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
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但我是一個瘸子,在農村要供兩個孩子讀書實屬不易,唯一的收入來源便是收成好的時候靠賣點菜維持生計,入不敷出,更別提給孩子們提供什麼好的教育條件了。
後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作為「重點關照對象」,社區居委會的同志們來得更頻繁了。經過村支兩委多次實地走訪和民主評議後,2014年我家被評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居委會為何光碧家送抗寒物資
我記得黃優宇書記跟我說過一句話:「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話不假,生活有了起色,我也慢慢想著如何改變現狀。黃書記聽了我的想法面露喜色,說道:「只要你想脫貧,我們社區一定竭盡全力幫你!」
於是,在三壩社區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我成為了一名環衛工人,每天一大早就拿著掃帚出門工作,心裡的滿足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之前好吃懶做的兒子——用黃書記的話說就是「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硬骨頭」,也在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勸導下轉變了思想,背起行囊,主動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何光碧主動參與社區環境治理
2015年春節,兒子轉了好幾趟車才回到家,一進門就掏出倆大紅包,遞給我和老伴,「老漢,媽,辛苦了,拿去買新衣服穿!」在老房子昏暗的燈光下,縈繞了幾十年的唉聲嘆氣早被歡聲笑語衝散得乾乾淨淨。
2016年剛開春,我們家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翻修老屋。說起來是我家的事,社區的這些個大哥小妹可真是幫了大忙。享受了政府35000元的危房改造不說,書記主任等一群人熱熱鬧鬧地湧到我家門前,擼起袖子和褲管就開工了,又是幫忙和水泥,又是幫忙打掃臺前灶後,我和老伴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2017年初,「三改三化」政策也跟著施工隊一起進了家門。沒過多久,一走就裹滿腿泥的泥漿路不見了,家門口連著的是一條車子能直接開到家門口的水泥路,下雨出門再也不用擔心摔得個狗啃泥。
這翻修的敞亮屋子、乾淨寬敞的水泥路,無一不充滿著溫暖熱鬧的人情味,充滿著社區對我們的真切關懷和幫助,充滿著在脫貧攻堅政策下真正得到實惠的我們的感激。
不僅是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黃優宇書記的帶領下,2019年三壩社區所有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我相信,未來的生活也定會越來越好的。
通訊員 毛欽鳳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