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教育子女的觀念裡,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是一條可靠又有效的辦法。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因為不打不成器。
如今的中老年人群體中,不少人都是從這種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有的也信奉這種方法,並這樣對待孩子。
有一位媽媽,她有一個8歲的女兒。媽媽在檢查作業時,發現孩子做錯了很多地方,一氣之下,抬手就朝女兒的後腦勺扇過去,沒想到因其女兒嚴重顱內受傷,再也沒能搶救回來。媽媽後悔莫及,可憐的孩子因為媽媽的一個巴掌就失去了生命。真是人生的不幸。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會越來越難。不打孩子吧,孩子屢教不改,看著就覺得欠揍。打孩子吧,孩子又叛逆。很多時候,大人也不一定能打過孩子了。
作為家長,打或者不打都很難。
家有兒女,如何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當孩子惹自己生氣,想揍他一頓的時候,如何才能做到不動手?
其實,大部分家長也不是不想好好溝通。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家長難免會有情緒。
但記住: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是一場修行。
如果凡事都靠打來解決問題,那打孩子除了體現自己的無能之外,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等到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這時候更是無能為力。
這可能是因為家長而不會溝通。
你可以想想,你和孩子聊天的內容是不是包含著大量的抱怨、指責、吐槽、說教?如果你的老闆天天對你這樣指責抱怨,你會不會天天想跳槽?孩子其實也是這麼想。
那麼,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這裡推薦一種方法,叫做非暴力溝通,用這個方法可以做到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非暴力溝通主張通過四個方面來進行: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1 觀察
注意觀察和評論是不一樣的。如,
你是個笨蛋。(評論)你這次考試得了60分,班級排名30名。(觀察)
當我們評論的時候,容易給人貼標籤,這樣的標籤並不一定客觀,因為往往帶著我們的主觀判斷。而非客觀事實。
2 感受
我們跟孩子說內心的感受更容易達到溝通效果。
但我們往往擅長講想法而不是感受。比如:
我覺得朱朝陽很可怕。這是感受還是想法?(這只是想法。)朱朝陽細思極恐的行為讓我感到很害怕。(這是感受)你太不聽話了。(這是想法)你剛才違背了和媽媽的約定,這讓我很難受。(這是感受)
非暴力溝通強調,我們要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 需要
表達完感受,就要說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了。但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呢?比如,
某某某的行為讓我失望至極。(感受)因為我希望公眾人物能夠傳遞正能量。(需要)
和孩子也可以這樣說。
你違反了和媽媽的約定,這讓我很難受,我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守信用的孩子。
4 請求
表達完這些之後,再提出自己的明確的請求。提出自己的請求很重要,而不是讓別人猜。
但要注意搞清楚請求和命令的區別。
我今天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有點沮喪,我希望你能留下來陪陪我。(這是請求)但後面加一句,你不陪我那就是不愛我了。(這是命令)
不做對孩子做道德綁架,這樣的請求才是真的請求。
以上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當我們忍不住要和孩子發脾氣時,想考慮一下這四個要素。一定要記得,親子溝通有比棍棒更好的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家長更了解內心真正的需求,幫我們緩解親子矛盾,增加親子交流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