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黨員
就是一面旗幟
一個支部
就是一座堡壘
我市將推進「雙報到雙服務」常態化制度化作為全市重點改革項目來抓,全市98個一級單位黨組織全部到聯繫社區報到,二級單位及其他機關企事業單位全部到駐地社區報到,在職黨員幹部18791名全部完成組織派遣報到和到居住地社區(村)報到,基本實現了「三個全覆蓋」。
紅色的黨旗在基層社會治理一線高高飄揚,紅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社區的各個細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了,幸福感更強了。
「你看,我們小區架空層儲藏室的門是不是都短一截,這可都是『雙報到』黨員的功勞。」近日,記者來到興城園小區,該小區黨支部書記王明譜的一番誇讚讓記者有些摸不著頭腦。
鋸了別人家的門為什麼還得到誇獎了呢?
原來,今年9月,根據園林街道辦事處的統一安排,興城園小區開始老舊小區改造。
「施工過程中,有居民反映新修的小區道路比架空層儲藏室地面高,這樣下雨天會造成雨水倒灌進室內。」市水務局紅星河閘管所報到黨員張映是該小區2號樓的樓棟委員,他將居民的擔心反映給小區黨支部,黨支部再上報給社區,由社區組織工作人員和小區黨員對居民進行走訪,並與施工單位溝通,決定鋸掉架空層門板下部分並加高門檻。
張映說:「如果直接鋸門,居民肯定不理解,後來經過黨員上門耐心解釋,居民不僅同意改造,還主動提出修改建議。」
如今,改造工程已基本結束,面對煥然一新的小區,居民們紛紛表示住在這裡更舒心、更安心。
黨建引領,讓紅色元素滲透到組織架構的方方面面,「紅色引擎」全方位激活基層治理動能。
我市搭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指導成立2個街道大工委、31個社區大黨委、556個小區黨支部、1724個樓棟黨小組、2806戶黨員中心戶,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到每個小區、每個樓棟、每戶居民。
依託「紅色」組織,一支支「紅色」服務隊伍活躍在社區治理一線,為百姓解難事、辦實事。
「現在雨天再也不用擔心要蹚著水出小區,這可都是老百姓自己『點單』,報到單位給我們解決的呢。」近日,除塵小區黨支部書記魯新華興致勃勃地說。
我市總結疫情防控經驗做法,進一步發動力量,推動98家機關企事業一級單位、18791名在職黨員幹部到社區報到、下沉開展服務,常態化參與共建共治事項和社區治理活動。
同時,組織黨員幹部積極認領基層黨建引領、疫情常態防控、政策法規宣傳、生活便民服務、公共文體娛樂、社情民意收集、鄰裡矛盾調解、文明創建、鄰裡守望幫扶、中心任務推進等服務崗位,組建各類「紅色服務團隊」,設立「紅色服務小分隊」,讓「紅色」身影活躍在各個小區、樓棟,形成服務居民群眾的強大合力。
我市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幹部接單」服務模式,建立「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服務清單」,實行有效對接,精準開展服務,搭建起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魯新華所說的「點單」正是這一服務模式。
今年7月,魯新華收集小區居民反映的情況向負責的小東門社區「點單」,社區則根據實際情況「派單」給報到單位市委黨校,市委黨校「接單」後立即著手解決問題。不到兩個月時間,困擾小區居民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大家紛紛點讚。
「我們建設了轄區資源、群眾需求和共建項目『三張清單』,由社區大黨委統籌協調,發揮各單位資源優勢,推動人力、陣地、項目等資源共享,實現資源『1+1>2』的融匯效果。」小東門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文君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廣泛徵集居民群眾「微夢想」「微心願」「微訴求」,將黨建工作與精準服務居民緊密結合,組織開展各類「紅色」主題活動。同時,在職黨員幹部帶頭,把志願者、居民群眾、退休老黨員等力量帶動起來、整合起來,一起開展活動,切實把黨的工作覆蓋到基層治理每個角落。
「我們將參與『雙報到雙服務』情況作為幹部提拔、職級晉升的重要依據,幹部考察時需徵求社區黨組織意見,增強社區黨組織話語權。同時,將參與『雙報到雙服務』積分向黨員所在單位反饋,作為年度考核評價、評先表優的重要依據。」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文/李淑雯)
(原標題:黨員社區來報到,紅色力量聚民心!)
(責任編輯:何偉_Q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