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芯歷史】引領兩次CIS技術變革的索尼是如何成長的?
2、瞄準5G iPhone並進軍新市場 高通重返增長軌道
3、中國移動與中興續籤戰略協議:將圍繞5G、6G展開合作
4、SONY、HP供應商六淳智能開啟上市徵程,已進行輔導備案
1、【芯歷史】引領兩次CIS技術變革的索尼是如何成長的?
圖像傳感器分為 CCD 傳感器、CIS 傳感器兩大類別,CCD主要應用於單反、工業場景。而CIS憑藉體積小、成本低等優勢活躍在手機、安防、汽車等場景。
現在已迎來了CIS行業的飛速發展的階段,市調公司Yole的報告顯示,2020年CIS行業規模將接近210億美元,未來3年年複合增長率在9%左右。另外一家調查機構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8-2023年全球CIS出貨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1.7%,2023年有望突破95億顆。
圖源:Yole
索尼一直是CIS市場的「頭號玩家」,2019年索尼繼續保持著CIS領域的領先地位,以高達49.2%的市佔率霸榜,超過第二名三星、第三名豪威之和。那麼索尼在該領域是如何成長的?
引領兩次CIS技術變革
圖源:網絡
在這裡先理一下索尼的CIS產品主要節點:
2000年,開始發展CIS;
2006年6月,從熊本首次發貨CIS;
2009年,開始開發背照式CIS;
2012年10月,開始發售兩層堆疊CIS;
2017年2月,推出三層堆疊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提出的背照式CIS和堆疊式CIS引領了兩次CIS技術的變革。
索尼在推出背照式CIS之前,研發了名為「Exmor」的晶片,用於片上模擬到數位訊號轉換,即由傳統的外置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數轉換器)升級為內置ADC,優勢在於支持在低頻率下運行且能夠有效減少噪聲,並實現高速提取。另外,Exmor發出的是數位訊號,抗幹擾性更好。
IMX035是此系列推出的首款產品,應用於安防領域。隨後,Exmor技術被索尼迅速推廣到相機等電子領域。
在實現內置ADC後,索尼於2008年推出了採用背照式技術的Exmor R傳感器,首款產品是IMX055CHL。不過讓Exmor R傳感器名聲大噪的不是自家產品,而是蘋果的iPhone 4s。該技術賦予了iPhone 4s出色的高感光度表現。
不過索尼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選擇持續研發,很快就發現像素層在單個感知單元中的面積佔比還可進一步提高。
索尼在2012年發布了第一顆雙層堆疊CIS晶片,產品命名為「EXMOR RS」,將圖像傳感單元和邏輯控制單元分別做在2片晶圓上,並通過TSV(矽通孔)封裝技術將傳感單元與邏輯控 制單元互連。
2017年,索尼在 ISSCC會議上發布了第一顆三層堆疊 CIS晶片。索尼將圖像傳感單元、邏輯控制單元(ISP晶片)、DRAM 晶片堆疊在一起。這款CIS晶片實現了1930萬像素,單顆像素麵積高達1.22x1.22um,並在片上集成了1Gb DRAM 存儲器。這款CIS晶片能夠拍攝 120fps的高幀率圖像,並能提供 960fps的FHD 超級慢動作回放。
目前索尼的CIS產品已遍布智慧型手機、安防、汽車等領域,此前索尼稱希望能在2020年進一步將CIS產能擴大至12萬片/月,以此為基礎估計索尼CIS產量 2017-2020年的複合增速約為 14%左右。
尤其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索尼的CIS已成功打入蘋果、小米、OPPO、vivo等廠商的供應鏈,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圖像傳感器市場總收入為63億美元。其中,索尼以44%的營收份額佔據市場第一的位置。
收購東芝圖像傳感器業務
圖源:路透社
除了在技術上的搶先布局,索尼於2015年收購東芝圖像傳感器業務也鞏固了其在CIS市場的領先地位。
2015年12月,索尼官宣公司將以190億日元(約合1.55億美元)收購東芝的圖像傳感器業務。
同年8月,索尼宣布雙方已籤署了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就收購事宜進行了談判。四個月後,雙方最終敲定了收購方案。
雙方達成了包括東芝旗下300毫米晶片生產線的製造設施、設備和相關資產在內的轉讓協議,該資產主要位於東芝大分運營公司。在此項轉讓後,索尼將該生產場所作為索尼半導體公司(索尼全資子公司之一)的生產設施進行運營,主要進行CMOS影像傳感器的生產。
另外,原受僱於東芝製造工廠的員工,包括其CMOS影像傳感器工程部門及設計部門的員工(共計約1100名員工),在轉讓後由索尼公司僱用。
當時索尼預期CMOS影像傳感器的市場將進一步增長,本次收購將增加在索尼在這一領域的生產能力。
當時索尼在全球CIS市場的份額約為40%,在收購東芝圖像傳感器業務以後,市場份額逐年攀升,目前穩定在49%左右。
結語
索尼在過去十年一直很強勢,不過隨著美國對華為禁令生效,索尼「斷供」其第二大客戶華為後,這一格局或許會發生變化,畢竟華為佔其銷售額的20%。
迄今為止,索尼一直在大舉投資,拼命生產圖像傳感器,以滿足旺盛的需求,包括宣布在長崎新建一家工廠的計劃。
雖然索尼已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可以恢復向華為的部分供貨。然而,與索尼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告訴《日本經濟新聞》,索尼仍對其與華為業務的未來持謹慎態度,因為華為仍需要為其智慧型手機業務的許多其他晶片和組件獲得可靠的來源。
此前日經報導稱,圖像傳感器業務是索尼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截至今年3月的2019財年,其營業利潤為2400億日元,與視頻遊戲業務的業績幾乎相同。但在10月份公布2020財年第二季度收益時,索尼預計圖像傳感器整個財年的利潤將下滑66%。
不過,蘋果可能會成為索尼的救星。如果iPhone 12系列能夠保持強勁需求,索尼可能能夠彌補華為所造成的部分損失。
除了三星、豪威等競爭對手外,近年來,國內廠商在細分領域的崛起也對索尼造成了衝擊。如在安防領域自2107年起連續兩年蟬聯全球市佔率第一的思特威;在前年成功量產1.12 um大底1300萬像素CIS的格科微;2018年成功量產130萬像素車規級CIS的比亞迪半導體。
未來CIS格局又將如何變化?
2、瞄準5G iPhone並進軍新市場 高通重返增長軌道
據外媒報導,對於美國晶片製造商高通來說,蘋果推出的全新5G iPhone無疑是個巨大福音。再加上進軍新市場,並和解了多起法律糾紛,高通正重返增長軌道。
高通最近發布了截至9月27日的第四財季財報,顯示其從智慧型手機晶片組和不同產品的銷售收入飆升了38%,達到近50億美元。與此同時,該公司預計今年第四季度上述業務收入將激增80%,這是至少十年來該公司在第四財季取得最好的業績。
在第四季度,蘋果公司發布了新款iPhone 12系列,這標誌著高通在多年因兩家公司在法庭上的爭鬥而被排擠在外之後,重新開始為這款開創性的智慧型手機提供零部件。
高通與蘋果的爭端已經得到了解決,這使得高通也能獲得iPhone新機所帶來的好處中分一杯羹。然而,這一增長遠遠超出了華爾街的預期,這得益於蘋果公司出人意料地決定在面向美國市場的所有iPhone 12機型中加入更昂貴的毫米波5G功能。因此,高通的業績和指引都大大高於華爾街的預測,促使其股票大幅上漲。
然而,高通現在有了更多的嘗試,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為最新款iPhone提供零部件。該公司已經與華為達成和解,消除了其向企業技術授權的最終主要阻力。上個月,聯 邦上訴法院駁回了聯邦商務部提出的請求,即重新考慮駁回政府反對高通反壟斷案的裁決。這使得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剩下的選擇更少,只能提交給最高法院。
高通可以將晶片組的應用範圍擴大,不再僅限於iPhone的數據機插槽。第四季度業績會對高通不同晶片市場領域的總銷售額產生最大影響,這些晶片除了用於汽車和網絡外,還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射頻元件。在過去的12個月中,僅這些業務就為高通創造了近37億美元的收入。
考慮到高通與蘋果的關係可能再次發生反轉,其保持業務多樣性的選擇至關重要。(網易科技)
3、中國移動與中興續籤戰略協議:將圍繞5G、6G展開合作
圖註: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中興通訊董事長李自學等出席籤約儀式
新浪科技訊 11月22日上午消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將圍繞5G、6G等展開合作。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面向未來發展和長遠合作,共同探索新興業務領域發展機遇,圍繞5G行動網路、5G傳輸網、5G垂直行業、網絡安全、雲網融合、6G、智能泛終端、產業鏈培育、基礎業務與信息化業務等十大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此前,中國移動與中興通訊於2017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在通信設備、下一代網絡、網絡智能運維、智慧家庭、安全終端等多個領域已開展長期合作。通過續籤協議,雙方將進一步發揮資源和能力互補,共同提供更多層次的通信、信息基礎設施和數位化服務。(新浪科技)
4、SONY、HP供應商六淳智能開啟上市徵程,已進行輔導備案
集微網消息,11月22日,據廣東監管局顯示,東莞六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現已接受華西證券的輔導,已於2020年11月17日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
資料顯示,東莞六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通訊及家電類電子產品附屬零件的研發設計、加工製造和銷售,屬高精密技術型製造企業。公司產品主要包括絕緣(PET、PC、PVC、FIBER)、防震/止滑(CR SPONGE / PORON)、導熱(SILICONE PAD/Graphite Film)、導電/屏蔽遮罩(CU/AL/NICKEL/EMC)、補強板(Stiffeners)等功能零組件及特殊膠帶(3M、DUPONT、SONY、NITTO等),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PDA等3C產品。
六淳智能產品外銷至世界各地,成長迅速,客戶包括SONY、HP、APPLE、MICROSOFT、ACER、ALPHA、MOTOROLA、NEC、SIEMENS、NOKIA、SANY等世界知名公司。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