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2021-01-09 騰訊網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秦昭襄王

尤其是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帥,在長平之戰一戰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在軍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採取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形成戰國後期秦國的外交政策。

秦昭襄王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君主,被有些觀眾當作秦國統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的人,翦伯贊說,昭襄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而,真實的歷史確實如此嗎?縱橫今天就以獨特視角來看一看這段歷史,並且發掘一個被歷史埋沒的人物。

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給人的印象為何那麼差

關於魏冉的記載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儘管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但是前面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垂簾聽政,而魏冉是宣太后的親信,很多人因此認為魏冉是一個玩弄權術的政客,自然而然對魏冉有天生的厭惡感。

魏冉

為什麼魏冉會給人這種印象呢?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妾室,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惠文王死的時候,立嬴蕩為秦王,是為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年紀輕輕就死了,沒有留下子嗣,因此嬴蕩的兄弟相爭,當時嬴稷正在燕國坐人質,魏冉在趙武靈王的支持下,擁立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

魏冉對於嬴稷的登基起著重大的作用,嬴稷登基後,宣太后與魏冉的聯合下,剿殺了反對秦昭襄王的各種勢力,從而穩定秦國的政權。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魏冉也大力扶持自己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白起,白起出身平民,以他的身份想要在當時已經強大起來的秦國幹一番事業是十分困難的,正是魏冉主持推廣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保舉了白起,才讓白起有了一個平臺。

還是那句話,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白起

當然,對於魏冉評價如此之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冉主政期間,一直試圖聯合三晉(趙、魏、韓)和燕國一起來攻打齊國。因為魏冉的封地陶邑就在齊國的邊上,很多人認為魏冉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才這樣做的,範雎勸說秦昭襄王,說宣太后在宮廷內專權,魏冉在外事上專權,而一直把秦王當作傀儡。

秦昭襄王因此免掉了魏冉的相國職務,並且將魏冉遷到封邑去,宣太后也被廢掉。

魏冉主政下的秦國挫敗三秦,擊敗齊楚

魏冉對秦國崛起過程當中的功勞是顯著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魏冉的評價:「魏冉,秦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皆西鄉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魏冉之功也!「

資治通鑑

連史學二司馬都對魏冉有如此評價,可見魏冉對秦國的功勞。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40年都是宣太后和魏冉在主政,在魏冉主持下,秦國連續擊敗三晉和強楚,並且策劃五國伐齊擊敗齊國,東方六國,除了秦國的盟友燕國外,剩下的都讓白起打了個遍。

當時的三晉和楚國都十分強大,結果多次被秦軍擊敗,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擊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餘人,在對楚國的戰爭中,更是將楚國的都城都打下來了。

範雎實名舉報魏冉的伐齊策略,在我看來更是魏冉主政期間最大的成就。

秦昭襄王初期基本是秦、齊、楚三國爭霸的局勢,而到了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因為三晉已經被削弱,楚國被打敗,只有齊國能夠和秦國並立。

戰國中期

因此,魏冉前往勸說齊閔王與秦國聯盟,形成「東西二帝」,然後瓜分其他五國,魏冉的打算藉機是聯合三晉攻打齊國,結果齊閔王先去了帝號,組成合縱之勢開始伐秦。

五國伐齊最終確立了秦國在戰國中後期獨霸的地位

齊國在當時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戰國第八強國的宋國被齊國一下就吞併了,而第七強國燕國也差點被齊國滅國。齊國除了是當時最強的國家,也是山東六國的盟主,囂張得很。

魏冉最終也意識到,歷來山東合縱伐秦的戰爭策源地都是齊國,如果不能給齊國致命一擊,那麼早晚都是秦國稱霸的障礙。

公元前284年,曾經差點被齊國滅掉的燕國聯合三晉和秦國發動對齊國的戰爭,是為五國伐齊,秦國能夠參加五國伐齊,完全是魏冉的主張,他認為這是擊敗齊國最好的機會,燕國本身就是秦國的盟友,所以能夠看出在伐齊這方面上,秦國雖然表面不熱衷,內心卻很狂熱。

五國伐齊

經歷五國伐齊,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基本告別了戰國後期的歷史舞臺,此後已經沒有實力與其他國家爭雄。

五國伐齊的規模與長平之戰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在戰國諸多戰役中也是不值一提,然而,縱橫認為這卻是戰國中期變為後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開啟了秦國獨霸的歷史。

範雎帶來的「遠交近攻」策略真的神策嗎?

魏冉和宣太后為秦國的崛起做了那麼多的功勞,最後還是被秦昭襄王驅逐,難道秦昭襄王真的是白痴嗎?秦昭襄王不是白痴,但是腦迴路明顯不夠,尤其是在性格上極不成熟。

範雎來到秦國後,只對秦昭襄王說了一番話就讓他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後拜範雎為相,可見其做事的隨意性,範雎只是一句話戳中了秦昭襄王的軟肋,範雎在拜見秦昭襄王的時候說:"秦國哪裡有王?秦國只有太后和穰侯罷了。"

範雎

沒有太后和穰侯,還會有昭襄王嗎?

範雎取代魏冉後秦相後,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時間被捧為軍事外交神策,範雎認為攻打齊國必然是興師動眾,認為伐齊性價比不高,然後拿齊國衰敗的事情說事,認為齊國向南攻打楚國,結果連寸土都沒有得到,最終遭至五國伐齊,讓三晉得到好處。

實際上這就是詭辯,齊國挨打並不是因為伐楚(楚國本身也跟齊國接壤),也不是因為伐秦,而是因為吞併了身邊的宋國,攻打燕國,假如齊國堅持近交遠打,不去吞併宋國,真正挨打的就是秦國了。

外交策略是根據局勢變幻的,秦國的遠交近攻在五國伐齊之前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不把齊國打敗,你想交齊,齊國會跟你交嗎?

什麼遠交近攻,其實根本就是扯淡,沒有近交遠打敗齊國,哪來的遠交近攻。

秦昭襄王和範雎將秦國「履不測之險」

在五國伐齊擊敗齊國之後,秦國就是一副好牌,四個二和倆王,怎麼出就看心情了。

然而秦昭襄王和範雎把這一手好牌打得是稀巴爛啊!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非常自負,一個當了四十年的傀儡的人,當然十分想要證明自己,在《廉頗藺相如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的秦昭襄王在與趙國的外交事件「繩池之會」「完璧歸趙」中,秦昭襄王是顏面掃地啊!

李斯評價兩個人的組合是: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實際上這個評價並不準確,昭襄王和範雎採取的並不是蠶食諸侯的策略,而艘大肆對外擴張,魏冉執政時期秦國採取的才是蠶食的政策,既能擴張,又不引起各國緊張。

很明顯,李斯是把魏冉的功勞算到了範雎的身上,範雎乃小人之計,在秦國也沒有待多久,根本談不上使秦成帝業。

範雎

前文已經說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魏冉是肯定的,那麼他對範雎的看法呢?

司馬光說:若雎者,亦非能為秦忠謀,直欲得穰侯之處,故搤其吭而奪之耳。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傾危之士哉!

就是說範雎為了得到魏冉的地位,給昭襄王說壞話,挑唆秦國高層之間的關係,差點讓秦國陷入危難。

果然秦昭襄王主政不久就爆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很多人都將長平之戰看作是秦昭襄王的傑出之作,實際上秦國崛起本來不需要發動這樣賭上國運的戰爭就能完成統一的事情。

長平之戰大家都是了解的,平心而論秦國雖然佔據一定優勢,然而並非全勝的把握。假如趙國不是趙括急於決戰被打敗,而採取廉頗堅守的策略,秦國也必然傷及國本。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爭

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更是將多年東出的結果全部付諸東流,以昭襄王和範雎之流率領下的秦國,至少延誤秦國統一進程十年!

對於戰國後期,秦國能夠崛起統一六國,秦昭襄王一朝,起到最大作用的還是魏冉,以秦昭襄王的個性,如果早一點親政,或許秦國的下場跟齊國沒有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戰國,誰主沉浮?昭襄王霸業,奠定一統基石
    在這個關鍵時刻,昭襄王母舅魏冉的作用顯現了出來。他此時正任將軍守衛鹹陽,用兵誅殺了公子壯和惠文后,將武王后逐回娘家魏國,又將昭襄王「諸兄弟不善者」全部殺掉。此時,惠文朝的老臣樗裡疾虛擁相名,鎮定中樞,實際任事的是魏冉、向壽,兩人都是昭襄王母宣太后的親族,秦國的朝政逐漸穩定下來。    初登王位的昭襄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 芷陵風雨之壯志未酬:韓國、趙國、魏國,在昭襄王面前都是紙老虎
    看到齊國也被欺負,魏國撕毀了和秦國的合約,和齊國盟好。公元前273年,趙國和魏國終於達成了共識,不過不是進攻秦國而是進攻韓國的華陽。 韓釐王心中焦急萬分,連忙派陳筮到秦國求救。韓國是秦國的門戶,魏冉聽說這件事之後,也是非常著急,並做好了應對的準備。陳筮見到魏冉之後,以韓國一旦危急就會改變立場投靠其他國家為由要求求見秦昭襄王。
  • 對秦國貢獻最大的三位秦相:商鞅、張儀與範雎
    戰國歷史,就是秦國的崛起、奮進史;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掌舵的秦王外,對秦國貢獻最大的還有三位秦相:商鞅、張儀與範雎。
  • 範雎的溫情:不忘知遇之恩,為秦國確定統一基礎
    李德裕曾評價道到:範雎山東之匹夫也,入虎狼之秦,履不測之險,可謂交疏義薄矣,而能尊昭王,去侯,開秦霸業之基,以安固後嗣,可謂忠於昭王矣。羅大經也對此人評價為:範雎、蔡澤皆辯士,太史公之連傳。然雎傾危,澤明坦。雎幽險詭秘,危入骨肉,全是小人意態。範雎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很有爭議的人,有人認為他是忠臣,也有人認為他是小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各執一詞。
  • 秦相魏冉,秦國自商鞅之後的最大功臣,也是自卑的心機男
    這期間,商鞅立法定國,張儀連橫強國,魏冉問鼎天下,呂不韋一統天下。商鞅、張儀時代還在考慮如何讓秦國立足於華夏大地,強國之林;到了魏冉時代,已經是在計劃接下來攻打哪個國家,盤算著怎樣才能多佔點城池。穰侯魏冉,無疑是秦國自商鞅之後最大的功臣,他的貢獻就是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白起的功勞那麼大為何昭襄王還會殺他,殺神白起的一生從超神到隕落
    白起當時與秦宣太后,秦國丞相魏冉交好。要麼說認識幾個大人物有好處呢,昭襄王十四年,韓魏聯軍在崤函攔著不讓秦國東進,當時的秦國可是大哥級別一看敢攔我路那就挨打吧,然後丞相魏冉就推薦白起當主將,白起上任後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戰法,偷了韓魏聯軍腚,滅了二十四萬人,活捉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搶地盤,強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然後白起出名了,受封國尉。
  • 4、秦昭襄王——秦國在位時間最久的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當時被稱為四貴的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權,出現了私家財富重於秦王室的局面,昭王聽從魏人範雎的建議,收回宣太后的幹政權,驅逐四貴,拜範雎為相,採用範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
  • 睚眥必報的範雎,報恩還是報德?範雎的恩仇之路,恩怨分明
    範雎在入秦之後靠著了解秦昭襄王的處境很快獲取了昭襄王的喜愛,而後他就要展開自己為秦昭襄王描繪的天下藍圖。同時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在魏國曾經受到的屈辱,無論是山東六國還是秦國,一場狂風暴雨都將到來。昭襄王對他的禮遇一點也沒有減少,親近反而越來越高,範雎終於放心了,他趁昭襄王閒暇時進言到:「自古以來的禍患沒有大過後宮幹政、大臣永遠特權的,我在齊國的時候就聽說齊國的人民只知道有孟嘗君薛文而不知道有齊王。
  • 為何說昭襄王在位時期是秦統一的關鍵時期?期間秦國是如何發展的
    根據史料記載,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之久,稱得上是一代明君,而很多人也將秦昭襄王在位的時段當成是秦國統一進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奠基階段。 事實也是如此,秦國在昭襄王時期確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對於諸侯國的壓制力非常強,可以說那個階段的秦國對於山東六國已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統一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那麼昭襄王在位時期到底取得了哪些具體成就呢?
  • 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
    於是,嬴稷在趙武靈王的軍隊護下從燕國回到了秦國,又在羋月之異父弟魏冉的武力支持下,誅殺秦惠文王后,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到魏國。也可以理解為,秦昭襄王的王位,其實就是羋月與魏冉武裝政變搶過來的。嬴稷繼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尊羋月為宣太后,封魏冉為穰侯。
  • 秦國強大的兩位關鍵人物,一位無人不知,另一位被司馬光視為小人
    事實上,在秦國變強的過程中還有一位極關鍵的人物,他便是秦國後期的名相範雎。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所以就產生了東出稱霸的野心。不過在範雎之前,秦國雖然在軍事史已天下無敵,但總體戰略方針還很凌亂,經常是盯著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忽略了全局考慮,比如秦昭襄王的舅舅、穰侯魏冉竟帶著軍隊去攻打齊國。
  • 秦國確立天下無敵的超強地位,在昭襄王75歲的時候,他終於病倒了
    秦國確立天下無敵的超強地位,在昭襄王75歲的時候,他終於病倒了儘管範睢他自己走了,蔡澤又被秦昭襄王解僱,秦國短期內沒有什麼牛人,但秦國的壯大地位已經確立。秦國繼續向鄰國派遣軍隊。這一次,秦的國家與衛國作戰。
  • 昭襄王野心勃勃圖中原,武安君怏怏不服遭毒手,範雎帷幄坑白起
    、涇陽君以及穰侯魏冉,前三位都是宣太后和秦惠文王的兒子,也就是秦昭襄王的弟弟。魏冉擔任丞相,這讓君臣二人在朝中都不是很舒服,我個人猜測是魏冉在朝中不是很受重視,認為自己的丞相位置被秦王是惡不見,所以就稱病不朝,表示自己不想幹了,秦昭襄王則是隨機任命一位客卿擔任宰相,但是不久之後便發現,魏冉在朝中的黨羽眾多,魏冉走了,這朝廷也就轉不動了。又將魏冉找回來擔任丞相。
  • 商鞅,公孫衍,張儀,範雎,呂不韋,李斯這六人,誰的貢獻最大?
    秦國從立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一共600年的時間,歷經38位國君,但是與兼併六國完成統一密切相關的是後秦時期的七位國君,他們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秦始皇的老祖父,重用範雎,定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在位時間最長56年,把兒子都給熬死了,貢獻也最大)5、秦孝文王——(這是個老太子,好不容易熬到當皇帝了,可能太興奮了,在位三天就掛了,忽略不計)公元前250年。
  • 商鞅、張儀、範雎,他們對秦國有什麼貢獻,誰的功績最大?
    商鞅、張儀、範雎的施政措施,都符合了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但商鞅、張儀改變了戰國的格局,使秦國突飛猛進;範雎僅僅圍繞秦昭襄王奪權展開行動,雖說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對秦國取得天下也有很大的正面效果,但與商鞅、張儀的貢獻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 昭襄王即位:朝中有人是關鍵
    沒有兒子的嬪妃和朝中大臣們也有不少人希望自己能有擁立新王之功,於是也捲入了這場爭鬥。  然而此時,秦國有資格、有能力決定這一問題的只有三個人。  一是秦惠文王的王后,此時已經是王太后;二是秦武王的王后;還有一個人,雖然不是王室成員,但是很有實力。  他是誰呢?  魏冉(一寫作「魏冄」)。
  •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武安君白起想趁此良機直接攻打邯鄲,但被昭襄王和範雎拒絕,使得趙國方面有了從容防禦的時間。四十八年,範雎推存鄭安平為將,攻打趙國,結果兵敗,鄭安平帶領兩萬人投降趙國。四十九年,昭襄王派遣王陵率兵攻打邯鄲,戰事不利。後來又用王齕代替王陵,同樣是屯兵于堅城之下,難有全功。
  •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運動,不是養生,而是忍辱
    (豆瓣《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範雎)小心謹慎當時秦昭襄王已經親政30多年,但是朝政一直被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著。客觀地說,宣太后和魏冉二人為秦國做了不少貢獻。特別是魏冉,在開疆拓土方面,確實也立過大功。另外,秦昭襄王的另一個舅舅,兩位兄弟都長期重度參與朝政。這些人越來越豪奢、專斷和自私,還沆瀣一氣,有架空秦昭襄王的危險。特別是魏冉,置秦國善用客卿的傳統於不顧,不允許他國人才入秦。
  • 秦國的羋月與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是什麼關係?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結成聯盟,有互派質子的習俗,但是戰爭頻繁,質子安全難以保證。可見羋月在秦惠文王時期並不受寵愛,所以她的兒子嬴稷被送到燕國做人質。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29年去世後,其子嬴蕩繼位,即秦武王。王少勇年少好勇,喜歡與人比試氣力。
  • 秦昭襄王贏稷,秦國在位最久功勞最大的國君,一生命運坎坷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國人範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範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範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鹹陽,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