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2020-12-23 繆之子聊教育

導讀:

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教育問題

五、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類藝術的真諦,發現了真善美,是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創造。

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是一種逼真的真實虛假。虛假的真實,令人難以辨識,魚目混珠,偷梁換柱似的以一個虛幻的世界來替代人類生存的物質世界,確實是人類的又一大傑作,恐怕是上帝也沒有發現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還存在著這個奧秘吧。

藝術虛幻的第二精神世界,可以使人類暫時度過孤獨寂寞的情感斷乳期,激起人類心底對生存的那份眷戀和對渴望想要生存下去的理由。

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再現藝術、挖掘藝術、補救藝術,再造出人類心底渴望需要的第二精神虛幻世界,還原世界的本來真實面目。

人類在教育與藝術的這種相互關聯的鏈條銜接中,苟活著、存活著、殘喘著。一旦截斷了藝術的鏈條,人類的那種絕望真是叫人難以形容。

是教育喚起了人類生存下去的願望與理由。

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

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

人的本質,是真善美。

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

教育的本質,從根本意義上講也是真善美。

教育的奇蹟是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六、教育的作用

對於人類而言,精神、思維、言語、信仰、宗教、思想、感情……是相對自由的,而肉體是相對不自由的。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的相對分裂,使人類十分的苦惱和痛苦。

人類對不自由的絕對憎恨、厭惡,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猜疑、嫉妒、仇視、敵對、撕毀、迷茫、絕望和殺戮,毀掉這個世界是他們心中的最好夢想。

人類對自由的相對渴望、嚮往,上升為對人類自身的自戀、迷戀和眷戀,以至於迷途知返,想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世界,一個伊甸園式的精神家園。

上帝締造了人類的血肉之軀,但是沒有賦予人類於精神與靈魂,這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人類對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的有機整合,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把靈與肉、血與火、魂與魄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強制作用來實現,這是一個絕妙的結合,也是人類的「阿基米德點」。

教育的作用

七、現行教育的現狀

每天總是聽到父母、老師、長輩喋喋不休、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們,這也做的不對那也做的不對,這也做不對那也做不好,說你太笨了,說你太愚蠢了,說你笨手笨腳,說你毛手毛腳,說你為什麼總是不動腦子,說你總是不用心,說你總是不長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這樣的教誨,你不知道聽了千百遍還是萬千遍,反正你的耳朵已起了老繭,不想再聽了,你可能真想找點棉花塞住自己的耳孔,防止堤防這樣的信息、聲音再侵染、折磨、騷擾你的耳膜。

當然你聰明的話,最明智最好的辦法是搖搖頭、晃晃身子,不當作一回事,笑著,跑著,走了。

在這裡,請允許我用了一個貶義詞,因為一旦你拒絕別人不領別人的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人的行為行動對你都是不同程度的騷擾和傷害。從你的表情、情緒以及行為行動上,可以知曉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對你的說教、教誨是失敗的,也就是說這樣的教育對你來說是空白乏力的,起不了教化你的作用和力量。

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大傷腦筋,頗費周折,最令他們傷心的事是有時你可能大大地傷了他們的心。也就是說你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手段、方式來規勸、鼓勵、激勵、讚賞你應該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以至於你很惱火,十分痛恨、厭惡自己的父母、老師、長輩,從心底裡認為他們竟是這樣的人,有時候竟會有殺了他們了之的念頭,也有才能解你心頭之恨之惡之憎。

教育,其實是說服、規勸別人去做某種事情,而不是強制別人去做某種事情。

也許你的父母、老師、長輩以長者自居,以知者的姿態趾高氣揚地站在了你的面前,傷了你的自尊心、虛榮心、好勝心,但這都無大礙,不傷大雅。他們的用意是把你從無知的領域拉向一個可知的領域,把一個野蠻、半野蠻、調皮、搗蛋、撒野的你變成一個有教養、有知識、有文化、有氣質、有涵養的文明的你,這是一項多麼偉大的工程呀!

教育周期冗長繁瑣的過程,耗費了你的父母、老師、長輩多少心血呀,但你毫不領情,大多時候你認為他們是在白費心血。這就是我們大多數學校、家庭的教育現狀。

當然這都是我們許多的父母、老師、長輩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重要原因和關鍵所在,因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導致造成的。在今天,對大多數的父母、老師、長輩而言,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仍然不是唱高調,那高高的旗幟仍然飄揚在幾千年不倒的教育叢林上。

教育的現狀

八、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教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教育是生命的延續、文明的階梯、智慧的橋梁、人性的發展、文化的承載、精神的追求

還是教育一項激情燃燒、驚心動魄的事業,一個激發智慧、實現理想的舞臺,一段滋養情愫、圓滿人生的經歷。

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裡集粹如下:

在中國,「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篇》,說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以文化觀點解:「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在西方,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呢?「教育」,英文單詞是「educate」。是由拉丁文「educare」引申而出;照字根的解法,「e」原本是「出來」的意思(exout),而「ducate」是「導引、引出」(lead)的意思。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教育」亦有「養育,引出」之意。結合中西方的解釋觀點,我們能正確地為「教育」下一個定義;所謂「教育」,就是以至善為終極目標的養育行動,將一個人原始的才能和稟賦「引導出來」(lead out)。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未完待續)

教育的本質(一):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教育的本質(二):關於教育的各種學說與研究方法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約翰·列儂: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了自己

#教育的本質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四):教育研究的結論
    九、教育研究的結論縱觀種種,在我動筆寫這篇《教育本質》隨筆的時候,有幸閱讀到了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張巽根的論文《教育本質探討中諸方法和結論的商榷》,在文中對「教育的本質」進行了深刻地探討,最後對教育研究的結論是: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從原有發展水平向發展目標轉化的活動
  • 教育的本質(六):教育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求真求善求美
    當然,柯領經過靈魂無數次的批判和超越,在他的論文《教育本質的新視角》裡大膽地對當代教育本質的五大學說進行了批判、審視和質疑,破天荒地提出了他關於教育本質的新理論、新發現:學科=學科精神+學科理論+學科技能在他認為,任何一門好的學科教育都是精神、理論、技能三位一體的。
  • 教育的本質(五):教育,要古為今用;教育,要洋為中用
    導讀: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其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德養善」的教育主張,他已經十分接近教育藝術「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本質了,也真正道出了教育藝術的真諦。這是任何時代的教育思想家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如果我們大力發展教育,弘揚教育的強大認知能力,必須重新審視並回到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來。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人們辛辛苦苦,就想孩子吃飽穿暖,能享受好的教育資源,有個好前程。我們付出了很多,卻往往忽略了,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更是自己一生的事業。談到教育,很多人就會想到學校教育,但實際上我們最缺失的是家庭教育。對家庭教育這一塊,資深的家庭教育踐行者陳錢林老師,給了我們很多重要的啟發。
  • 論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
    [摘 要]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主題,釐清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才能使其真正落地。本文分析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提出素質教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協調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相統一的教育,以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為基礎上的個性充分發展為根本目的,以「開發·內化·創新」為根本方式。
  •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導讀: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東西方教育現在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一、中西方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教」「育」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中。因此,西方許多教育家、思想家闡發了對教育本質的獨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如:(古希臘)柏拉圖:「教育決定一個人未來生活的方向。」(德)第斯多惠:「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
  • 許瑞芳、張志恆:廓清與重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探究
    這類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意識形態性和意識形態的教育。二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分別站在價值觀、政治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角度進行闡述。三是以社會為核心範疇的主張。持這種主張的學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界定為人的社會化或社會的治理。四是以政治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政治性和政治社會化。五是以精神為核心範疇的主張。
  • 讓教育回歸本質~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際文憑組織與眾多的學校、政府以及其它國際組織進行合作,開發出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國際教育項目和嚴格的評估制度。這些項目鼓勵世界各地的學生成長為既積極進取又富有同情心的終身學習者,他們理解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但他人的意見也可能是正確的。
  • 《教育的本質》:追溯教育起源,探索東西方文化下教育要走向哪裡
    心情有些沉重,也開始反思教育:什麼是教育?教育從哪裡來?最終又要往哪裡去?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想成為一名好的家長,承擔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不妨來和我一起讀讀這本《教育的本質》,或許我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成長。
  • 試著理解一下《教育的本質》
    但簡·尼爾森的觀點告訴我的主要是正面管教方法起作用的形成機制,卻沒有帶讀者深入探討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似乎知其然,卻理不清其所以然。「牛爸」陳錢林很早就關注了這個問題,他通過多年的理論研究,並結合自身35年的教育工作實踐,對「教育的本質」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論述,最後總結成《教育的本質》一書,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教育的本質,並將之細分為:教育的本質、教學的本質和家庭教育的本質。
  •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為了創建理想之社會,塑造健全之人格
    身在其中的每一員,優秀的或平庸的,每一個人都不能在這一場戰爭中保持平靜,教育,幾乎成了全民焦慮。然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思考過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嗎?如何才算是教育嗎?該如何從事教育嗎?  也許基於從眾心理、群體效應,我們從未思及此,只是看別人都參與,害怕自己獨自落下到時候分不到一杯羹,而不遺餘力的加入戰爭。
  • 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回歸教育本質 築好企業護城河
    談及如何看待疫情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中公教育集團CEO王振東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今年上半年線上教育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王振東表示,與此同時,「對於很多內功不紮實的機構,疫情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全人格;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個性化學習。陳錢林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龍鳳胎均獲世界名校博士學位。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2018年11月2日至3日,以「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為題的國際美術教育大會藝術管理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西廳如期而至,本次論壇力邀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34個機構的重要學者、專家、機構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共45位正式參會嘉賓,不僅是百年校慶之際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高等美術教育國際頂級學術盛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創辦以來成功舉辦的又一項重量級國際學術研討活動。
  • 把握新時代幹部教育培訓的內在屬性與本質要求
    任何事物既有本質屬性,也有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指「某類對象決定性的特有屬性」;反之,就是非本質屬性。政治性,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屬性決定的,是幹部教育培訓內容的本質屬性。幹部教育培訓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的政治路線。「一部幹部教育史,就是一部幹部教育服從和服務於黨的政治路線的歷史。」
  • 何為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老師:我也沒搞明白!太難了
    「何為教育」,大家「各抒己見」,A說老師教書育人這就是教育,B說父母言傳身教這也是教育,C說社會歷練實踐也是教育……昨夜失眠了,我想了很多,到底什麼是教育?教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一系列的影響。結合同行眾多觀點現代教育可以分為三大類!
  • 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張丹丹:現在腦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中國人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道理的。 我們這次對話的題目叫教育的本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到最後就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完整的人,培養不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教育。 所以我一直提出,要幸福。好像所有的父母都理直氣壯的認為,我是在給孩子幸福呀。
  •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 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
    周國平先生指出衡量教育生態,應看重的是好不好,而不是新不新,無論社會和技術如何改變,教育的本質是不變的。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 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 文 | 周國平 來源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今年年會的主題是營造教育新生態,說實話,我接到這個題目,內心有些牴觸
  • 新課堂網校:不忘教育初心,堅守教育本質
    秋季是一個果實纍纍、瓜果飄香的季節,新課堂網校在這個金色的季節也收穫了由新浪教育主辦的「2020年新浪五星金牌課外輔導團隊」大獎,這是一份榮譽,也是對新課堂網校所有教師的付出給予的肯定。孔子曾說:「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作為一家線上教育機構,新課堂網校在教育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停止前進過。
  • 但漢國: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 必將引領和照亮人類的未來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生命教育讓學生學以成人,生命教育會引領教育未來。首先關於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前蘇聯教育學家講,人是教育的對象,我們要正確地進行教育,就必須正確理解作為教育對象的人。那麼,什麼是人?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統一體。」因此,從人的生命屬性上來講,應該有三重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