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氣得想揍他一頓,家長先息怒,試試這個親子溝通方法再說

2020-12-14 小雲媽育兒

在中國人教育子女的觀念裡,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是一條可靠又有效的辦法。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因為不打不成器。

如今的中老年人群體中,不少人都是從這種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有的也信奉這種方法,並這樣對待孩子。

有一位媽媽,她有一個8歲的女兒。媽媽在檢查作業時,發現孩子做錯了很多地方,一氣之下,抬手就朝女兒的後腦勺扇過去,沒想到因其女兒嚴重顱內受傷,再也沒能搶救回來。媽媽後悔莫及,可憐的孩子因為媽媽的一個巴掌就失去了生命。真是人生的不幸。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會越來越難。不打孩子吧,孩子屢教不改,看著就覺得欠揍。打孩子吧,孩子又叛逆。很多時候,大人也不一定能打過孩子了。

作為家長,打或者不打都很難。

家有兒女,如何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當孩子惹自己生氣,想揍他一頓的時候,如何才能做到不動手?

其實,大部分家長也不是不想好好溝通。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家長難免會有情緒。

但記住: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是一場修行。

如果凡事都靠打來解決問題,那打孩子除了體現自己的無能之外,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等到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這時候更是無能為力。

這可能是因為家長而不會溝通。

你可以想想,你和孩子聊天的內容是不是包含著大量的抱怨、指責、吐槽、說教?如果你的老闆天天對你這樣指責抱怨,你會不會天天想跳槽?孩子其實也是這麼想。

那麼,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這裡推薦一種方法,叫做非暴力溝通,用這個方法可以做到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非暴力溝通主張通過四個方面來進行: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1 觀察

注意觀察和評論是不一樣的。如,

你是個笨蛋。(評論)你這次考試得了60分,班級排名30名。(觀察)

當我們評論的時候,容易給人貼標籤,這樣的標籤並不一定客觀,因為往往帶著我們的主觀判斷。而非客觀事實。

2 感受

我們跟孩子說內心的感受更容易達到溝通效果。

但我們往往擅長講想法而不是感受。比如:

我覺得朱朝陽很可怕。這是感受還是想法?(這只是想法。)朱朝陽細思極恐的行為讓我感到很害怕。(這是感受)你太不聽話了。(這是想法)你剛才違背了和媽媽的約定,這讓我很難受。(這是感受)

非暴力溝通強調,我們要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 需要

表達完感受,就要說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了。但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呢?比如,

某某某的行為讓我失望至極。(感受)因為我希望公眾人物能夠傳遞正能量。(需要)

和孩子也可以這樣說。

你違反了和媽媽的約定,這讓我很難受,我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守信用的孩子。

4 請求

表達完這些之後,再提出自己的明確的請求。提出自己的請求很重要,而不是讓別人猜。

但要注意搞清楚請求和命令的區別。

我今天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有點沮喪,我希望你能留下來陪陪我。(這是請求)但後面加一句,你不陪我那就是不愛我了。(這是命令)

不做對孩子做道德綁架,這樣的請求才是真的請求。

以上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當我們忍不住要和孩子發脾氣時,想考慮一下這四個要素。一定要記得,親子溝通有比棍棒更好的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家長更了解內心真正的需求,幫我們緩解親子矛盾,增加親子交流和感情。

相關焦點

  •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妨試試「五指大法」,親子溝通的藝術
    其實孩子這一現象並非個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把親子間的這一現象稱之為自動忽視,並且凱文·黎曼指出之所以父母要求孩子越多,孩子只會覺得父母嘮叨。是因為父母只是短暫的要求孩子,沒有後續,讓孩子感覺過了讓父母批評的時間後,一切都會回復平靜,讓孩子感覺不聽從父母的話也是無可厚非的。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家長說了孩子不聽?七個方法幫你搞定親子溝通
    誰成想,很多事情都是這麼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沒幾天功夫,家裡就變得雞飛狗跳,你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不論問什麼孩子也不想多說一句話,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和孩子之間再也沒話說了?我小時候很多家庭的父母每天想著怎麼多掙點錢養活一大家子人,根本無心考慮什麼親子關係。
  • 親子關係:孩子青春期不好好說話,家長需要先三省己身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自帶火藥屬性,一點就著。也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是屬冰窖的,一句話就能把你的心凍成冰雕。我的工作就是每天都與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再熟悉不過了。近來,我收到了不少家長的求助信息,多數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家長們表示,青春期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根本無法交流。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01 孩子負面情緒爆發,父母應對要謹慎相信,如果是我們自家孩子說出類似西爾斯女兒這樣難聽的話,估計有不少老母親都要蒙圈了:態度強硬一點,怕傷了孩子的心;可聽之任之的話,又怕教壞了孩子。這種場面讓老母親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才好,現實中大多數老母親可能就是劈頭蓋腦地給孩子一頓責罵。
  • 東陽市湖溪高中:開展親子溝通家長培訓課堂
    為提高家長教育水平,更新家長教育理念,21日上午,東陽市湖溪高中聯合東陽市計生協、湖溪鎮計生協開展了《走進孩子心靈》親子溝通家長培訓課堂。「女兒要去和陌生網友見面,父母該怎麼應對?」金華市青春健康教育師資、湖溪高中心理健康老師童紀文模擬現實生活情景,介紹了有效親子溝通的技巧:積極傾聽、讚賞、開方式提問和「我信息」。家長們積極發言參與討論,不斷對照老師的講解反思自己在親子溝通中的不足,思考接下來的調整方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講座中,童紀文結合真實案例分析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指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引導孩子試試這3個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該用這5個方法引導,聰明家長這麼做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是孩子的通病,怎樣改善,3個辦法解決家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遇見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特別操心,那就是孩子的脾氣很大,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會讓孩子一言不合的生氣,還喜歡亂摔東西。
  • 溝通不暢是損害親子關係融洽的元兇,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
    這個角色就是父母。由於溝通的不暢,很多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陷入了僵局。孩子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父母感覺孩子不懂良苦用心。雙方都有道理,可又無法真正說服對方。親子關係不斷惡化,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那麼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建立良好溝通三部曲如果問家長,良好溝通的基礎是什麼,相信大家都會說是「尊重」!是的,就是相互間的尊重,親子間良好溝通的基礎也是尊重。
  • 家長想打孩子又怕擾民,提前跟鄰居通報,鄰居:我也打一頓好了
    打孩子肯定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不過有時候當家長的實在忍不住,這時候該怎麼辦?最近有位家長就做了一個「表率」,在打孩子之前,先在業主群裡跟鄰居們打好招呼,以防孩子的哭聲「擾民」。這裡的細節是怎樣的呢?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各位家長的反應讓人有點意外。沒人阻止這位想打孩子的家長,反而開上了玩笑,想讓這位家長在群裡來個直播。更有家長覺得自己受到了鄰居的「啟發」,正好趁著這個時候加入其中,也把自己的孩子打一頓。
  • 溝通一塌糊塗?家長跟孩子無效溝通,多數是「自我辯護」的心理
    他們想和父母溝通,可是每次一開口,就發現簡直雞同鴨講,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於是溝通必然以失敗告終。所以在父母的眼裡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麼他們的溝通總是無效呢?這很顯然會導致孩子的需求無法被發現,所以在家長的自我蒙蔽之下,孩子自然會覺得無法和家長溝通,所以溝通無效也就不足為奇。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不妨試試馬雲的方法,一招幫兒子戒掉網癮
    雖然孩子們在家裡上網課,但家長們很擔憂。不少家長吐槽:孩子本來就喜歡玩手機遊戲,現在上課也手機,網癮越來越大了,還有很多偷偷玩遊戲。手機對孩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孩子們自制力差,抵制不了遊戲的誘惑,常常會沉迷手機遊戲,打罵都不管用。那麼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不妨試試馬雲的方法,一招成功幫兒子戒掉網癮。
  • 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所以家長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自己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 親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聽璐瑤媽媽怎麼說
    如何正確認識疫情期間親子關係?如何有效緩解親子衝突帶來的不良情緒?璐瑤媽媽作為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大咖知識學堂的創始人,她從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璐璐和瑤瑤做起,整理出了一整套素質教育的方法。她表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品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與孩子構建良好的溝通關係,是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的關鍵。
  • 經常與孩子吵架?其實是缺少溝通,與孩子溝通的好處家長不得不知
    溝通,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但請問各位家長,在與自家孩子爭吵時,家長們嘗試與孩子溝通了嗎?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若要說起最好的一個,無疑是溝通。3)有利於讓孩子在社交中掌握溝通技巧都說言傳身教,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不懂與孩子溝通的家長,必定教導不出來會溝通的孩子。於是,在這個需要社交的社會,孩子便落後於人。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還小,哪裡需要什麼社交?這也是家長們常見的知識誤區。
  • 《重返十七歲》:當父母與孩子有溝通隔閡,不如換個「身份」試試
    而在對付方法上,小艾媽媽當然也了解小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儘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在孩子看來,家長的讓步仿佛變成了縱容,更加的變本加厲起來。這讓一開始決定好言相勸的小艾媽媽,即便脾氣性格再好也是忍受不住了,無奈之下只能實行"熱處理"。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覺察,可以嘗試深呼吸從1數到10,不急於表達,先穩住自己的情緒,才是成功溝通的開始。關注需求,溫和堅定。當親子之間無法溝通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審視一下: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我的言行是如何的。當孩子在與家長互動中總是無法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時,他就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 媽媽打孩子反被孩子掐住脖子?美國親子溝通專家:替代懲罰六步走
    以上兩種結果,我想任何一種後果,家長都不會喜歡。四、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親子溝通?那麼,如何用更科學的懲罰方式或者說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簡單只是打罵行為?美國的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是兩位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她們合作完成的《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一上市,這本書就被評選為被美國《兒童》雜誌評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圖書」。這本書也得到了樊登圖書會的推薦。
  •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學會這3句話,長大可能更有出息
    教育孩子的路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乖乖聽我們的話的,而在家長眼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喜歡頂嘴的孩子通常會得到一頓訓斥。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們是不願意乖乖聽話的,你說他一句,他可能會有10句在等著你,這種表現在青春期的時候尤為強烈,這是因為孩子們都是有自我意識的,他們不會總是按照家長的想法來。
  • 《智慧處理孩子情緒,學會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
    孩子從哇哇落地,就開始用各種笑、哭、鬧的情緒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慢慢長大後,學會了語言表達,但是依然會看到孩子的各種情緒不被理解,和家長鬧得雞飛狗跳的情況。
  • 看了小學生請假條,老師氣得叫家長:別忙著生二胎了,管管大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孩子的未來教育,但是,很多父母因為不知道孩子的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很多父母總是在工作上加班,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有這樣的想法已經輸了!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教育只有家庭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學習強加給老師的話,我想我會把錢交給學校的,孩子的教育應該讓老師負責,和孩子交流學習不是交流學習的機會嗎?最近有位老師看了小學生的請假申請書,老師在生父母的氣,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去看吧。看了小學生的請假申請書,老師讓父母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