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縱橫統攬1949年至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視閾變遷,從而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的不同所產生的方法軌跡就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下簡稱「3·18」講話),是最接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目標,也是最接近人類終極目的的。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視閾
1949年至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70年的歷史與歷程,是一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歷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徵程中,從未淡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高度決定視野,氣度決定格局,方向決定成敗。回首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過「波峰」也出現過「低谷」,甚至在一段時間裡出現過「倒退」。
1949年—1978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階段
1949年—1978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十分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與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展開
新中國成立以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黨內的思想建設一樣抓得頗有成效。1950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加強黨內教育,隨後進行了全黨整風,著重整頓了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1951年,中央又作出了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同樣,高校也對廣大共產黨員普遍進行了一次關於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教育,在黨政機關內開展「三反」運動,有力地反對了黨內開始出現的貪汙腐化現象。這一時期,我國教育、科學、文藝等事業迅速恢復,經過整頓改革而有了新的發展;知識分子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2.第二階段—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發展
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到1966年,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繼續向前發展,成就中帶有曲折。一是開始初步嘗試思想政治教育學理性、制度化。1957年,毛澤東發表了劃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概念以及黨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要求,從而規定了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總目標;規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用之來武裝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採用民主和說服的方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方針;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六個層面的要求和服務的「六條標準」;第一次提出了全社會都來抓思想政治工作。196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批准試行廬山工作會議上通過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內容、途徑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並以細則規定下來,這實際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的一種措施。如此慎重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寫進條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二是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教育進一步展開。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鼓勵師生把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明天的共產主義理想結合起來,艱苦奮鬥、共渡難關。三是共產主義道德進一步普及與提高,引起社會道德風尚的深刻變化。1963年春,開展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在促進人與人之間新型關係的發展和發揚共產主義道德方面收到顯著成效。四是廣大幹部師生和群眾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五是高等教育事業蓬勃興起。十年中,高校培養了139萬名畢業生,是之前七年的4.9倍。六是科研隊伍明顯壯大,科學技術有了比較全面的發展,一次次刷新空白。在這十年中,獲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左」的錯誤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生較大偏差。一是共產主義理想宣傳中出現「幼稚病」和庸俗化;二是階級鬥爭擴大化理論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損傷;三是對知識分子和文藝界、教育科學事業的政治傾向出現錯誤估計和錯誤批判。
3.第三階段—十年內亂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逆轉
一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實際上是放棄了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導,造成唯心主義泛濫,形上學猖獗,產生思想上的大混亂。二是在「十年內亂」中,在整個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實施一套「極左」政策,尤其在教育戰線實施所謂「教育革命」,使教育出現了停滯與倒退,導致「讀書無用論」思潮的產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巨損。三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廣大知識分子成為批判、打擊的對象,大多數人的世界觀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被扣上「牛鬼蛇神」等帽子,「十年內亂」搞亂了善惡、美醜、榮辱的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蒼白無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發展
1.第一階段—1979年至1985年
這一階段是改革開放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時期。高校師生剛從「十年內亂」中走出來,當務之急是撥亂反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中心工作上。此時,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但我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如大力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優」活動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2.第二階段—1986年至1992年
這一階段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專門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和重大方針。對高校提出要培育「四有」社會主義公民。
3.第三階段—1992年至2012年
這一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側重於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針對部分學生理想信念的淡化,大力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1994年9月,國家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青年志願者行動」等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1999年,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盛世中,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4.第四階段—2012年至2018年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進一步強調了高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辦國辦[2014]59號)中指出,「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裡程碑式政策文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牢牢掌握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體系真正實現了全覆蓋。
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評估:一是看不到主流是錯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支流,是前進中的問題,是能夠解決的,我們對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滿信心。二是看不到問題是危險的。成就的背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很多,有些甚至是相當嚴峻的。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薄弱環節,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師生的思想道德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狹隘功利主義等一些突出問題。
2019年,「3·18」講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震撼與警醒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對全國2,900餘所高校、598個馬克思主義學院、7萬多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一種鞭策與鼓勵,一種震撼與警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站在消除西方「顏色革命」「政治轉基因」等一切拔根去魂企圖的最前哨。「3·18」講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3·18」講話的深邃意蘊怎樣高估都不過分。
1.「3·18」講話是站在國家布局走勢以及國家安全的高度
國家安全包括國家根本制度安全,這是保障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石;意識形態安全,這是保障國家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識不受威脅與侵害、能夠穩定存在和健康發展的基石;價值觀念安全,這是保障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念能在社會和公民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安全,這是保障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特性,積澱在該國、該民族骨骼裡,築就在該國、該民族血液裡的基石。
2.「3·18」講話是站在舉旗定向的高度
一是看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起源。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託馬斯·莫爾(St.Thomas More),1516年寫下恢弘之著《烏託邦》,提出財產公有,這是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二是看全球26名頂級富豪財富等於38億底層人口資產總和。2019年1月21日,國際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前夕發布報告稱,目前全球有億萬富翁約2,208人,創歷史新高。在2017年—2018年期間,幾乎每兩天就新增一位億萬富翁。億萬富翁的財富總量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全球最富有的26位富翁所擁有的財富達到1.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最貧困人口(38億人)的財富總和。因此,「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永遠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口號!三是看現實世界政策下的非洲—以瘧疾疫苗為例。瘧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在非洲每年都造成200萬人死亡,其中多是兒童。由於瘧疾並未直接對發達國家造成影響,因此它所引起的巨大苦難常被忽視。因為瘧疾疫苗的投入生產不可能帶來利潤,且該病在大部分富裕國家銷聲匿跡,世界上最富裕的人沒有花錢尋找抗瘧疾物的動力。四是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縱觀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人口總量、國土面積,還是國民收入總額均佔了世界1/3;工業總產值佔了世界2/5。但是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蘇聯解體後,歐洲9個社會主義國家再加上亞洲的蒙古,已有10個社會主義國家改弦易幟。目前,僅剩下中國、越南、朝鮮、寮國和古巴5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砥礪前行。
3.「3·18」講話是站在世界社會主義進入謀求復興與發展的「四期疊加」的高度
一是世界範圍內反對和變革資本主義運動的集中開展期;二是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化趨勢與加強協調聯合的國際化趨勢並存發展期;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旗幟且引領示範作用的上升期;四是處於新一輪衰退期的世界資本主義與處於新一輪上升期的世界社會主義之間的競爭與博弈更趨激烈期。
21世紀初到中葉,在這新格局和新走向的歷史背景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呈現出新趨勢,這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上半葉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途命運。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今天,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員總數約為10,021萬名。其中,中國擁有9,059萬名共產黨員,加上其他四個社會主義國家(越南、朝鮮、寮國、古巴)共產黨員總數約為962.4萬人,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國家120多個共產黨組織的黨員人數約850萬人,合計近1.1億人。
4.「3·18」講話是站在反西方和平演變的高度
1946年,美國喬治?凱南第一次提出要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初步構想。1953年,和平演變成為美國重要的國家戰略。從2016年起,美國改變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試形式,側重美國建國史、建國文獻,將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的章節納入考試,輸出西方的價值觀。從而構成美國「四片」輸出戰略:好萊塢大片—文化輸出;麥當勞薯片—經濟輸出;美國晶片—網際網路輸出;美國紙片—價值觀輸出。美國在亞洲通過教育方式培養親美人士;通過強勢的理論和觀點影響精英;用文化產業方式薰陶普通百姓。在當下世界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異常頻繁之時,「3·18」講話非同凡響、意義重大。
5.「3·18」講話是站在實現中國夢的高度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共出現過以下的世界性「國家夢」:一是「羅馬夢」{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西),公元1453年(東)}。管轄6,000萬人(當時世界人口不到2億人)、統治500萬平方公裡版圖的世界城市。二是「長安夢」(公元618年—907年)。唐朝都市長安(現西安),外國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人等總數高達10萬人。與唐朝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三是「倫敦夢」(18世紀末—19世紀中葉)。倫敦擁有240萬人,是高度發展和繁榮的世界城市。四是「蘇聯夢」(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為全世界進步人士所認同,社會主義將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可避免和普遍地到來,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類的未來。五是「美國夢」。人人都有機會,可能一夜暴富,是理想主義與物質主義完美結合的描繪。六是「中國夢」。破解了過去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上對西方的「路徑依賴」,從而開闢了人類通向美好社會的嶄新道路,也為人類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提供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由上可見,「世界夢」的共性所在—都是在國家經濟高度發展時期出現的,其經濟實力在世界上都佔有數一數二地位。「國家夢」都是在國家的社會形態具有典型意義的時期出現,制度比較先進和完善。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中國,需要民族脊梁、更需要大國精神作為夢想的支撐。「3·18」講話令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沐春風,但需要有警醒意識,有更高站位,謀劃課程;有更高標準,建設隊伍;有更高要求,促進改革。
第一,將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靈魂層面。因為精神文化關係到整個民族的盛衰,精神文化是群體意識,是共同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的綜合奉獻,是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基因,是在一個更大的歷史坐標和文化使命上解決國家情懷「落地」的問題。
第二,遵循「五個第一」。第一培養,要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一教育,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課程,開好思政課。第一學科,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第一學院,即馬克思主義學院。我們要共同築牢紅色基因,社會主義政治本色,擦亮馬克思主義鮮亮底色。
第三,拓展新場域,凝聚發展動力。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發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手機APP軟體,成功申報國家版權局軟體著作權證書。讓「課程導論+專題分論+經典回論+課堂討論+實踐檢論」的「五論一體」線下思政教學模式與「微課+MOOCs+視頻公開課+手機思政APP」四位一體線上的新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將「精品課+優質課+慕課(MOOCs)+共享課」四課建設融為一體,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
第四,加大配套與投入。「3·18」講話第二天,《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出臺,提出連續五年投入100萬元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建設;職稱評審計劃單列;2020年馬克思主義學院遷入2,000平方米獨立辦公樓等。另外,北京郵電大學積極構建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格局,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日益顯現。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畫好「同心圓」。
第五,堅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歷史使命。高舉一面旗幟—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引領社會;擦亮一個底色—中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底色(紅色基因,社會主義政治本色);凝聚一支隊伍—專職從事思政課教育教學+理論研究闡釋宣傳的教師隊伍;建設一個學科—作為社學科學「領航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守住一段渠—開好思政課,抓好德智體美勞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科學思想基礎。
第六,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綜述以上,我們通過縱橫統攬1949年至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視閾變遷,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我們深深感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的不同所產生的方法軌跡就不同,而「3·18」講話是最接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的。
「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人類的最高層次,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概念首先是由馬克思提出來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將「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規定為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而實現人的現代化是其初始階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其高級階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其基本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類」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二是「個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今天,我們更應關乎「類」的角度,而不應全都是「個人」的角度,如各種能力的發展、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個人價值的全面實現等。「類」的角度主要包括:「類特性的全面發展」「類能力的全面發展」「類社會關係的豐富與全面發展」「類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實現」。「類」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和「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兩個層面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包含、辯證統一的。「類」的全面發展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個人的全面發展是「類」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歸宿。(作者單位: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嚴書倜,北京郵電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美)阿列克斯·英科爾斯.從傳統人到現代人[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97.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19-06-14].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4]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19-05-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8/c1024-30981575.html.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