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秒鐘」的含義張藝謀說道:尋找自己的「一秒鐘」,指的不完全是膠片吧,它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一個記憶、人生的某個瞬間。對別人來說僅僅只是一秒鐘,但對他來說是彌足珍貴,他就一定要去找它,這就是故事嘛。
騰訊娛樂《一線》 作者:三禾
11月27日,《一秒鐘》終於如約上映了。
影迷們在豆瓣上打出了7.9的高分,影評人「二十二島主」更是感慨地寫下:「這部電影我等了2年,而張藝謀為拍它等了50年。」
2007年,坎城電影節在60周年之際,邀請全世界享有盛名的33位導演,每人拍一段關於電影的三分鐘短片,匯集成一部《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張藝謀是受邀的五位華人導演之一。三分鐘沒拍盡興,催生了拍《一秒鐘》的念頭。
感受一下這份世紀豪華導演名單
又過了十年,諾蘭、昆汀、史匹柏等導演發起一場「懷念膠片」的活動,但並沒有掀起很大聲浪。張藝謀意識到:「一個膠片時代結束了——工廠都沒有了,生產的工廠、洗印的工廠都沒有了,所以這些大導演們也就不再去做最後的堅持了。」
甚至連大銀幕都有可能消失:「下一步就是線上線下的問題,電影的觀看方式也許會徹底改變。50年以後電影是什麼樣子,誰知道呢?」
張藝謀並不是一個抱殘守缺的人,事實上,「我差不多是中國最早,從《三槍》開始就用數字機了,所以我後來拍《山楂樹之戀》的時候才讓周冬雨演了一百遍,因為那是數字機。」
但他懷念那個時代:「大銀幕就是大銀幕,是聚集觀看的一種磁場。你跟幾千個人在一起,看這個光影、看這個夢幻,你呼吸、你笑、你哭,你所有那個感覺……我們是這麼成長起來的。」
於是,《一秒鐘》用一個「父親在膠片中尋找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也是張藝謀這一生對電影的熱愛。他在多個場合表達過,這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一秒鐘》的海報以電影膠片為「山丘」
看過電影的影迷應該都能感受到這份「情」:片中,張譯對女兒、範偉對兒子、劉浩存對弟弟是情,精神匱乏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翹首以盼是情,貫穿張藝謀電影的「奔跑與等待」是情;而戲外,70歲的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懷念是情,為了電影能夠上映的奔走也是情。
張藝謀在《一秒鐘》片場
關於《一秒鐘》:喜歡讓演員奔跑,這種情感可以逾越技術和時代
問:為什麼想要拍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
張藝謀:這個故事簡單,小故事小製作,但是我自己有很強的一個情感,跟它在一起。在那個精神非常貧瘠的時代,人們看電影那個呼朋喚友、四裡八鄉,來了之後的一種狂歡,哪怕看新聞簡報,膠片都磨成那樣了,大家都不走。我們並不是懷念那個時代看電影的情況,我們是懷念那個時代的那種情感,光影世界帶給我們的夢幻般的情感。不管物質多麼充足、多麼富裕,精神的這種東西永遠是特別有意思的。
問:為什麼會選擇用《英雄兒女》來重溫那個年代的電影?
張藝謀:因為當時大部分電影是不講私人情感的,只講集體主義。《英雄兒女》最可貴的是它觸及到了個人感情,認他的親生女兒,當然還是以革命的名義,但在那個年代是極少極少、彌足珍貴的。正好那個故事也跟《一秒鐘》這個父女的故事契合,所以我們就選了它。
問:電影結尾張譯沒找到女兒的膠片,是不是故意設置的這種遺憾?
張藝謀:結尾其實我們拍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找到了膠片,一個是沒找到。討論之後我們還是覺得沒找到比較合理,在沙漠裡,風沙一吹,沙丘的形狀都改變了,是不可能找到那麼小的東西的。就像那個年代,人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它是隨著風走的,都有自己的寄託和遺憾。
被黃沙掩埋的膠片,也是被掩藏的歷史和記憶
問:小女孩在沙漠中的奔跑,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您早年電影中的很多經典畫面,為什麼喜歡奔跑這個意象?
張藝謀:有人把我電影裡的女演員跑剪過一個專輯,我很喜歡。你做故事,你需要有情、愛、恨,有別離和期盼。未來不管網際網路怎樣發展,戀愛方式、相見別離方式發生怎樣的改變,我覺得,人總是要在茫茫人海中迎上去、追上去,面對面的那種感覺是最原始和真誠的,是可以逾越所有技術和時代的。
片中反覆出現張譯和劉浩存在沙漠中奔跑的鏡頭
問:「一秒鐘」除了張譯女兒的一秒鐘膠片外,還有什麼含義?
張藝謀:尋找自己的「一秒鐘」,指的不完全是膠片吧,它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一個記憶、人生的某個瞬間。對別人來說僅僅只是一秒鐘,但對他來說是彌足珍貴,他就一定要去找它,這就是故事嘛。
關於演員:劉浩存是周冬雨的接班人,「電影臉」就是得小
問:為什麼會選張譯來演這個勞改犯的角色?
張藝謀:張譯當年還沒有現在知名,其實最早創意的時候,我是給黃渤和徐崢打的招呼,讓黃渤演勞改犯,徐崢演放映員。徐崢是上海人,我們把他叫「大上海」,在西北說上海話很吃香的,馬上就高看,洋氣的厲害。
後來換了劇本,又因為演員檔期各種問題,徐崢說導演我實在沒有時間演這個,我給你推薦張譯,張譯很好,這樣我就和他合作了。
現在網紅臉、流量看多了,普通觀眾也在說演技了,多好。這其實是演員的福利,演技好的演員是碰上好時光了。
問:您挑選「謀女郎」的好眼光是大家公認的,這次為什麼會選擇劉浩存?
歷任「謀女郎」
張藝謀:其實浩存是我們幾年以前就選定的,她考大學的時候在考場發現的。當時覺得她很有靈氣,想讓她演《影》,但是人家正忙著考大學呢,還要複習文化課,就走了。後來劇本改了,她太小,也不符合,就換成關曉彤了。
我還跟她說,你回去好好複習,無論你考上哪個學校,最終我們可能會找你拍電影,所以希望你不要曝光。
一晃三年,拍《一秒鐘》了,突然想到她,我就問副導演,那個小孩還在嗎?打聽一下考哪個學校了?說考北舞了。那趕緊去看一下,是不是已經拍了廣告、電視劇,籤了公司了?一問說啥也沒有,等著我們呢,還很守信譽,我還挺感動的。
但是光這樣是不行的,後來還是經過了半年多的培訓,還有很多備選人一起PK。我從來不相信媒體上寫的什麼「眾裡尋她千百度,一回頭就是她」,其實你一眼看,覺著這個人有意思,還是要經過非常科學的篩選,經過反覆的測試,還能排第一,那就是她了。我覺得她應該是周冬雨過後的一個接班人吧。
新任「謀女郎」劉浩存被贊有靈氣
問:大家常說「電影臉」,導演能不能給科普一下,「電影臉」有什麼標準?
張藝謀:主要是眼睛,我們俗話講「眼睛要會說話」,大銀幕的表演跟電視劇的誇張表演是不同的,它的表演是更精緻、更內斂的,因為它把演員的臉放得很大,一個近景,一個微妙的心理活動,不需要大的表情,通過眼睛傳達出來就特別合適。
再加上我是攝影師出身,我常常是用攝影機來鑑定一個演員的臉是不是夠有魅力,夠大銀幕。其實也沒有什麼訣竅,現在感覺就是臉得小,臉大了不行(笑)。
劉浩存與章子怡都是「小臉」界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