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人孩子都要待在家裡時間長了不免出現矛盾甚至衝突。如何正確認識疫情期間親子關係?如何有效緩解親子衝突帶來的不良情緒?璐瑤媽媽作為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大咖知識學堂的創始人,她從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璐璐和瑤瑤做起,整理出了一整套素質教育的方法。她表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品質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與孩子構建良好的溝通關係,是父母能否成為孩子的好老師的關鍵。良好的溝通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做好親子溝通,需要父母、子女各盡其責,但是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否及時、健康、良好,關鍵還是在家長。
璐瑤媽媽表示,如果我們努力了卻沒有看到應有的效果,可能就需要我們拋開過去的經驗,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思考。 我個人主要有以下三點建議:
01.好話也要講得好聽,順著孩子的脾氣走
有的孩子天生就會對自己最親近的人說的話非常敏感。可能同樣一個問題,別人說沒關係,但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說就會有些接受不了,這就好像夫妻之間一樣。夫妻雙方跟外人都能很好地溝通,但是兩個人私下溝通的時候,火藥味就會非常重。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認清一點,有的時候我們不要逆著毛摸,我們應該順著毛摸。 遇見問題,不見得非得把孩子批評得一無是處才能解決, 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就像那些陌生人一樣。反而是家長需要順著孩子的脾氣來,鼓勵他該怎麼做,他才會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開始放下心中的戒備。
02.假如我們對孩子都不能共情,孩子怎麼會相信你呢?
當孩子表達否定自己,或是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對這種狀態的否認並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在這個時候,父母常常會馬上糾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停止難過,因為孩子的哭鬧讓父母產生了焦慮。但其實這種做法恰恰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 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共情。
很多父母試圖糾正孩子的這種不自信的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卻有問題。在孩子的眼中,你並不理解她此時的感受,你說的話她也不會接受。 只有當你發揮共情能力,與孩子站在「統一戰線」,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敞開心扉。
03.不要吝嗇誇獎,「你很棒」讓好表現變成好習慣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表揚總是十分謹慎。生怕自己一次表揚以後,孩子就驕傲自滿。其實, 表揚這樣的獎勵機制,是輔助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過及時的表揚與獎勵,我們能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哪些規則是應該遵守的,哪些是值得堅持下來的好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正是建立規則意識的良好時機,只是他不太明白這個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幫他建立起規則意識,讓他明白要學會管理情緒的道理。而一旦懂得道理之後,孩子也就加入到我們的規則當中來了。
除此之外,父母們也要明白:在問題面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當孩子產生問題,處於困境之中的時候,家長往往只顧著反對孩子,讓孩子停止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考慮孩子想法的背後有什麼問題。 在這個時候孩子無法用語言把這些表達出來,而家長的反饋沒有更深層的思考,孩子就會在和父母的溝通中使父母焦慮。在孩子的眼中,家長這是在「否定」自己,從而停止後續的溝通。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 不要一跟孩子溝通就先否定孩子的想法,要率先發現問題出現的根源,與孩子深入探討,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最後,璐瑤媽媽想對各位家長說:「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一定要記得:先處理好孩子的心情,再處理孩子的事情。其實,沒有不乖的孩子, 也沒有那麼多的行為偏差,只有沒被傾聽的需求,只有沒被回應的呼喚。」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