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來越叛逆,不妨試試「五指大法」,親子溝通的藝術

2020-12-26 路瑤育兒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去同事家裡去做客,我和同事坐在一起聊了特別多的生活日常,不知不覺就聊到了孩子上,同事說自己家的孩子天天,十分調皮搗蛋,同事指著家裡的一面牆說:「你看這就是他的傑作,告訴他很多遍了不要在牆上亂塗亂畫,畫畫可以在紙上嘛。

但是孩子好像根本聽不懂我說的話一樣,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又會在牆上亂塗亂畫,看著潔白的牆面變得亂七八糟,我的高血壓都要上來了,不僅是這一件事,孩子最近老是不聽我的話,我讓他去睡覺他偏要看完動畫片才肯睡覺」

我相信這個場景家長都不陌生,這是是家庭中經常出現的一幕,為什麼家長所說的話孩子置耳不聞呢?好像家長不論是苦口婆心的勸說,還是生氣的訓斥都起不到作用,這讓很多家長都感到很頭疼該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自己的話。

二,孩子可能開啟了「自動忽視模式」

隨著孩子成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這代表著孩子的成長,但是這時候很多家長也發現孩子變得難以管教,總是不聽從自己的建議,自己對孩子的批評孩子也好像聽若未聞。

其實孩子這一現象並非個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把親子間的這一現象稱之為自動忽視,並且凱文·黎曼指出之所以父母要求孩子越多,孩子只會覺得父母嘮叨。

是因為父母只是短暫的要求孩子,沒有後續,讓孩子感覺過了讓父母批評的時間後,一切都會回復平靜,讓孩子感覺不聽從父母的話也是無可厚非的。

例如我們上文所說的李女士,就是這種家長,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應該怎麼做,「你應該學會打掃自己的房間」「你要自己主動的學習」等等話語。

都像是在乾巴巴的提醒,孩子意識不到不做這些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也就認識不到做這些事的意義,孩子只會變得藐視父母的權威,不聽從父母的指令,敷衍的對待父母的要求。

孩子出現這種忤逆家長的叛逆現象現象與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

孩子在3-5歲的時候的第一叛逆期,自我意識剛剛甦醒,這個時候孩子就會一定程度遵從自己的意識,不會想嬰兒時期的孩子一樣,完全遵從父母的話,說話時候喜歡用人稱代詞我。

當孩子7-9歲的時候,孩子開始出現第二次叛逆,這一階段被稱為"兒童叛逆期",民間有句俗話叫"七歲八歲惹人厭。"這是孩子人格進一步獨立的標誌,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這種自己的想法和家長的意願又一次出現衝突就就有了孩子的第二次叛逆階段。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是這種叛逆現象發展的頂峰,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心理活動比較強烈,不論孩子處在那一階段的叛逆期都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不然孩子久而久之下會習慣「自動忽視」。

二,「五指大法」

既然孩子的自動忽視效應對親子關係有那麼大影響,那有什麼樣科學有效的方法可以破解這一現象呢?家長不要著急其實在很多年前著名芬蘭心理學家本·富爾曼已經給出了答案。

本·富爾曼創建的「五指規則」能夠幫助家庭親子關係得到緩解改善,讓孩子與家長能夠真心的合作。本·富爾曼是芬蘭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主持一檔心理節目,自身也是心理治療師和培訓師,在芬蘭是著名的焦點解決大師。

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家庭中的問題,他創建了「兒童技能教養法」,為許多不知該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指點了迷津。他的「五指規則」出自於他的得意之作《孩子,請把你的耳朵轉過來》。

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多麼深奧的心理知識,「五指規則」是一種非常簡便且十分實用的辦法,五個手指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再有要求孩子的時候,伸出自己的左手按照手指代表的含義與孩子溝通,以此來幫助家長和孩子溝通,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的了解一下「五指規則」。

1、大拇指代表接觸

大拇指中代表著接觸是孩子聽自己話的提前,當家長和孩子講話的時候需要孩子注意傾聽,不要分心,針對於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環境父母要有不同的引導方式

(1)家長要平復自己的情緒:

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想要讓孩子認真聽家長講話就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家長如果給孩子講述問題的時候,心情比較激動煩躁,這就會引發孩子內心的自我防禦機制,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所以家長要學會讓自己心情先平復下來,這樣才有利於讓孩子認真聽自己講話

(2)建立身體上聯結:

家長要嘗試著在於孩子溝通的時候與孩子建立目光連接,學會和善的注視著孩子的眼睛,也可以與孩子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例如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是摟住他的肩膀,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我們在重視他,孩子也會將自己的注意力進行轉移,轉移到我們的談話上。

(3)情緒聯結:

我們在指出孩子問題的時候要學會使用簡潔有力,一針見血的語言,不要婆婆媽媽囉裡囉嗦,這樣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語氣儘量不要帶有批評意味,要顯得情緒歡快,臉上也要有著快樂的情緒,用這種情緒去感染孩子,能夠從情緒上做好聯結。

2、無名指代表鼓勵指 Encourage)

這根手指提醒著我們不要注重於批評,而是用鼓勵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信心,幫助孩子有勇氣去完成我們的要求。

另外家長要注意區分表揚與鼓勵的趨避,美國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認為,當家長告訴孩子只對孩子表揚的時候。

例如表揚孩子的特質,「你真聰明」,「你真棒!」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有著成功的天賦,孩子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自我認識,自視高傲。

並且根據研究表明,當孩子習慣了聽這些表揚的話,當孩子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候,就會有更強烈的挫敗感,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下降,有的孩子甚至會逃避較難的任務。

但是如果我們對孩子過程進行表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負面影響,例如家長多鼓勵孩子完成目標的過程,這樣會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更有積極性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孩子就會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3、中指代表解釋指 Justify)

家長習慣了對孩子居高臨下式的說教,只提出對孩子的要求但不說明原因,孩子就會不清楚要求的意義所在,而中指就是提醒家長做出要求的同時也要進行對要求的解釋。

比如很多家長在晚上的時候,看到時間不早就會督促孩子早早睡覺,孩子如果感到不解為什麼要早早睡覺,家長要學會解釋要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要求的解釋不要是那種空洞的大道理,「這樣有利於你身體發育」「會讓你第二天有精力」等等。

家長解釋要求的時候要學會與實際進行結合,讓孩子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樣做的目的,例如家長可以說:「如果早早睡覺。

明天你就能夠早起去幼兒園,老師看到後會表揚你的。」家長解釋的時候要學會與孩子現實結合,並說明這樣說會帶來哪些正面效果。

上一個例子中,老師的表揚就是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效果,幼兒園的孩子十分注重老師的話,所以孩子聽到這一解釋後,自然會乖乖睡覺。

4、食指代表要求,提出要求——「你想要孩子怎麼做」

其實家長和孩子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孩子有時候對家長的要求並不能全部理解,家為了確保自己提出問題被孩子所理解,一定要表意明確,要抓住重點。

例如你看到孩子沒有收拾好自己的房間,於是對著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都這麼大的人了就不能讓我少操點心。

說了多少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看你的房間髒不髒,你難道認為我會替你幹嘛?」這樣長篇大論的說一通,孩子會覺得雲裡霧裡的,而食指就是提醒家長說話要抓住重點,最簡練、最清晰、最準確的語言描述一個請求。

5、小拇指代表約定

這是最後一步就是說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也認真了內容,明白該如何做,以及這樣做的原因,最後就要以與孩子制定約定收尾。

約定的制定要經過家長和孩子雙方的協調,不能只讓家長一人制定,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孩子自然也就不會遵守,在最終約定完成的時候,可以拉拉小拇指,或是與孩子擊掌表示鼓勵。

相信家長學會了這一套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能夠在家庭中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孩子也能夠聽自己的話,家長也會少操點心,達到共贏的局面,幫助孩子成長,營造和諧的家庭。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被孩子氣得想揍他一頓,家長先息怒,試試這個親子溝通方法再說
    媽媽後悔莫及,可憐的孩子因為媽媽的一個巴掌就失去了生命。真是人生的不幸。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會越來越難。不打孩子吧,孩子屢教不改,看著就覺得欠揍。打孩子吧,孩子又叛逆。很多時候,大人也不一定能打過孩子了。作為家長,打或者不打都很難。
  • 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孩子終於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徵。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不妨試試馬雲的方法,一招幫兒子戒掉網癮
    不少家長吐槽:孩子本來就喜歡玩手機遊戲,現在上課也手機,網癮越來越大了,還有很多偷偷玩遊戲。手機對孩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孩子們自制力差,抵制不了遊戲的誘惑,常常會沉迷手機遊戲,打罵都不管用。那麼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不妨試試馬雲的方法,一招成功幫兒子戒掉網癮。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孩子終於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徵。
  • 孩子叛逆頂嘴不聽話,父母大多做過這些事,親子關係差怨不得孩子
    劇中,英子因為無法忍受強勢媽媽的控制,以及面對升學、家庭關係的重重問題,最終情緒越來越激進,甚至做過跳河這種事情! 無獨有偶,曾經一封長達萬字的長信,刷爆朋友圈,北大的一名學霸,拉黑父母12年,而追其緣由,竟是父母的「過度控制」。
  • 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不妨試試海沃塔聊天法
    孩子在不斷的成長,漸漸地,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或許一些觀點和家長不一致,這就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關係變得緊張,孩子想反抗、想證明自己的才是對的,而家長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想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這就導致家庭變成了「戰場」,父母和孩子經常爭吵嗆聲。
  • 孩子越罵越叛逆?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文/羊駝媽媽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乖巧聽話的時候,仿佛是一個天使,讓人心甘情願的為他付出。然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化身為小惡魔,任憑你如何吼叫和批評他也沒用,越罵越叛逆,讓父母頭疼。殊不知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打罵方式在教育上並不可取。
  • 溝通一塌糊塗?家長跟孩子無效溝通,多數是「自我辯護」的心理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應該沒有煩惱,因為自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一切,讓他們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而對孩子來說,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學習就行。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煩惱,而且絕大多數的來源都是因為孩子感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
  • 《重返十七歲》:當父母與孩子有溝通隔閡,不如換個「身份」試試
    結果一開始的時候還真的能發揮效果,孩子因為內心的恐懼而選擇乖乖聽話,可慢慢的小艾媽媽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以前孩子雖然是叛逆調皮,但是性格方面很活潑,願意把心事主動地說出來給父母聽,但是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家庭氛圍冷冷冰冰,這讓當媽的心裡真的非常難過。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魚缸法則」家長可以試試,比打罵更管用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管越叛逆,但偏偏家長不管還不行,但畢竟孩子還小,打罵過去家長心裡也會十分後悔、心疼,但當時除了這樣我們當家長的還能怎麼做呢?其實孩子越管越叛逆,很一小部分原因就因為孩子的性格使然,剩下的原因一般都是孩子的叛逆期。
  • 孩子叛逆不聽話,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恰當的育兒方式更利於破局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家長發現,自家乖巧懂事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叛逆不聽話的逆子,不服管教的同時還會跟自己頂嘴,其實當孩子叛逆不聽話的情況時,家長們更加應該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
  • 媽媽打孩子反被孩子掐住脖子?美國親子溝通專家:替代懲罰六步走
    四、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親子溝通?那麼,如何用更科學的懲罰方式或者說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簡單只是打罵行為?美國的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是兩位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她們合作完成的《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上市,這本書就被評選為被美國《兒童》雜誌評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圖書」。這本書也得到了樊登圖書會的推薦。
  • 14歲孩子叛逆不上學,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諮詢說:「自己的孩子14歲了,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和我對著幹,現在孩子不想上學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14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我們有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叛逆,不好管。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相信許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越管越叛逆」的情況,比如要孩子不要看電視了,在父母說第一遍的時候,他們就像沒有聽見一樣,第二遍就會很不開心地把嘴巴嘟起來,而第三遍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那裡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長的耐心耗盡,挨頓罵和懲罰之後,才會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而且還表現得非常不情願。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所謂站在孩子的角度,前提是俯下身來。現實中,很多親子關係之所以衝突不斷、關係緊張,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俯下身子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無形之中造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而這種「落差」就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一道障礙。
  • 溝通不暢是損害親子關係融洽的元兇,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
    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礎是良好的溝通。不論與朋友、同事、上司亦或是客戶相處,都離不開順暢的溝通。一個不會溝通的人,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但這淺顯的道理,卻因角色的改變而變得不再那麼重要。由於溝通的不暢,很多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陷入了僵局。孩子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父母感覺孩子不懂良苦用心。雙方都有道理,可又無法真正說服對方。親子關係不斷惡化,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 幼兒園親子活動只限「媽媽」參加,媽媽來不了,爸爸操作亮眼了
    到了幼兒園,女兒在親子活動中玩得樂不可支,不少家長都被這位爸爸的父愛感動,紛紛表示這番操作太亮眼了!陪孩子參加親子活動有什麼好處?有些網友覺得,親子活動可有可無,反正不會影響孩子成績。其實親子活動的好處有很多,它的意義完全不亞於課堂學習。
  • 短視頻促進親子溝通!騰訊微視聯合未成年人網發起「家人默契挑戰賽」
    短視頻促進親子溝通!,有效的溝通是開啟青春期孩子心靈大門的鑰匙。  著名主持人慄坤發起 掀起親子互動熱潮  在活動過程中,由著名主持人、耐飛創始人兼CEO慄坤發起「家人默契挑戰賽」之切土豆手勢舞挑戰。視頻中,一起來切土豆塊、土豆絲、土豆丁的歡快手勢舞快速吸引了家長和孩子的模仿,在平臺內掀起了「親子互動熱潮」。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