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考慮到小侄子在學校學習一周,必定是精神疲憊,就想叫他出來吃個飯放鬆一下。可誰知,電話撥出去接通後,剛上高一的他馬上就拒絕了。原因是,他要在家刷題,數學、物理、化學,這些理科科目,周末要是不在家好好刷題,下周上課很可能就跟不上了。
這讓我大吃一驚,衡量成績的標準跟路徑必須得是靠好好刷題才能踐行與實踐嗎?我心裡打起了否定鼓。其實小侄子在學校成績一直蠻好,差不多總是班級前5。我從未想到,他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學習壓力。尤其是,他竟以這種玩命肉搏的方式在學習。
我自己也帶過很多學生,我總是建議他們多思考,然後在題目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深刻理解。我一直認為純粹的刷題很難必然實現高成績這一目標,學霸當然也刷題,可學霸的基礎與理解能力,普通孩子真的要差一截,真的可以一概而論嗎?肯定不啊!
02
那為什麼,還有前赴後繼的學生們在瘋狂刷題呢?是老師強加,同伴壓力,父母相逼嗎?今天,當我讀到這本叫做《教育的本質》這本書時,我對這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它的封皮上這樣寫道,「昨天剛種下果樹苗,今天就盯著看看有沒有結出果實。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深以為然。
這本書的作者叫陳錢林,他不但自己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裡對教育生態整體了如指掌,更是在整個教育歷程中長期努力尋覓教育的本質與意義。而且他自己的兒子在14歲時就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女兒呢也在16歲時就經過層層選拔,考入了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
這本書一共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視精神成長;第2部分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個性化學習,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第3部分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為先,要重視自律,自學自勵;第4部分則告訴我們,好的老師是要與孩子共成長,修人品、善學習的。
03
在整本書對教育本質探索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格,尊重,習慣,情商,幸福,環境,勞動教育,體育教育,愛好,賞識,學生活動,班委輪崗,閱讀,自學,自律,自立,師德等一眾名詞,對於我們慣常所了解智教育明顯不同。
它更全面,更有活力。它告訴我們,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盯著成績,也需要考慮到他們外在內在的許多需求與嚮往,加長應為何而堅定地陪伴,老師應品學兼修助生成才。
《教育的本質》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的價值與意義,變得更有人情味,更有前瞻性,更有豐富性。想要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就要給他相應的支持供給。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