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末中國體育文化史上,1984年啟動,陸續舉辦了十一屆的「中日圍棋擂臺賽」,堪稱是樁「意外火熱」的大事。
雖然二十世紀的中日關係,走了太多曲折的路。但作為中國國粹的圍棋運動,也一直是中日兩國剪不斷的紐帶。就連當年仇恨深重的北洋時代時,都有過「瀨越憲作訪華」「本因坊秀哉訪華」等大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日關係日益「回暖」。圍棋也是先熱起來,中日圍棋的各類友誼賽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就越發頻繁,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更是感動兩國無數觀眾。如此熱潮下,圍棋界也是趁熱打鐵,1984年10月5日,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在東京新大谷飯店正式開幕。雖然這是件「中日友好」的大事,但開幕式上致辭的日本圍棋傳奇人物坂田榮男,話說得卻十分不友好:日本「只需要3名棋手就可以結束戰鬥」。
雖說這話,今天看著很狂,但放在當時日本棋迷裡,卻是沒幾個人懷疑——那時日本圍棋對中國圍棋,幾乎就是降維打擊。
雖然中國是圍棋的故鄉,但中日圍棋擂臺賽開打前,日本卻是公認的世界圍棋霸主。1984年的日本,圍棋人口一千二百萬,專業棋手六百人以上,頂尖的「九段」棋手六十人以上。隨便拉幾位「九段」「超一流」組個隊,就是個橫掃世界的陣容。同時代的中國呢?專業棋手一百多人,頂尖九段棋手四人,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以實際戰績說,中國圍棋隊在日本隊面前「受過的傷流過的血」,一度遠勝「男足恐韓恐伊朗」。1960年中日圍棋隊在北京對殺三十五盤,中國隊僅贏兩盤。次年日本隊再訪華,中國隊再次大敗。二十六年後,中國圍棋元老陳祖德依然在回憶錄裡痛心疾首「這不僅僅是圍棋手的恥辱,也是民族的恥辱,是國恥!」
而即使到了中日圍棋擂臺賽開戰前,中國選手裡能對日本棋手保持高勝率的,也只有作為「主帥」的聶衛平。但即使是聶衛平,多年後回憶中日圍棋擂臺賽時也依然感慨:「舉辦擂臺賽錢,連我自己心裡都發怵,沒底。我們的實力畢竟比日本棋手差呀。」實力對比如此,也可想而知,當時日本隊「必勝」的底氣有多強。
所以,哪怕第一屆擂臺賽開打後,中國年輕棋手江鑄久一鳴驚人,連續斬落日本五名高手,將「3人結束戰鬥論」打臉啪啪後。日本隊也沒想過自己會輸。隨後日本正如日中天的「超一流」小林光一登場,一口氣擊敗江鑄久等六名中國選手,1985年5月20日晚,連勝的小林光一,在北京體育館面對上千中國觀眾,自信滿滿放出豪言:「日本圍棋有傳統,我是代表日本來下棋的,我絕不能輸!」
這跌宕起伏的比賽過程,也叫圍棋,這個以往「冷門」的比賽項目,突然就升溫了。擂臺賽期間,各大報紙開始連篇累牘的報導,以學者徐書白的形容說,圍棋觀眾也「爆炸式增長」。擂臺賽在上海「擺擂」時,主辦方直接把比賽地放在上海長江劇院裡,現場座無虛席。中國第一位女九段棋手芮乃偉更感慨說:「各行各業都很關注中日圍棋擂臺賽,走到哪裡都有人談論圍棋。」圍棋的關注度,就這樣空前熱烈起來。
但即使是舉國關注,當時的比賽走勢,也讓日方想不自信都不行。中方僅剩「主帥」聶衛平一人。且聶衛平當時狀態並不好,國內比賽戰績平平,先前對小林光一也是兩連敗,更何況,小林光一的背後還有同樣強大的「超一流」加藤正夫,二人身後更有日本圍棋泰鬥級人物藤澤秀行坐鎮,簡直是三道鐵閘。更何況,在這場大戰之前。中國棋手還從未贏過日本超一流棋手。
所以,當聶衛平「東徵」日本挑戰小林光一時,日本主辦方連閉幕式都準備好了,還叫中方代表郝克強提前準備閉幕式講稿。新華社東京分社記者採訪郝克強時,還感慨說「這是最後一仗」。郝克強立刻糾正說:「不是最後」!即使這樣背水一戰的境地,中國隊,依然想贏。
然後,就有了那場足以載入世界圍棋史冊的經典對局:六個半小時的鏖戰,棋盤上一波三折,一度頭腦眩暈的聶衛平,足足吸了兩分鐘的氧。幾度陷入死局的危機下,聶衛平都以其冷靜的應對安然脫險。直到讀秒結束,贏下了兩目半,「小林抱頭不語」。
這一場勝利,贏得不止是一局棋,更是中國棋手首勝超一流。以聶衛平的話說「這層窗戶紙,終於捅破了」。曾放話「3名棋手結束擂臺賽」的坂田榮男,連呼「這盤棋贏得了不起」。一天以後,聶衛平再接再厲,四目半完勝另一位「超一流」加藤正夫,「請出」了日方主帥藤澤秀行,擂臺賽的懸念放在了最後的北京決戰,原本計劃舉行的「閉幕式」,也被日方改成了「聯歡會」。
1985年11月20日的北京決戰,更是新中國圍棋史上一場空前的盛宴:聶衛平對陣藤澤秀行的比賽,得到了中日媒體的集體「轟炸」。僅是電視轉播的收視率,就創下了空前記錄。北京體育館更湧進了2000多觀眾。誓言「不贏聶衛平就剃光頭」的藤澤秀行,也下出了他圍棋生涯裡的經典對局,卻在第一百六十二手時被聶衛平抓住了戰機。七小時二十分鐘的鏖戰後,聶衛平以一又四分之三獲勝,北京體育館裡,一片歡聲雷動……
聶衛平,創造了歷史,中國圍棋,創造了歷史。
接下來,這場陸續舉辦了十一屆的擂臺賽,又不停書寫了太多傳奇:聶衛平多次上演孤單英雄傳奇,在前四屆中日擂臺賽上實現了十一連勝的「聶旋風」奇蹟。雙方的總比分也交替變化,從中方的3:0到日方追成4:4。再到九、十、十一三屆擂臺賽,中國圍棋隊終於實現了從有驚無險到碾壓式勝利,三次在「不用聶衛平出場」的情況下,「提前收攤」完勝。曾經令舉國窒息的中日圍棋擂臺賽,越發變得一邊倒。
而它的更多意義,更是超越了棋盤本身。
首先是持續助推了中國各地的「圍棋熱」。就是在「聶旋風」橫掃日本「超一流」的比賽裡,曾經無人問津的圍棋運動驟然火熱起來。各地「圍棋班」「運動隊」紛紛組建,《圍棋天地》、《圍棋春秋》等刊物持續熱銷,各類圍棋賽事也如雨後春筍。世界圍棋交流,也被推到了新階段。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四年後,「富士通杯」、「應氏杯」、「東洋證券杯」等世界圍棋大賽應運而生。全球的圍棋運動,都被推到了新階段。
比如聶衛平的愛徒,那位在最後一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上「一桿清臺」的名將常昊就感慨:「我們這批棋手和中日圍棋擂臺賽關係很大,可以說是在那種氛圍中起來的。」
不過,也就是在21歲的常昊「一桿清臺」後,1997年3月,中國棋院正式舉行新聞發布會,「證實了一個已經流傳許久的消息」,中日圍棋擂臺賽就此停辦。確切說,就此終止。
為什麼會在那一年終止?只要看看當時的世界棋壇就明白,比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一家獨大的景象。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棋壇格局就已大不同:韓國強勢崛起,日本加速衰落,「中日擂臺」已不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價值本就縮水。外加紅火的各類世界大賽,也讓棋手們比賽密度增加。中日圍棋擂臺賽也就失去了其曾經的吸引力,淡出只是早晚問題。
而也就是在「淡出」的1997年,雖然當時的中國圍棋,依然還被韓國壓制。但中國的圍棋人口,那年已經突破了2000萬人。圍棋人才的厚度,早不是當年的慘澹光景。更重要的是,比起當年「日本企業辦大賽」的盛況來,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企業也開始承辦起世界圍棋大賽,搭起圍棋的平臺……
擂臺賽的興衰,見證的不止是圍棋實力的此消彼長,更是中國國力與影響力的提升。當年其預示的,就是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中國圍棋越發輝煌的未來。
雖然對於年輕的棋迷來說,「贏日本棋手」不再是新聞,「世界冠軍」也不再新鮮。但是三十五年前,那個圍棋的拓荒一代,那一代中國圍棋人埋頭苦幹的精神,依然值得景仰。而開放的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中國圍棋帶來的劇變,印證的更是一個超越棋盤的道理:唯有開放,才可強大!
參考資料:
六神磊磊《中日圍棋差距,曾比軍艦還大》、李超《紋秤上的復興運動》《驀然回首話擂臺》、徐書白《1980年代圍棋中的中日關係》、張大勇《風雨棧道六十年》、沈果孫《聶衛平與中日圍棋擂臺賽》、郝克強《背水苦戰記》、聶衛平《震驚中日兩國的圍棋擂臺賽》、人民日報《一次跨時空的重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