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與奧斯曼帝國1

2021-02-2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一、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以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土耳其人是屬於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後裔,使用土耳其語,屬歐洲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

土耳其人系西突厥在歐洲的後裔。7世紀西突厥滅於唐後,其中烏古斯部塞爾柱人自中亞遷至西亞、歐洲,同當地波斯人結合。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佔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瓦解,遂遭歐洲列強殖民侵略。1919年,在凱末爾領導下開展民族解放武裝鬥爭,推翻封王朝,擊退外國侵略,於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這個名字可歸屬於兩個不同的民族︰早先的塞爾柱人和後來的奧斯曼人。塞爾柱人是來自裏海附近草原的塞爾柱牧民,約在公元第十世紀皈依伊斯蘭教。近七萬塞爾柱人被販賣為奴隸,以充任哈裡發在巴格達的穆斯林軍隊。這些奴隸皈依成為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在1055年的巴格達,他們變成哈裡發背後實際的政權,並開始擴大他們的統治。他們的領袖取得「蘇丹」這個頭銜,意即「權力的擁有者」。1100年,他們控制了安那託利亞的大部份地區(從拜佔庭人手裡奪得)、巴勒斯坦、圍繞波斯灣附近的土地、阿拉伯的聖城、和遠在東方的撒馬利亞。

1071年,塞爾柱人在今天土耳其的曼奇克託一地,從拜佔庭的軍隊手中贏取驚人的勝利,使安那託利亞的大部份地方成為土耳其的佔領區。約在同時,他們成功地從埃及的穆斯林統治者手上奪取耶路撒冷。這兩件大事衝擊了拜佔庭人、羅馬教廷和歐洲人,結果引發持續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東侵。儘管塞爾柱土克曼人最後成功奪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他們的力量卻因不斷地與十字東作戰而被消耗。除此,他們也受到暗殺團 (伊斯蘭教的異端宗派)的活動所威脅。在內部,蘇菲派的神秘主義大為盛行,使伊斯蘭教進入一個反思的時期。就在這個精疲力竭和虛弱的時期裡,他們在蒙古人的侵略下驟然崩潰。巴格達在1258年淪陷於侵略者之手,而塞爾柱人的帝國也告消失。

在十四世紀的初期,來自安那託利亞(今天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地方)的穆斯林民眾在蘇丹奧斯曼一世的統治下團結起來,以榮譽之名自稱為「土耳其人」或「奧斯曼人」。土耳其人發動聖戰以粉碎拜佔庭帝國,並在環繞著君士坦丁堡的巴爾幹半島與希臘等地興起戰事。1389年,他們打敗塞爾維亞人。1396年,來自匈牙利的「十字軍」也被打敗。雖然奧斯曼的大業一度為帖木兒所帶領的突厥人攔阻,但是隨著蒙古大軍的撒離,土耳其人又重新奪回優勢。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徵服者」)終於在1453年5月29日攻佔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在七十門大炮連續轟擊八個禮拜下崩倒,一萬五千名土耳其火槍兵隨即攻入城門成功地佔領該地。

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和屬地,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它將遊牧部落的傳統、波斯的藝術修養、拜佔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學文化融於一身,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二、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語:Osmanlıİmparatorluğu)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17世紀也叫奧託曼帝國。

(1)興起擴張

奧斯曼部是突厥語民族,是原來的塞爾柱所屬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這個部族在安納託利亞半島逐漸定居,早期與拜佔庭-希臘民族多有融合與戰爭,通過在拜佔庭帝國和其他安納託利亞突厥語民族的遊走與鬥爭,奧斯曼部日漸興盛,現代土耳其人就來源於此。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託利亞(小亞細亞半島)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那託利亞侯國(Anatolian Beyliks)。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於西突厥烏古斯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佔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託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58~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拜佔庭帝國國王,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

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徵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佔庭帝國,派出了援軍。

蘇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佔庭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人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

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佔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徵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土耳其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

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徵戰時喪失的領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2)發展強盛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佔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土耳其語意為「上城去」。

徵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土耳其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土耳其進入了漫長的徵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土耳其的海軍亦對其徵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

由於土耳其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土耳其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取得了亞塞拜然的部分地區。

1517年,土耳其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徵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貝爾格勒,其後徵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屬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土耳其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

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土耳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土耳其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土耳其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徵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土耳其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土耳其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土耳其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土耳其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土耳其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土耳其在這一時間段佔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為土耳其勢力範圍。由於土耳其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土耳其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另外,土耳其對伊斯蘭國家的徵戰,一直繼續到塞利姆一世的繼承者蘇裡曼大帝時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盜海雷丁,綽號為巴巴羅薩(紅鬍子),宣稱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時候,徵服了阿爾及利亞。

從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徵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西亞,甚至佔領了突尼西亞,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裡(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葉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徵服了紅海沿岸的厄利垂亞與索馬利亞。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徵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都被土耳其所徵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裡,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土耳其的軍事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國家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伊斯蘭各國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黎波裡(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土耳其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

葉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

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捲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著整個奧斯曼帝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土耳其的前世:奧斯曼帝國
    其實帖木兒也是幸運的,他自認為的先祖成吉思汗及繼承者徵服四分五裂的中原,僅僅滅亡積貧積弱的南宋就用了八十年,如果他的東徵真的成行,面對雄武的朱棣、百戰百勝的三大營和統一的中原王朝近1億的人口,帖木兒也是兇多吉少)。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佔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
  •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三大彎刀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長刀——基利(Kilici、Qilidj)、帕拉(Pala)以及亞特坎(Yataghans)。
  • 被遺忘的歷史:奧斯曼帝國侵佔半個新疆
    本文作者孫力舟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研院研究員,原載《經略》2014年1月號。奧斯曼的封臣阿古柏曾侵佔大半個新疆從公元11世紀起,一些原本遊牧於中國北方草原的突厥部落陸續遷徙到西亞。14世紀,這些部落聯合當地居民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1453年滅亡東羅馬帝國,16世紀初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 從奧斯曼帝國到小亞細亞霸王,土耳其是憑藉什麼多次崛起的?
    當然,並不是說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就一無是處,從奧斯曼帝國到小亞細亞霸王,土耳其的歷史就非常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去尋找土耳其人能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一再崛起的理由。有人說,奧斯曼帝國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因為它「前三百年一直在強盛,後三百年一直在衰落」。最誇張的是,奧斯曼帝國開國連續十代明君,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土耳其的大國夢:懷念奧斯曼帝國 關注中亞和新疆
    然而,土耳其官員和學者在會議中並不迴避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這次會議的舉辦地——哈塔伊省,長期是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庫德人等民族混居,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天主教、東正教和猶太教並存的地區。出席會議的土耳其省長、市長、智庫主席和多名學者,都提到「哈塔伊模式」值得在中東地區推廣,而這一模式正來自奧斯曼帝國的遺產。
  • 從浪漫土耳其到國中哈士奇,奧斯曼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就是他們有個曾經縱橫歐亞大陸幾百年的祖先——奧斯曼帝國,也因此,造就了他們如今的「大國情結」。 說到奧斯曼帝國,就不得不說說,土耳其人歷史課本中的祖先的祖先。因為有奧斯曼帝國這一層關係,土耳其人自我感覺就與祖先的祖先近了起來(儘管血緣上並不相近,實際上更接近喬治亞人)。
  • 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在世界歷史上,公元145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29日,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陷,拜佔庭帝國宣告滅亡,而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則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直到公元1453年,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土耳其人終於徹底徵服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以徵服者的身份進入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按照慣例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洗劫,當士兵們正在狂歡的時候,他們的蘇丹卻在廢墟前吟唱了一段悽涼的波斯詩歌。
  • 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的後代,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2015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接待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安排16人打扮成古代戰士列隊站在樓梯上,這些帝國是從匈奴一直到奧斯曼帝國。許多西方人、國內的網友甚至都相信土耳其人就是突厥西遷的後代,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突厥和土耳其之間的聯繫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一、突厥都是哪些部落組成首先,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什麼是突厥。
  •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的名字叫做康斯坦丁尼耶,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語音譯。直到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後,現代土耳其才將該城改名為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對於歐洲有著重要意義,但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歐洲根本不是土耳其人的對手。
  • 曾經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土崩瓦解的?
    但客觀的說,土耳其是一個祖上真正闊過的國家,當年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的滅亡,距今也不過才一百年的時間。土耳其人,從小亞細亞西北一隅之地出發,通過徵服千年拜佔庭和馬穆魯克王朝,使帝國蘇丹同時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伊斯蘭世界的哈裡發。在近代,奧斯曼帝國曾經以「西亞病夫」之名與我國的大清王朝同病相憐。只是,奧斯曼帝國的結局與我國不同。
  • 土耳其人說:正是因為我們的祖宗才迫使中國修築了長城
    土耳其人說:正是我們的祖宗,才迫使中國人修築了長城 先回顧一段不算老的歷史:2018年6月27日,土耳其陸軍慶祝建軍2227周年!你沒聽錯,建軍2227周年!
  • 突厥跟土耳其有什麼聯繫,土耳其人是突厥的後裔嗎?
    公元151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在查爾迪蘭戰役中擊敗波斯薩非王朝沙阿伊斯瑪儀一世的軍隊,由此擴張了奧斯曼帝國南部和東部的領土。公元1517年,塞利姆一世進一步將帝國擴張入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埃及,並在紅海建立了海軍。此後奧斯曼帝國和葡萄牙帝國開始爭奪印度洋霸權,在紅海、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區域發生了一系列海戰。
  • 土耳其與以色列翻臉才不是為了巴勒斯坦,復興奧斯曼帝國才是根本
    土耳其人一直以奧斯曼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如今在國力有著一定的提高之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土耳其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很大的進步,在全球經濟排名當中也可以排到大約第15名的水平,人均的話也將近1萬美元,作為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國家,在中東地區已經是第一經濟大國,讓土耳其擁有非常大的國力基礎了,尤其是與其他周邊國家相比,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自然也催生了土耳其的野心。對外擴張的野心也隨之上升。
  • 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崛起的?
    與羅馬等帝國相比,奧斯曼帝國顯得神秘陌生。這個橫亙東地中海六百餘年的帝國是如何崛起的?今天筆者就來講講這個故事。奧爾汗的戰略眼光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基督教最堅實的堡壘落入了穆斯林之手,奧斯曼帝國成了一個真正的國際性大國。歐洲人從此要面對棘手的「奧斯曼問題」。
  • 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變成「西亞病夫」的?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漢唐陽光人文圖書出品圖片源於網絡編輯:坐觀君1此時,奧斯曼帝國的改革的最大阻力已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戰爭不斷的國際環境,畢竟,改革需要安定與和平,而奧斯曼帝國從未獲得過如此長時段的時間。除了俄國和奧匈帝國之外,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那些臣屬們也變得格外不安分,戰火終年不斷,而背後的黑手顯然還是俄國和奧匈帝國。在變法圖強的旗幟下,奧斯曼帝國的國勢仍然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
  • 奧斯曼帝國:橫跨六百年的帝王將相、外交、軍事
    撰文 | 昝濤(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土耳其帝國的興衰》,作者:(英)派屈克·貝爾福,譯者:欒力夫,版本: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8年10月1這本《奧斯曼帝國六百年》,是在他去世一年後(1977年)才出版的。《奧斯曼帝國六百年》中文版有近800頁,帶有很典型的講故事式的敘事風格,細節多,語言生動,關鍵地方常有點睛之筆。其次,本書比較適合一般讀者。要想一般性地了解奧斯曼帝國的歷史,閱讀《奧斯曼帝國六百年》應該是很好的體驗。
  • 勒班陀海戰:奧斯曼帝國慘敗,喚醒了歐洲新世紀的曙光
    這次海戰起源於奧斯曼帝國的野心,企圖控制整個地中海。然而,天公不作美,奧斯曼失敗了。勒班陀海戰的勝利傳回歐洲,天主教徒們喜出望外。這次勝利來之不易。不僅保護了歐洲文明的延續,使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順利進行,更是遏制了奧斯曼帝國的海上西擴,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破曉之戰。
  • 無序撤退淹死國王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3)
    奧斯曼帝國第十任蘇丹蘇萊曼一世(1520—1566在位)(大蒜包頭) 蘇萊曼一世是奧斯曼帝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最著名的君主。是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一位傑出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他雄心勃勃,一心想對外擴張,他將矛頭重新指向基督徒,號召發動伊斯蘭聖戰。
  • 英國軍隊和土耳其人作戰時,曾攜帶兩百條狼狗,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公元1914年的11月,在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被稱為奧斯曼三巨頭的恩維爾帕夏、傑馬勒·帕夏和塔拉特·帕夏在這裡聚首,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場上的傑馬勒·帕夏到了1915年的1月,傑馬勒開始率軍穿過西奈半島,在此之前,奧斯曼軍隊曾在西奈半島修建了許多補給站,大約每十五公裡就有一個提供水源的補給站。
  •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你一旦停止奔跑,時代會像丟垃圾一樣把你拋棄
    打著雙頭鷹徽記的彼得大帝一直希望能夠從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像以往的蘇丹一樣,彼得大帝也是一個軍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擁有神聖的地位,一心想為帝國開疆拓土,咄咄逼人地在歐洲和亞洲大肆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一代代沙皇也將繼續踐行著他的侵略性政策。奧斯曼人從未遇到過像俄羅斯帝國這麼可怕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