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險行業,如何把銷售變成無限遊戲,即不要太看重每一次的成交與否,而是把客戶當作朋友來相處。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中國保險家》
本刊記者/林岸
2019年年初,王方誌與合伙人一起創立了「光合保」工作室,提供專業的網際網路保險諮詢服務。「光合」二字,輕易讓人聯想到了「光合作用」,王方誌說,在三十幾個候選名字裡面,一眼便相中了這一個,「感覺這兩個字傳遞出來的感覺非常溫暖、很有溫度,也希望能夠代表和傳達我們公司的服務理念。」
保險是風險兜底的工具
在進入保險行業之前,王方誌有過八年的金融從業經歷,儘管接觸證券、基金等比較多,對保險行業卻相對陌生。當他出於家庭保障想要投保,到處諮詢、對比、了解之後,才意識到作為消費者在投保面前相對處於下風。機緣巧合之下,他和幾個朋友萌生了涉足保險行業的念頭,希望能夠為更多像他一樣不知如何投保的人提供諮詢服務。
創業的起步階段,家族中一個意外令王方誌感觸深刻。當時他的姑姑對保險稍有興趣,並且認可保險的價值和作用,王方誌便為她推薦了幾款性價比高的醫療保險。但推薦過後,這事便不了了之,站在王方誌的角度上,他不願意過多跟親戚好友推薦保險。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大概半年後,姑姑罹患肺癌晚期,在家族群組裡發起了籌款求助,但最終,籌得款項也難以填補高昂的醫療費用。
這件事對王方誌打擊不小。「那時候我每天都會幫忙轉發連結、關注籌款進度,但最終也無能為力。回想當時如果多詢問、跟進,也許她最後就投保了,生病之後也能得到一定的理賠和補償,家人們在疾病和醫療費面前也不至於這麼被動。」
切身的經歷讓王方誌更加體會到了保險的作用。「每家每戶都需要這樣一個在風險來臨時,能讓我們更從容應對、幫我們降低風險損害的保障工具。」
誠信是長遠發展的基石
創業伊始,從沒有銷售經驗的王方誌扛下了新公司客戶開拓和服務的重擔。「主要也是幾個合伙人對我的信任,平時相處中,我的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他們都看在眼裡,也覺得我為人真誠、正直,而這幾個品質,恰恰是面對客戶時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東西。」
但光有熱情和品行,並不意味著在銷售這個新領域裡能夠暢通無阻,用王方誌的話來說,一開始就是硬著頭皮上。「起步階段對我來說,最難的主要是『產品選擇』和『健康告知』這兩個方面。」
對於一個在生活中有選擇困難症的人來說,為客戶篩選和比照產品更是對王方誌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剛開始給客戶介紹產品是非常吃力的,四個險種下面有各種產品,我需要一一比對,那時候特別害怕最後給客戶推薦的不是最佳、最合適的產品。」
整整一個月都開局不利,當王方誌終於籤下第一份重疾險保單,他卻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讓客戶退保。
「客戶投保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他的健康狀況符不符合健康告知,當時我也沒有人可以求證或者諮詢。客戶答應投保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沒問題。但是他買完之後,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開始想這件事情,甚至開始懷疑我這樣算不算欺騙了客戶。那段時間每天睡覺前都要查詢各種資料、了解相關的內容,反覆確認健康告知的問題。」
保單成交的第七天,在經過多次的糾結和掙扎之後,王方誌決定讓客戶退保。
這也是公司成立後籤下的第一份重疾險保單,對於公司而言,其重要性和象徵意義不言而喻。但王方誌說,當時沒有想那麼多,只想讓自己每天晚上可以睡得安穩、安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他的這個決定,最後也得到了公司團隊的認可和理解,相比短期的利益而言,客戶的信任、公司的誠信才是長期發展的基石。
銷售是一場無限遊戲
在王方誌看來,他更希望把保險當作一場無限的遊戲,而不是在保單成交那一刻便結束的有限遊戲。
剛開始服務客戶的時候,王方誌是通過公司提供的工作號碼來接待客戶的,與客戶的關係僅限於一個近乎虛擬的、囿於工作範圍內的接觸。
轉變來源於今年與客戶的一次偶然談話,王方誌讓投保的客戶將保單以及理賠的事項告知家人,「我跟客戶說,希望您的家人也知道這份保單的存在,萬一需要理賠,他們可以來找我,我希望給您提供終身有效的服務。」
就在那一剎那,王方誌突然意識到,他對那些僅存在於他工作號通訊錄裡的客戶,同樣負有售後責任和義務。他開始以個人的聯繫方式接洽新客戶、並找回老客戶,同時建立客戶群組,進行售後的跟進、每日保險知識的分享以及抽獎活動,獎品包括但不限於新款平板和華為手機等,沒有特選的中獎對象,客戶只憑運氣獲得。
如何把保險變成一場無限遊戲,王方誌認為在銷售過程中不要主動給保單畫上一個成交與否的節點,否則每一次銷售的最終結果非成功即失敗;他更希望把這個過程當作結交朋友、擴大朋友圈的機緣。王方誌對自己的定位是「陪伴型、朋友式的保險人」,無論成交與否,他看中的是與客戶的緣分和關係,「人的價值、與人交往的愉悅,要遠遠大於一個商品成交的意義。」
賣一份保險,做一生服務
「到了我40、50歲,我的客戶也漸漸進入理賠階段,我可能會有非常大的理賠工作量,但是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用自己往後的時間給客戶提供終身的服務。」
好的服務貫穿整個銷售環節。王方誌的售前環節一般分為五個步驟,「第一,了解客戶的需求和預算,我會非常尊重客戶的預算,在客戶的預算範圍內為他們提供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樣為他們設計和講解方案的時候,我有足夠的底氣;第二,跟客戶講清楚流程,比如保單設計要根據財務、健康等信息,給出保額建議;第三,收集客戶的財務信息、健康情況;第四,為客戶詳細講解方案並答疑;第五,帶客戶投保,告知投保後的注意事項。而且,我的每一份投保方案都是一致的,這種一致體現在,我不會因為客戶身份地位的異同而影響我的推薦,方案只從客戶的需求和預算出發。」
而投保的結束,只是服務的開始。對於保險從業人員來說,售後與理賠才是漫長的挑戰。
王方誌的第一次理賠經歷同樣出人意料,那是一份不屬於他成交的保單。
「那個客戶為她的長輩買了一份網際網路醫療險,後來被保險公司拒賠,當時她找到了我,希望我幫幫忙。因為不想辜負客戶的信任,也沒有考慮太多利益鏈條的問題,就接下了這個委託。」從分析拒賠原因、與客戶一起聯繫有關部門以及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洽談、聯繫法務和資深理賠律師等,王方誌在客戶忙著照顧老人、無暇顧及理賠的時候,幾乎承擔了大部分的理賠工作,最後終於為客戶爭取到保險公司的部分賠償費用。
親眼看到客戶理賠的弱勢之後,王方誌更加意識到保險經紀人的重要性,「在客戶很無助、家庭和親人面臨危險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省心的、能發揮作用的理賠工作,對客戶來說,既要分心去爭取理賠,購買過的保險也失去了保障的意義。」
始終以客戶為中心
從親身體會投保消費者的痛點、到建立網際網路保險諮詢服務平臺,再到用自己的專業與熱情為客戶提供周全的服務,王方誌始終在堅持「為客戶服務」的初心。
在王方誌眼裡,保險行業是一個值得堅守的行業,「我覺得保險行業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個人成長的複利效應很強,每一次的經驗和積累,都對未來有持續性的幫助。它不像每個月的業績、或者電話銷售任務一樣月底自動清零,不需要擔心售後的服務,只需要把固定的任務完成就好。一份保單的成交,意味著後面更長時間的服務的開始;而每一份保單的籤訂,對客戶的保障、對我們自身的提升、對公司的發展都有影響,需要我們想得更周全。」
對於未來,王方誌希望能在保險諮詢領域持續深耕,提升自己的專業度,同時也不斷開拓自己的業務領域廣度,以期能滿足客戶的多元需求。對於公司和團隊的發展,他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認可公司發展理念與客戶服務理念的保險從業人員加入,不激進、不冒進,但能走得更穩當、更長遠。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