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
(許瑞芳: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實際上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麼」這一元命題的追問,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中處於樞紐地位,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詮釋和實踐創新的邏輯主線,關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聚焦和學科定位問題。自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以來,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異彩紛呈的辯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詮釋,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說,但仍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廓清與重釋。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闡釋,影響較為廣泛的觀點如下:一是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意識形態性和意識形態的教育。二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分別站在價值觀、政治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角度進行闡述。三是以社會為核心範疇的主張。持這種主張的學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界定為人的社會化或社會的治理。四是以政治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政治性和政治社會化。五是以精神為核心範疇的主張。持有這種主張的學者多以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為指導,把它闡釋為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等。六是以思想和群眾的關係為核心範疇的主張。這類主張可以概括為兩個對立的看法,即思想掌握群眾和群眾掌握思想。七是以灌輸為核心範疇的主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多以列寧的「灌輸理論」為指導進行闡述。除此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觀點,如階級性、工具性、服務性、啟蒙性、鑄魂育人等。
這些代表性論斷的提出,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的視野,啟發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的思路,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但是,各種觀點的呈現也恰恰說明了當下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認識尚存在諸多問題。
其一,混淆了本質與本質屬性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本質看似殊途同歸,實際上卻是兩個大相逕庭的論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中的某個或某些要素是什 麼」這一命題的追問,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是什麼」這一命題的追問,倘若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當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則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局限在本質屬性的理論分析框架內,從而無法科學地釐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換言之,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個本質屬性都能夠得以清晰地詮釋,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不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不能從根本上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把政治性、意識形態性等諸如此類的屬性當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無疑混淆了本質與本質屬性的關係。
其二,混淆了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學發展成一個獨立學科,離不開對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的借鑑,但隨著學科建立和實踐發展,理論基礎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學通過辯證地承繼和吸收這些不同學科的理論資源,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本質、內容、方法等基礎理論。要注意到,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但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直接指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是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而不是關於人的全部理論,不能直接將教育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關於人的研究的結論直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過程中,強調某一學科的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關鍵作用,原封不動地將其直接遷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學中,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歷史前提和現實邏輯。比如,有的學者把人的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等直接遷移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這類觀點顯然沒有有效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相區別的顯著標誌,不能直接等同於這些學科的本質。
其三,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關係。「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1] 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決定性要素,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指明了方向、確定了坐標。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學界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對人們思想品德的要求與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水準的矛盾」。[2]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理應以這個特殊矛盾為出發點,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科學化。有的學者卻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界定為工具性、目的性、服務性、啟蒙性,這些界定沒有明確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關鍵地位。
其四,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的、方法等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的、方法等歸根到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並非相互纏繞、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的、方法等。(微信公眾號:思政學者)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過程中,有的學者卻顛倒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把個人與社會全面發展、思想掌握群眾、鑄魂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不可否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的、方法等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反作用於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但它們之間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是不能顛倒的。
其五,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分別作為三個獨立限定詞而存在,並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複合詞。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複合詞中,「思想」、「政治」、「教育」分別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其中,「思想」、「政治」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供了範圍界限,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供了範圍界限,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形式和內容徹底地統一時,才是完整的、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學者只把握了「思想」、「政治」這兩個限定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等,忽略了「教育」這個限定詞,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學普遍性的意義;有的學者把握了「教育」這個限定詞,突出強調「精神交往」、「灌輸」等,忽略了「思想」、「政治」這兩個限定詞,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特殊性的意義。持這類觀點的學者都不是在完整的、真正的意義上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本質。
出現上述問題,究其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過程中,未能廓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的若干基本前提,繼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範式千差萬別,最終形成了眾說紛紜的解釋。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前提的廓清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界定的先行條件,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的邏輯理路,決定了其範式。
一方面,「概念(認識)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現象中)揭露本質(因果、同一、差別等等規律)——整個人類認識(全部科學)的一般進程確實如此」。[3] 準確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概念,有助於循序漸進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學大廈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有多種含義,在討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時要對此做出嚴格區分。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精確理解建構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先決條件。「『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4] 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體呈現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係,這一對關係形成之後又反過來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方式。所以,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就是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其在概念建構中居於主要矛盾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同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組織、群體及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促使其成員知、情、意、信、行均衡協調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構的社會實踐活動」。[5] 這種概念建構準確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主要關係,能夠克服從功能、內容、目的等角度出發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片面性,從而能有效把握概念建構的主要矛盾所在。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每一個人的自我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被視為主體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教」與「學」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學契合了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從社會學範式向人學範式轉向。而這一概念論斷反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視為傳統的對象化關係,有效地把握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間性,提出了「交流互動—引導認同」的形式,而且在內容上遵循了「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這一共識,超越了先前基於「灌輸論」建構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另一方面,本質概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概念的前提性問題,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概念的核心要義,有必要對本質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本質是一種事物成為自身並區別於他物的規定性。那麼,這種規定性在何種意義上才能成為可能呢?「差別自在的就是本質的差別,即肯定與否定兩方面的差別……某一方只有在與另一方的聯繫中,才能獲得它自己的規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6] 凡是一切事物都存在於聯繫之中,聯繫是每一種事物的真實性質。事物想要獲得自身的規定性,首先需要與「異己」的事物建立聯繫,明白自己不是什麼,才能明白自己是什麼,這表現為一種對立意義上的自我規定性。然而,對立意義上的自我規定性,並不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全貌。在此基礎上,事物需要從對立的自我規定性走向統一的自我規定性,即發掘事物自身內部各個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微信公眾號:思政學者)因此,本質歸根到底是構成一事物各個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事物的聯繫是複雜多樣的,但「事物中有其永久的東西,這就是事物的本質」。[7] 本質雖然是事物內部各個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決定的,但是,這一聯繫不是所有的、任意的聯繫,而是內在聯繫裡面基礎的、必然的部分。因此,本質是相對穩定的,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
基於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概念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是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聯繫之中基礎的、必然的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聯繫之中,基礎的、必然的部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關系所構成的聯繫。這一聯繫由形式和內容所構成,即形式上具體表現為「交流互動—引導認同」,內容上具體反映為「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8]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成對的規定性,不是對立的規定性,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辯證統一於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這個概念可以被具體地解構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本質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質的辯證統一。
由於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形式本質與內容本質的辯證統一,學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認識中出現的整體與部分、普遍與特殊、可能與現實等內在邏輯誤區,歸根到底,都是沒有正確認識和把握唯物辯證法之「內容與形式」這一對基本範疇。因此,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要遵循「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方法論思維。既需要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本質,又需要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質,並探究二者實現辯證統一的基礎。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重釋
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必須遵循「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方法論思維,從形式本質、內容本質以及二者的辯證統一分別進行闡釋。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像、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9] 可見,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最初是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直接產物,只不過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才逐漸從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中分離出來,並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相對獨立的地位。這使得社會中有一部分人能夠專門從事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維著的人,作為思想的生產者進行統治,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10] 歷史事實和社會實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擔了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過程中最為重要、最為特殊的任務。一方面,他們被賦予了精神生產的重任,為每一個時代提供卓越而先進的思想、觀念、意識。另一方面,由於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認識水平的高低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兩者為了實現在精神領域的同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精神領域與受教育者進行交往,引導著受教育者在精神領域實現思想自覺、觀念自覺、意識自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即具體表現為「交流互動—引導認同」的形式,其本質是「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和「人們想像、思維、精神的交往」,質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是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都意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被包含於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之中。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視域下,內容是形式的深層根基和實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並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要進一步澄清是在何種意義上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還需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11]「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整個階級在其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12] 可見,社會上存在著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不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兩者之間相互激蕩、相互碰撞,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精神世界的發展軌跡。統治階級為了引導人們精神世界的未來走向,不得不依靠它在那一時代的物質力量優勢,在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係之上確立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給每一個人提供精神世界的軌範,指導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一個時代被賦予了特定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內容,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存在物,而是特殊意義上的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內容,即具體反映為「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範」,是社會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是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由此可見,只有以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為旨歸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是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內容本質是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但兩者在對立的意義上不可能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形式本質和內容本質只有在統一的意義上才可能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而實現兩者的統一,關鍵在於實踐,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3] 實踐性是每一個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每一個人有效地把握社會生活及社會關係的前提。由於精神生產、精神交往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都根植於社會並被歷史制約著,它們不是無限的精神領域的自主活動,而是有限的社會實踐。因而,實踐是溝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和內容本質的關鍵。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中具有「中介作用」,即以人的實踐為中介理解精神生產、精神交往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實踐形塑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本質和內容本質的耦合關係,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衝突,呈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從起點到終點演繹的現實生活圖景,超越了物質實體或精神實體充當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性原理」,更超越了決定論意義上的「實踐」來充當思想政治教育根基。也就是說,實踐的「中介作用」給予了我們以必要的規範性思維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現象,使得每個經驗性的存在都獲得了豐富的、充實的內容體系。(微信公眾號:思政學者)事實上,不存在一個脫離實踐而獨立的意識形態領域,也不存在一個脫離實踐而獨立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去實踐」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無異於顛倒的意識形態,「去實踐」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無異於空洞化和抽象化的思辨。倘若把「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排除在實踐範疇之外,那麼,思想政治教育者乃至其他理論工作者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探究過程中,優先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內容本質並沒有否認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將實踐蘊含在形式本質和內容本質之中。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精神生產及其與受教育者進行精神交往的活動,這個活動以實踐作為中介,以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作為旨歸。不論在何種社會形態都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非科學性根本上是由其內容本質決定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非科學性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象,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本質,而是要揭開思想政治教育表象的神秘面紗,深入地考察不同社會形態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審視社會主導意識形態是否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責任編輯:楊佳 駱丹 校對:耿春曉)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309.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3]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範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6][7][8][德]黑格爾.小邏輯[M].譯者:賀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54-255,242,278.
[9][10][11][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51,550,501.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8.
(文章選自《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4期)
推薦關注
『壹學者思政研究』
▼
「壹學者思政研究」是為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的學人而建。日常發布《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用稿通知、精選文章,以及高校思政課的前沿動態、研究課題、教學指導等內容。
《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現已開通,歡迎您關注!
原標題:《許瑞芳、張志恆:廓清與重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探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