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

2020-12-23 騰訊網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句流傳多年的口號式教育理念,正因有了這句話,無數家長內心焦慮的小火苗被點燃,於是,不加選擇地報各種課外培訓班、死盯分數和名次、一窩蜂搶佔名校學區房等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層出不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資訊時代,關於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的事跡和傳聞同樣此消彼長源源不斷,似乎榜樣的事跡俯拾即是,只是不在自己家。每逢高考揭榜,更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眼看著一山更比一山高,優秀的孩子一個賽一個地拔尖,尋常人家的家長和孩子都過得苦不堪言。

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不惜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精力,卻發現自家孩子依然如故。孩子們費勁全力,卻依然滿足不了父母的期望值。一邊是焦慮而煩躁的家長,一邊是雙眼呆滯無神的孩子。說什麼減負和素質教育,當今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你不拼命,將來靠什麼來活命?

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求老師們關注並培養好每個孩子,顯然不現實也不可能,那麼剩下的呢

恐怕得靠父母們做好自己家的家庭教育了!

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在《教育的本質》中,闡述了他的教育心得。他的一雙龍鳳胎,兒子陳杲(音「稿」)和女兒陳杳(音「窈」)先後於十四歲、十六歲時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錄取。陳錢林校長也在多家媒體上開闢專欄發布文章闡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傳播相關教育經驗。

陳錢林既是優秀校長,同時是名優秀的父親。

對於家庭教育,他從道的層面給出了宏觀的理念,同時在術的層面給到了一些具體的可供操作和參考的做法或建議。書的開篇,陳校長針對教育的本質給出了一個定義,明晰了教育的本質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

在報滿課外補習班、追求分數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過將孩子培養成才的真正含義。成才,在絕大多數父母心裡,就意味著考試的名次,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繼而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部分家長心裡,可能認為孩子的成才意味著他將來能幹一份體面出色的工作,比如當醫生、律師等。還有一些父母,將孩子的成才等同於出人頭地給自己長臉。至於什麼是出人頭地,如果問他們自己,他們恐怕也說不上來。

要知道,每個孩子天資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個家庭的同一對父母生養的孩子,從出生到嬰幼兒時期,其表現也不盡相同。後天的成長環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別。

放到社會上來說,在不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差別太大,而每個孩子今後的發展,也絕非考名校所能決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於更好的未來,那麼在名校畢業後人生跌入低谷並從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而許多沒有讀名校的人,可能工作並不光鮮,收入也不高,但過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

所以,教育的本質真的是要培養一個讀書機器或考試機器嗎?會讀書會考試,就一定意味著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會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嗎?

無可否認,真正優秀的人,各方面都優秀:不僅在學生時期學業優秀,成年之後事業有成,而且結婚後婚姻生活幸福,家庭美滿和諧,更是在生孩子後,也能把孩子培養得比較出眾,從此收穫一個幸福安穩平靜的晚年。這樣的一幅人生圖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說是夢寐以求也絕不誇張。因為不少人,僅僅是活著,都得要拼盡全力。但重點是,優秀的人是如何做到事事優秀的呢?

必須承認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優秀,但要想讓生活過得順遂平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狠狠地努把力,還是能做到的。既然不是優秀的人,也沒有什麼天賦,又想要過得好,活得知足,那該怎麼做呢?

其實,優秀的人要想做到事事優秀,平凡的人要想過得幸福,無一例外地,都需要具備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

在《教育的本質》中,陳錢林校長提到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而這個才是貫穿於一個人一生裡最重要的素養和品質,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

其中,人格基礎包括:健康、性格、習慣、情商、知識、能力、遊戲、探究、志向、規則、幸福感、價值觀。而核心素養,則包括廣為人知的責任心、孝心、感恩心,規則意識、法紀意識,學習習慣和制定並實現目標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內容。

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與智商有關,但其關聯程度遠遠不及與情商的關聯程度大。高情商基本都是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高情商的人,絕大多數性格都比較好。而一個人一旦擁有健全的人格,基本也意味著此人的性格沒有太大問題。

所以如此看來,通俗地說,教育的本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優秀的品質和較高的情商。這和智商的培養,並不直接相關。這個觀點,更是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當下流行的一個觀點,即情商更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事以及是否獲得幸福

家長的教育,如若能朝這個方向發展,孩子至少能成人,且成才也不會太難。畢竟當今社會,雖說競爭激烈但機遇也不少,而如果不具備這兩點,即使名校畢業,但在人生遭遇坎坷後,會不會退縮,會不會萎靡,那就難說了。不少青年時代在學業和事業上順風順水的人,到了中年一旦遭遇不順,便了結生命,箇中緣由,值得細思。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孩子起跑的助推器?試著理解一下《教育的本質》
    1.教育的本質陳錢林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在陳錢林的理論體系中,教育的本質首先在於對孩子進行人格的培養。《管子·權修》中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教育的本質》:精神成長下培育健全人格,自律自立培養自學覺悟
    我一直認為純粹的刷題很難必然實現高成績這一目標,學霸當然也刷題,可學霸的基礎與理解能力,普通孩子真的要差一截,真的可以一概而論嗎?肯定不啊!02那為什麼,還有前赴後繼的學生們在瘋狂刷題呢?是老師強加,同伴壓力,父母相逼嗎?今天,當我讀到這本叫做《教育的本質》這本書時,我對這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全人格;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個性化學習。陳錢林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龍鳳胎均獲世界名校博士學位。
  • 超前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該加速還是「踩剎車」,父母需謹慎
    人們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現在的媽媽們從孩子是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而超前教育的風也是一直越刮越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跟風的路上,超前教育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 孩子教育需要注意的點,不是簡單的贏在起跑線
    有人說要打破寒門魔咒,鄉村兒童的起跑線要更加提前,甚至從0開始!還有人說真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你覺得呢?具體什麼才是贏在起跑線,方法又是什麼呢?想一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成人後自信、獨立,人際關係處理柔韌有餘,能夠更好地生存生活。歸根結底是贏在教育!教育廣義上是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心智兩個字就涵蓋了所有的教育本質。心智其實就是大腦、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各種器官,協調合作,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輸出信息進行行動。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前段時間,易烊千璽媽媽的教育方式火了,因為她不但培養出了易烊千璽這樣優秀的青年,甚至他的弟弟也被奉為神童,在今年八月,易烊昱華以1分50秒66的成績完成了2個二階魔方的還原,是世界上完成這個挑戰的最小年齡紀錄保持者。此消息一出,家長圈炸了,紛紛探究千璽媽媽究竟是用了什麼神教育方法,把兩個孩子都培養的如此優秀?
  • 贏在起跑線不如贏在終點,善用「職業教育」,讓孩子笑到最後
    3、為了讓孩子對職業方向產生印象,去報很多興趣班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會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認為藝多不壓身,總有一方面是孩子今後的選擇目標。其實才藝興趣並不等同於職業教育,真正的職業教育是需要有目標、有規劃地去了解,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 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了嗎?
    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經在主持的節目《開講啦》,說過一番關於「人生起跑線」的觀點,他的這則觀點,讓人印象很是深刻,撒貝寧說:「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話,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起跑你看過誰站起跑線上,大家都一堆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最關鍵。」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智慧教育體系構建
    從目前研究的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核心素養正在嘗試對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進行回答,也是對構建什麼樣育人形態的一種積極反思和探索。因此,將核心素養作為智慧教育體系的基點和核心是合適的,是具有適度前瞻性的。從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形成的教育形態。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看了他的《教育本質》,我明白了幾個道理。一 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了你好」。然而,孩子的幸福感是與成人不同的。成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總以為自己的幸福標準就是施加孩子以愛。
  • 還在迷信贏在起跑線?真正的三條起跑線,爸媽做到了幾條
    這孩子的爸爸媽媽表示,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文章,講的是孩子怎樣才能贏在起跑線,還推薦了一些早教的方法。爸爸媽媽就開始上心了,決定一定也要給孩子早早開始教育。因此,孩子的爸爸媽媽就經常讓孩子看一些視頻,經常接觸電子產品。有的時候,為了給孩子看五顏六色的顏色,媽媽甚至讓孩子一整天都要盯著電腦,認為這樣才可以促進孩子的感官發育。
  • 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從「不識字閱讀」開始,閱讀能贏在起跑線
    關於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鍛鍊,帶給孩子成長教育的有利影響,不用說家長們也都心知肚明,當然在前期我也曾有寫過很多相關方面的文章。我們總是說"不要輸在起跑線""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那我們在考慮到壓力施加上的控制,選擇適合孩子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早教和知識基礎培養,對孩子後期正式學習肯定都是起到積極正面的效果居多。
  • 慧畫美育領路美術加盟|培養美術素養 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前市場上少兒美術加盟品牌良莠不齊,但大多數都在應付應試教育卻疏忽了一個重要問題,美術培養的本質是什麼?  慧畫美育基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創新研發少兒美術課程品牌,並延伸出靈韻書童少兒書法精品課。
  • 《教育的本質》:追溯教育起源,探索東西方文化下教育要走向哪裡
    其實我國的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重「雙基」,到第八次課程改革重「三維」,到當前重「核心素養」,實質上是從「學科中心」走向兼顧「學科」與「兒童」。很多人經常吐槽「應試教育」,但是我們當前的教育正處於由應試教育向素養教育的轉軌期。
  • 回歸教育本質——核心素養下的深度學習解讀
    今年教師節期間,教育科學出版社聯合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發起「用專業閱讀與寫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系列活動。17日,系列活動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煜暉博士,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專著的寫作為例,就如何收集和分析資料、如何整體構思、如何斟酌語言、如何修改完善等專業寫作活動鏈中的關鍵環節,為老師們系統闡述了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寫作能力。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為了創建理想之社會,塑造健全之人格
    正因為現在教育的平等,握有卓越學識和超人智慧再也不是將侯王相的專利,所有人都有平等享有教育的權利,所有人都能在教育下惠及己身,所以教育的競爭顯示出白熱化的狀態。  身在其中的每一員,優秀的或平庸的,每一個人都不能在這一場戰爭中保持平靜,教育,幾乎成了全民焦慮。然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思考過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嗎?如何才算是教育嗎?該如何從事教育嗎?  也許基於從眾心理、群體效應,我們從未思及此,只是看別人都參與,害怕自己獨自落下到時候分不到一杯羹,而不遺餘力的加入戰爭。
  • 什麼才是真正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何若杯酒笑談詩,ID:xueshuai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現在培養一個孩子,自然不能與三十多年前的培養方式同日而語。而在如今,「散養」的教育方式幾近絕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被廣大家長們所熱忱擁戴的口號,更加被轉化為了實際行動。當然,我也是千千萬萬名家長們之中的普通一員,家裡的小朋友也有報補習班和興趣班的相同經歷,周末同樣也曾經在不止一個興趣班之間奔波。
  • 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原標題: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三十六計報培訓班為上策」,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先爭取在別人家孩子前面讓自家孩子把該學的學了,鋼琴、舞蹈、繪畫等等,能報的幾乎全報。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學得太繁雜,反而拖孩子後腿。 新浪教育發布的《全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調查報告》中指出,通過全國範圍調查發現,中小學生每周參加1-3節課外培訓班的人數最多,其中,城市的孩子佔比人數最多。
  • 幼兒園「搶跑」的孩子會「贏在起跑線」嗎?專家:未必!
    一年級開始就擁有好成績,會不會讓孩子更有自信?是不是只有搶跑的孩子會贏在最後,而按部就班的就會落後? 一年級第一學期語文和數學的內容不多,也比較淺顯,而這個過程正好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預習、複習、上課認真聽講……都屬於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這些習慣,能使孩子在後續的學習中保持優勢。 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儘管在起初的小學學習中表現出一定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只是暫時的。
  • 家長的教育焦慮已成社會焦慮 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
    江蘇省教育廳原副廳長、省教育學會會長朱衛國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原本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口號,放到今天就是一道偽命題,應該把「輸」改成「傷」,即「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透過一個「傷」字,賞識教育專家周弘看到了更多:「這樣的傷害,何止是我們的孩子和家長?實則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