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看看心理學專家如何支招

2020-12-15 花落怦然

夜已深,林琳家卻在進行著一場母子辯論賽。林琳的兒子小敏,今年十二歲,正是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候,偏偏孩子不急,父母急。

從表面上看,他們家每天是為了小敏學習上存在的問題而爭執。實際上,真正讓林琳夫婦抓狂的,是不知道該如何與兒子進行友好地溝通。

辯論很快成為爭吵。最後,失敗方小敏躲回了自己的房間,看似勝利的林琳,身心俱疲地倒在床上,她的朋友圈裡發出一條信息:「聲明,從今天起和兒子小敏正式『決裂』,他想幹嘛就幹嘛,我再不管了。署名:心碎老母親。」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

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然而他們也渴望家長欣賞他們這一嶄新且與眾不同的具有評判力的自我。」

作為一名同時擁有兩個青春期女孩的母親,特麗·阿普特將10多年來,跟蹤研究青少年的成果運用於生活中,總結了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同時還將其延伸至夫妻、朋友、同事、甚至是與陌生人的關係之中。

她的多篇家庭動力學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國際認可,部分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得到《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衛報》等知名媒體的讚譽。

這本《讚揚與責備》是她30多年研究人際關係的經驗總結。她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如何科學看待人類面對評判的態度,如何正確地評判他人,如何給出他人願意接受的評判。

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孩子對父母評判的挑戰,正是無法進行良好溝通的原因。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放下防備,願意和父母溝通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

01特殊生理原因,是思想衝突的根源

我們一直在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總是要與父母反著幹,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感。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叛逆呢?只是因為激素變化引起的嗎?

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青春期的大腦雖然在飛速發育,可以擁有思考抽象概念和複雜邏輯等成人擁有的能力,但在人際交往方面,還遠遠沒有成熟。

在醫學影象研究中,人們發現青春期的大腦與成人大腦有兩個重要區別。

一是青春期大腦的連接會不斷發生變化,容易把外界的評價往激動和負面的方面去詮釋。比如,父母評論孩子某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

在成人看來,這只是友善的建議,而青春期的孩子卻認為是被父母否定了個人價值,甚至會說出自暴自棄的言語。

這也是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情緒激動的原因。

其二,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正在瘋狂成長,就像一株無人修剪的茂密灌木叢。前額葉皮質的工作正是負責我們調節情緒和控制衝動。

直到人類長至24歲,大腦才會對不需要的情緒連接進行刪除。青少年正是被這些神經系統所支配,才會快速進入防禦狀態,敵視被他們視為責備的行為。

所有成人都經歷過青春期,雖然我們在那時並不知道,如此多的麻煩都是因為大腦發育不完善引起。

可是,我們也做出過古怪奇特的行為,做為過來人,不是更能理解他們,更能包容他們嗎?

02尋求科學的溝通方法,多讚揚少責備

近年來,有一個心理學名詞流行為父母群裡,就是「標籤」。家長們雖然明白了不能給孩子「貼標籤」,但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

就像,我們會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如果不聽話呢?就是壞孩子。這是不是就是標籤呢?

《讚揚與責備》指出,在一些家庭裡,評判的詞語像標籤一樣貼在人的身上,比如母親對晚起的女兒說:「又要遲到了,你真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而另一些家庭裡,則用積極正面的語言為孩子指明未來的方向。同樣是女兒晚起,母親說:「今天要遲到了,明天可以將鬧鐘再提早十分鐘。」

我們可以看出,標籤與指南的區別在於,標籤是對人品的評判,指南是對行為的評判,並且前者是發洩責備情緒,後者卻需要指明改正的方向。

對於所有家長來說,提出自己孩子的缺點,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然而責備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不僅讓孩子開啟防禦系統,同時也反向傷害了父母自己。

我們的大腦在憤怒狀態時,會搜索出很多讓我們憤怒的理由,甚至於讓我們害怕地自問:「要是不改正錯誤,他這一輩子不就全完了嗎?」

負面的責備就像一把雙刃劍,即傷害了被責備的一方,也沒有放過進行責備的一方。

那麼,怎樣把責備正面化呢?其實,只要給責備再加一個改進的方向,那就成了可以鼓勵人的指南,甚至還可以傳遞「你可以做得更好」,這樣讚揚的信息。

當我們把責備的對象認定為一件小而特定的行為,幫助孩子去改正,並及時給予孩子讚揚,那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愛必然會蓬勃生長。

03不做情緒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

現實生活中,父母會因為工作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情緒化,無法理解孩子激動或歡快的情感,甚至認為那是無理取鬧。

佩格·斯特裡普的《惡母》一書中,斯特裡普的母親會因為女兒的快樂而感到憤怒、氣惱。

她的理論是:「假如我覺得煩惱、失望,那麼別人不應該認為生活是可愛的。」

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指出,當我們因自己的感情而受到責備的時候,唯一能維護與對方關係的方式,就是從真正的人際關係中脫離出來,讓它變成一個「披著外衣」的人際關係。你為了被對方接受,而寧願拋棄真情實感。

我們不能只歡喜於孩子表面的順從,而忽略他們為了被父母接受,而偽裝起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封閉起自己的情感。

這也是很多家長所說的,孩子越大,和我們的話也就越少了。

當父母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不在一個頻道上時,我們先要讓自己恢復冷靜狀態,然後告訴孩子對於他現在的情緒我們能夠理解。

可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某些原因,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也希望孩子理解。

溝通是一門藝術,是建立於雙方平等的基礎上。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他們獨特的視角,但不代表就是壞孩子,反而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關愛,還有理解與支持。

通過《讚揚與責備》,不會因為一個錯誤而全盤否定一個人,更不會通過讚揚,把一個人約束在某種角色中。

而是通過共情,理解人、打動人,通過恰到好處地誇獎,把責備轉為讚揚。

【作者:STT,弟子班學員,零基礎小白的進階之路。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不好管……專家提出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晚,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青春期的衝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杜俊鵬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衝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青春期兒童,實際上很多家長都覺得蠻頭疼,就是兒童好像開始長大,開始不聽話、反叛。實際上在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時候兒童開始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想法,是一個成長的標誌,證明兒童已經長大,開始慢慢向成人過渡。所以其實這是一個好事,問題是這個過渡跟家長對他的期望有差別。
  • 高校復學前,大學生應如何調整心態?心理學專家分享3步調節法 | 用...
    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心理學教授給師生家長支招專家提醒戴好「心理口罩」疫情期間如何調節緊張情緒?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建議用「心」戰「疫」⑱:防疫期間如何科學認識疫情,緩解擔憂恐慌?聽心理學專家詳解: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聽心理專家詳解:面對疫情出現「3F」身心反應怎麼辦?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民小編說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青春期孩子不好管?超實用的溝通技巧來了!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向湯加輝老師諮詢,她的兒子現在15歲,正值青春期,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除了這位家長,最近也收到了很多來訪者的問題:明明是想好好和孩子溝通一次,可孩子的反應讓人措手不及,要麼假裝聽不到,要麼就一點就著。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該怎麼辦?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逐漸形成的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身體迅速發育,但心理還不很成熟,情緒上敏感、不穩定,很多成長的問題由此而生。 在孩子這個時期,對於父母來說,普遍存在著一種困惑,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 奇點大學—家長錦囊|孩子青春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何打開心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其實與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繫,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流動性的,如果沒有保持好良好的能量流動,溝通必然會越發不順。父母不妨回憶一下,以往在孩子想要與父母溝通,興致盎然地分享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 青春期孩子手機不離手,排斥和父母溝通怎麼辦?心理專家為你解答
    對於不少父母來說,面對青春期孩子如何溝通?確實是一道難題;而面對青春期手機手機遊戲成癮孩子如何溝通?同理,當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只停留在強制性壓制,或者卑微式妥協、退縮,實際上都是不良的示範,因為孩子將來如何與他人相處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如何與父母相處溝通的;換句話說,我們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思維模式對待他人,既然過分強勢,過分卑微都不是最健康的溝通方式,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這部電影整體基調比較壓抑,其寓意引人深思,作為家長要充分重視這個特殊時間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01 叛逆不是孩子的樂趣,孩子自己也很痛苦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其實像一個無頭蒼蠅,他們迫切想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證明長大的意義,想要得到尊重和理解,這些複雜的情緒糾纏在一起無處宣洩的時候,就會被無限放大,繼而表現為家長口中的各種「不懂事兒」,其實他們自己也在痛苦的掙扎。
  • 青春期的女兒被男朋友索要「第一次」,父母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如果基本上都選擇後面的答案,那說明這類的家長真的應該看看這篇文章,一起主動學習性教育這個敏感話題。有的家長會說,我真的不好意思和孩子談性,要和孩子聊性,我不可能鼓勵孩子去做這些,其實這是對性教育的最大誤區。家庭中常見的誤區還有以下幾類:①、羞於啟齒(談性色變)。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媽媽打孩子反被孩子掐住脖子?美國親子溝通專家:替代懲罰六步走
    其實我們從犯罪心理學上就可以看到,懲罰是不能夠阻止任何不良行為的,只會使罪犯在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去掩飾自己的罪行,在孩子遭受懲罰時想到的第一個念頭也是,下次一定要小心,而不是誠實和負責。像打屁股打手掌,剝奪權利,貶低這類的懲罰都已經過時了,是不能夠有效管理孩子的。」其實每個父母可以回想一下,當孩子犯錯誤時,你如果第一句是批評他指責他,他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反抗,或者是拿著眼睛瞪著你,而不是馬上會說:我錯了。批評和懲罰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逆反心,就如同彈簧一般。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專家反對: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大腦
    平常不要養成隨意地吼罵孩子,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比你想像的更為嚴重:1、大吼大叫會毀掉孩子的大腦: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大吼大叫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有攻擊性以及焦慮感,如果長期對一個孩子進行吼叫,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傷害都很大,並且有可能造成後期無法彌補的心理陰影。
  • 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溝通?對常見問題給出三個小秘方
    我們會發現,單親家庭中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較多。尤其是單親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 阿麗就是一個單親媽媽,和丈夫離婚後她沒有再婚,因為她擔心再婚後孩子接受不了新父親,擔心孩子受委屈,擔心孩子因為新組成家庭的各類問題影響學習。
  • 青春期的孩子軟硬話不吃,拒絕溝通,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軟硬話不吃,拒絕溝通,怎麼辦?,經常會抱怨跟家人沒辦法溝通,沒共同語言,家長也不理解他的苦。該如何去跟他溝通?周逸珠:青春期正是孩子開始形成自我身份認同的年紀。他需要通過身邊人的認可來實現自我認可並體現自己的價值。
  • 新蕊雲課堂|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
    家長對孩子缺乏合理關注與支持,家長與孩子缺乏有效交流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愛等,都與這些不良情緒和問題的產生有關。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健康順利成長非常重要。很多父母焦慮孩子未來發展,過度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長此以往就給孩子帶來一種「爸爸媽媽只看重我考試分數」的印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孩子被批評後是尋死覓活,還是愈髮長進?取決於家長的溝通方式
    粗暴的批評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加劇親子關係惡化,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批評方式不當,很容易讓其產生輕生的想法。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 父母如何迎接二孩時代? 寶寶樹專家來支招
    寶寶樹專家來支招 去年是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第一年,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說, 2016 年全國住院分娩嬰兒活產數為 1846 萬,其中,有45%來自兩孩家庭。 2016 年是 2000 年以來出生規模最大的一年。
  • 和孩子有效溝通的5大技巧,你做對了幾個?
    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什麼是有效溝通?有效溝通大多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這也是作為管理者必備的一項素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