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

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但我是一個瘸子,在農村要供兩個孩子讀書實屬不易,唯一的收入來源便是收成好的時候靠賣點菜維持生計,入不敷出,更別提給孩子們提供什麼好的教育條件了。

後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作為「重點關照對象」,社區居委會的同志們來得更頻繁了。經過村支兩委多次實地走訪和民主評議後,2014年我家被評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居委會為何光碧家送抗寒物資

我記得黃優宇書記跟我說過一句話:「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話不假,生活有了起色,我也慢慢想著如何改變現狀。黃書記聽了我的想法面露喜色,說道:「只要你想脫貧,我們社區一定竭盡全力幫你!」

於是,在三壩社區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我成為了一名環衛工人,每天一大早就拿著掃帚出門工作,心裡的滿足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之前好吃懶做的兒子——用黃書記的話說就是「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硬骨頭」,也在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勸導下轉變了思想,背起行囊,主動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何光碧主動參與社區環境治理

2015年春節,兒子轉了好幾趟車才回到家,一進門就掏出倆大紅包,遞給我和老伴,「老漢,媽,辛苦了,拿去買新衣服穿!」在老房子昏暗的燈光下,縈繞了幾十年的唉聲嘆氣早被歡聲笑語衝散得乾乾淨淨。

2016年剛開春,我們家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翻修老屋。說起來是我家的事,社區的這些個大哥小妹可真是幫了大忙。享受了政府35000元的危房改造不說,書記主任等一群人熱熱鬧鬧地湧到我家門前,擼起袖子和褲管就開工了,又是幫忙和水泥,又是幫忙打掃臺前灶後,我和老伴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2017年初,「三改三化」政策也跟著施工隊一起進了家門。沒過多久,一走就裹滿腿泥的泥漿路不見了,家門口連著的是一條車子能直接開到家門口的水泥路,下雨出門再也不用擔心摔得個狗啃泥。

這翻修的敞亮屋子、乾淨寬敞的水泥路,無一不充滿著溫暖熱鬧的人情味,充滿著社區對我們的真切關懷和幫助,充滿著在脫貧攻堅政策下真正得到實惠的我們的感激。

不僅是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黃優宇書記的帶領下,2019年三壩社區所有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我相信,未來的生活也定會越來越好的。

通訊員 毛欽鳳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牛日子」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村民...
    我叫王順江,是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杉樹壩組村民。以前,我家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在我與兒子王標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患病後,我和兒子的背因為脊柱炎而駝得厲害,每個月為了治療,打針吃藥就要花上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還是入不敷出,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快絕望了。並且,因為患病,我和兒子都不能幹活,所有農活、家務活都是我妻子一個人幹,妻子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勞動力。
  • ...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牛日子」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村民王順江
    我叫王順江,是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杉樹壩組村民。以前,我家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在我與兒子王標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患病後,我和兒子的背因為脊柱炎而駝得厲害,每個月為了治療,打針吃藥就要花上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還是入不敷出,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快絕望了。並且,因為患病,我和兒子都不能幹活,所有農活、家務活都是我妻子一個人幹,妻子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勞動力。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變了樣丨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村民徐正強
    我是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東流組村民徐正強,今年41歲。我們家在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6人,2017年底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時,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2個子女在上學,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弟弟需要照料。一年只能靠祖上分下來的一畝三分地維持家庭生活,我身感壓力很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單手創造出好日子丨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
    我叫安敬華,是鳳岡縣綏陽鎮大石村村民,幾年前,一場意外導致我落下肢體三級殘疾。當時,還在浙江打工的我,永遠失去了靠雙手謀生的能力。  當時,正值脫貧攻堅時期,由於家庭經濟窘迫,政府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深知不能等靠要,必須得靠自力更生、自強起來,養雞怎麼樣?和家裡人商量後,說幹就幹,我購買來3000羽雞苗,走上了創業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李光銀(右四)入戶走訪李光銀(右三)通過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擔任一線指揮長後,團結和帶領53名包保幹部用「四逐四準」的工作方法,排風險補短板、強弱項、化風險,2020年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大普查和省脫貧成效考核項目組考核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我叫趙素琴,今年36歲,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我家住永和鎮永華社區紅沙頂組,這裡自古以來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極差,我們一家人自身又沒有技術,生活找不到靠頭。  但是在2013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在鳳岡縣永和鎮黨委鎮府關注下,經群眾會討論,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並安排鎮政府幹部結對幫扶,這些暖人的舉動對我的家庭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幫扶幹部們經常來家裡看望我們,給我們送來生活物資,給孩子送來學習用品,並鼓勵我們一家人自力更生,改變生活窘境。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望謨縣打易鎮大壪村...
    喜的是兒子考上了大學,我們家終於有一名大學生了,這些年來我們全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教育上,現在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全家都很高興。   後來,由於在種種困難之下,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劉興望在新修建廚房、衛生間村第一書記了解到我家情況後,開導我說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住院有醫療報銷,而且當前的脫貧攻堅就是專門為我們老百姓解決困難的。
  • 「我的脫貧故事」三副「藥方」讓我家脫了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河堡...
    2017年秋天,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我們家派來了幫扶幹部盧興濤。盧興濤既是我這個多災多難的貧困家庭的包保人,也是我們河堡村的駐村幹部。我叫王厚琴,那時我們家有三口人。盧興濤第一次來到我家的時候,看著他瘦削的身子,我心裡不禁有些疑慮,這樣一個自身都「肥」不起來的年輕人,怎麼能幫我。  我們家的勞力力是我和我丈夫汪仁倫,但他後來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兒子出門打工,家裡常年就剩下我一個人,要負責全家6畝多田地的農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王伯的「較量」,終於打通了產業路丨鳳岡縣...
    我叫青德華,2018年3月,我來到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深入走訪和調研,我了解到瑪瑙村上半村與下半村道路未相通,造成壩區種植烤菸,需要肩挑手扛繞行4千米到另外一個村組進行烘烤,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的「牛司令」丨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
    我叫吳翠蓮,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大地壩組村民。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老公在去勞作的路上,因三輪車失控發生車禍去世。家裡突然失去了頂梁柱,剛剛好起來的家庭又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當中,看著年幼的兩個孩子,我雖然悲痛萬分,但也清楚不能一蹶不振,孩子們漸漸長大,各項開支都在不斷增長,壓力也漸漸增大,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好政策讓我看了轉機。  2018年,我享受到了產業到戶政策,讓我再次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下定決心利用好黨的政策勤勞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是距離全面小康還有一定距離,於是我選擇繼續駐村。我與村支兩委積極謀劃和爭取項目,動員貧困戶發展產業,在全村發展了茶葉1000多畝。  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在村裡廣開群眾會、培訓會,講解茶葉栽培管理技術、茶葉質量安全。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 脫貧讓我很自豪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
    我叫張德勝,今年48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村村民。我家有4口人,是再婚家庭,妻子與我還有三個孩子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勉強度日。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精準扶貧」的東風颳進了我們家,國家給村裡派來了一支脫貧攻堅隊,同時也給我家帶來了希望。我的結對幫扶幹部叫陳禮應,他第一次來到我家時便對我家的家庭情況表示很驚訝,看到了我們的難處,他表示要竭盡所能幫助我們一家四口擺脫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忙申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利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幫我渡過難關。「龍哥,你好,我是你家幫扶幹部龍金理,同時也是你們三組的網格員,你可以叫我小龍,1528664.....是我的電話,你有困難隨時可以聯繫我,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聽著幫扶幹部龍金理樸實的話語,我感到十分溫馨。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沒有休止符丨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何洪道
    我在任職後一個月,我就實地深入走訪了全鄉6個村53個村民小組以及未脫貧的178戶貧困戶,每到一戶都詳細了解該戶的實際情況,落實研究「一戶一策」,團結帶領全鄉黨員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圍繞核心指標狠抓「三個落實」,做到「四個不摘」,全力以赴持續鞏固脫貧成效,路、水、房、電、訊、寨、業等進一步改善,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可度不斷增強。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轉眼,我在長豐鄉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鬥五載有餘,記得2015年8月到長豐鄉工作時,96平方公裡地域被三條河流切割、溝壑縱橫、土地分散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無一條硬化路,群眾收入渠道單一、只靠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低、各種問題突出。從那時起,我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丨荔波縣...
    我叫王世文,是黔南州荔波縣玉屏街道板旺村九組村民,我家只有我和母親二人相依為命。我是一名先天性聽力二級殘疾人,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母親已經年過八旬。  2014年以前,我家收入來源主要靠低保和兄弟幫襯。我不懂技術,沒文化、沒資金,不懂經營發展,家裡經濟拮据,生活特別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