卻輕視生活教育、道德養成和全面發展,家庭教育缺乏理性;或是理念不缺,但落實無法,在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遇到問題束手無策、苦不堪言……不得不說,無知的父母很可怕、不懂裝懂的父母貽害多、
  • 《教育的本質》:精神成長下培育健全人格,自律自立培養自學覺悟
    我一直認為純粹的刷題很難必然實現高成績這一目標,學霸當然也刷題,可學霸的基礎與理解能力,普通孩子真的要差一截,真的可以一概而論嗎?肯定不啊!02那為什麼,還有前赴後繼的學生們在瘋狂刷題呢?是老師強加,同伴壓力,父母相逼嗎?今天,當我讀到這本叫做《教育的本質》這本書時,我對這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 認清孩子的「八大」成長階段,新手父母的教育之路,也將得心應手
    文/婕拉教育(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父母,本質就是養育生命,而養和育的過程對他們來說也並非是簡單之事。與此同時也開啟了他們的教育之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變得特別苛刻,教育也是培養一個孩子人格形成的重中之重,所以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們,面對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是非常謹慎的。那麼新手父母們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家庭教育方式呢?首先父母們要了解一個孩子的成長階段。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當孩子出世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的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和義務,不僅要承擔起孩子的一切,還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給孩子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它構成了孩子今後生命中的底色。
  • 家教課堂丨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老師!家庭教育立法提上議程,讓父母...
    家庭教育立法提上日程的背後,人們深知:有些教育,父母不盡責,老師真的無能為力。「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從源頭保障家庭教育切實發揮教育和價值引領功能的一項必要行動。」家庭教育之所以頗受關注,或多或少跟當下一些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把教育的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有點關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教育就主要在學校,責任就主要在老師了。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聊一聊家庭教育的話題——有些教育,父母不盡責,老師真的無能為力。
  • 給孩子一片成長的天空——「做智慧父母,揚優良家風」家庭教育講座...
    「家庭是孩子啟蒙學校,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為廣泛傳播家庭教育知識,進一步提升家長家庭教育水平,12月9日下午3點和晚上7點,由渝水區婦聯、渝水區教體局牽頭,渝水二小關工委、德育處聯合主辦的兩場「做智慧父母,揚優良家風」家庭教育講座在多媒體報告廳正式開講,這也是渝水二小本學期舉行的第五、第六場家庭教育講座。五、六年級的家長們帶著疑惑,帶著思索,也帶著滿滿的信任和期待走進課堂,探求共育之道,共思教育良方。
  • 【關注】「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 家庭教育講座—北京中路街道...
    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為將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 教育好孩子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業和夢想
    孩子的「品德」引導家庭和父母才是關鍵,只有父母「品德」良好才能培養出「品德」兼優的孩子。家是人類學習成長的起點,一切生產活動最終為的也是家庭的幸福生活。家庭教育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古老、最基礎的教育活動,也是人生成長過程最早接受、終身接受的教育活動。
  • 家庭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麼教育?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是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在過去的認知中,家庭教育通常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和生活實踐,對孩子進行的包括生活、學習以及社會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即:--- 孩子健康成長(安全)--- 父母自我療愈--- 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在家庭教育理念中,心理學人本主義的觀點越來越深入人心,自我實現和無條件積極關注,成為人生幸福的源泉,
  • 俞敏洪:家庭教育的本質,在這15句話裡
    謝安說了一句經典的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是犧牲所有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努力經營好我們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感化院》:解讀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如何正確矯正不聽話孩子
    透過這部影片,家長們或許可以對其中展現出的父母教育方式引以為戒,深度地去解讀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意義。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14歲的沃爾夫岡和其他很多青春期孩子一樣有顯著的青春期特徵,比如他酷愛摩託車,還和小夥伴一起看色情雜誌。
  • 第四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雲上大會開幕
    對於 " 親子關係 " 這一主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同樣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線。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越好,家庭教育也才能是好的 "。孫雲曉就 " 如何才能讓孩子優質發展 " 為主題,提出四條建議," 第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第二,給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第三,注重培養孩子閱讀、運動、負責、樂觀等好習慣。第四,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 高新二小開展「父母行為意識決定孩子未來」家庭教育講座
    為了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11月21日星期六下午,高新二小德育處聯合關工委邀請了著名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孫德能老師為全校家長代表帶來了一場以「父母行為意識決定孩子未來」為主題的家庭教育講座.
  • 父母是一面鏡子,如何把孩子照得賞心悅目?《海上暢談》聽教育專家...
    現代父母盡心竭力,是否用力過猛或者方向有誤?反思推動成長,海上暢談特邀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講講「如何理解兒童發展,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無條件的愛能讓孩子自信,而只有孩子從溫暖的家庭,得到足夠的尊重、接納和理解,才能強大到坦然接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這就是小的時候家庭教育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父母從小給你的影像:你什麼都肯幹!什麼都能做好!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把孩子照得賞心悅目。
  • 雲論壇來襲丨家庭教育有技巧,專家教你和孩子共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成長和覺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積極參與有利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會幫助父母掌握更多教育經驗與心得,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為彰顯省會擔當,探索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南昌市婦女聯合會和南昌市教育局為廣大家長帶來家庭教育雲論壇,特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南昌大學、江西師大的教授以及深耕於南昌家庭教育實踐的專家,對0-18歲五個年齡段的家庭教育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幫助家長們解決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培養會學習、有奉獻、能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