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1985年的11月,當時整個中國的目光都集中在一項體育賽事上,不是奧運會,不是世界盃,而是圍棋,中日圍棋擂臺賽正進入到決戰階段,日後被稱為「棋聖」的聶衛平九段連斬日本三員大將,中方取得勝利,由此拉開了中國圍棋復興的一幕。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圍棋的歷史了,圍棋我們都知道是中國發明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國圍棋一度衰敗,日本一些低段棋手甚至業餘高手都能到中國橫掃,就算到了80年代,中國圍棋依然處於日本圍棋下風,直到中日圍棋擂臺賽開啟。
中日圍棋擂臺賽本來是雙方交流的平臺,一開始不管中方還是日方,都以為中國必敗,中方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結果上來江鑄久就來了一個五連勝,讓人極其意外,小林光一又來了一個六連勝,中國只剩聶衛平一人,然而老聶三連勝讓中國獲得勝利。
老聶
這次勝利讓人是極其意外的,中國圍棋一下被世人關注,後來聶衛平在後面兩屆中日擂臺賽中都守擂成功,號稱抗日英雄。圍棋也吸引了眾多國人的眼光,可以說,中日圍棋擂臺賽為中國圍棋的崛起做了極大的貢獻。1994年,日本人後來在四比四平之後一度想在第九屆獲勝之後就停辦圍棋擂臺賽,保住日本圍棋的顏面,結果那時日本圍棋已經今非昔比,連敗三屆,結果日本就乾脆停辦了。
老曹
說起來也有趣,中國圍棋崛起的關鍵,中日圍棋擂臺賽是日本的nec贊助的,而韓國圍棋也有一個崛起的關鍵,就是應氏杯,應氏杯是當時應昌期創立的,本來那時聶衛平風頭正勁,大家都以為聶衛平肯定奪冠,結果韓國曹薰鉉奪冠,然後接連四屆都是韓國棋手奪冠,開啟了韓國圍棋崛起的旋風。
再說回中日圍棋擂臺賽,在當年,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都認為圍棋是日本強,而中國是圍棋的故鄉,為何變成日本圍棋強於中國圍棋呢?
其實這就涉及圍棋的歷史了,我們都知道圍棋是中國發明,在南朝梁武帝時期,中國圍棋到了一個小高峰,因為梁武帝喜歡下棋,帶動了下棋的風氣,而且將棋士分為品級,現在流行的九段九品實際上就是那時定下來的。當然,這個習慣其實又是脫胎於那時流行的九品中正制。電視劇《棋魂》中將主角褚贏設定為梁武帝時期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在唐朝時期,就有了棋待詔,就是陪皇帝下棋的人,都是國手,《棋魂》漫畫中佐為就設定為日本的棋待詔。
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圍棋又得到了一個發展,像康熙時期的黃龍士,就是電視劇棋魂裡的白子虯,被後來吳清源稱為有十三段水平的高手。乾隆年間,施襄夏和範西屏下出過著名的《當湖十局》。
那麼為何中國圍棋在近代迅速衰敗呢?其實這和整體氛圍有關,在明朝開始,官方的棋手也就是棋待詔已經沒有了,下棋都是民間組織的,假如時局穩定,經濟繁榮,大家可以靠下棋為生,也能精心鑽研棋藝。但是到了清朝後期,時局不穩,經濟也一落千丈,棋手根本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怎麼鑽研棋藝呢?
而日本則不同,圍棋在傳入日本後,日本按照他的習慣做了修改,(這幾乎是日本人的老習慣了,比如象棋到了日本就變成了將棋。)去掉了座子制度和還棋頭,和中國圍棋已經有所區別。
但是這不是日本圍棋崛起的關鍵,日本圍棋崛起的關鍵在於幕府時代。江戶幕府在當時設立了棋所制度,就是養了一批職業棋手,設定一些資金和頭銜,讓他們爭,那時最出名的是四個家族,就是圍棋四大家族本因坊、井上、安井、林。相互鬥棋,在鬥爭過程中,這些職業棋手漸漸進步起來,而等到明治維新,幕府沒了,這些棋手看上去要失業的時候,突然報紙對圍棋感興趣了,將這些棋手組織起來進行職業比賽。
當時的圍棋比賽在報紙上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日本報紙為了銷量,還不斷的找或者編各種小段子和日本圍棋歷史,連川端康成都被報紙找來描述秀哉和吳清源的世紀之戰,也就是《名人》一作,當然川端康成是站在秀哉的立場上寫的,而實際上本因坊秀哉在那一戰並不光彩。
日本圍棋當時不但找到了金主,而且更有錢了,就算現在日本圍棋衰落,依然獎金高得驚人。在日本做職業棋手基本上就可以養活自己了,《棋魂》漫畫裡就表現了這一幕,近藤光做了職業棋手每年有下不完的棋。相對而言,《棋魂》電視劇裡我們中國棋手還是要找到戰隊才有機會真正的養家。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圍棋進展飛快,而中國當時兵荒馬亂,清末到民國,幾乎幾年就要打一次敗仗,賠款不斷,連中小地主都不斷的破產,誰還有心思下棋,棋手進步不了,甚至大退步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做職業棋手是要不斷的學習的。
但是中國圍棋不是沒有人才,吳清源就是典型,他東渡日本打遍日本無敵手,號稱十番棋之王。雖然在日本成名,但是他也認為自己在日本沒學到什麼,主要依靠就是學習中國古棋和日本傳過去的死活題。確實也是如此,在吳清源東渡之後,馬上和日本棋手下的定段賽中就可以看出來,除了木谷實,其他人根本不是剛到日本的吳清源對手。
實際上按照日後韓國圍棋崛起和阿爾法狗的勝利來看,日本圍棋那種追求棋形等玄而又玄的東西,根本就不是圍棋的本質,圍棋的本質倒反而就是中國古棋的方式,就是死活。
中國圍棋的衰敗也不是本身圍棋理論的落後,而是國家兵荒馬亂,養不了能專心下棋為生的棋手。
日本圍棋的衰敗也主要源於已經沒有下棋的人了,這點在《棋魂》漫畫中也有提及,作者描述到中國圍棋幾乎都是年輕人,而日本圍棋則是老頭的天下,而且極其關鍵的是,日本圍棋太陳舊,不會變通了,日本圍棋說好聽點是守規矩,難聽點就是自我封閉,封建殘餘眾多,比如吳清源去日本,實際上以他的棋力已經很強了,但是按照那時的規矩就要一段一段打上去才能和高手對局,一段可能要一年才能衝到。像秀哉和吳清源下棋的時候,乾脆不停地打掛,怎麼說呢?就是說我休息一會,封閉棋譜,然後改天再下,實際上就是召集大家去研究對策,這也就是欺負吳清源是中國人,後來和木谷實下,就沒辦法了,果然輸棋。說起來,木谷實才是日本圍棋發展的重要人選,沒有木谷實的求新求變,培養人才,日本圍棋衰落可能還要早。
日本圍棋這種殘餘雖然有所改變,但是極大的拖累了日本圍棋發展,讓日本圍棋變成了老人運動,雖然說近年來年輕棋手有所冒頭,但是和中韓完全不能比。
而反觀中國圍棋和韓國圍棋,新人輩出,而且新人和老人沒有什麼太大的隔閡,講究規矩的韓國圍棋新人依然很早就能和老將對弈,而中國棋手更不用說了,陳耀燁九段在小孩時期和聶衛平復盤,就和老聶頂嘴,氣的老聶說「你牛,你牛」,也沒見陳耀燁受到什麼打壓,這種氣氛才是中國圍棋掀翻日本圍棋,又和韓國圍棋爭霸的底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