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的扶貧工作隊員父親
「有無數聲音在為之說話,其中一聲來自我的父親;有無數身影在為之奔走,其中一個正是我的父親;有無數雙手在為之添磚加瓦,其中一雙屬於我的父親。」這是雲南一名女孩為駐村扶貧的父親袁明磊寫的作文中的一段話。這篇聲情並茂、令人動容的作文,被媒體轉發後,引發關注。
兩個父親
3月29日,天空飄著雨。雲南省宣威市田壩鎮石塘村塘子邊村民小組的一條500多米長的砂石路上,一位老人拄著拐杖緩慢行走。
這條小路曾泥濘不堪了幾十年。
一年多前,老人的一封信轟動了全村。信裡說:村頭那條羊腸小道幾十年沒變過,我捐2萬元,請鄉親們出把力,把路擴成一米五寬吧!方便大家騎騎摩託、推推自行車。
曾經的老村長仍牽掛著村裡的事情,大家被觸動了。老村長這一舉動,帶動了不少村民參與捐款。路修通的這天,村裡專門請老人回來看看。老人被兒子送回村時,村民們一擁而上:老村長你看!這條路現在能通汽車了!
他們還不知道,2年前確診了結腸癌的老人,已虛弱不堪。老人卻滿心歡喜,強打精神在路上走了一個來回。這是老人最後一次回到老家,跟著兒子袁明磊回到曲靖市區的第51天,老人去世了。
……
袁明磊也是一個父親,他的女兒今年7月剛剛參加完高考。
他還是曲靖市會澤縣鍾屏街道魚洞社區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2015年8月,紅雲紅河集團曲靖捲菸廠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時,袁明磊報了名,甚至沒有和妻女商量。「我也是從貧困大山裡走出來的。三十多年了,我還記得每逢雨天,總要把僅有的一雙布鞋塞進書包裡,光著腳走幾裡山路去上學。我想改變它!」
懷著一腔熱情,袁明磊去了單位掛鈎扶貧的魚洞社區。剛到村裡時他有些意外:「就在縣城邊上,有不少小樓房,比塘子邊這樣的山區貧困村好很多。」此時他想:整體條件這麼好,脫貧應該不難!
隨著時間推移和工作的深入,袁明磊皺起了眉頭:全村共60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2000人;村裡髒亂差;依然有不少破舊的土木結構瓦房;「等靠要」思想在村民中普遍存在……駐村扶貧的第一年,袁明磊幾乎是一個人承擔著單位幫扶的兩個貧困村大部分的駐村幫扶日常工作。白天,他在相距10多公裡的魚洞、以則兩村間奔走。晚上,常常整理資料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幹,2015年12月,袁明磊交出第一份答卷:兩個貧困村的脫貧規劃。和父親一樣,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修路!
兩個女兒
2019年8月,魚洞社區低保貧困戶王保明給袁明磊送來他兒子考取高中的錄取通知書。
「你女兒怎麼樣了?是不是應該從會澤職中畢業了?找到工作沒有?」袁明磊問。
「沒呢!」王保明的話讓袁明磊頓了一下,這孩子怎麼還沒找工作?又遇到什麼困難了?
「女兒考取大學了!等錄取通知書到了,我送過來給你登記!」聽到這句話,袁明磊一陣驚喜。他看到,平時因身帶殘疾總是佝僂著腰背的王保明,此時腰杆挺得直直的。
袁明磊關注到王保明的女兒是2016年中考。當時,女孩因發揮失常沒考上高中,15歲的小姑娘就想外出打工,袁明磊覺得很可惜。他和村幹部多次找王保明做工作,又在電話裡勸女孩,勸她復讀或者上職中。
「從孩子的話裡,能感覺到她很想上學,只是家裡條件實在困難。」袁明磊再次打電話勸王保明。最終,在會澤職中開學的前一天,女孩和家人同意了。
三年後,女孩兒不僅通過教育扶貧資金順利完成了職中學業,還考上了大學。
……
「我不再催促父親為我重新布置房間了,因為我知道他正努力讓更多人擁有更好的居住環境;我不再纏著父親幫我輔導功課了,因為我知道他正想方設法讓更多孩子走進學校;我也不再埋怨父親為什麼不能多陪陪我了,因為我知道他把年華都奉獻給了另一片更廣闊的土地。」
這是袁明磊的女兒袁景瑞去年寫的作文中的一段話,作文題目是《父親扶貧路上那些事》,孩子今年高考,在當時緊張的複習中寫下這樣一篇五千字的作文,記錄了父親駐村扶貧五年來她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父親的變化。
「五年前的秋天,剛得知父親要去下鄉扶貧的時候,我以為他不過和往常出差一樣,最多離開十天半月就能回來。誰知道,這一去至今,已有五年。從那天起,家裡就突然空了下來。」
「我和母親去過那個村子一次。低矮的灰暗建築擠擠挨挨縮成一團,坑坑窪窪的地面上還有積水未乾,逼仄的房間裡光線暗淡、蒼蠅成群,老舊的木板床上鋪著同樣陳舊的稻草編織的床墊,潮溼的黴爛順著牆角窗縫滋長。這就是父親放棄了家裡舒適的條件,待了快四年並且還會繼續待下去的地方。」
「而就是這樣一個不愛言語的人,頂著烈日在兩個村之間來回奔走,冒著風雪查看一個個幫扶項目建設情況,淋著雨打著手電筒一家一家去入戶走訪調查。他自己給貧困戶送過衣物,也資助過貧困大學生;他甚至知道了一些中草藥的種植方法。」
「我意識到,父親對這份工作傾注了遠超我想像的熱情和心血,他是在做一件他認為值得的、有意義的事,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
作文
袁明磊駐村一去就是五年,女兒袁景瑞曾埋怨過,無助過……但與父親暢談後,她選擇了理解。
「情感真摯,令人動容」,這是有媒體轉發袁景瑞的作文時,給出的評價。從這篇作文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在脫貧攻堅一線,有許多像袁明磊這樣的父親,有許多像袁景瑞這樣的孩子,還有許多扶貧工作者身後的家庭。
「父親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單位派出的駐村幫扶力量不斷加強,現在和他一起共同奮鬥的同事已達12個。在他們之中,不少已是人到中年。他們的行李中總少不了常用藥物,甚至有人帶著理療機去駐村,為的是儘可能不影響工作;2018年冬天流感來襲,12名駐村扶貧的叔叔阿姨中先後有7人感冒發燒咳嗽,但因年底工作任務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就近診療,輸完液、吃過藥繼續駐村工作;2019年,先後有2名叔叔家中老人因病去世,他們都是匆匆料理完老人的後事,擦乾眼淚就趕回村裡繼續駐村工作……」
「人至中年,誰的身體不開始走下坡路,誰不是一身牽掛難以割捨,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即使困難重重,父親和他的同事們也沒有絲毫懈怠。他們用腳步去丈量了那個地方的每一寸土地。近五年來,在單位大量扶貧資金支持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他們單位掛鈎幫扶的三個貧困村正在舊貌換新顏:
超過4萬平方米的村組道路得到全面修整、硬化,4000多人的交通出行困難有效解決,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超過1000盞太陽能路燈,全面覆蓋了3個貧困村共計33個村民小組主幹道及人員密集場所,照亮了將近1.6萬村民的小康之路;
累計500名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得到持續資助,不再因家庭經濟困難影響學業;
三所村小學,從教學樓到學生食堂、宿舍和操場煥然一新,孩子們的讀書聲、笑聲更響亮了……
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從2015年末的將近5000人減少到目前的780人,其中兩個貧困村已先後於2017年、2019年整村脫貧出列,減貧成效顯著。」
「我的父親以及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都無英雄之名卻行英雄之實。」
策劃:王長山
攝像:楊牧源 王研
剪輯:楊牧源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雲南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