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他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醫生,還是一名民兵,他更是一位英雄,頑強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他叫張治凱,一名瘦削卻堅毅的男子漢,在武漢保衛戰中,主動請纓、敢打敢拼,用博愛的情懷闡釋了什麼是「醫者仁心」,用英勇的作為展現了怎樣才是「黨員先鋒」。
勇士出徵時,朔風凜冽天正寒;英雄歸來日,春風拂面花滿枝。
那捧鮮花已在手裡攥了好久,那份思念已在心頭延綿了太長……「馬上就能見到爸爸了!」張藝舒、張藝暢這對孿生姊妹花高興地喃喃自語,緊緊拉著媽媽的衣袖。4月14日,是我市援鄂醫療隊第三批37名隊員凱旋的日子,歡迎的人們早就整裝排隊翹首以待,「來了,來了……」歡呼聲如同春雷掠地,警車開道,鐵騎護航,我市援鄂醫療隊的37名隊員回家了!
4月14日,張治凱平安歸來,與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幸福相擁。
車門緩緩打開,姐妹倆快速搜尋著爸爸的身影,有一個瘦削堅毅的身影猛然出現,小女兒一個箭步衝上來,緊緊擁抱住多日未見的爸爸,隨後一旁的大女兒也跑過來,父女三人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一幕讓不少人淚水潸然。這樣一個擁抱,距離他們上次匆匆一別,整整跨越了54天。
這位幸福而英勇的父親就是東營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副隊長、河口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治凱。
請纓援鄂:「疫情面前,我不能做一個旁觀者」
2020年的開年,註定不同尋常。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許多人的心,身為醫生的張治凱,更是一直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張治凱曾經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接受過傳染病防控和院感知識專業培訓,對傳染病的認知比一般人深刻得多。1月27日,大年初三,他主動要求到醫院發熱門診值班,與感染科全體醫護人員並肩作戰,認真學習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防控知識、演練防護流程,接診、留觀疑似患者。
「我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疫情面前,我不能做一個旁觀者!」眼看武漢疫情形勢越發嚴峻,懷著這樣樸素的念頭,張治凱第一時間寫好請戰書,做好了隨時馳援戰疫最前線的準備。2月19日,接到醫院馳援武漢的通知後,他立即收拾行李,翌日一早,告別妻子和兩個女兒,瞞著年邁的父母,與其他援鄂醫療隊員一起,奔向了武漢抗疫一線的戰場。
2月20日下午,醫療隊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冷清」是張治凱到達武漢後的第一感受,冷清的機場和冷清的街道不斷戳痛著他的心。只有置身當時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圍城中的武漢人所經歷的迷茫、恐懼和悲傷,深受觸動的張治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拼盡全力打好這場硬仗,讓這座英雄的城市早日度過漫長的冬天。
2月26日,經過幾日緊張的業務學習和院感培訓,張治凱順利完成考核,並和戰友們接管了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的兩個病區。「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在掌握了所負責患者的各自情況後,我為他們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不斷加強心理疏導,幫他們樹立戰勝病魔的堅強信心。」張治凱說。
在「鏖戰」近十日後,首義院區逐步有序恢復了醫療秩序。3月7日,張治凱和醫療隊的戰友們轉戰此行援鄂的第二站——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與首義院區相比,這裡收治的病人情況更是危急。為了給病人提供科學及時的救治,醫療隊遴選26名不同專業的資深醫護人員成立了核心專家救治組,張治凱被選入其中,除了日常的值班外,有時為了研究危重病人病情,他們經常一同開視頻會研討幾個小時,忘記吃飯、休息是常有的事。
3月9日,張治凱值夜班,接班後對一位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例行查房後,叮囑他選擇臥位休息,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在查房過程中,張治凱一直在思考患者出現心衰的病因,查房後他又覺得心裡不踏實,便再次趕到病房,發現這名患者忽然出現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張治凱立即對這名患者進行搶救,一夜高強度的搶救工作後,這名患者終於轉危為安,筋疲力盡的張治凱脫下防護服後全身已被汗水溼透,棉襪裡都能擰出汗水。
可即便救治工作再辛苦,張治凱也從未有半句怨言。回憶在武漢抗疫時經歷的種種,張治凱形容就像是一場場生命的接力賽,肩膀上擔著的是患者和家屬的殷殷期望,他們隨時做好準備爭分奪秒地與死神賽跑。
出徵前醫療隊的戰友們來自不同地市、不同醫院,很多人彼此之間素不相識,但在武漢抗疫的這段時間裡,他們相互支持、並肩作戰,用默契的配合為一個個患者贏得了生的希望。
收穫感動:「謝謝武漢,讓我感到做醫生值得」
2001年,從醫學院畢業的張治凱穿上白衣成為一名醫生,至今已有19個年頭。這些年,他用嚴謹精湛的醫術成功救治了無數患者,被很多患者家屬感謝和銘記,但此番武漢抗疫之行,卻讓他對醫生這一職業有了更深的認知。
這些天來記憶中留下的許多珍貴片段,讓他深深感到「做醫生很值得」:2月20日剛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時,前來接站的志願者們一再向他們表示歡迎和感謝;入住的酒店老闆是位印尼僑胞,曾在山東創業多年後去武漢發展,對山東很有感情,主動要求接待山東醫療隊;去病房裡查房時,患者們充滿感激和信任的眼神,以及「謝謝山東好人」「你們山東好人真多」這樣一聲聲由衷的道謝……
對於醫療隊員來說,進出隔離病區,穿脫防護服是十分關鍵的環節,每天僅穿脫防護服就得需要近兩個小時。「每天我們進入病房『紅區』時,需要按照規定步驟一步步、一層層穿防護服,穿的時候要做到防護到位,邊緣一點都不能碰到,在脫的時候則更為關鍵,要經歷三區兩通道共五道門,每脫下一層用洗手液洗一次手,同時動作還要保持輕、快、準,防止產生氣溶膠造成感染風險。」張治凱這樣告訴記者。
穿上防護服後要在隔離病區一連工作四個小時,因為怕去衛生間,每次在穿防護服前兩個小時張治凱就開始不吃不喝,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醫用防護口罩走訪完所有患者後,通常早已大汗淋漓、口乾舌燥。有患者見到張治凱嗓音沙啞、略顯疲憊,一邊把麵包、水果塞給他,一邊說:「我給你看著領導,不讓他們看到,你快吃點!」張治凱輕輕擺手婉拒患者的好意,卻又被他們的淳樸善良所感動。
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在南方溼冷的天氣裡工作,張治凱患上了溼疹,奇癢無比,而穿上防護服後他只能默默忍耐著。令他十分感動的是,隊內相關方面的醫療專家知悉後,給他開了止癢的藥膏,並對他進行了有針對性地治療,直至他溼疹消退、康復痊癒。
張治凱告訴記者,在武漢戰疫一線的那些天裡,他時常被感動包圍著,這種感動不僅來自一線一同戰鬥的兄弟姐妹、善良淳樸的患者,還來自後方一直給予他遙遙關心的醫院領導、親朋好友,他們時常發來的問候簡訊讓他知道身後有堅強後盾,自己可以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打贏這場硬仗上。
許下心願:「以後有機會,帶女兒去戰鬥過的地方看看」
出徵前考慮到父母年邁,怕他們擔心自己安危,張治凱選擇了向父母隱瞞自己出徵武漢的消息,只是告訴他們暫時被調入醫院發熱門診,工作強度大需要長時間待在醫院裡。「當時正好各小區對外封閉,我跟妻子商量,能對父母隱瞞多久是多久,主要是怕老人家擔心。」但後來父母還是得知了他出徵武漢的消息,半句責怪的話沒有,而是叮囑他一定要認真工作,同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當初張治凱決定去一線抗疫時,妻子崔士梅雖然擔心卻還是支持他的決定,在他去武漢的這段時間裡,她更是一人承擔起照顧老人、孩子的責任。雙胞胎女兒張藝舒、張藝暢今年10歲,起初聽說爸爸要去武漢「打仗」,她們既害怕又擔心,大女兒張藝舒經常偷偷躲在被窩裡哭,姐妹倆更是放棄了昔日愛看的動畫片,每日晚飯後端坐在電視前看關於抗疫的新聞,渴望能在電視畫面中出現爸爸的身影。後來,通過爸爸在發來的視頻聊天裡給她們講述抗疫一線的見聞,她們開始相信爸爸這個英雄一定會早日戰勝病魔回來陪伴她們。在等待爸爸歸家的日子裡,懂事的張藝舒、張藝暢還給爸爸寫了信,在跟爸爸視頻時念給他聽,祝福他早日平安凱旋。
3月30日,是屬於醫護人員的特殊節日——國際醫生節。經過幾日短暫的休整,圓滿完成救治任務的張治凱,同山東省第三批和第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共計314名隊員乘坐專機返回山東,入住德州夏津德百溫泉度假村進行隔離休整。離開武漢時,武漢市民和志願者紛紛趕來送行。
在武漢這座以櫻花聞名的美麗城市,張治凱和戰友們奮戰的這段日子正是櫻花開得最好的時候,這一個多月,他們每天過著酒店、醫院兩點一線的日子,甚至沒來得及去武漢大學校園裡看看櫻花,沒來得及在武漢街頭吃一碗最正宗的熱乾麵……
「以後有機會,一定帶著女兒去戰鬥過的地方看看。」這是張治凱對兩個女兒許下的「成長承諾」,亦是他對自己的承諾。歲月流淌,英雄無恙,慢慢長大成熟的女兒會更加明晰父親當年做出的這個決定,而他自己也會在今後的從醫生涯裡,永遠銘記這份赤誠和感動。
(記者 蔡文龍 陳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