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和花生做成掛墜,取其諧音「好事(柿)會發(花)生」;紙飛機的尾翼被改造後,飛機彈射出去可以自動折返;炫酷的左輪手槍浮雕,打開就成了筆記本……輔仁大學的大陸交換生趙夢佳和朋友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整整逛了一天。這些匠心獨運的小設計,讓她流連忘返。她說:「臺灣是『第二眼美女』,乍看可能不起眼,但細瞧這些小玩意兒,真心覺得臺灣的美在於精緻、細膩。」
創意點火 政策扇風
「沒有了創意,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繞點彎子使點勁,「匠心」就可「獨運」。趙夢佳看到的只是臺灣文創產業的冰山一角。高雄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李億勳是臺灣著名的馬賽克藝術家,他將馬賽克嵌入公共設施,高雄捷運站、路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談到文創產業,他說,「臺灣文創產業以人為本,以小博大,不用耗費巨資,小創意一不留神就能轉換為大能量。」
普普通通的郵筒貼上馬賽克,就成為街邊的一道風景。如何「點石成金」?李億勳認為:「文創產業的門檻相對較低,投入較少,重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和點子。寥寥數人一個小團隊,甚至只有你自己,只要『點』能對,就有可能成功。」現在網絡流行「套路」一詞,如果文創也有「套路」,那就是利用既有的文化藝術,予以重新包裝,並賦予新的展現形態與內涵。
當然,從創意發展成產業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這期間與政策傾斜密不可分。「錢淹腳目」「躺著數錢」……製造業曾經為臺灣創造過一次經濟奇蹟。但是,一方面,隨著數位化、全球化的風起雲湧,資金、人才、資源的全球性流動,優勢逐漸被一些新興國家和地區所取代,尤其邁入知識經濟時代,臺灣製造面臨缺乏特色商品競爭優勢的危機;另一方面,追求生活品質、品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認同。五花八門的平臺、載體不斷湧現,成為社會多元發展的註腳。臺灣文創應運而生。
追溯起來,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源於臺灣「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旨在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構建社區生命共同體的「社區總體營造」。1995年,臺灣「文化產業研討會」將文創產業的營造意識擴展至全島,文創產業步入發展初期。2002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通過行政力量推動文創產業發展。2010年又頒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據統計,2014年臺灣文創產業企業超過6萬個,文創產業營業額近8000億新臺幣,文創產業的就業人數達24.6萬人左右。
李億勳說:「政府有政策,企業有投入,民眾有興趣,加上網際網路高速發展,臺灣文創一路高歌。」政府與企業、民間組織合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通過市場要素自由流動,臺灣文創的火越燒越旺。
依託文化 取材生活
顯而易見,文化是文創產業這齣戲的臺架子。「只要與文化沾邊,都能做(文創)。」 李億勳更簡潔地指出,臺灣文創依託於文化,其中又可分為主文化和次文化。
他口中的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臺北故宮。「朕知道了」膠帶、「翠玉白菜」原子筆、「侍女唐唐」吸油麵紙、「密奏」文件夾、「富春山居圖」茶杯墊……臺北故宮將各式各樣的文物藏品與文創產業相結合,賦予文物全新的生命力。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文創產品,令參觀者嘖嘖稱奇,也為臺北故宮打開了一片新天地——臺北故宮每年在文創商品上的營業收入,幾乎與門票收入不相上下。
「廟堂」之下,還有「江湖」,二者有機地構成了臺灣文創的文化根基。如果說臺北故宮文創代表的是主文化,那麼基於地方文化的文創則代表的是次文化。三義木雕、美濃紙傘、白米木屐等,建立在地方生活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上,各具特色,韻味十足,以地方特色吸引人。值得一提的還有新北市的鶯歌鎮。鶯歌以陶瓷製品聞名,「整個鶯歌陶瓷史,幾乎就是一部臺灣陶瓷史」。雖涉足文創時間相對較短,但發展卻不慢:有陶藝人在鶯歌陶瓷老街開的「文創陶藝商店」、有鶯歌三鶯藝術村推出的制陶樂趣DIY室,還有鶯歌陶瓷文創伴手禮設計競賽等。每一步看似「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每一步都順勢求變,如此打造了鶯歌陶瓷的又一春。
以文化為依託,生活是臺灣文創的原材料,讓每個人親身體驗和感受,自然而然浸潤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講究的是基於生活品位的態度和風範。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告訴記者:「臺灣文創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來自於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創意生活』『生活美學』。」
誠品書店不止賣書,更賣文化;臺北永康街的每一家特色餐館,都藏著自己的腔調和故事;臺北忠孝東路的防火巷路面,以彩色石加上馬賽克拼貼出充滿童趣的跳格子圖案,讓巷弄變身孩子們的遊戲場……臺灣文創顯示的是一種以中產階級為主力的生活幸福感,一般薪水階層也能負擔得起這樣的日常用品和質感,並非一味追求所謂「高大上」的奢侈消費,這恰恰與臺灣民眾「小確幸」的思維不謀而合。近年來臺灣文創蓬勃發展與此不無關聯。
共享文創 兩岸期許
若說臺灣文創一路都是好風景,也不完全。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不僅衝擊到臺灣的製造業及金融業,文創產業也沒能倖免,且首當其衝。在經濟衰退的情形下,島內民眾消費緊縮,文創商品及服務並非必要性民生支出,率先面臨嚴峻考驗。
「相對於中國大陸,臺灣文創的市場規模實在過小,即使有非常多精彩的創意內容,缺乏市場的支持往往也不易生存,更不用說要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因此,最大的問題是臺灣現有的文創業態多屬小微品牌,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也很難實現。」李永萍說。
單打獨鬥難以成氣候,臺灣文創業者自然將眼光投向同文同種、更遼闊的大陸市場。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8年,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對臺灣文創產業來說是難得的契機。一時之間臺灣成為精緻、創新及當代華人文化的孕育地,影視和流行音樂產業更是引領風潮,而臺灣在中小企業、資訊硬體產業發展過程中所累積的資金、人才技術、靈活應變能力,以及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操作經驗和專業,也逐漸轉移至文化創意產業,更使文創產業如虎添翼。
「臺灣文創的未來發展,機會應該是放在兩岸華人市場的對接和整合。」李永萍認為,臺灣與大陸共同分享源遠流長且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臺灣在文創交流上扮演先行者角色,與世界接軌的時間更早,經驗也更加豐富。在這樣的厚實基礎上,如果能和大陸廣大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深度結合,就有可能成就享譽世界的華人優秀品牌。這是臺灣文創業甚至兩岸文創業的共同期許。不過,今年臺灣政局變動後,兩岸關係處於不確定狀態,兩岸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能否維持現有步伐,是否影響到兩岸文創產業合作,仍需拭目以待。(記者 吳儲岐)