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按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要求,新站區瑤海社區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以構築小區「紅色堡壘」、築牢小區「紅色陣地」、傳承小區「紅色基因」為抓手,探索出一條小區治理之路。
構築小區「紅色堡壘」,實現小區黨支部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瑤海社區老舊小區多、黨員分布不均,社區黨委因地制宜,把支部建在居民家門口,為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裡,不能出現斷頭路」奠定堅實基礎。「嚴絲合縫」全覆蓋。對具備一定規模、黨員較多的小區,單獨建立黨支部;對規模小、自管黨員少的小區,按照相對成片,方便開展工作原則,建立黨小組;對無主管小區、老舊小區等根據地理位置進行清晰分割,把小區類型、日常需求、解決事項相對一致的小區集中組建管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小區黨支部10個,劃分樓棟黨小組42個。「打造雁陣」選頭雁。樹立「以事擇人」的選人理念,不拘泥職業、年齡、學歷等條件,優先推選在急難險重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黨員作為支部書記或委員人選。今年以來,在小區黨員中充實調整小區黨支部書記7人;實施小區書記能力提升工程,採取授課、觀摩等方式,進行培訓,提升實際工作能力。以「黨員亮身份、服務比貢獻;小組亮承諾、樓棟比作為;支部亮實績、工作比先進」為主題的「三亮三比」活動,大力引導小區黨員在小區治理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分類施策」重實效。自國企社會化移交工作以來,40餘名退休黨員紛紛到社區報到,在人口普查、文明創建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良好形象。對於物業管理小區,建立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業委會、物業企業黨組織等共同協商解決小區治理重大問題。對於社居委自管回遷小區採取「幫帶」模式,社區黨委聯繫分包指導小區黨支部,把小區黨支部的工作實績與分包領導的工作政績相掛鈎,同獎同罰同評價,提升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推動民心由「散」到「聚」。
築牢小區「紅色陣地」,實現組織陣地由「內循環」向「外聯動」轉變
按照「一支部一陣地」的要求,堅持「高標準、重實用」原則,把小區「黨群驛站」打造成為彰顯紅色氣質、凝聚群眾力量的「紅色殿堂」。統籌力量,共建共享。對有條件的小區,依照「彰顯時代特色,突出為民初心」要求,高標準規劃、設計和建設;對基礎條件薄弱,活動場所「差、小、散」的小區,「一區一策」採取回收、轉租、共建等形式,對場地進行整合、提升。目前,先後統籌資金20餘萬元,建設面積達200平方米,推動資源、服務和管理力量向一線下沉。軟硬兼修,務實為民。在「硬裝」上,對「黨群驛站」按照「1+5+X」的標準打造;內部建設著重強化組織生活儀式感,將黨旗、入黨誓詞、組織生活制度以及黨建特色工作和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展示,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在「軟裝」上,本著「可用、實用、舒心用」的原則,兼容開設一批供居民喝茶聊天、議事諮詢、收集民意的小陣地,形成了一批政策宣傳地、志願服務地、資源共享地。比如,方橋社居碧水雅居黨群服務驛站整合物業公司會議室,設置了黨員議事廳,多渠道收集民意10餘條。提檔升級,拓展效用。以「黨群共享空間」為載體,匯聚駐區單位、周邊商家、社會組織和公益志願者,為居民免費提供從育幼到助老,涵蓋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方面的服務,形成「社區黨委—社居黨組織—黨群共享空間」的聯動式、集約式、共享式黨建惠民體系,盤活轄區資源,凝聚多方合力。十裡社居帝豪星港灣小區黨群服務驛站設有健康小屋、居民舞蹈室等功能,居民不出小區即可享受到醫聯體黨建聯盟內的優質醫療服務。
傳承小區「紅色基因」,實現社區管理由「管身」向「治心」轉變
充分依靠群眾。結合居民群眾訴求,發現和培養思想紅、作風正的「紅色居民領袖」,讓不同特長、興趣的居民參與到小區集體事務,以點帶面推動居民參與社區自治。近年來,挖掘出「退而不休、育人不止」的老黨員宋信亮、「老有所為、情暖他人」的黨員志願者李家翔,真正在小區「樹起一面旗、帶動一大片」。廣泛發動群眾。充分發揮「紅色居民領袖」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根據各小區的不同需求與特色,引導居民建立小區公約,定期組織「焦點討論」交流小區治理的進度及遇到的問題,利用「黨群協商議事會」共商共議共決小區事務,理好議好辦好小區環境、停車管理等關鍵小事和民生實事。議事會實施以來,有效推動了小區拆違、毀綠亂停車等多個疑難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